云端种茶,深山制茶,公郎镇板桥村的茶品出了“野性”和人间暖意

无量山高,南涧茶好。在无量山之巅,在澜沧江之畔,藏着一片绝佳的茶叶生长净土。这里,就是公郎镇板桥村。这里,“云端”种茶,深山制茶。春天,这里到处茶叶飘香,村民靠着“生态”二字过上了山尖尖上的美日子。


漫步“云端”去采茶,用后背背回“春天”

••••

板桥村地处南涧县公郎镇,除“裕谷”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分布在214国道边外,其它11个村组均坐落在公路两侧的大山之上。山有多高,茶就有多好。就连海拔高达1670米的小独木村,也鲜有茶园分布。在板桥村委会所在地抬头仰望,两边高山耸立,分布在山顶上的茶园,离天空最近、离白云最近。



板桥村委会的村寨大都离澜沧江不到5公里。那些山顶上、山背后的茶地,恰好处于澜沧江沿岸,少了大山的阻隔,让这里多了江面暖湿气流的滋养,形成高山云雾景观。采茶时,村民们常常“漫步云端”。


祁慧珍是板桥村委会小独木村村民,每天天亮出门,带上午饭,下午7点左右回家。“生态”,是所有村民脱口而出、并引以为豪的两个字。因为山高路难,即使在交通如此发达的今天,要到达村里的茶园,“11路车”仍然是最普遍的交通方式;“人背”仍然是最主要的运输途径。


用指尖采收树尖尖上的幸福、用脚步丈量山水、用后背背回山里的“春天”……人情、人意,让板桥村的茶叶喝出了人生百态、人间暖意。

一村两个茶叶初制所,买卖“不差钱”

••••

4月,走进板桥村委会小独木村,一股茶香扑面而来。一个几十户的村庄,不仅家家种茶,还有“云南南涧小独木生态茶厂”和“南涧县玉涛茶业有限公司”两家茶企。


“80后”字文彪,是云南南涧小独木生态茶厂的负责人,茶厂始创于上世纪五十年代,三代人续写了对“一片茶”的初心。1993年以前,茶厂以手工揉茶的方式进行“古法制茶”;1993年,开启了机械化生产,制作烘青绿茶;2005年起开始制作晒青普洱毛料。


晒茶房里,温度超过30度,字文彪正忙着打包茶叶,昆明的客户下了1吨的订单,当天要发货。据字文彪介绍,茶厂收购了板桥村委会80%的茶叶,每年收购鲜叶120余吨,生产干茶30余吨,主要销往广州、昆明等地。


“不差钱”,是字文彪的底线。“每天都付现款,农户背着茶叶来,过称后热乎乎地揣着现金回去,山里条件虽然艰苦,但是老百姓卖着高兴。”40天的春茶采收期里,字文彪每天平均要支出15000元鲜叶款,超过5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把鲜叶交到厂里。


茶房外,字文彪的妻子带着工人晒茶。这里晒制分离,保障茶叶干干净净。建档立卡贫困户、1989年生的自树平,从20岁开始每年制茶季都要在茶厂帮忙。“家门口的活计,每个月4000多的工资,我觉得很幸福了。”采茶、加工、晒制……每天需要工人30多人,建档立卡贫困户就有10多户参与其中。



在字文彪家隔壁,自波不仅倾心研究古树茶,还注重产品开发。以自己儿子名字命名的“南涧县玉涛茶业有限公司”倾注着一家人的茶叶梦。


84亩古茶树基地,最老的树龄约有150多年。公司还制作生态红茶、生态绿茶、月光白茶,年产干茶10吨左右。2016年,他还注册了自己的商标“独木岭”(30类和35类)。


山里人玩起电商,没有什么不可能

••••

小独木村村长自进,更是做起了电商,实行“采+制+销”一体化运作。去年,女儿自玉仙在网上帮父亲销售核桃时,每袋核桃里放入2两茶叶,送给顾客体验。


今年,他家迎来了“回头客”。“现在已经供不应求了,每市斤干茶净利润都超过30元。”谈话间,自进特别强调“净利润”。如今,55岁的妻子祁慧珍也在微信上卖茶叶。“人家钱汇过来,我媳妇才把茶叶邮寄出去。”



放眼板桥村委会,很多山里人靠“一片茶”建起了小别墅,撑起一片天。用字文彪的话来说,“山里有好资源,再加上一两个制茶厂、电商,对老百姓来说总是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