杞人憂天:悲觀是一種習性,也是一種選擇

作者丨小朋

今天,我們來聊聊悲觀。

悲觀,是一種內心的天氣,它以灰暗為基調。一個悲觀的人,會用灰暗的基調來看待自己,看這個世界。

提到悲觀,我會想到“杞人憂天”的故事。話說,有一個杞人,日日憂心天會不會塌下來。

天會不會塌下來呢?當他開始思考這個問題時,就已經走進了陷阱中,這個陷阱牢牢地將它抓住,再也出不來。

杞人被一個只有億萬分之一的糟糕可能控制住了。

1、悲觀是一種習性

在我看來,悲觀是一種習性,這種習性會體現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就像那個杞人,即便有人給他一個有力的證據,讓他不再擔憂天是否會塌,另外的擔心也會升起。

這個時候的他,被擔心黏住了,擔心是他,他是擔心,焦慮是他,他是焦慮。

人為什麼會被負面情緒黏住呢?或者說什麼樣的人會被焦慮黏住呢?

我想到了兩個詞:一個是認同、一個是歸屬。

舉個例子:

我有一個朋友,他經常去醫院看病,一段時間咳嗽了,一段時間胸悶了,一段時間膝蓋受傷了,身上的大小毛病換來換去,終是擺脫不了“病人”的身份。

也就是說,他對自己是“病人”這個身份產生了認同,而病對應著的一種感覺是“弱”。

這種弱的感覺可以說伴隨了他整個前半生,也正因為此,他對自己有著諸多的不接納,他很想擺脫這種感覺,越是想擺脫這種感覺,他就感到越無力,越來越弱。

此時,弱的感覺在他整個生命裡,難以甩去。而這種感覺又是他熟悉的,就好像一個人,他不喜歡他的家一樣,那個家破敗不堪,可是他從那裡生長,他的歸屬就來自那裡。

那個破敗不堪的家,無形之間,成為了他的一部分,甚至是全部。

除非他找到了新的身份認同和歸屬,否則,他將一直沉溺於“病人”和“弱”的感覺裡。

2、人為何會悲觀?

說悲觀是一種習性,是因為它的慣性非常強大,它受著家庭教養、思維方式以及生命遭遇日積月累而產生的影響。

假如你生長在一個悲觀的家庭,家人每天都告訴你這也危險,那也可怕,大概率上來講,你就會建立一個對這個社會的悲觀認知,樂觀對你來講就會變得遙不可及。

另一種可能是,你生長在父母繁忙的家庭裡,他們沒有多餘的精力照顧你的感受和需求。出於自我保護的需要,你必須保持警惕,比其他人更憂慮,以確保自身安全。此時,悲觀憂慮,是一種求得生存的方式。

3、如何判斷一個人是否悲觀?

1、看心情,一個人經常鬱鬱寡歡,笑不起來,或者整天焦慮不已、坐立不安,這是悲觀的一個表象。

2、看語言和行為,語言是內心的呈現,當一個人說話經常都是否定、質疑,行動拖沓,這些也是悲觀的呈現。

悲觀是一種向下拉的,沉重的能量。這裡面有著特別多的情緒淤積,比如悲傷、焦慮、憤怒、無力、無助、絕望......

這些情緒一層又一層,每一層都可能有一個故事,等待著被人聽見、看到。

沒有人喜歡悲觀,他們只是被一股無形的力量推動著,去鑽進了那個並不溫暖的“家”。

悲觀的習性,又會像個雪球一樣,越滾越大。它會讓人永遠停留在自保的狀態裡,與生存、與情緒做鬥爭,不得生長。

更可怕的是,悲觀會耗竭一個人,讓他難以綻放自我力量;而悲觀的思想會引發悲觀的行動,悲觀的行動又會引起悲觀的結果,悲觀的結果再次加固悲觀的思想,循環往復。

所以,改變悲觀的習性,並不是一件那麼容易的事情,但也並非不可能。

4、如何改善悲觀的習性?

建立新的認同和歸屬,這是長期的方向。

從短期來看,改變語言方式最為靠譜。

首先,捕捉你的負面語言,把它記錄下來,再去驗證它;

比如,你說男人沒一個好東西,當你捉住這句話時,就可以和自己核對真的是這樣嗎?有沒有反例。

比如,你說自己真倒黴,沒人愛,糟糕透了,把這些話記錄下來,找到可以推翻它的例證。

負面語言難以捕捉的話,你也可以邀請朋友來協助你去發現。尤其是和你生活在一起的人,肯定能幫你捉到好多負面語言。

許多時候,並不是生活殘破不堪,而是我們總是帶著一副“黑色”眼鏡去看它。當我們聚焦於壞的地方,看到的自然是“壞的”東西。

其次,改善說話方式和行為習慣,化否定為開放;

悲觀的人,說出來的話都可能會讓人毛骨悚然,給人當頭一棒的感覺。

比如,一個孩子想做家務,他的母親會說:“一邊去,笨手笨腳的,你啥都幹不成!”。

要改變說話方式的話,可以變成:“來,我們一起,你幫我把洗衣粉倒在盆裡”。這個時候,母親沒有否定孩子,而是給他嘗試的機會,同時母親有可能會看到一個新的事實,孩子沒他想得那麼無能。

最後,構建積極的語言

構建積極的語言,需要把目光聚焦於積極的方向,也就是要學會看到亮光。

比如,一個女士,經常抱怨老公懶,而他老公呢,被貼上懶的標籤後只會越來越從容淡定:“反正你都這樣認為我了,那我就認同它吧”!

老公越來越懶了,懶得理所應當,理直氣壯。

也可能是,你給自己貼了一個“拖延、懶的標籤”,自責完一句“你怎麼那麼懶之後”,你就鑽進了痛苦裡,在悲觀中沉淪。

這是負面語言產生的負面後果。

而構建積極語言的話,就是發現他人及自己的優點,並把它通過語言的方式表達出來。

正面管教裡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思考孩子如何變得優秀之前,想想,作為成年人,你什麼時候才會做得出色,一定是你感覺被接受,感覺很好的時候”。

所以,改變悲觀習性,你得先接受自己,找到自己的優點。當然,如果你開始發現別人身上的優點,也可以藉助看見別人的光,來照亮自己。要知道,能夠看到別人的好,心情也會大不一樣。

寫在最後:

悲觀是一種習性,也是一種選擇,假如過去你是被迫選擇了這種生存方式的話,那麼現在,你可以重新再做選擇了!

作者:小朋,二級心理諮詢師,用簡單的文字,書寫普通人的心靈世界。願你好好生活,好好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