亡于藩镇割据的唐朝,成为异性王是否比其他朝代更加容易?

东风吹倒白杨砸死民兵


不是。都是拿命换来的,没有哪个更容易。

自从刘邦提出“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后,以后历朝历代,除了少数民族藩国,很少出现异姓封王的情况。除非建立了巨大军功。

唐朝郭子仪封王,是他脑袋别在裤腰带上拼命的结果,不能说容易。


历史的达人


接到邀请,甚为踌躇。此题难度甚大,不是唐末五代史专家,怕是难以回答清楚。报着学习的态度,见有两人已答完,便点了进去,出现折叠字样,不知何意。忽然想起一句话:无知者无畏。顿时决定答题,以期抛砖引玉,增添学养。

据说,中国古代被封为异姓王者不足百人,可见被封为异姓王是何等不易。这些异姓王大多是在开国之初或是在一个王朝的末季被封的。开国之初封王是为了鼓励手下多多立功。在一个王朝的末季被封是因为皇上认为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的一种有病乱投医之举。天平天国将要灭亡之际不是封了两千多个王吗?在一个朝代即将灭亡之际封的王的数量毫无疑问一定大于开国之初封的王。

唐末五代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动乱年代,所以被封为异姓王的机会是比较多的。是不是最多,这个问题没研究过,不敢乱说。据我所知,唐末被封王的有:梁王朱温、晋王李克用、歧王李茂贞、蜀王王建、吴王钱镠、颖川郡王陈敬瑄、琅琊郡王王审知、琅邪郡王王重荣等二十来个。

期待专家的回答。


用户原上草


在中国古代的爵位制度中自西周以来,基本上是以“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为基础上变化的,从秦始皇称帝之后中国进入封建时代,到了汉高祖时期产生了“王爵”这一新产生的爵位。这个时期的王与秦之前的王还是有很大不同的,先秦时期的王就是国家最高统治者,即周天子;春秋战国之后礼乐崩坏,齐秦韩赵魏燕这些强大的诸侯纷纷称王,王开始“不值钱”起来。而自汉以后的王,则是皇帝作为最高统治者下的一个赏赐爵位。

古时候读书人入仕的最大理想便是“封侯拜相”了,很少有人去妄想去封王的,自秦到清“王位”也一般是分封给皇室宗亲的,作为一个外姓臣子封王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因此古代的异姓王是很少的,但每个朝代却或多或少有着一些异姓王,在这之中唐代异姓王数量最多。

亡于藩镇割据的唐朝成为异性王的确比其他朝代容易一些几率大一些。

中国历史上异姓王的产生,大多于战乱时期,皇权交替不稳固的时期,常出现于王朝初期和末期,唐朝的异姓王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是大唐天下初定时所封,隋朝末年也是群雄蜂拥而起,在李世民的东征西讨下各地纷纷归降,这些降唐的起义军领袖也大多被封为异姓王。 其中李轨被封为凉王、罗艺为燕王、杜伏威为吴王、刘武周的余党刘季真为彭山郡王、依附突厥的高开道为北平郡王、窦建德手下胡大恩为定襄郡王,还有隋朝官员李孝常为义安王。此外唐太宗李世民当政时期还封过一些突厥归降的首领为王,李唐前期所封的异姓后来大多再次反叛被杀。

第二个时期便是武则天晚年,宰相张柬之率领群臣发动神龙政变,重新拥立太子李显为帝,因此有着拥立之功的五人也被封异姓王。分别是汉阳郡王张柬之、扶阳郡王桓彦范、博陵郡王崔玄暐、南阳郡王袁恕己、平阳郡王敬晖,这五人的异姓王与初唐、盛唐以及晚唐的异姓王有很大不同,张柬之等人的异姓王是当时武三思和韦皇后的明升暗降,以此将此五人排除朝堂,因此这五位异姓王并没有封地、食邑和兵权,只是一种宠幸和身份的象征。

第三个时期便是“安史之乱”前后所封的异姓王,到了唐玄宗李隆基在位时期,起源于北魏时期的府兵制逐渐瓦解,而李隆基又好大喜功、四处征伐,因此唐朝边境出现十大节度使,藩镇逐渐成型。火拔归仁封被封燕山君王、哥舒翰被封西平郡王、安禄山被封西平郡王,这三人均是胡人出身。

安史之乱爆发之后,李唐统治者又分封了众多平叛将领和投降叛军首领为王。在这之中平叛将领有汾阳郡王郭子仪、临淮郡王李光弼、大宁郡王仆固怀恩、西平郡王李晟等;安禄山和史思明的旧部有雁门郡王田承嗣、威武郡王李怀仙等。到了中唐时期,藩镇割据不听中央号令,经常是李唐皇室派遣一批将领去平叛作乱的藩镇异姓王,成功后受封异姓王然后反叛,中央再调人平叛,如此往复战乱不止。

第四个时期便是晚唐爆发了高仙芝、黄巢领导的农民大起义,起义虽然最后失败被镇压,却动摇了李唐的统治。出身起义军的朱温被封为梁王,平定起义的将领时溥为钜鹿王、李克用为晋王、王崇荣为琅琊郡王、李茂贞为歧王,地方实力派王建被封为蜀王、钱镠为吴王……

于是乎大唐的江山即将终结,五代十国时代就要登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