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中国没有普及普通话,不同语言的人之间怎么交流,比如商人之间是怎么交流的?

创意有限公司

古代没有“普通话”并不代表古代没有统一的官方语言,古代的“普通话”被称为雅音,也被称为官话。古代的百姓由于不常出远门,所以一般都说当地的方言,但出门游学的士子、来往各地的商人、各地为官的官员都是需要讲一口流利的官话的,所以他们交流起来完全没有问题。

雅音、官话很早就已出现

古代统一的官方语言具体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已经很难追溯,不过商朝时期就已经有了“中原雅音”一说,可见官方的通用语言的出现时间是很早的。到了西周、春秋、战国时期的雅音普及程度就已经很高了,孔子在鲁国讲学用的就是雅音,而且他来自四面八方的三千弟子学习的肯定也是雅音,不然根本无法交流,《论语·述而第七》中就说“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再者,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经常召开辩论赛,如果没有统一的官方语言,大家如果都用各地方言辩论,那谁知道对方说的什么。

而且当时的士子想要做官,需要到各国游说,且做官并不一定在本国之内,如果没有统一的官方语言,这一点也没办法达成,总不能到一个国家就学习一个国家的方言吧。

历朝历代官话各不相同

不过每个朝代虽然都有官方语言,可这个官方语言却并不相同。除了秦朝等个别时期无法考证,其他朝代的官方语言均有迹可循:

  • 周朝时期的雅音是以洛邑的语言为标准

  • 汉朝、西晋的官方语言是“洛语”

  • 东晋迁都建康之后,官方化变成了洛语和古吴语结合后的“金陵雅音”

  • 南北朝时期南朝基本沿用“金陵雅音”,北朝则主要以“洛阳雅音”为主

  • 隋朝结束乱世之后,官方语言是以“金陵雅音”和“洛阳雅音”为基础融合而成的长安官音,也称秦音,并由陆法言等编著形成《切韵》

  • 唐朝在《切韵》的基础上,制定了《唐韵》作为唐朝标准音,并规定官员和科举考试必须使用唐韵。据专家考证,唐韵与今天的粤语较为相似

  • 宋朝在《唐韵》的基础上,又制定了《广韵》作为官方发音。而在北宋亡国后,南宋时代的刘渊又基于《广韵》著《平水韵》

  • 元朝的官方发音是“大都汉语”,元代周德清编著有《中原音韵》,发音和今天的北京话较为相似

  • 明朝时期开始以官话为官方语言,而标准则是以“金陵雅音”和古中原雅音为基础形成的“南京官话”,在永乐帝迁都北京后,“南京官话”随之一同北迁,变成了北京语言的基础,

  • 清朝早期“南京官话”仍然是主要用语,雍正年间(1728年)设立正音官,开始以“南京官话”和北京话融合后形成的“北京官话”为官方用语


香茗史馆

中国古代各个朝代都有自己“普通话”,大多数都是以都城地区的语音为基准

中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汉语也是口音繁杂,方言林立。为了便于国民之间的交流,历朝历代都会本朝通行的语音,称之为雅音、中原雅音、雅言、通语、正音。明清时称之为官话,清朝末期开始称国语。

(汉语方言派系)

我们今天所讲的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官话为基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标准汉语。

今天普通话的定型于明朝中后期的北京地区,是当时大明的标准官话。因为明清两代都将都城定在北京,所谓北京语音作为官话的地位就被保持了下来。

清朝覆灭之后,中华民国的首都迁往南京,对于国语到底是以北京话为标准,还是以南京话为标准,爆发了一场不小的争执。

到了1923年,国语统一筹备会第五次会议决定基于现代白话文语法和北京话语音统一国语。1932年经国民政府教育部颁布《国音常用字汇》,正式确定国语标准。

新中国成立之后,基本延续了国语的标准。1955年10月“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和“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召开,将汉民族共同语的正式名称定为“普通话”,开始大力推广。

(河北省承德市滦平县,这里是现代普通话标准音的主要采集地)


千佛山车神

中国古代有普通话。叫官话、雅言。

孔子执礼,讲学,周游列国,就讲雅言——洛阳话。

孔子的弟子子贡去其它诸侯国经商,也讲雅言。

所以,古代虽然方言不同,但都用官话交流,没有交流障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