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方孝道差异(一)—传统文化影响

近日看到南怀瑾先生在《论语别裁》一书中,将西方的十字架文化称之为“秃头的十字架”。大致意思就是“西方文化只知道关爱下一代,下一代长大结婚后成为夫妇,但却对父母、兄弟、姐妹淡漠了。由男女变成夫妇,出现了家庭、社会和国家都横着向世界发展以及向下关爱孩子的现象。这样十字架向上的半截断了、秃了,是丁字架的文化”。对此种说法,心有感悟,随进行对比求证聊以解惑。

一 传统文化影响

1 中国孝文化

儒家文化对中国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存在了几千年,对现有中国的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依然存在巨大的影响力。儒家核心思想“仁、义、礼、智、信”,孔子认为“孝”是“仁”的根本,它不仅仅是家庭观念中孝敬父母的问题,也是维护社会安定和稳定的重要规范。

在《论语·学而》中“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孝就是子女对待父母的正确态度,弟同悌就是弟弟对待兄长的正确态度,善事父母曰孝,善事兄长曰弟;“孝悌”的人有真性情,就不会犯上作乱,不会犯上而会作乱的,这也是不可能的,我们注重做人的根本,然后才能成事,做人的根本在于这个孝悌。

在《论语·学而》中“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证。奚其为为证!”,孔子把“孝顺父母,友爱兄弟”这种风气影响到政治上去,赋予了强烈的政治内涵,将“孝”视为“至德要道”,把个人修养和家庭和睦与社会稳定和君王治国为政联系在了一起,从而达到“以孝治天下”的目的。

国人说“孝”指的就是“孝顺”。中国孝文化的双重意义,即家庭意义和社会意义,在几千年的儒家文化中赋予了其浓浓的价值定位。“百善孝为先”,“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等等,在日常家庭生活中也体现到了子女对父母的行为和态度上,服从父母被视为孝顺的一种体现,从而延伸至宗族、上升至国家层次的“君君臣臣”,“三纲五常”等。

2西方孝文化

基督教构成了西方的文化体系,而作为基督教的教义圣典--《圣经》则被视作西方文学和艺术创作的源泉,西方社会中的道德规范大多源于此。

《圣经》中记载基督徒所信奉的耶和华上帝给人类社会颁布了十条必须谨守遵行的戒命,又称《摩西十诫》,其中第五条:“当孝敬父母,使你的日子在耶和华-你神所赐你的土地上得以长久。” 在《利未记》中,上帝说“你们个人都当孝敬父母,也要守我的安息日”;在《申命记》中讲“当照耶和华你神所吩咐的孝敬父母,使你得福,并使你的日子在耶和华你神所赐你的地上得以长久”;在新约的《马太福音》中说“当孝敬父母,又当爱人如己”,另外在《马可福音》、《路加福音》、《以弗所书》、《提摩太前书》等许多章节中屡次提到上帝的“孝敬父母”这一重要诫命,也足以证明孝道在西方人伦关系文化体系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圣经·诗篇》:“儿女是耶和华所赐的产业。所怀的胎是他所给的赏赐”,对父母的孝最终是对上帝天父的孝,孩子是上帝赐给父母的,父母是孩子的管家,替上帝来管教和训练子女,孩子最终属于上帝的 ,父母是孩子孝爱上帝的媒介,“爱父母”是“爱上帝”的自然延伸,“爱上帝” 要通过“爱父母”的行为来表现,孩子与父母的孝亲血缘关系是建立在上帝之爱的框架上。

圣经讲孝敬,指的是“honor”。英文字典里面“honor”就是你高度的在众人面前给他尊重,给他光荣,给他荣耀的地位。也就是说,让人看见你给父母的尊重、名声、光荣,和荣耀的地位。希伯来文讲到孝敬这个字,它原文的意思其实很简单,就是“很重,很有份量”就是说,这个人在你的生命中很有份量,你很看重这个人,这叫做孝敬。“孝”并不体现在日常家庭生活中,更多地体现在宗教文化中;也没有多少社会意义,其家庭意义仅表现为对父母的尊敬,更多的是强调独立和彼此间的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