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雲學校新媒體運營——裂變閉環的驅動力

轉化裂變的驅動力,可以分解為以下三個力:

吸引力:吸引用戶點擊鏈接的力量;

傳播力:驅動用戶轉發鏈接的力量;

轉化力:促使用戶支付下單的力量。

這三個力不同的排兵佈陣,決定了裂變的側重和效果。從目前手上有限的案例來看,此三力的排布大概有以下幾個套路。

第一種:吸引力、傳播力、轉化力三力合一,“羊毛”貫穿全局。拼多多系玩法大多都是這個套路,“羊毛”貫穿整個裂變閉環,是裂變核心的、唯一的驅動力。這種模式主轉化,利益點粗暴,適合針對社交價值不敏感的人群。傳播的強度主要依賴用戶反覆發起,當利益點轉化最終因難度過大無法兌現,用戶將失去對這個活動的信任,傳播也很難蔓延開來。

第二種:傳播閉環基礎上,“轉化”成為附加價值。也就是說,哪怕活動的轉化環節做得不夠好,沒有人下單,整個活動也能夠不受影響地持續裂變,為品牌不斷獲得曝光。這種玩法把轉化和傳播剝離開,對於強品牌溢價、需要委婉體面傳遞“羊毛”價值的產品來說,是比較合適的。

最後一種:吸引力與傳播力相互獨立,主客態分明。因吸引力而點擊鏈接,通過層層漏斗並完成轉化的,稱作客態;客態用戶將鏈接轉發分享給其他用戶,則轉變為主態。主客態分離,不將轉發作為轉化的前提,不強迫轉發分享,從而在吸引轉化和傳播兩個層面上,都可以進行更精準、更友好的設計。

比如我們的新媒體營銷課,將吸引力獨立出來,用一張單純賣課的海報作為展示終端,用戶完全以消費者的心態掃碼進入,因而流量精準可控。用戶完成付費後,才會看到轉發賺錢的提示,這種提示是鼓勵,而非置於既得利益之上的威脅,因此體驗友好,用戶積極性高。

這種邏輯在很多社群裂變中都有運用,從吸引到轉化再到分享,是一個完整的漏斗,三力之間不相互牽制,有利於拓寬各層漏斗的寬度,獲得更大的流量。

拼多多助力砍價也是這種邏輯,不同的是,它的吸引力層面最高目標不是精準,而是流量最大化。幫砍的人大多是因為強關係而參與,而拼多多用戶大多不介意利用強關係換取優惠,因此,以“幫我砍價”作為客態入場的吸引力,對這個人群是極為契合的。

這種模式有更多設計的空間,但是因為不以傳播作為轉化的前提,所以對於成本要求相對較高,畢竟轉化一單,就要出一單的補貼啊。

初級玩家套模板,高級玩家DIY。正所謂三生萬物,以這三個驅動力作為裂變閉環設計的出發點,相信會有很多更加巧妙的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