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从另一个角度解读 “易 经 ”

阴阳概括了宇宙的物质,它既对立又统一,阴阳在某种条件下可以互换,那么五行在阴阳的基础上把宇宙的物质概括成五种基本属性,它是固定的。

也可以说是古代中国人民创造的一种哲学思想,它以木,火,土,金,水五种属性作为构成宇宙万物及各种自然现象变化的基础。

战国时《尚书.洪范》写道:“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这里就说出了五行的数字,这个理论基础来源与河图(可以去看我前一篇专门写的“河图洛书”)一六为水在北方、二七为火在南方、三八为木在东方,四九为金在西方、五十为土在中央(图一)。这些数字也是我们预测学与风水学的基础,只有知道了它们的来源才能更有信心去学习与传承。

图一

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穡。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这里说明了五行的性质和代表的味觉。

“水曰润下” 水是无孔不入的,具有滋润,下行,寒凉,闭藏等性质。

“火曰炎上” 火苗是往上的,热量也是往上走的。

“木曰曲直” 树木的生长形态,木曰曲直,为树木枝干曲直,向上向外舒展,具有有生长、生发的特性。

“金曰从革” 金在古代就是用来做出利器切割的,可以改变物质的形状所以叫从革,变革,肃杀之特性。

“土爰稼穡” 指的是土可以生长植物,具有载物、生化、收成的特性。

五行的颜色分别为:水主黑色、蓝色;木主绿色、青色; 火主红色,紫色; 土主黄色,褐色,金主白色、金色,银色。

战国时期开始把五行属性抽象出来,推演到其它事物,构成一个固定的组合形式。在战国晚期提出了五行的相生相克(图二)的思想,把生克的次序固定下来,形成了事物之间的相互关联的模式,自发体现了事物内部的结构关系及整体把握的思想。


图二

五行的生克关系(方便记忆理解)

水生木:理解为树木的生长需要水,也是冬季到春季的转换。

木生火:理解为木头燃烧为火,也是春季到夏季的转换。

火生土:理解为木头燃烧完变成了灰土,土寄寓四季转换之间。

土生金:理解为土里面有大量的金属矿物,金为秋季。

金生水:理解为金属遇到冷空气就会形成水珠,也是秋季到冬季的转换。

水克火:理解为水可以灭火。

火克金:理解为火可以融化金属,炼金。

金克木:刀子可以坎木头。

木克土:树木吸收土里面的物质。

土克水:土做成堤坝,水来土掩。

也就在这个时期,《内经》把五行学说应用于医学,这对研究和整理古代人民积累的大量临床经验形成中医特有的理论体系起了重要的作用。

五行在生活中,预测学,风水学,中医等等都是最基础的元素。从根本上去了解学习,理解运用,大大增强我们传统文化的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