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文化的缺陷和不足是什么?

中华万年无期

儒家文化的缺陷与不足当然很多。

一,对稳定系统的保持。

儒家通过外“礼”(秩序、规矩、尊上)内“仁”(爱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达到。这是孔子的核心。曾子强调“孝”(顺从),孟子强调“仁政、民重君轻”。到董仲舒则搞成“君权天授”型的,绝对权威与控制。朱熹提倡“存天理、灭人欲”,走向“克己”(抑制自我、极端道德)的极端。共性是“单方面妥协”。

儒家也是不断变化的,变化来自外部的需求。儒家对稳定系统的保持,内外的手段,都是“静态”的、“强制性”的,“人治”的,维护“君”的,“单方面妥协”的,一旦“君”无限进而“民”无限退,单方面的“妥协”就会消失,就会出现“更朝换代”方式,导致稳定与平衡的破坏。然后,再重复,周而复始。

二,不重视“法”。

三,崇文抑武。导致汉民族“女性化”。

四,不重视逻辑。

五,不尊重生命。孔子一上台,就诛杀“少正卯”,理由奇葩。

六,清流治国。不思进取。

七,思维封闭,重道轻技,重脑轻农,重上轻下。


urna风之度0

儒家文化的创始人是孔子,儒家文化对中华民族影响深远,毫不夸张地说人们的道德观、自我约束力,皆缘起儒家文化。随着时代发展,儒家文化的缺陷和不足逐渐暴露出来,有书君认为儒家文化的缺陷和不足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轻视妇女,宣扬“男女授受不亲”。


人类社会最早的时候男女平等,随着母系社会逐渐走向父系社会,男女之间才出现了不平等现象。虽然儒家文化不是延续了两千多年男尊女卑思想的始作俑者,但儒家文化在轻视妇女的推广方面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孔子的“唯小人与女子难养也”的流毒至今都还在某些地区蔓延。


有些地区为了生儿子不惜把女儿送人甚至遗弃,有些单位男女不能同工同酬。



儒家文化的集大成者,被后人尊为“亚圣”的孟子在他的《孟子•离娄上》中就明确宣扬“男女授受不亲”,规定男女之间不能直接接触、言谈或授受物件,限制男女交往。这是压抑人性,违背天性的限制。到了宋代,程朱理学用“存天理天人欲”的观念禁锢人的思想和创新能力。有书君认为扼杀中华民族创新能力首推儒家文化的影响。


二、提倡等级制度,宣传“生死有命,富贵在天”。


“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会打洞”,这种论出生、论血统的伦理思想从哪里来?有书君认为源头在儒家文化。至今所谓的“寒门难出贵子”的论调,其本质也是儒家文化等级思想的泛滥。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这就是儒家文化提出的等级制度的钢领。“三纲”理论把人分成三六九等,而且这种 划分是与生俱来的。提倡“为人臣不忠,当死;言而不当,亦当死”,后来甚至发展成为“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君王不管多么荒唐,作为臣民只有忠心的职责,绝对不能够进行任何形式的反对,更别说批判了。



这种荒唐的政治理念,造就了不平等的社会。人们稍有反抗,儒家文化就用“生死有命,富贵在天”来愚弄大众。使得人民只能乖乖听从剥削压迫,还对统治者叩首谢恩。


三、强调道德的威力,相信“人人能成为圣人”。


儒家文化崇尚道德俢身,这本是好事,但真理再向前走一步就是谬论,以个人的修身克己来代替法律法规的约束和制裁,在经济发展和道德修为还没达到的情况下,是很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大同社会的。但儒家文化却不管三七二十一地给每个人设定了极高的道德标准,要求人人成为忠孝仁义的道德圣人。


这是一种很难达到的做人标准,于是有些人就只好表面一套,背地一套,实施“显文化”和“潜文化”。“显文化”是孔孟之道,冠冕堂皇,在台面上要求别人。而“潜文化”有厚黑文化、痞子文化、犬儒文化、游民文化、拜金拜权文化,虽然难于启齿但却在暗中大行其道。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中的高育良、祁同伟等之流就是“潜文化”的践行者,他们的人格是分裂的,最后越走越远,走向了人民的对立面。


儒家文化虽然有缺陷有不足,但也有很多精华,关于学习的态度,学习的方法等等,有很多在现在也具有重大的意义,我们要本着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对儒家文化采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与时俱进。




有书共读



儒家文化的缺陷和不足是什么?

儒家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儒家思想是中国帝制时代的官方哲学影响深远。从春秋晚期,孔子创立儒学,以“仁”和“礼”为核心,重视民本思想。到汉武帝时期,董仲舒的新儒学,融合法家、道家、阴阳五行说等,强调“大一统”、“君权神授”、“天人感应”、“三纲五常”、“儒学独尊”,再到宋明时期,融合佛教道教等,形成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儒学又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儒家文化的缺陷和不足:

其一,过度强调道德的作用,相信“人人能成为圣人”。

儒家文化中,从孔孟到董仲舒再到宋明理学,都强调道德的作用,而程朱理学更是把儒学的“三纲五常”等上升到“天理”的高度,儒家的纲常伦理即是现实社会的天理,这有其合理的方面,如任何社会都需要一定的道德规范,……

法律与道德都是现实社会的规范,而法律是强制性的规范,道德是非强制性的规范。道德与法律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过度强调道德而忽视规则的社会,必然是虚伪的社会。以“道德至上”,不利于法律建设,更不利于法治社会的形成和发展。……

其二,缺乏民主精神,抑制个性,扼杀人的自然欲求。

儒家文化中虽然重视民本思想,如反对苛政,主张“民贵君轻”(孟子),“民水君舟”(荀子),但是,强调“大一统”、“君权神授”,强调“三纲五常”,一切以君主的意志为转移,缺乏民主精神,形成家长专制,抑制个性,特别是程朱理学,强调“存天理,灭人欲”,把天理与人的自然欲求对立起来,扼杀了人的自然欲求和合理诉求。……

其三,伦理政治化,政治伦理化,以血缘为基本纽带,“家国一体”、“家国同构”……

当然,儒家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我们对此,应批判地继承和发展,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去伪存真,去粗存精,并赋予其新时代的内涵。……




逛一逛3

我个人总结了一下,儒家文化思想有三个缺陷。第一个,儒家永远开不出宪政,第二个,儒家迷信个人能力,寄托希望于君主的贤明,第三个,儒家类似于宗教,过于强调个人道德,形成道德原教旨主义,最终不利于社会发展。

第一,儒家开不出宪政。这个我不写,写了会怎么样?所以,过天再说。

第二,儒家迷信个人能力,也就是寄托希望于国家被一个贤明的圣王统治。儒家非常希望这个圣王有儒家的思想道德,最好是由孔子这样的人来治理国家。这个君主要能够维护儒家的利益,也就是给他们官做,以儒家思想治理国家。儒家思想的核心就是社会等级秩序不能乱,大家各守本分,不能逾轨。用礼来强调和固化这种社会等级,所以儒家特别重视礼。为什么儒家重视厚葬,厚葬其实也是一种礼,强调突出的是死者应该享受到什么样的等级待遇,所有的人都应该在等级制度下循规蹈矩,不能随随便便的做超出自己身份的事情,也不能胡思乱想。为了不让人胡思乱想,就应该提倡人民学习诗,用文学修养来消磨意志。而一个伟大的,符合儒家理想的贤明君主,应该通过文学修养来巩固自己的信念。

第三,儒家迷信道德原教旨主义。儒家后来实际上把道德提高到虚伪的层次,道德的功能被神话了。在他们看来,道德是决定国家生死存亡的核心,一个官员如果不能成为道德楷模,即使能力再高,也不能任用。所以,为了标榜自己是道德圣人,很多儒家信徒把自己伪装起来,甚至在亲人死后十几年都不结婚,就是为了显示自己的道德是如此的高尚,却对施政为民毫无兴趣。这样的道德原教旨主义,实际上让整个官场成为一个道德的表演场所,真正干实事的人却寥寥无几,这自然不会让国家有益。


怀疑探索者

儒家文化曾是中华民族的主流文化,客观而言:儒家文化有其合理的一面,也有不足的一面,那么具体有哪些不足之处呢?在我个人看来大致如下:

其一迷信个人权威——尽管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理念,然而这一理念依然是建构在君主权威的前提之下,儒家强调的是修身养性,将所有希望寄托在圣明之君的身上。然而客观现实却是社会体系的构建不能单纯依赖看不见摸不着的人性自律,而一定要有一套用来规范人们行为的准则体系,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法律以及相关的规章制度。

其二盲目的经验主义——儒家的忠孝观念是值得提倡的:即使时至今日爱国主义、孝顺父母依然是当今社会所提倡的主旋律,问题在于儒家的忠孝观发展到一定极致的时候就演变为对祖先经验的盲目崇拜,也就是中国历史上历次变法改革过程中所遭遇的所谓“祖宗之法不可变”的论调。

其三静态的经济思维——在儒家看来:天地所生财货止有定数,所以要辛勤劳作、勤俭节约。从某种意义上而言:这也是有道理的。问题在于儒家忽略了一个基本事实:钱不是(至少不完全是)省出来的,而是赚来的。儒家只思考如何省钱,却对如何将经济蛋糕做大做强缺乏思考。

其四重文轻武——儒家认为: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从某种意义上而言:这也是有道理的——因为如果没有文化软实力的支撑,而仅仅只是盲目秀肌肉只会令别人都害怕自己,而不会发自真心敬重自己。问题在于:没有硬实力,哪里来的软实力——没有强大的足以保护自己的能力,一张嘴皮子玩得再溜也没用。

综上所述:其实严格意义上这些都很难说是儒家本身的不足,而是对儒家学说断章取义、盲目崇拜导致的——强调道德自律、提倡忠孝观念、宣扬勤俭节约、弘扬传统文化哪一条是错误的?问题在于我们不能只看到问题的一个方面,否则我们就是在断章取义。


鸿鹄高飞一举万里

先说答案

从黄帝垂裳治天下开始,到周公制礼,孔子立教。

儒家思想文化的最大缺陷和不足,就是以人开天,天人相离。

儒家的人伦之道效仿天伦之道,但他并不是自然而然的天伦之道,因而不可避免的导向不正。

正复为奇,善复为妖。

这世界上唯一的判准,就是以天地为锚。

现在反过来,让天地以人为锚,这种发明出来判准,不是正道。

以人的理解力去判决天地所垂降万象之吉凶,又以人的智识为判准规定善恶,并幻想遵循这样的人为制定的规范去趋吉避凶,趋福避祸,都是不可能的,这不是善,而是妖。

那么,如何才能规避儒家的缺陷和风险,复归于自然天伦之道呢?

老子说:绝智弃圣,敢为奇者执而杀之,人不离道,不拔不脱,知常不妄,啬而不施,惟道是从。

庄子说:“静而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同波”。“纯素之道,唯神是守;守而勿失,与神为一;一之精通,谓之天伦。故素也者,谓其无所与杂也;纯也者,谓其不亏其神也。能体纯素,谓之真人。”

总的来说:知常不妄,明白四达,纯素之守。

如此,便可复归于天伦之道。

《庄子·外篇·在宥》

崔瞿问于老聃曰:“不治天下,安藏人心?”

老聃曰:“女慎,无撄人心。

人心排下而进上,上下囚杀,淖约柔乎刚强,廉刿雕琢,其 热焦火,其寒凝冰,其疾俯仰之间而再抚四海之外。其居也,渊而静 ;其动也,县而天。偾骄而不可系者,其唯人心乎!

昔者黄帝始以仁义撄人之心,尧、舜于是乎股无胈,胫无毛,以养天下之形。愁其五 藏以为仁义,矜其血气以规法度。然犹有不胜也。

尧于是放囗调节讙 兜于崇山,投三苗于三峗,流共工于幽都,此不胜天下也。

夫施及三王而天下大骇矣。下有桀、跖,上有曾、史,而儒墨毕起。

于是乎喜怒相疑,愚知相欺,善否相非,诞信相讥,而天下衰矣;大德不同,而性命烂漫矣;天下好知,而百姓求竭矣。

于是乎斤锯制焉,绳墨杀焉,椎凿决焉。

天下脊脊大乱,罪在撄人心。

故贤者伏处大山嵁岩之 下,而万乘之君忧栗乎庙堂之上。

今世殊死者相枕也,桁杨者相推也 ,形戮者相望也,而儒墨乃始离跂攘臂乎桎梏之间。

意,甚矣哉!其无愧而不知耻也甚矣!

吾未知圣知之不为桁杨椄槢也,仁义之不为桎 梏凿枘也,焉知曾、史之不为桀、跖嚆矢也!

故曰:绝圣弃知,而天下大治。

老子说孔子只懂礼不懂天道,庄子连黄帝都批判。

儒家的人伦之道,扰乱了自然而然的人心。

道家思想的导向,万物复归于自然,天地把它们造成什么样,它们就保持自己本来的天性而生活,保持自己本来的样子,这是天运玄同。

儒家思想的导向,是天下为公,止于至善,人伦之至,人尽尧舜,这是礼运大同。

遗憾的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思想文化的不断退化,两者皆不可得。


平凡2850

儒家文化的缺陷和不足,其实有几个人个讲得很明白。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这段话是老子对孔子说的,千百年来也是道家思想对于儒家思想最高屋建瓴的批评。相传孔子曾经问礼于老子,向孔子学习“”的规矩和方法。而老子在得知孔子的真实目的之后,就不客气的批评孔子这种“舍本逐末”的做法。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老子说:“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义。失义而後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治理国家,最重要的是依照“”来治理,如果失去了对“”的把握,那么只能依照之前的“”来治理(祖宗的法度、祖宗的功德),如果连“”都失去了,那么只能依照“

”,以君主的仁爱之心来治理国家,如果连“”都失去了,那么只能依照君主、臣下之间“信义”来治理国家,如果连“信义”都丧失了,那么只能按照上下尊卑的“礼仪”规矩来勉强维持国家的治理。所以试图依靠礼仪这些东西治国安邦,其实那只不过是忠信最微薄的一面,而恰恰是祸乱开始的前奏

“道”>“德”>“仁”>“义”>“礼”,这是老子的看法,即治理国家要抓住根本的“道”,而不是在细枝末节的“礼”上下功夫,“礼”做得再好,但是统治者尊道贵德的仁义之心已经失去了,那“礼”又能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呢?

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

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曾经在《论六家要旨》中这样评论儒家:“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

;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

其批评儒家的思想繁杂广博但难以抓住治理的国家要领,花费很多气力却功效很少,因此该学派的主张难以完全遵从。

后面他又详尽的解释了为什么“博而寡要”:

夫儒者以六蓺为法。六蓺经传以千万数,累世不能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故曰“博而寡要,劳而少功”。

儒家以《诗》、《书》、《易》、《礼》、《春秋》、《乐》等《六艺》为法式,而《六艺》的经文和释传以千万计,几代相继不能弄通其学问,有生之年不能穷究其礼仪,所以说儒家“学广博但难以抓住治理的国家要领,花费很多气力却功效很少”。

司马谈的看法是从“经世”的角度来考虑的,儒家学术本身就繁难,注疏又多,每个人都习惯从孔圣等人的著作中发掘“微言大义”,弄到后来越学越细,越学越繁复,等一个人完全弄懂了儒家的经典,没有五十也有六十了,人生最能建功立业的年龄完全荒废了,这样的学术,虽然有益,但是多学了必然浪费青春、耽误国家治理。

司马谈的看法要一分为二的看,对于“修德进业”,儒家学术完全可以让我们穷尽一生去探索学习;对于“建功立业”,则大可不必将大好年华浪费在上面,甚至对于国家选拔人才,也不应该以儒家的经典作为唯一的标准。从两千多年以后的今天来看,司马谈的看法无疑是又预见性的。

无事袖手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

颜元(1635年—1704年),清初儒家、思想家、教育家,颜李学派创始人。原字易直,更字浑然,号习斋,直隶博野县北杨村(今保定市博野县) 人。

颜元一生以行医、教学为业,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教育思想,主张“习动”、“实学”、“习行”、“致用”几方面并重,亦即德育、智育、体育三者并重,主张培养文武兼备、经世致用的人才,猛烈抨击宋明理学家“穷理居敬”、“静坐冥想”的主张。其主要著述为《四存编》、《习斋记余》。

颜元直接了当的批评宋元以来的儒家理学思想已经走入黑胡同:“宋元来儒者却习成妇女态,甚可羞。无事袖手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即为上品矣。

在为学的方法上,颜元猛烈地抨击理学家的读书静坐、居敬穷理,认为最重要的莫过于习行实践。他一针见血地指出:“朱子教人半日静坐,半日读书,无异于半日当和尚,半日当汉儒,试问一日十二时辰,哪一刻是尧、舜、周、孔?”又说:“终日兀坐书房中,萎惰人精神,使人筋骨皆疲软,以至天下无不弱之书生,无不病之书生,生民之祸,未有甚于此者也。”读书过多,不仅无益,而且有害:“读书乃致知中一事,专为之则浮学。

”因此,只有习行才是最关重要的:“吾辈只向习行上做功夫,不可向语言文字上着力。”“心上思过,口上讲过,书上见过,都不得力,临事时依旧是所习者出。”

颜元着重批评的宋元儒家思想有三点错误:

  • 言论和实践不结合,空谈心性害人不浅

  • 重文轻武,体育和智育不结合,体弱多病

  • 过度静思冥想,耗费时间,浪费生命

小结

儒家思想有其进步的一面,同样儒家思想也不是绝对的真理,我们只有用客观和批评的眼光进行审视,学习其优秀、进步的一面,而不要囫囵吞枣的进行学习。


谈者无语

我是一个坚定的儒家思想的信徒和支持者,但是我愿意以客观理性的精神,去分析儒家思想存在的弊端。因为按照儒家思想的实事求是的精神,对儒家思想的弊端视而不见不是正确的态度,看见了而不去摒弃弊端取其精华,也不是正确的态度。儒家思想在他产生后的2000多年中,极为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治理,极为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社会传统的价值观,极为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的精神境界和行为方式。

儒家学说在产生以后,先后有孔子、孟子、荀子的先秦儒学,有董仲舒的独尊儒术和天人合一思想,有韩愈的道统说,有北宋周敦颐、二程、张载和南宋朱熹的理学,有陆九渊、王阳明的心学,有顾炎武等人的经世之学等。所以,儒家思想并非是一成不变,他的好多原始的教义,在历史的洪流中,被不断冲刷,不断改变。就像一棵参天大树,必然会有旁逸斜出的枝叶一样,儒家思想在长期的发展中,也滋生了一些弊端,也曾经在近代让中国错过了大航海时代的地理大发现,蒸汽机时代的工业革命等,让领先了近2000年的中华民族,走向败落和落后。虽然儒家学说并非是造成中国落后的罪魁祸首,我们也不能把中国落后的所有黑锅都由儒家来背,但是,客观的讲,儒家思想确实有一些弊端,需要我们去正视。我们说儒家思想存在弊端,并非是要抛掉代表中国文化主流的儒家思想,而是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扬儒家思想。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爱一个人,就要让他更完美!

那么,儒家思想到底有什么弊端,需要我们去正视呢?

1.学而优则仕的观念,造成了中国传统社会的官本位观念盛行。孔子提倡学而优则仕,这个理念本身没错,但是发展成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发展成读书人整天孜孜以求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为官为上的观念,就不对了。孔子曾经嘲笑想学习农业的樊迟,告诉他,种田仍然免不了饿肚子,要是学习,做了官,就有俸禄了。孟子强调社会分工,说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这是一种很科学很理性的社会分工学说,但是在长期的发展中,这种社会分工的思想,却发展出了严密的官僚等级制度,官大一级压死人,县官不如现管等观念,造成了中国社会事事都讲级别的现象。从对人的称呼上,就可以看出来。为了让人有面子,副科长就叫科长,副处长就叫处长,这不是客气而是官本位观念的明显体现。

2.过分强调家长制,没有决策的民主化,就没有决策的科学化最后造成制度上的腐败。中国社会本质上是宗法制社会,宗法制社会的最重要特征,就是家长最大。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孔子提倡三纲,孟子提倡五常,这实质上是把家长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在宗族,最大的是家长,在国家,最大的是国君。最后造成封建独裁,没有民主。

3.儒家思想过分强调道德修养,在社会治理上强调德治为主法治为辅,这实际上造成了德治无德,法治无法。儒家思想是最强调道德修养的学派。冯友兰先生说,儒家的最大任务就是修德成人,成就高尚的道德,这本身并没有坏处,但是过分强调德治而忽略法治,这就造成了整个社会在制度层面的缺失。孔子所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孟子说要内圣外王,子自我反省。这种道德理念固然可以培养出正人君子,固然可以培养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但是在整个社会层面,由于过分强调自律,过分强调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从而让他律没有生存的土壤。儒家在性善论思想的指导下,形成了泛道德主义。事实证明,道德只能管人的上线,而法治管人的底线。儒家学说只有上线的提倡,没有底线的限制,最终造成中国传统社会严重缺乏法治思维。

4.儒家思想过分强调个人在集体中的遵从的地位,抹杀了人的个性,从而使整个中国传统社会创新力量不足。在宗法制的背景下,儒家思想强调义利之辨群己之辩,强调个人在集体中,要守规矩做贡献,从而严重制约了个人的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儒家思想是禁欲的思想,特别是宋明理学,要求人们清心寡欲,甚至存天理灭人欲,极大地遏制了人格独立和人的自由发展。

5.儒家思想过于强调现实主义,强调人文知识,忽视自然科学。缺乏理性的科学精神,把科学发明视为奇技淫巧,造成中国传统社会科学精神不足,造成了近代中国大大落后于西方。我们曾经的四大发明,大大推进了西方的文明历程,而在我们中国传统社会,罗盘被用来算命,纸张被用来写八股文,火药被用来放炮仗烟花等。这就是缺乏探索精神和科学精神的明证。

当然,说儒家思想有那么多弊端,并非意味着我们要割断我们文化的血脉,而是为了清除中国文化中肠梗阻,以更好的传承和发扬中国儒家文化。爱他,就是要对他狠一点!


好玩的国学

我看到回答之中很多人都在夸夸其谈。连一个参照系都不存在,谈什么缺陷和不足呢?我觉得可以用两个参照系:一,国内的诸子百家;二,西方古代哲学与近代科学。


诸子百家

一、文化上的灭绝

很多人提倡法家,说法家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我觉得这是完全没看过《商君书》、《韩非子》的结果,也不知道现代法治精神的结果所致。

首先,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是现代法治社会的内容,跟法家一点关系都没有;其次,第一个针对百家文化的政治压迫就来自于商鞅。幸运的是,商鞅死后,秦国依旧儒、墨为显学,这从《吕览》的编撰就能看出来,而且里面提到了秦国对儒、墨的态度。

其次,很多人以为国内自从秦始皇开始,学术开始出现断层。这话没错,但这个学术断层也有李斯的很大功劳,因为计划发布挟书令、焚毁百家书籍的提议人是李斯。此外,《韩非子》首次将三纲和五常结合起来,并改造了儒家的三纲,从此以后,有君而无臣,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成了现实。

再次,黄老学是汉初经由窦太后使用权利巩固的第一个学派——道家(黄老学,而非后世所说的老庄)。所以,第一个用国家权力巩固学术思想的,乃是黄老学。

最后,董仲舒只是在政治上提出了百家“勿与并进”,并没有连学派的生存空间也铲除,可以说,这顶多和黄老学的待遇近似。之前有人指出董仲舒没有提出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我查了下确实如此,是我自己没弄清这个问题。我们来看看董仲舒提出尊儒术的背景:

(1)黄老学因为参与吕后事件而被汉宗室抛弃;

(2)阴阳、五行、风水等因为遇事各执一词难以决断,也被抛弃;

(3)墨家在汉初其实已经没有了;

(4)名家自公孙龙子以后就后继无人。

不难发现,到了这时候,真正能在政治局面上立足的只剩下法家和儒家了,而董仲舒本人不但博通诸家,也对法家很熟悉。汉朝后来的局面,则真的是杂以王道、霸道,即儒、法并用。

那么,汉朝本身是没有在学术层面扼杀百家的,这跟秦朝完全不同。何况,学术繁荣难道非要依附政治?不需要,学术繁荣不是看你多大产量,而是你先得有了质量,才能保证以后流传多广。

之后诸子百家有没有复兴?有,魏晋玄学的清谈复兴的主要是名家,还有儒家和老、庄,这里面对名家思想的复兴基本上就是邯郸学步。唐、宋、元、明、清,佛教和道教也算是主流,国家每次出现危机,皇帝都跟道教的丹药或佛教的读经脱不了关系。

这些时期,南怀瑾讲过,道教是药店、儒教是粮食店、佛教是百货超市,但这不过是睁着眼睛说瞎话。不信的话各位可以统计统计,所有朝代的乱世,大家总说是儒家的错,但其实不都是皇帝或太子领着大臣在读老、庄呢就突然灭亡了?不是正在弄道教呢,国家就出现危机了?不信的人自己可以查查。

反对缠小脚这一民间恶俗的是儒家,第一个介绍科学进入中国的是梁漱溟的父亲,第一次介绍西方宪政进入中国的是儒家,本土的道教和佛教又或道家,在这里面做了什么呢?仅仅从这一点上就能看出,儒家在古代中国作为主流是很合适的,因为它是懂得改变中国之不足的。

现在一些道家学者批评儒家,就立足于儒家对科学的支持,他们认为,这个情况需要改变一下。


二、西方古代哲学和近代科学

西方人的科学,在近代自然科学兴起以前都处在哲学的统治之下,需要从哲学的本体论入手寻找自己的基石,大部分内容都是靠思辨而非观察实验得来的。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反对民主制,大宪章运动也和哲学家没太大关系,到了近代,洛克身兼哲学家、政治家不同身份,才对现代政治体制贡献了重要力量,这在哲学家之中也是很特殊的现象。

科学家更不必说了,他们一般也和现代政治学无缘。


有人说宪政不错,但我想说,共和制比宪政更好。这两种制度属于政治学范畴,与近代市民阶层的崛起、美国独立战争的胜利密不可分,这是历史阶段史的问题,跟儒家有什么关系呢?西方市民阶层崛起,跟柏拉图还是亚里士多德有关?又或是跟洛克这批人有关?跟梅因有关?跟小密尔有关?如果有人说是,我建议你赶紧去学学历史,包括政治学著作。

西方的近代市民阶层崛起放在清朝一样不可能出现,但放在宋、明,就有机会出现。美国的独立战争放在古代而不是市民阶层崛起后的近代,那么它一样不会出现自己的制度。

如果国人继续混淆这些不同学科的内容,那么,先提升一下自己的文化知识比较好。


肥嘟嘟的小不理

儒学文化的缺欠和不足太多,今天讲以下几点,献给儒粉们:

1、儒家不重视自然信仰:虽然儒家脱胎于巫术……,但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剥离了所有的宗教成分~;这样负面的后果就太多了……?没有信仰……,使得儒教只关心“高大上”的道德教化,而从不关心老百姓基本的、最简单的、也是最贴近灵魂的精神需求……!这样的道德教化……,肯定是事倍功半的……,会有效果?

2、儒家不重视契约精神:由于儒家脱离了宗教……,使得儒家不重视“法律”、“法则”、“法制”和“法治”!~要知道瓶登的、公屏的、超越阶级的“法律”……,才是真正的“仁义道德”……!不讲法、不重视法、不信仰法的社会……,不建设好的制度……,会有真正的“道德”……?

3、儒家不重视商业:由于儒家把“爱国”、“齐天下”……等理论都与“升官发财”联系在一起了;以为人想成就一番平天下的大志……,必须当官?~使得儒学变成“官~学”、“奴~才学”……;阻碍了中国商业的发展……!管子曾说过: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老百姓不富裕、活的没有尊、严……,哪来的真正的“道德”……?

4、儒家不重视艺术和科学:儒家著作中没有提到过科学家和艺术家……,有的都是道德说教和道德绑架……;~由于儒家是维护封建等级制度的文化……,所以,它总是与权力联姻、成为权力的面具……;本质上说,儒家既没有促进艺术,更没促进科学……,也没促进封建制度的进步……?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