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人老是说秦朝是中国第一个大一统王朝而不是夏朝?

子贡品鉴


什么是大一统王朝?

“大”,重视、尊重的意思;“一统”,指天下归为某一人(朝)所有;“大一统王朝”,指以统一汉地为衡量标准的中国古代封建王朝。

”大一统”,也可以理解为一种魄力,一种格局,一种精神层面的展示,也是古时候将别的国家据为己有了的意思。

接下来我就带着题主的问题,找找答案去。

就事论事

夏朝,根据晋朝太康二年(公元 281年)在河南汲县战国魏墓中,发现的《竹书记年》记载推算,大约建立在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左右。

传说夏禹死后,他的儿子启夺取部落联盟首领的位子,建立起中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


▼建立中国第一个朝代启的父亲大禹像 大禹治水


那么,夏朝的起止年代有没有来源可靠的记载呢?

答案是:没有。

《尚书》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文件汇编,原先叫《书》,因为它是记上古之事的,“尚”古通上,故又叫《尚书》。

记事内容:上起原始社会末期的虞舜时期,下到春秋时秦穆公为止,按时代划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

其中的《夏书》就算是对夏朝记载最多的了,可是记载的文献是据传闻而写成,并且我国最早出现的文字是在商代,所以关于夏朝的篇章只能是后人追记,有据可依的夏朝历史找不到。


▼夏人捕鱼的雕塑

从衡量“大一统”的标准中找问题的答案

王者受命,制正月以统天下,令万物无不--皆奉之以为始,故言大一统也。

建设国家的政统和法统是大一统的根本......

大一统区别于大统一,并非单独指地域统一,还要有国家政治上的整齐划一,经济和思想上的团结集中,主体为~国家。

但凡可称之为国家的至少有四个要素:领土;人民;文化;政府(政治权力机关)。

所以从广义角度理解,国家即是拥有共同语言、文化、种族、血统、领土、历史的社会;从狭义角度理解,国家就是同一范围内的人群集中统一而成的形式。


▼美丽中国~长白山


我们先来看夏朝为什么不是中国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的原因:

历史 -夏朝没有可考的历史记载,神话传说以及推算的年代起止时间,不能作为信史。

领土 -夏朝是由部落联盟过渡到国家的,活动区域大约西起今河南省西部与山西省南部,沿黄河东至今河南、河北、山东三省交界处,南至今湖北省,北至今河北省,与其他部落所在地区相交错,说明夏朝没有明确的领土疆域设定。


夏朝仅凭这两点就不能上榜“中国第一个大一统国家”,何况共主的地位一直没得到其他部落首领的认可,政治和经济上面也就无统一集中的说法。


▼美丽中国~华山 夏后氏的活动中心

秦朝为什么是中国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的原因

秦灭东周后,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诸侯大国继续进行兼并战争。

公元前二二一年,秦灭齐后便占有了七国原有的土地,黄河中下游、长江中下游、珠江流域基本置于一个政权之下,即是秦朝。

领土 -秦朝有清晰的国家领土疆域,面积340万平方公里,主要城市包括南郑(今隶属陕西省汉中市)、雍城(今秦雍城遗址,陕西省凤翔县南,渭水以北)、栎阳(今陕西省西安市附近)、成都、巴(今四川省东部)。

人民 -秦朝有土地就有居住的人民,人口数量1000万左右。

郡县制 -这是以郡统县的两级地方行政制度,把统治地区分为三十六个郡(后增加到四十九个)。


▼郡县制 秦朝在政治体制上的大一统


秦朝时期在政治和军事上体现的大一统


① 统一文字,便于官方的行文

② 车同轨

公元二二一年之后,所有出土的考古遗迹,道路遗迹上开始有了车辙;汉朝之后的道路遗迹,即使是石板路,都会看到一条直直的车痕,这就是秦朝统一中国之后的“车同轨”所留下来的,而这是秦朝没有统一中国之前不可能发生的事情。


▲旬邑秦直道标志碑道路(始建于秦始皇三十五年,清朝之前一直使用,后逐渐废弃)


③ 修水路

灵渠,自秦始皇二十三年修成、贯通之后,二千多年来岭南与中原的水路交通全靠它,这条古老的运河连通着长江水系的湘江和珠江水系的漓江。


▲灵渠


④ 修长城

赵国时期在秦、赵、燕等国的北方,有一个强大的游牧民族叫匈奴,他们跟匈奴经常有军事上冲突,所以秦、赵、燕三国各自修了一条长城,秦灭六国之后,把这几个地方的长城连接了起来。

原来长城并非秦始皇所创,只是把分散的长城统一连接成为更加具有抵抗力的屏障。


▲秦长城 -- 目的是保护北部边境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可是并不能阻挡匈奴的南下;其本身作 为伟大的建筑工程遗留后世,成为古时候劳动人民富于智慧和创造性的见证


秦朝时期在经济上体现的大一统

① 统一货币

为了便于管理,秦朝废弃过去用的旧钱,全国通行“秦半两”铜钱,造型为圆形方孔。

② 统一度量衡

秦始皇淘汰不合理的制度,严禁使用与标准器不同的度、量、衡,便于官方计算征收粮食物资土木工程等等,这给生产和交易的发展也提供了方便的条件。


▲“秦半两” 铜钱是以半两为单位的


综上所述,秦朝是中国第一个大一统的王朝,应该是当之无愧。

夏朝在中国历史上应该算是“神一般的存在”了

约公元前二十一世纪,从原始奴隶社会的废墟中走出中国历史上第一代王朝,历史上称之为“夏”;

夏水流域为其发祥地,华山为其活动中心,所以称为华夏族,而华夏由此成为中国或中华民族的代称。

我认为,这才是夏朝在中国历史上存在的意义,占有不可改变的重要地位,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果笑说历史


“大一统”这三个是有足够的内涵的,它意味着,这个国家在政治上的统一、军事上的统一、文化上的统一和思想认知上的统一。不是一个国号的统一。

一、夏朝不是一个大一统王朝

夏朝形成时,其势力范围并不算大。由于受当时生产力水平的制约,夏王朝能统治到的区域仅限于黄河中下游一代,也就是河南大部分地区,山西南部,河北、陕西和山东的一部分而已。这些属于夏王朝直接管理的地方。但是,从历史记载上我们发现,夏朝不停迁都,并没有相对的稳定性。其实,夏王朝在进行夸张的时候,也是依靠自己部族的实力侵占邻近部族的地盘,然后为了稳固政权,就搬到那个地方附件居住。这种半农耕、半游牧的生存模式,并没有一个都城的概念。夏王带着自己的家臣居住在哪里,哪里就是都城。

在华夏民族能直接控制的区域之外,往往还有很多部落,这些部落和华夏部落对比,往往因为力量悬殊,而臣服于夏王。每年定时或不定时给夏王进贡,算是叫保护费。富裕的部落送牛羊、金属,一般的部落送粮食、干柴,比较小的部落进贡几根漂亮的羽毛也算认了夏王作大哥。但夏王朝并不直接统治这些地区。这些部落或者叫方国的成员也并不认为他们就是夏王朝的子民。这种认同感和归属感远远达不到“大一统”国家的水准。

古书记载后羿篡夺夏王之位,后羿本是东方族有穷氏部落首领,但他轻而易举打败了夏朝军队,并篡夺了王位。有穷氏是个夏朝的方国,在今天河南省东部地区。我们可以推测出,夏朝对方国基本有没有什么直接控制权,相当于今天清朝时期,藩国给朝廷进贡的这种朝贡关系。更像是一种有个带头大哥的部落联盟。

二、秦朝的郡县制成就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

不仅仅是夏朝,商朝也一样,不过是势力范围进一步扩大了。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升,商朝可以控制东到东夷,西到关中,北到渤海,南到江淮的广大地区。但是,这些地区也有不少方国。商朝直接管理的区域也是限于中原的核心地区。所以说,商朝不过是个大号的部落联盟。

西周开始的封建制度,成就了大大小小几十个诸侯国。不是周朝不愿意直接统治这些地方,是因为当时的生产力水平还无法能让周王室直接管辖。这些诸侯国很多倍设立在边疆地区,比如燕国在华夏族群的最北部,齐国分封于东夷旧部地区,楚国更是去开发长江流域。周王室和这些诸侯国的关系仍然是朝贡关系。更不用说东周的乱局,周王室形同虚设。这个时代,每个诸侯国都有自己的文字、货币、准尺,赵国百姓只认为是赵国人,齐国百姓只认为是齐国子民。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一改过去的分封传统,以郡县制取而代之。然后便统一了文字、统一货比、统一度量衡,整个天下归于一个政权管理。从此“车同轨、书同文、人同伦”。各地郡守均有朝廷委派,各地税收均有朝廷统一征收。政治上没有第二个政权对立,军事上统一由中央政府指挥。这便是真正的“大一统”。

三、判断是否为大一统王朝,需满足四个条件:

1、是否形成排他性的中央政权。夏商周时期的王朝政权不具有排他性,而是和多个政权并存。

2、中央政府是否有地方的人事任命权。秦朝之前,方国、诸侯国相当于分家,自己的国家人事权、税收权均归自己控制。而秦朝开启了郡县制,地方长官均有中央政府任命。即便到了西汉前期,封国的丞相亦然是由朝廷委派。

3、是否有统一的行政管理政策,自秦朝开始,国家政令出自朝廷。而秦朝之前,无论税收、募兵、爵位制度都无法做到统一。

4、是否有统一的文化和思想。秦朝之前,各个诸侯国之间各自独立为政,各有各的治国之道。而秦始皇灭六国一统天下后,制度、文化的统一使华夏民族真正实现了大融合,并在不久之后形成了汉民族。

夏朝是个朝代,但不能称为统一国家,因为夏王不过是联盟之首罢了。秦朝是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王朝,因为他小弟们早已成为他的组成部分。


牧渔子


首先,大一统的概念问题是什么?是中央集权还是皇帝直接控制区域?夏商周分别用不同的方式进行了同意,但真正意义上的掌握这些地方,则是到了秦朝了。

首先我们从政治制度上来看

夏朝:有史记载最早的一个朝代,开家天下之先河,体制类似城邦部落联盟,夏朝为宗主国,其它部族为朝贡国,但宗主国对朝贡国的控制程度并不深。商朝:在夏朝部落番属的基础上发展,成为一个联合式松散城邦联盟,采取内外服制度,内服为商王畿本部,由商直接统治,外服则由藩属国自治,虽受商朝管辖,虽各邦独立性依旧很强,但商朝依旧有支配权。周朝:周天子被称为天下共主,体制为联邦分封制服,将土地分封给先代贵族以及功臣,称为诸侯,诸侯对周天子享有义务关系,听从周天子号令,平时以镇守疆土,一旦发生战乱则由周天子调遣。但这种义务关系是极其不稳定的,由于诸侯掌握着封国内部的一切权力,如税收、军队,往往发展到后期极易于王室对抗。以烽火戏诸侯为例,便可以看出周天子对诸侯国的掌控并不深。长达四百多年的诸侯争霸,便是分封制弊端的产物。

由此可以看出,秦朝以前的中国基本上是一个联邦制国家,中央并不集权。

直到秦朝,收归地方权力为中央,首创皇帝制度,废除地方分权制度,设郡县。

基本统一了当时华夏文明所活动的全部范围,改革官制,确立三公酒卿制度,地方直接由中央控制。

而这个过程,则是地方分权制度到中央大一统的变化。

二、文化

秦代以前,虽名义上统一,但各封国之间的文化习俗基本是割裂的,各个诸侯国使用不同文字与制度,不仅影响力地区之间的交流,一定程度上不利于统一。

秦统一六国之时,六国遗民依旧各行各文,各说各话,习俗文化亦有不同。而文化则是认同的关键,诸侯国之间几百年,发展出不同的文化使得六国遗民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对秦的认同感并不高,虽然形式上为秦国人,但骨子里依旧觉得自己为燕国人、楚国人、赵国人......

而文化的融合与兼并是一个极其漫长的过程,但秦始皇统一文字度量衡等等,则用外在手段加速了这一过程。

六国文字货币尽废,皆推行秦制,到了汉朝,不过是打着六国遗民旗号的起义者罢了。

三、历史趋势

早在东周初年,天下初定。

只要受周王册封之地,各诸侯都统称为华夏一族,皆称诸夏,但未受册封的众多百越部落,则理所应当被视为蛮夷。

此时已形成了相同的民族观念,而各个诸侯国,也没有强烈的国家概念。有识之士去他国另谋出路是常事。

相同的民族观念,加上北方匈奴的崛起,造成了必须有一个力量的集中,与北方游牧民族进行对抗。

战国时代是中国从封建制度向中央集权制度的转型时期,各诸侯国诸多变法本质上其实是在中央集权。

大禹治水上古时期,华夏一地有上万部族纷纷来朝,到了商王灭汤时期,率领诸侯三千,再到武王伐纣,分封八百诸侯,春秋时期,只剩了一百多个诸侯国,到了战国后期,各国兼并,只余七强并立。

由此看来,大一统是一种必然趋势,而秦朝,则是真正意义上完成这个趋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