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悸、胸痛秋季不能大意,特别注意情绪变化

心悸、胸痛是临床中的常见症状,常见于心律失常、冠心病等心脏疾病,而在中医学中亦可是两种独立的疾病。心悸即病人常感心慌气短,心中悸动不安,甚则不能控制等的一组症状;胸痛即病人常感心前区或前胸部疼痛,活动后加重,甚则难以忍受。心悸证始记于《素问·至真要大论》,其云:“心澹澹大动,病本于心。”《素问·平人气象》云:“乳之下其动应衣,宗气泄也。”《灵枢·本神》云:“心怵惕,思虑则伤神,神伤则恐惧自失,破睏脱肉,气悴色夭,死于冬。”

《内经》描述了心悸的表现和病机、预后,至仲景方以气虚血少和痰饮内停来论治。《伤寒论》记有:“心动悸,脉结代,炙甘草汤主之。”《金匮要略》记有:“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半夏加茯苓汤主之。”“心下悸者,半夏麻黄丸主之。”嗣后各家从病机和治法上大加发展,使中医止悸颇具优势。

如《重订严氏济生方》责之“夫惊悸者,心虚胆怯之所致也。”朱震亨以虚和痰饮论治:“有气虚者,由阳明内弱,心下空虚,正气内动,心悸脉代,气血内虚也,宜炙甘草汤补之。”“伤寒二三日心悸而烦,小建中主之。”“血虚宜朱砂安神丸。”“少阴病四逆或悸,四逆加桂五分主之。”“凡治悸者,必先治饮,以水停心下,散而无所不至,可以茯苓甘草汤治之”。“气涎郁在心胆经,宜温胆汤。惊悸在心脾经,因失志气郁涎聚,宜定志汤”。

《医学正传》提出情志致悸说:“夫怔忡惊悸之候,或因怒气伤肝,或因惊气入胆,又或遇事繁冗,思想无穷,则心君亦为之不宁,故神明不安而怔忡惊悸之证作矣。”《医林改错》则主张:血脉痹阻致悸“心跳心慌,用归脾安神等方不效,用此方百发百中”(指“血府逐瘀汤”)。中医历来重视摄生养神,《素问·上古天真论》 谓:“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情志异常可导致脏腑病变,特别是与心的关系最为密切。

因此,注意精神的调摄,避免过于激动喜怒或思虑无度,保持心情愉快,这对预防胸痛的发生、发展是很重要的。注意生活起居,寒温适宜 气候的寒暑晴雨变化,对胸痛的发生、发展也有明显的影响。有关胸痛发病因素的调查报告指出,阴雨寒凉等因素诱发胸痛者约占1/3以上。因此,平素注意生活起居,做到寒暖适宜是十分必要的。合理调配饮食 忌辛辣刺激、肥厚油腻之品。饮食节制,不宜饱餐,宜多进食蔬菜、水果、富含纤维素食品,纠正偏食。

中医认为,过食肥甘、膏粱厚味易于产生痰浊,阻塞经络,同时进食肥甘亦可生湿,致使湿浊困脾,影响脾的运化功能,致令食物中厚浊部分壅遏脉中,“脉道不通,气不往来”,影响气的正常运行,而发生胸痛。因此平素饮食注意调节是十分重要的。另外,烟酒等刺激之品对于脏腑功能亦有影响,应予禁烟限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