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现当代绘画对世界名画的再创造?

严红军

名画之所以成为名画,是因为名画无论在构图、色彩、笔法、意境,以及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方面,都成了经典,是人们竞相学习和提升绘画水平的模范。

在中外历史上,对名画再创造的例子举不胜数,像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艺术大师达芬奇,在1506年曾画过一幅《丽达与天鹅》,这幅画取材于一个古希腊神话,集故事性、情节性思想性、宗教性为一体,讲述了一个精彩纷呈的故事。

布歇《丽达与天鹅》

因此,在这幅作品问世之后的500多年里,它立马成了时尚和热点。达芬奇之后的一个个画家,从这幅画中找到灵感,画出了一幅幅别具一格的《丽达与天鹅》,为欧洲美术史留下了许多故事。

鲁本斯《丽达与天鹅》

对《丽达与天鹅》进行再创造的画家都是在美术史上留名的大画家,他们有跟达芬奇同时代的意大利巨匠米开朗基罗,意大利威尼斯画派的列托,17世纪比利时巴洛克风格的鲁本斯,法国18世纪画家布歇,法国后印象派大师塞尚,西班牙超现实主义达利,等等。

王西京《竹林七贤》

中国画里边,我觉得,《竹林七贤》是被再创造最多的一幅画,由于道家文化是我国主要文化财富之一,画家们也热衷宣扬这种文化,《竹林七贤》跟中国道家文化关系亲密,吸引了众多画家来画它,凡是画古代人物的画家,几乎都画过这个题材。

当代的王子武、王西京、范曾等画家,都画过大量的《竹林七贤》。

达芬奇《丽达与天鹅》

人们为什么热衷于再创造名画,以我的理解,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其一,对学习者来说,有利于较快提升绘画水平。

名画因为艺术价值很高,都是前辈大师所有艺术才华的展现,研习名画可以开启学习者的思维,让其得到许多新的创作理念和方法。在再创作过程中,还可以发现大师没有想到的创作方法,从而更好的完善题材。

达芬奇《最后的晚餐》

其二,从文化传播层面看,再创作可以推动艺术的普及,对大众审美水平的提高具有积极作用。

名画代表了一个民族的文化理念和审美趣味,只有传播出去,才可以让普通大众感受到它的艺术价值与魅力,在再创造过程中,是对文化理念的有效扩展,对艺术贴近生活,改变生活有不小意义。

其三,艺术是生活的反映。名画再创作是对审美趣味的重新解读,是用现代眼光对艺术经典之美的重新发掘。

刘小东《吃完了再说》

刘小东的《吃完了再说》,构图上来自于达芬奇《最后的晚餐》,博特罗的《阿尔洛芬妮夫妇像》的灵感则来自于15世纪尼德兰画家扬·凡·艾克的同名作品。

博特罗《阿尔洛芬妮夫妇像》(右边),左边为扬·凡·艾克作品


这两幅画都是用现代人的思想观念重新解读经典作品。因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审美,在达芬奇时代,以庄重、典雅、肃穆、华丽为审美标准,人们面部表情严肃、呆板、沉重,而在刘小东《吃完了再说》中,人物表情轻松,活泼,甚至有那么一点玩世不恭,所有这些,都符合这个时代的审美趣味和生活态度。


鸿鹄迎罡

现当代绘画对世界名画不是再创造,而是亵渎和埋没。华夏文明是人类唯一文明,我们的文化和美学自古到今都是极致的高尚和文明以及美,只是近几十年学了西方的垃圾之后变的低俗了点而已,把我们原本的文明遮挡住作罢。


宋朝有最先进的文化,最先进的经济,最先进的手工业科技。诗人有苏轼,陆游,杨万里,辛弃疾,李清照等,画家有赵孟坚等。那时候,西方没有手工业,没衣服穿,裸奔在树林中玩耍,他们就知道烧人玩的神学。

中世纪的蒙元一路开拔到欧洲,惊醒了哪些人,带去了中国文化,就有了西方文艺复兴,不过西方人接受并消化不了我们的文化,整个文艺复兴就是几个小淫虫在画裸体画玩,把艺术活生生给搞成低俗无聊的裸体画了,文艺复兴就是一把小淫虫们画女性裸体的盛宴,无不显示着他们文明的贫瘠。





现在的流行艺术再反过来看,我们的文化出口——经过他们歪解包装后再内销给我们。由于我们丢弃了自己的宝贝,就把被蛮夷污染后的华夏文明当宝贝使用。 这还算是艺术吗?

如果非要把人体说成艺术的话,那么喝酒抽烟也是艺术圈,整容穿高跟鞋也是艺术。 人类历史上,从来就没有摆脱过病态审美。过去如此,今天也是如此。不同的时代,对应着不同的瘟疫。吃饱了,总得找个话题吧。




崇儒

对经典的再创造分好几种,

咱们一块来看看。

1.纯逗闷子的当代恶搞和cos。

这两个可能并不完全符合题目中的绘画对绘画的再创造,不过它却是当代对待名画的一种很重要的全新接受方式:艺术的娱乐化。

人们通过新媒体或者直接真人cos的方式,对高高在上的艺术进行了大众化的改造,让他们以一种更加有趣的方式呈现,也更符合我们现在热爱参与和更加个性化的审美习惯。

2.画家向画家的致敬

左:靳尚谊《惊恐的带珍珠耳环的少女》 VS 右:维米尔《戴珍珠耳环的少女》

这一类再创造的作品中,

新作对于原作的改动不是很大,作为当代中国绘画大师,靳尚谊先生用一年时间临摹了这幅《戴珍珠耳环的少女》,除了特意多出一个女人的手,其它部分都非常的细致逼近。不过这样的临摹基本是为了临摹而作的,尽可能的相近是艺术家的宗旨。毕竟对于维米尔的这幅神作,能画得和大师一样像,已经是实力的代表了,算是一种致敬之外的“炫技”吧。(虽然小玉个人觉得那只手加得真心很失败……)

3.画家对画家的改造

《阿诺芬尼夫妇像》,左:凡艾克,右:博特罗

以博特罗的作品为例,这种作品已经基本脱离了原作的范畴,只保留了基本的一个元素,在技法和风格上更加符合“博特罗化”:博特罗创造了“胖子”这个独特的艺术形象,这些胖胖的形象很直观地给观众带来视觉愉悦。

这一类的再创造,

应该更符合题主题目中提到的类型,不再是娱乐化的改动或者完全临摹的致敬,而且是融合了画家自身绘画作品的风格后,对原作进行的戏仿和再创造。



art张小玉




老实说,如果不是现当代绘画对历史名画的不断"翻新"和再创造,名画也未必都能扬名世界。

有人说,名画是"炒"出来的。我觉得这话不无道理。后来画家对前世画家的画作进行再创作,也是这"炒"的重要组成部分。

继承才会发展,推陈才会出新。前代画家的名作无论从艺术性和文化性,一般都代表了画家生长那个时期的最高水准。后来画家是无论如何都绕不开的。

一方面,后来画家需要从前代名画中学习技巧,借鉴经验,汲取营养,来提高自己的绘画技能和水平,对名画的再创作则是一个较好的途径。同时,又可以在对名画再创作以后,借名画之光辉"照亮"自己。另一方面,对名画再创作扩大了名画的宣传效应,使名画为更多的人所熟知,名画的名气越来越大,对推动绘画艺术发展大大有利。

后代画家对历史名画的再创作是绘画领域一个带有普遍性规律性的现象,古今中外概莫如此。它有利于继承创新,有利于提高画家的绘画境界和水平,对绘画艺术的不断发展无疑会产生积极的作用和影响。






谁怜一灯影

谢谢你的提问。你的问题实际就是如何借鉴传统的问题。

事实上,借鉴传统,这是中国历朝历代,外国代代相承的一种文化传统。

比如,中国的《清明上河图》就被明代画家蓝英画过。唐代韩滉的《五牛图》,吴冠中先生就画过。


五代的原稿《韩熙载夜宴图》,唐伯虎画过,现代的吴冠中也画过。

西方呢,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也有人画过,《苏珊娜》不断被画,《维纳斯》不知画过多少代人。

现代中国画家主要学习西方画家,所以对西方画家的作品很熟悉。


刘晓东的《吃完了再说》,构图采用了横一字格式,有点像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的构图。

我觉得这很正常。学习和吸收传统是画家永远的修炼。

这种吸收借鉴与纯粹的抄袭造假不是一回事。

这是我们大众应该了解。

而一些人认为创新就是无古无今,为我独尊,这是很片面的,也是非常狭隘的艺术修为


即使像毕加索这么伟大的画家,他也临摹印象派大师的作品。

中国清代书法家王铎,已经成名了还临摹颜真卿的书法。

借鉴和抄袭是完全不同的目的。借鉴的创造性吸收,抄袭生吞活剥生搬硬套。

我们看刘晓东的《吃完了再说》与达芬奇《最后的晚餐》根本不同。


不但内容情调不同,就是画法也不同。达芬奇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创造科学的时代。刘晓东是后认知时代。

我们有更多的选择艺术的表现形式和内容,而达芬奇那个时代的选择是非常有限的。所以,集中刻画的用意非常明显。


千千千里马

当代绘画中对世界名画的再创造实际说明了好几个问题,第一,对古典绘画形象的解构和再创造的传统,浮现在艺术史的表面时大概是现代艺术(也就是传统学术上从马奈时期开始)时期的事。这其中说明一个问题,现代学科意义上的图像学在此前并没有出现,艺术品和人(艺术家以及藏家)的关系相对简单,除了大体量的宗教题材绘画能够出现在公共场合,大量的艺术品是供给私人欣赏的。当现代意义上的博物馆(及其他艺术展示系统)出现后,图像范式得以归类,经典符号得到提取,受到现代艺术家们的再创造。

Fernand Léger, La Joconde aux clés, 1930

第二,符号象征在画家之间的传播实际上另一个图像学上的传统,许多大师都是经由他人技法的塑造得以自成一派,而渊源上艺术史正是艺术品中的某些形式或范式得以在时间的长河中反复被艺术家们吟诵,我们至今才有史可颂。通俗了讲,天下艺术一大抄,文艺复兴抄古罗马希腊,巴洛克抄文艺复兴,直至今天。现代开端意义的画家马奈的《奥林匹亚》无非又是某种西方图像史中经典姿态的重复应用,跟提香笔下的维纳斯并无二致,而提香的女神显然又是其师兄乔尔乔内创作的维纳斯的翻版。而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马奈能够看到前人本是为私人欣赏创作的图像。

爱德华·马奈,奥林匹亚,1863


提香,乌尔比诺的维纳斯,1538

乔尔乔内,沉睡的维纳斯,1510


第三,换一个角度,视将大写的艺术看做一个整体(如果真的存在的话),它并非是某种固定好的关系集合,而更像是随着时间生长变化的生物体,整个机体的有效成长正是依赖一个个细胞般的艺术品的新陈代谢,部分形式和结构得到强调,持续下去。在今天,这个进程看起来好像有点太快了,有太多极为类似的增生,好不好很难说(但是看上去不太健康),不过至少还在延续着。

总而言之,一,抄来抄去是个传统(以前没这么明显罢了);二,正是抄来抄去有了整部艺术史;三,为现代审美奠定规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