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信奉荒谬的"哭声免疫",任由三个月的女儿大哭,直到窒息

文/光影闲话聊育儿

近日,一则"婴儿趴睡窒息"的消息引发广大网友关注。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

一名新手妈妈参加了某"付费睡眠引导"的社群,希望能通过训练,让三个月大的女儿提高睡眠质量,学会不哄不抱,自主入睡。然而4月16日,她在对女儿进行"趴着睡"训练时,发现女儿大哭不止,于是在社区求助,询问要不要进行干预。得到群友"不是大哭就没事"的答复后,这位新手妈妈,就开始和大家讨论,"大哭的标准"。

其实,孩子哭闹是因为,她的腿被婴儿床的缝隙卡住,很疼,很难受,她凭借自己的努力无法挣脱,于是用大哭的方式向妈妈求助。只可惜,妈妈只是通过监控视频关注她,并没有给予任何回应,最终,小宝贝力竭,连头都抬不起来了,闷在了她柔软的小床上,离开了人世。而此时,监控另一头的妈妈,还在和群友们庆贺,"她解锁了趴睡新技能"。

心塞之于,我不禁在想,早在多年前,跟婴儿分房睡,让孩子"哭哭就不哭"了的方法,马伊琍也曾对大女儿使用,然而并没有从中得到些许益处,后来才意识到,自己有“多傻”

其实这套方法,在心理上被称为"哭声免疫",一直是一个备受争议的理论,就连方法的提出者华生本人,也是这套方法的受害者,也几乎毁掉了整整一代美国人。却不想,百年后,这一理论在中国盛行,依然被一些父母信奉。

01、从小为"情感"所伤,于是他渴望打造"绝情谷",断情绝爱。

"哭声免疫"的提出者约翰·华生,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曾当选美国心理学会主席,他所开创的行为主义分析学派,与弗洛依德的精神分析学派相对立。认为人性并非天注定,而是可以人为干预的。所谓:

"给我一打健全的婴儿,把他们带到我独特的世界中。我可以保证,在其中随机选出一个,训练成为任何我所选定的任何类型的人物--医生、律师、艺术家、商人,或者乞丐、窃贼,不用考虑他的天赋、倾向、能力、祖先的职业与种族。"

然而,他成功了么?并没有!他输得彻头彻尾。

华生的童年并不幸福,他有一个糟糕的原生家庭,父亲脾气暴躁,抛妻弃子;他又遭遇校园暴力,受同学欺辱,并因暴力行为而两次被捕。

于是他渴望将美国打造成为"绝情谷",断情绝爱,所有人按照规定好的程序生活着。

1928年约翰·华生出版了《婴儿和儿童的心理学关怀》一书。包括他自己的孩子在内的整整一代美国人,都是在这样一种理论体系下长大的,即:断情绝爱,父母对孩子要尊重,但不能投入情感因素,不能让孩子养成依赖父母的恶习,一切都像是流水线上的标准件,按照标准的方式对孩子进行训练、塑造和矫正。

结果呢?

华生的大儿子率先背叛了行为主义,转而成为了精神分析学家,但是从小被父亲剥夺了情感的他,情感空虚,童年创伤严重,最终于三十多岁时,自杀身亡。

大女儿自杀的次数,比大儿子更多,甚至遗祸下一代,据华生的外孙女回忆,妈妈沉默易怒,根本不懂得如何控制自己的情感,以致于酗酒严重,而在这样环境下长大的外孙女本人,也有酗酒的问题。

那华生的小儿子呢?他最终选择自暴自弃,流浪、依靠父亲的接济度日,依然没有成为华生希望的样子。

"哭声免疫"因为见效快,让妈妈省心省力,的确在美国风靡一时。然而这些孩子长大后,轻则睡眠障碍,重则人格障碍甚至精神分裂。所以,这一做法早已被美国摒弃。

然而,近些年却被一些所谓的"大V",高知,断章取义推荐到了中国。文章开头里那个妈妈,参与的"付费睡眠训练"其本质就是打着"解决孩子睡眠问题"的旗号敛财。结果,却害了那个可怜的小宝贝。

02、"哭了不抱、不哭才抱"本身没错,错在不去解读孩子哭声背后的诉求

中国有老话儿讲"小孩儿见到娘,没事儿哭一场",说的就是,孩子在祖辈等亲戚抚养时,可能乖巧听话,见到了妈妈,往往更多的就是"撒娇任性"。

尤其是晚上,夜半三更,孩子突然大哭大闹,老公一翻身睡的比谁都香甜,妈妈们不得不起床安抚孩子,以免扰了邻居清梦。于是,有些妈妈就会在这些哭声中渐渐失去了耐心,多希望孩子能够自主入睡啊,多希望他们不再无理由的哭闹啊。

于是所谓的"哭声免疫"、"睡眠训练"应运而生。就是抓准了妈妈们的诉求。

希望孩子少哭一些,希望孩子自主入睡,有错么?没错!错的是,不去解读孩子内心真正的诉求。

那个可怜的婴儿,用哭声来向妈妈传递信息"救救我,我的腿卡住了",妈妈却在一旁跟群友聊天"她闹觉呢,别去理她"。

哪个孩子会是天生的"磨人精",没事大哭大闹的,他不累么?他们,只是不会说话,或者不知道应该用什么样的方式,来正确表达自己的诉求。

究其根本,还是在于沟通,小婴儿自然无法理解自己的哭闹给父母带来的困扰,父母却不去解读分析孩子哭声背后的诉求。

关于如何听懂"婴儿的语言",现在有很多的理论,比如邓斯坦婴语,婴儿手语等,我也在别的图文中有过介绍,在此不赘述。

最简单直白的方式,就是当婴儿哭闹时,用排除法分析一下诉求在哪儿:饿了、渴了;需要换尿布了;哪儿不舒服了;小肚子胀气需要拍嗝或者飞机抱了。

再大一点,就可以直接告诉孩子,哭解决不了问题,你想要干什么,好好说就行。

03、"新哭声免疫"这样做更加温和有效

那么,面对"睡渣"宝宝,当妈的真的要每天顶着黑眼圈,半夜喂奶,盖被子,甚至是起来陪玩么?当然不是!

"哭声免疫"法并非全盘错误,只是在操作上有些过于的冷酷无情。

还拿孩子的睡眠问题来说

首先,为孩子创造良好的睡眠环境。孩子爱踢被子,那是天性,顺着他,用大小合身,厚薄适度的睡袋代替被子,孩子自由的踢,父母安心的睡,不用为半夜给孩子盖被子而起夜。

其次,心理暗示,给孩子制定适合他的睡前流程,逐个完成,在这个顺序中,无形的给孩子传递信号,你该睡觉了。

每个孩子的"睡前仪式"都不太相同,父母根据自己孩子的特点进行适当调整,我曾为我家孩子制作了一张睡前仪式表,打印后放在卧室门后的相框里,每天逐个给孩子完成。

大概包括以下几项:洗漱、喝水、跟家人互道晚安、换睡衣、关门关灯、讲故事等。

第三,可以给孩子找一个"安抚物",老辈儿人有时候会提到,我们小的时候有"怪癖",睡觉时喜欢手里攥张卫生纸,或者一定要抱着某个娃娃,亦或者一定要盖着某个小被子,而且是脏了也不让洗的。这些其实都是孩子的一个精神慰藉。为什么不可以有呢?

从怀孕起,我就买了"安抚巾",挑选柔软不掉毛,没有小配件,便于携带,比较大众,即使丢失了,很快能再买到同款的玩偶即可,然后带在身边,让那个安抚巾沾染上我的味道,希望能成为孩子的安抚物。然而我家孩子并不买账,他最喜欢的安抚物,还是我,那么,我就陪在他身边好了。当然了,我还在继续寻找新的,孩子喜欢的安抚物品,因为妈妈是"不便携"的,总有一天,孩子要离开妈妈独自入睡。

第四,关于"夜奶",其实也是孩子"安抚物"的一种,当孩子逐渐长大,的确不在需要起夜喝奶,而吃奶,只是孩子"续觉"的一个媒介。我并不认为孩子吃夜奶有多大的危害,理论上的"对牙齿不好",其实只要多注意孩子牙齿状况,勤刷牙即可。而"影响孩子睡眠"更是荒谬,孩子半夜醒来,迷迷糊糊的躺在怀里吃几口奶就睡着总好过孩子半夜醒来,无法续觉,又困又睡不着,于是大哭大闹好吧?

吃夜奶最大的弊端,在于影响妈妈的睡眠。想戒掉,可以,哭声免疫法也能使用,只是要稍微做些修改。

当然,改良版的"哭声免疫"法也非我独创,其实在国内流行多年了,简而言之,就是"逐步减少、逐步适应"。

第一夜,当孩子哭着要吃奶时,让他先哭五分钟,再给奶吃;

第二夜,孩子还会哭,没关系,等十分钟再喂,奶量减少一些;打个比方,吃配方奶的孩子,原本夜里要吃个50ML,那么就减少一点,喂30ML即可;吃母乳的孩子,原本要吃5分钟,那么减少到3分钟吧。

第三夜往后,以此类推,直到孩子不再起夜要奶吃。据统计,大多数孩子在坚持了四至五个晚上后,就不再吃夜奶了。

这个改良版的最大特点,不是完全的“不闻不问”而是要时刻陪在孩子身边,温柔安抚,保证孩子的安全。

总而言之,"哭声免疫"法早已被这个方法的提出者亲自验证失败,它的确能在短时间内起到一定效果,但是童年情感缺失,会造成孩子成人后精神的极大创伤。借用华生的对手,精神分析学派阿德勒的话来说:"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作为一个母亲,以孩子的需求为第一抚养准则,给予他心灵生长的关怀与呵护,不好么?

(全文完)

我是光影闲话聊育儿,一个拥有影视和心理学双学位的全职妈妈,育儿路上,我们一起探讨最适合孩子的育儿经,陪伴孩子健康成长,拒绝做焦虑妈妈或是缺席爸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