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你是战国时期的白起,当最后秦王要你自刎时,你会怎么办?

从球聊起吧


简介

当时是暮年的白起,对上暮年的亲昭襄王。我感觉白起肯定是不想死的,因为没人愿意轻易的结束自己的生命,即使他已经行将就木了,他仍旧想求一个寿终正寝。但是亲昭襄王赐给他御赐宝剑让他自杀的时候,他还是自杀了。如果是我的话,我想跑,但是好像我跑不掉,我估计还得死。

为何要白起自刎

这个事得从长平之战说起。当时秦国攻占韩国的野王,韩国的上党郡变成了一块飞地,于是韩国国君准备割让上党郡向秦国求和。但是上党郡郡守冯亭却将上党郡献给赵国,以期望秦赵开战,以谋求利益最大化。赵孝成王在见到这到口肥肉时有点禁不住诱惑,在向平原君赵胜征求意见,君臣统一想吃下这口肥肉。于是赵国理所当然的接收了韩国的上党郡。

亲昭襄王哪受过这气,于是纷纷中派遣王龁率领大军进攻赵国。赵国派遣大将廉颇率军抵挡,在长平双方展开较量。面对来势汹汹的秦军,赵军初战不利,于是廉颇立马调整战略部署,开始进入防御阵地。

两军在长平这里一耗就是三年,期间耗的双方都是人困马乏。但是秦国的求胜意志更加的坚定,赵孝成王率先感受到了消耗战的压力,年轻的赵孝成王开始沉不住气,于是昏招频出。在求胜心切的情况下,中了秦国的反间计,用年轻的赵括换上老将廉颇,以期望能速战速决。

秦国在反间计得逞之后,隐秘将武安君白起送达前线,替换下将军王龁。白起首战巧妙的抓住了赵括求战心切的心理,佯装败退。赵括乘胜追击,率领大军倾巢而出,想和秦军决一死战,结果被秦军包围在山谷之中。赵括坚守数月之后,求援不得的情况下,发起自杀式突围,最终战死。

赵军惨败,武安君白起坑杀赵卒四十五万,一举摧毁了赵国的有生力量。

白起请求率军攻打邯郸

长平之战胜利之后,白起提出一鼓作气对赵国邯郸城发动进攻的建议,被亲昭襄王回绝。亲昭襄王认为此战秦国也损失惨重,贸然出击怕被其他诸侯钻了空子,加上范雎也怕白起屡立战功压自己一头,也向亲昭襄王建议修整之后再战。

一年后亲昭襄王命令白起率军攻打邯郸,白起不从。认为此刻赵国军民一心,出战必败。亲昭襄王直接派王陵率军前往。邯郸之战果然进行的不顺利,赵国向魏国、楚国等积极斡旋,请求援助。并且赵国军民一心,秦军在前方连连失败。

亲昭襄王再三请求白起怪帅出征,白起均阐明利害,表示谁去都不行。后来就慢慢的演化为,王让你去,你竟然不去。你心里还我这个王没有的问题。白起最后也是骑虎难下,他去了打胜了,讲不过去,秦王会说,早让你去你不去,也证明白起自己错了。如果打败了,秦王就认为他没有竭尽全力,依旧是个死。白起将自己处于这样一个尴尬的境地。

秦王最终对白起失去了耐心,一封迁徙令将他赶出咸阳,但是后续又担心白起率军反叛于是又追赠一柄宝剑,让他自杀。白起最终自杀身亡。

我是白起我怎么办

如果我是白起的话,我貌似面对自杀的最后一步也只能如此了。因为那时候既没有军权也没有帮手。虽然我也不想死,但是为了自己的家人,还是自杀,以保留最后与君主的那一层面子不至于被撕破,撕破了脸弄个诛杀九族就不好了。


如果在一开始亲昭襄王提出去打邯郸之时,我觉得那时候还好操作,可以先答应秦王以求得好感,之后根据战争的进程再进行调整,毕竟战争谁也没办法保证次次胜利。该去还是要去的,万一能打赢呢。

结果白起直接拒绝让自己处于一个尴尬的处境之上,白起要面子,秦王也要面子。所以最终白起只能以死亡结束。


李时针的时针


若我是白起,我将心甘情愿的伏剑自杀,当然,这和所谓的“忠君”无关,只是我对这土地、这国家、这人民爱的深沉。因为,对于彼时的秦国而言,我不死则秦王不安,我不死则秦国不安,我不死则天下不安。

一:秦昭襄王并非昏君,远不是区区应侯所能蛊惑的

认识环境的产物,对于父母、兄弟、舅舅都是杰出的政治家的秦昭襄王而言,他的实力早已被一再证实。所谓“奋六世之余烈”,其中秦始皇之所以能够统一天下,昭襄王的功劳应该是最大且最不可被忽视的。因为,如果不是雄才伟略的昭襄王毅然决然的打了足以改变天下气运的“长平之战”。即便强秦足有包举宇内的实力,在面对强悍无匹的赵军时,怕也难以得志于山东,笑傲于天下吧。

故此,历史上的秦昭襄王绝不是电视剧里所表现的那么懦弱,他的强悍霸道、他的尖锐果敢显然是超出我们既有的影响的,就此而言,区区应侯“白起之迁,其意尚怏怏不服,有余言。”的谗言又岂能达到鼓动昭襄王诛杀白起的作用。

换言之,杀白起,本就是昭襄王心中想做之事,只是假手于应侯而已。就此而言,如果排除范睢早已知道昭襄王心意而可以迎奉的可能的话,那素以智计著称的应侯无疑是在不知不觉中被昭襄王利用了,并在自以为奸计得逞的喜悦中默默的背起了昭襄王甩来的黑锅。

二:秦昭襄王为什么非杀白起不可?

既然昭襄王不是因为应侯的谗言诛杀白起,那么他又为什么非杀白起不可呢?在我看来,原因无非以下几点:

1、面子问题:

在“长平之战”后,白起曾经有过挟胜而功邯郸,试图一举灭赵的打算,但因为身在后方而不知战况实情的昭襄王轻信了应侯范睢“秦兵劳,请许韩、赵之割地以和,且休士卒。”的建议,迫使正磨刀霍霍向邯郸的白起错失了一举亡赵的良机。而在白起归国禀明情况之后,心生悔意的昭襄王于是有了命令再次起兵攻赵的打算。但深知“机不可失,时不再来。”的白起却以“赵不可得矣”的理由一再拒绝昭襄王的任命。此举在一定程度上惹恼了一向刚强霸道的昭襄王,但臣有大功,不能枉杀的客观现实又迫使他不得不按捺住躁动的心绪,静待王陵攻赵的结果。

但事态的发展显然一如白起所料,气势汹汹的王陵军团在邯郸城遭遇了赵军和五国诸侯联军的凶猛抵抗,素以轻捷善战著称的秦军徒劳无功,一败涂地。诸侯联军亦随之而追至函谷关外,向来张狂的秦国不得不闭关自守。残酷的事实已使得昭襄王倍感丢人,但就在他羞恼欲死的档口,竟然又听到了白起说的“秦不听臣计,今如何矣?”的风凉话。于是业已恼羞成怒的昭襄王随意找了一个借口,将这“自以为是”的白起贬谪出京,并最终假借应侯之手将其诛杀。

武安君病愈,秦王欲使武安君代陵将。武安君言曰:“邯郸实未易攻也。且诸侯救日至,彼诸侯怨秦之日久矣。今秦虽破长平军,而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远绝河山而争人国都,赵应其内,诸侯攻其外,破秦军必矣。不可。”秦王自命,不行;乃使应侯请之,武安君终辞不肯行,遂称病。

换言之,在整个诛杀白起的过程中,英明强悍的昭襄王自然是知道自己理亏的,但最终,君王的脸面和形象还是战胜了他对名将战神的痛惜。

2、岌岌可危的国际形势

“今秦虽破长平军,而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就白起所言来看,秦国虽然是战胜国,但这场事关气运的大战终究还是使秦国元气大伤。于是,当秦国再次倾巢出动准备灭亡赵国,一举打开东出之路的时候,业已看清天下形势的六国诸侯纷纷清醒过来,在信陵君魏无忌的率领之下,六国联军不仅成功打赢了邯郸保卫战,更是一路乘胜追击攻到了秦国的门户——函谷关。

如此一来,原本因为大胜而渐生骄纵之心的昭襄王就不得不再次考量天下形势,于是,当他再次邀请白起出征狙击六国联军而被拒之后,他也就只能以牺牲白起来换取六国诸侯的谅解(或者说宽释)。换句话说,白起的死,并不似昭襄王甘心情愿而杀之,而是秦国与六国妥协的结果。因为,在当时天下诸侯的眼中,白起时秦国手中最锋利的武器,既然灭秦无望,倒不如趁势而迫使昭襄王将白起斩杀。毕竟,对付大战方毕,元气未复的秦国的实力,他们还是有的。

3、妄作小人的应侯

在《史记》的记载中,是应侯范睢直接促成了昭襄王斩杀白起的举动。但在我看来,这种层次的争斗不过是微乎其微的外部原因而已,倘若昭襄王真是这样一个昏聩悖乱的君主,他也就不可能有打响“长平之战”的勇气和魄力了。

三:唯我白起死,尔后大秦可安,天下可定。

武安君引剑将自刭,曰:“我何罪于天而至此哉?”良久,曰:“我固当死。长平之战,赵卒降者数十万人,我诈而尽阬之,是足以死。”

这是被记录在《史记》中的白起所说的一段话,就其内容而言,表面上看是“因果报应”的“宿命论”。但如果联系实际的话,我们就会发现,白起所言,大多是史实。

因为正是他在“长平之战”后的“凶残”,促使了六国诸侯的觉醒,从而使他们对秦国有了崭新的认知,开始放下成见而再次走到一起,试图“联合抗秦”。而也正是他的“凶残”,虽然起到了震慑天下的作用,但无疑也使秦国陷入了极其恶劣的国际环境,虽说当时天下征伐不断,但也从未发生过如此丧心病狂的大规模屠杀降卒的事件。可以说,白起的举动不但开了个很不好的头,更是使天下百姓打从心底对秦国产生了厌恶和抵触的情绪。

话说,国家之所以为国家,又岂能没有百姓的支持,而白起此举无疑是自绝于天下。所以,在想通了这些之后,接到秦王命令自杀的诏书时的白起自然也就没有了其他的选择。更何况,在面对舆情汹涌的天下诸侯时,只有一死才可以化解仇怨,才可以使秦国百姓得到短暂的休养生息的时间。

要说“战国四将”之中,个人最喜欢的就是白起,虽说他屠戮百万,血流成河。但为将者,又有多少能够兵不血刃?再说,既已投身戎伍,生死亦早置之度外。之所以最喜欢白起,不仅是因为他无愧为“国之干城”,更因为他是“四将之中”最纯粹的“社稷之臣”。


狐笔春秋


小编实话实说,肯定是不想死的。在死亡面前,小编是做不到当时白起那样的气魄,为了巩固秦王的王位,不给六国留下话柄,宁愿自刎也不愿意逃命。

要知道当时的白起刚刚经历了一场生死搏斗,秦赵两国的决定性战争:长平之战。白起运用战术得当,成功切断了赵国的粮草供应,并把40万赵军分割包围,在赵军投降后,白起为了防止降军以后发生叛乱对秦国不利,坑杀40万赵国部队。一时间整个战国哗然,白起也成为了万夫所指的对象。

秦王嬴稷其实很是欣赏白起的,白起有谋略有勇气,有这样的大将哪个统治者都是开心的。但是当时的形势所迫不得不让秦王赐死白起,面对整个国家的舆论压力,还有其他六国人民口中的暴君,秦王心中也是很无奈的。

总结:在那个时代,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白起功高震主但是却始终忧国忧民,这点秦王也是知道的,但是就是形势所迫,不得不赐死白起来安抚秦国百姓的心。秦国百姓也不愿意听到暴秦这两个字,用一个人的性命换取整个秦国的团结是值得的。所以白起才会自刎,给秦王一个台阶下,也给天下百姓一个交代。


倘若小编是白起,实话实说,我可能会逃亡,因为我怕死,死亡面前人人都是平等的,每个人都会产生恐惧。

以上都是小编自己的观点,欢迎大家评论补充,喜欢小编的可以点点关注,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