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为什么述而不作?

清妍46

因为“信而好古”,实在是太喜欢而且相信古人留下来的经典了。

原句如下: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论语·述而》

孔子说:“阐述而不创作,相信而喜爱古人(的著作),我私下里把自己比作老彭”。

老彭是谁已经不重要了,也是个好古之人。重点是前两句。

述而不作

与孔子相关的经典倒是挺多的,儒门十三经了解一下。

孔子删《诗》《书》,定《礼》《乐》,赞《周易》,修《春秋》。从这些可以看出,孔子似乎更喜欢整理、编修古代的经典,而不是自己创作,果真是“述而不作”啊!

孔子动手最多的恐怕就是《春秋》了,而且“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词”!完全是自己动手。

在这本书中独创春秋笔法、微言大义,可谓高级黑的始祖。“后世知丘者以《春秋》,而罪丘者亦以《春秋》”。

也就是说,基本史实已经有人记录了。但是孔子采用了新的艺术手法重新遣词造句,里面的字句简练,却几乎每一句都包含褒贬,委婉表达了作者对历史事件的态度。

这便是春秋笔法,经典的句子如:郑伯克段于鄢。六个字,可信息量很大。

一、称“郑伯”而不称郑庄公(公比伯等级高),“讥失教也”——就是要讽刺郑庄公没有做到身为哥哥的责任,反而故意纵容自己的弟弟,故降称“郑伯”;

二、称“段”而不称弟,是因为弟弟居然想抢哥哥的王位,没做到身为弟弟的责任,故不称弟;三、兄弟之间的家事却搞得像两国君主交战一样,故称“克”。

之所以对《春秋》说这么多,只是想说孔子并不是没有创作的能力,只是太“好古”而已!

信而好古

前人留下来这么经典的东西,当然得好好珍惜啊。于是孔子选择整理、编修让它更好地遗传后世。

孔子为什么不自己著书立说呢?那是因为实在是太喜欢古人的东西了,情愿一辈子阐述它。

这就好像是一些实在是太经典的电影、电视剧,其实好好珍藏、好好崇拜就好了,没必要一而再再而三地翻拍,因为那座山已经非常难超越了。

当然了,也有可能是孔子创作不出同样经典的作品,于是选择述而不作。如果不能创作跟它一样甚至比它更好的作品,还不如努力将它发扬光大呢!

也有可能是个人志向的原因,由于那是个礼崩乐坏的时代,新的思潮不断涌现,过去的有些好的东西也被淹没。像孔子这种好古之人应该是更想去维护古时的好东西,而不是去创作。比如他一生想要维护的周礼。

以上便是我对孔子“述而不作”的一下看法,如有不同见解,还请多多指教!

好了,谢谢阅读!


国学斋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述而不作,传述已有的文化典籍却不创作新的东西。 述,传述,阐述。作,创作。   

孔子是承前启后的学者,他的学术成就,是从钻研古代文化遗产开始的,强调继承,反对凭空编造。他说:“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述而》第28章)。

孔子对《周易》进行了深入研究。他把《易》学由卜筮引向哲理。他引用《周易》恒卦九三爻辞“不恒其德,或承之羞”,说明没有恒心的害处,并认为这样的人还是“不占而已矣”(《子路》第22章),辩证而理性的运用卦爻辞。儒家从哲理角度解释《周易》的“十翼”,源于孔子的思想。它解释乾卦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象辞》)它解释阴阳说:“一阴一阳之谓道。”(《周易·系辞上》) 五经中有两部是历史书,一是上古文献汇编《尚书》,一是孔子所在时代的《春秋》。

孔子对《尚书》进行了整理,又依据鲁国史书编纂了《春秋》,对鲁隐公元年至鲁哀公十四年历史资料进行解释和点评,把历史作为资政工具,并为教学提供教材,为当政者提供参考。《春秋》可以说是孔子心血的结晶之作,他一直都在整理完善补充,直到他逝世前。他按周礼和仁的标准,赞扬和肯定符合礼的人物言行,批评贬损违背礼和仁的人物事件,给当代人和后人树立了效法的榜样和警示的范例。

实际上,孔子是有选择的“述”。在整理古代文献典籍过程中揉进了自己的心血,也揉进了自己的思想,他把“中庸”“仁政”“礼”“忠恕”“正名分”等政治伦理思想,寄托在史书之中,运用史书来宣扬政治主张。

孔子对《诗经》的整理,是他为这个宝贵文化遗产至今能够存世作出的巨大贡献。《诗经》是公元前十一世纪至前六世纪的各类诗歌的总集。孔子删繁就简,对它进行了归纳和分类,并将其作为教材向弟子传授。他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为政》第2章)”又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第8章)他重视《诗经》的知识功能和晓喻教化作用,让弟子把它作为从政做人的借鉴资料。他说:“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子路》第5章) 作为学者的孔子其贡献主要从整理著述史料、私人讲学、向统治者和世人宣传政治伦理思想三方面体现出来的。 文化势必有传承,历史势必有沿革。孔子的“述”是继承和发展,在“述”的过程中完善了他的学说。孔子的学说集前人思想智慧之大成,是对历史发展的经验的总结。    

人们在概括孔子功绩时,对他的称道主要集中在教育上和思想上,而忽略了他“述”的功绩。作为史学家,孔子对后世的卓越贡献不亚于后世的一些著名史官,甚至可以与司马迁相媲美。试想,司马迁是国家专职史官,有相应的资料来源渠道,而且可以通过“行政”手段获取一些想得到的资料,孔子没有“行政”上的支持,所有资料全靠“个人行为”收集,包括他删重就简整理《诗经》,也要从四面八方的不同角度找来。

孔子的思想学说其实是集古代先贤智慧之大乘,是集体智慧的结晶,通过孔子的“述”成为今天人类社会共有的思想及文化财富。


陈广逵

不但是孔子述而不作,同时代还有释迦牟尼,苏格拉底。只有老子有点惨,被逼着写了五千言。

这些圣人一个共同点,就是没有故意想名扬天下,成圣作贤。成圣作贤,都是后人,加上去的名字。他们只有利益别人的心,为自己的利很少。这也是他们能被后人称圣贤的原因,心如赤子,没有尘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