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博京津冀展——战国时期的中山国

公元前414年,一个在北方大山深处逐步壮大起来的古老民族——白狄鲜虞,建立起中山国,因城中有山得国名。经历了戎狄、鲜虞和中山三个发展阶段,在每个阶段都被中原诸国视为心腹大患。魏国乐羊、吴起统帅军队于前407年占领了中山国。后来中山桓公复国,国力鼎盛,有战车九千乘。公元前296年,被赵国所灭。在战国各建霸业的局面中,中山这个夹在燕赵之间、东西只有500多里的国家,只是一个“千乘之国”的小国,然而却在两百多年的历史中,创造出了灿烂的文化。

首博京津冀展——战国时期的中山国

战国中期错银镶金铜牺尊,出土于河北省平山县三汲乡中山成公墓,为盛酒器,造型是似牛非牛、似犀非犀的一只小兽,四腿直立,兽首前伸,背部有盖。

首博京津冀展——战国时期的中山国

双耳斜直,耳内饰有云片纹;双眼镶嵌绿松石,一对浓眉呈波状;兽鼻作卷云纹;口微张,兽口为流;颈部戴项圈,圈上饰豆形包金泡饰。

首博京津冀展——战国时期的中山国

小兽胸肌丰满,腹部浑圆,腿部粗壮。兽背上有活钮盖,盖钮铸成一只天鹅,正回首雕琢背上的羽毛,神态安逸,兽身满饰银和红铜错出的纹饰,并镶嵌绿松石。

首博京津冀展——战国时期的中山国

早在夏代晚期,镶嵌工艺已应用于青铜器装饰,镶嵌材料主要有绿松石、金、银、红铜等,通过强烈的色彩对比实现绚丽多彩、富丽堂皇的装饰效果。

首博京津冀展——战国时期的中山国

东周时期,青铜镶嵌工艺空前发展。错金银工艺特指在青铜器表面錾槽嵌入或鎏入金银,“错”是将镶嵌的金银丝磨错平整。

首博京津冀展——战国时期的中山国

河北省平山县三汲乡中山王□(“璺”下“玉”换为“昔”,这个字输入法打不出来,音错)墓出土了较多军帐使用的器具,如这件长55.5厘米、高22厘米、重19.5千克的错金银铜牛屏风插座,是连接两扇屏风的构件,具有浓厚的草原民族文化风情。商周时期的屏风主要为坐屏,下有底座,立于座位之后,是彰显贵族地位与高贵的家具陈设。

首博京津冀展——战国时期的中山国

插座造型以牛为基本形象,但加以艺术化的夸张,身躯肥硕浑圆,四肢矮壮,给人以坚实之感。

首博京津冀展——战国时期的中山国

铜牛两耳平立,双眼圆睁,眼窝凹陷,原似填有宝石等物做眼球,今已佚,头生双角,鼻孔大张。

首博京津冀展——战国时期的中山国

尾部由两段构成,靠近臀部一端为四棱形,靠近尾部一端呈圆柱形,中间和尾部装饰有四个卷云形弯钩饰。

首博京津冀展——战国时期的中山国

牛背上的銎口用来插放屏风扇,上面装饰有山羊面。

首博京津冀展——战国时期的中山国

铜牛全身用黄白相间的金、银宽双线错出卷云纹,旋涡纹,素雅华丽,简约沉静。

首博京津冀展——战国时期的中山国

一同展出的错金银双翼神兽,也是该墓所出,长40厘米,高24厘米,共出土2对四件,形制相同,为席镇或陈设之物。

首博京津冀展——战国时期的中山国

神兽怒目圆睁,獠牙外露,圆颈挺立,昂首向一侧,仿佛在大声咆哮。

首博京津冀展——战国时期的中山国

它的前胸宽阔低垂,四肢弓曲,利爪怒张,

首博京津冀展——战国时期的中山国

两翼直指长空,显得动感十足。

首博京津冀展——战国时期的中山国

神兽的口、眼、耳、鼻等处均错有银线纹,身上的错银卷云纹千变万化,矫健的神兽充满了神秘气息,因此被命名为双翼神兽。

首博京津冀展——战国时期的中山国

兽身鹰首双翼神兽是欧亚地区的一种神兽形象,称为格里芬,早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已经出现在西亚两河流域。青铜双翼神兽在我国出现于西周中期,流行于战国时期,应是本土神兽艺术的基础上受到外来文化影响而产生的。中山王□(璺下玉换昔)墓出土文物体现了一些欧亚草原文化因素,进一步展现了中山国源自北方草原文化的特点。

首博京津冀展——战国时期的中山国

中山王□(璺下玉换昔)墓出土的这件战国中期铜圆壶,腹外刻有多达182字铭文,是中山王□(璺下玉换昔)的嗣王为追颂先父慈爱贤明而刻,记载了燕王哙(燕昭王之父)禅位给国相子之,引起内乱,中山王□(璺下玉换昔)趁机派相邦賙(zhōu)伐燕夺得土地的史实。

首博京津冀展——战国时期的中山国

目前文献记载的齐国伐燕一事并未记载中山国也参加了伐燕战争,中山王□铜圆壶等器的出土弥补了史书记载的缺失。

首博京津冀展——战国时期的中山国

同墓所出战国中期铜扁壶,高45.9厘米,宽36.5厘米,厚15.3厘米,口径15厘米。带盖,盖面等距三个环形钮,侈口,短颈,壶身扁平,抹角呈桃形,平底,长圆形圈足。

首博京津冀展——战国时期的中山国

圆弧肩,肩部各有一兽面衔环铺首,左右两侧呈圆形。

首博京津冀展——战国时期的中山国

出土时壶内有透明浅翡翠色酒液,香味浓郁,经北京市发酵工业研究所化验鉴定,此酒出土时是当时中国考古发掘中第一次发现的实物酒。

首博京津冀展——战国时期的中山国

中山国王□(璺下玉换昔)墓及其陪葬墓中出土了大批黑陶,尤以这件磨光黑陶鸭形尊为典型代表。

首博京津冀展——战国时期的中山国

整个器身呈鸭形,伸颈鸭首,圆眼,嘴为流,鸭尾板状,器身呈球状,双足作为器身支撑物,掌底呈平板状。盖顶为圆锥状,顶部为一圆形物,便于捉握。

首博京津冀展——战国时期的中山国

器肩饰兽形纹,器壁以内填波折纹的卷云纹为主,极其讲究外表装饰效果。

首博京津冀展——战国时期的中山国

这些黑陶多以轮制法制成,胎质松软,火候不高,是专门用来随葬的明器。中山黑陶的陶胎原本是灰陶,表面呈现黑色是因为烧制时,在陶胚尚未干透时采用了浓烟熏染的工艺,浓烟中活泼的炭素微粒渗入到胚体表层的颗粒之间的缝隙里,成为黑色,并在器身饰有卷云纹、波折纹、S形纹、弦纹等多种纹饰。

首博京津冀展——战国时期的中山国

战国中期小玉人,出土于河北省平山县三汲乡中山王族3号墓,高4厘米,厚1厘米,玉色为黄色。扁平体,直立状,两手相交于腹前,以袖遮盖。头上发髻呈牛角状,两端上翘。头部两侧突出的方形为耳,面部器官以线刻而成。身穿花格纹窄袖长袍,为成年女子图案。

首博京津冀展——战国时期的中山国

河北省平山县三汲乡中山王□(璺下玉换昔)墓出土的战国中期龙行玉佩展出两件,黄玉质。

首博京津冀展——战国时期的中山国

两器均镂空而成一龙形,一条头在上尾在下,一条头在下尾在上;龙嘴微张,呈回顾状,龙身曲呈S形;周身饰浅浮雕涡蚕纹;背部有一圆传,可供系佩;龙尾饰一只凤鸟;整体造型古朴灵动。

首博京津冀展——战国时期的中山国

注一:文中图片1来自网络,其余照片皆为作者四库全叔拍摄。

注二:文字参考展览说明等。


相关文章:

《 》

《 》

《 》

《 》

《 》

《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