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齋說收藏」——古玩入門陶瓷篇十二(龍泉窯·弟窯)

(1)弟窯即龍泉窯的正宗代表。

《處州府志》載:“章生二不知何時人,嘗主琉田窯,凡器之出於生二窯者,極青瑩,如 美玉,然一瓶一缽,動輒十數金。”琉田在龍 泉縣大梅村。

弟窯以無紋者為貴,白胎厚釉為特點, 釉色以粉青、梅子青為佳,瓷器邊緣和凸起的釉少部分,往往露出胎骨的白痕,即所謂“出筋”。

(2)官窯宋代五大名窯之一,包括北宋官窯和南宋官窯。

北宋官窯也稱汴京官窯,專為宮廷燒製瓷器。南宋人顧文薦《負暄雜錄》中 說,“宣政間,京師自置窯燒造,名曰官窯”。由於宋代汴京遺址已深埋在今開封市地下,難以進行考古發掘,加上文獻材料僅見前述一條,目前對汴京官窯問題尚無定論。

南宋官窯是宋皇室南渡以後,按北宋汴京官窯舊制,在杭州修內司重建的新窯。據文獻載,南宋官窯在杭州共有兩處:一處是位於鳳凰山麓萬松嶺附近的修內司窯,也稱“內窯”,另一處為後在烏龜山麓郊壇下設立的“新窯”,又稱“郊壇官窯"。

郊壇官窯早在20世紀30年代即有所發現,以後又經過多次科學的發掘,至80年代,在該處建立 了“南宋官窯博物館”。而修內司官窯在相當長的一 段時間內,一直未被發現,成為中國陶瓷史上的一大懸案。

1996年9月,考古工作者在杭州鳳凰山與九華山之間一條狹長溪溝的西端發現了老虎洞窯址。此後至2001年3月間,考古工作者先後進行了三次考古調查和發掘,發現了南宋至元代三個時期的遺址, 出土一大批完整的和可復原的瓷器和瓷具。通過對該遺址南宋底層中出土的大量官窯瓷片和詞句的特徵鑑定,許多著名的古陶瓷專家認為老虎洞窯址就是文獻記載中的修內司官窯址。

郊壇官窯址出土的瓷器,胎土呈黑褐色,胎較薄,釉厚潤亮,釉有粉青、米黃 等多種色澤;器形有常見的盤、碗、碟、洗等之外,還有一些仿古的器皿。老虎洞窯址出土的官窯瓷器有二十餘種器形,主要有碗、盤、杯、罐、碟、壺、洗等日常生 活用品,還有觥、琮式瓶、香爐、燻爐、器座、筷子架、花盆、燈盞等。胎釉特徵以厚胎薄釉、厚胎厚釉為主。胎的顏色有香灰色、深灰色、紫色和黑褐色等。釉色以粉青、米黃色為正燒品主流,還有翠綠、灰青和淺紫色釉等,大部分釉面有開片, 片紋較大且縱橫交錯,有的呈冰裂紋重疊狀,部分器物有明顯的“紫口鐵足”現象。這些特徵與文獻記載的“官窯器宋修內司燒者土脈細潤,色青帶粉紅,濃淡不一,有蟹爪紋紫口鐵足……”頗多吻合。


南宋官窯博物館佔地面積約15000平方米,建築面積4364平方米,由展廳和郊壇下官窯遺址保護建築兩部分組成,1992年正式對外開放。隨著杭州歷史文化資源發掘保護工作的不斷深入,於2002年進行了擴建和陳列改造。經改造後的南宋官窯博物館,全方位展示了南宋官窯的風韻與特色,既突出官窯的歷史、工藝和美學價值 ,又充分反映官窯與南宋宮廷文化及社會習俗的密切相關性, 請欣賞該博物館的藏品——瓶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