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岁儿子考上博士,如今逼父母在北京买房,上不上大学还重要吗?

用户64324579

可惜了,如果父母用科学的方式培养,而不是当成实现自己梦想的工具,这个家庭和孩子的未来会是另一番景象。而如今这个结果,真是父母自己害了自己。

这个孩子确实是“天才”,但是父母梦想强加在孩子身上,“急功近利”的教育方式让这个“天才”变得有些畸形。

这个故事让我想起了《心灵捕手》这部电影,那部励志剧情电影中的威尔在数学方面有着过人天赋,却是个叛逆的问题少年,在教授蓝勃、心理学家桑恩和朋友查克的帮助下,威尔最终把心灵打开,消除了人际隔阂,并找回了自我。

这个孩子也需要去找回自我,而不是永远背负着父母的梦想生活,而这个找回的任务,更多的需要他自己去完成。

我们来看看这个让人有点惋惜的故事,我了解的是从一个采访内容开始,以下截取了一段:

 张炘炀两岁半时,就在3个月内认识了一千多个汉字。他4岁读小学一年级,6岁升入五年级;9岁直接上高三。2006年,年仅10岁的张炘炀参加高考。至今,他保持的“全国最小大学生”的纪录无人打破。2008年他成为全国年龄最小的硕士生,今年9月成为全国最小的博士生。

 他的父亲张会祥是辽宁盘锦市的一名公务员,他36岁才做父亲,给儿子取了“炘炀”这个火旺的名字,希望他走出自己这一代“平平淡淡”的境界。望子成龙是人之常情,张炘炀的父亲出生在农村,是1978年的大学生。1990年,曾经以优异成绩考上人大商学院第一届MBA班,但因为拿不出1.5万元的学费只能放弃。用他自己的话说,工作以后的经历并不辉煌,做过企业车间副主任、街道办事处干部,他认为应试教育是一个现实,只能面对现实,让孩子尽快实现成功目标。

而实际上,父母们让孩子承载了一个不切实际的梦想。

张炘炀:我就是要当王者,要不然的话,你就没有地位可以讲。

  张炘炀:假如我做不到,那我就是相信我父亲一定会非常失望。

  张父:我做不了大事,唯一的就只能帮帮孩子。把下一代培养好了,让他翅膀硬一点。

从这个采访内容看,张炘炀就像是一个冷冰冰的,不懂世事、不懂感恩、没有社会生存能力的“学习天才”。

老师看重他的数学天分,收他作为这届唯一一个博士。但是除了学习,他需要学习的社会能力还有很多。

上学很重要,但是学会做人、学会适应社会更重要。


有料家庭教育

张神童的作为是正确的。是完全正确的选择。不能在北京全款买房,就回老家发展,这个决定没毛病!

北京的房价比较高,一套房子五百万起(还是老破小)。

如果没有在北京买房,未来找老婆,小孩上学都成困难。如果在北京按揭买房,几百万贷款,一个月几万房贷,张神童学的理科职业根本还不起。

房子是一个经济方法对人分层的手段。无法承担房价,无法承担房贷,你就去能够承担的地方去工作生活。

我在北京很多外地同事,都是集中全家几代人的钱去交首付,然后大家一起还按揭,每天生活的压力特别大,哪里享受到了北京大城市的潇洒生活。(留在北京的同事,还是有能力的人)

张神童就是明白了这个道理,不做超出自己能力的事情,不做超出自己能力的消费。没有能力留在北京就不要留,去哪里都是发展,都是生活。(以后有空,准备写一个这个方面内容)。

注…本人在银行信贷部门工作二十年,炒股二十年。有兴趣加关注… 1,微头条发“脑洞新闻”,快乐生活,快乐人生。 2,发关于情感和成功学内容


飞刀47号

我一开始看到这个事情以后,很自然地觉得这孩子太不懂事了。父母辛苦供你读书已经付出了很多心血,你却根本不考虑父母的实际能力和真正感受,实在是不应该。

但是转念又一想,这一行字里提供的信息实在有限,为什么仅仅因为立场和经验问题,在没有更多了解事情因果的前提下,就武断地把矛头指向这个16岁的孩子呢?

我后来仔细看了这条旧闻,才知道来龙去脉。张炘炀13岁读硕士,16岁读博士,这是和美剧里谢耳朵一样的天才少年。

但是在他眼里,成功的标准却是:北京户口,买房,找个好工作。这么务实的目标其实也没什么问题,但是他却按这个目标来要求自己的父母在北京买房,似乎就不妥当了。可仔细想想,这种成功标准又是谁来定义的呢?又是怎么成为张炘炀根深蒂固的观念呢?他的父母又为什么热衷于把他培养成天才少年呢?

这一系列的问题清楚以后,我们似乎就更能理解这个16岁孩子的“过分要求”了。


一直特立独行的猫

你好,我是周小鹏,爱我们学院创始人,心理咨询师,专注解决婚恋情感心理问题。


16岁考上博士,可以想象这个孩子在求学道路上的一帆风顺,多少人16岁还在重压之下的高中生活中挣扎,而他达到求学的顶峰。但可悲的是,考上博士后,在生活的道路上他似乎失去了目标,转而要求生活中其它方面,逼迫自己的父母在北京买房。想让北京的房子来匹配自己博士的身份。


心理预期与心理落差


我们可以想象这位16岁的博士,在人生的前16年解决了很多孩子在成长中的难题,他的内心因为这样的经历而充满了自信,因为他坚信自己的未来一定是前途美好的,同时也相信他的父母也得到了很多内心的满足,对他的未来也充满了期待,这种期待不只是他们自己的,也来自他们生活的圈子里的人给的。但当这个孩子考取博士后,尤其是在北京这样一个人才层出不穷的地方,也许他发现身边有和他同样优秀的人,产生了心理落差。


为了弥补这种心理落差,他需要有物质性来填补他的心理落差,他想到了让人高不可攀的北京房子,如果能拥有一套北京的房子,又能重新符合别人对他的期待了。但只是他没想到在北京买房这件事情并不是他父母能承担起的,并不是只要你有想法有目标就能实现的。、


就如我们常见的一种“捧杀”的现象,当我们把一个人抬到太高的位置时,他就会期待一直保持这种高姿态,哪怕提出的要求不切合实际,比如对拜见以前的皇帝时喊得“万岁万岁万万岁”,这是一种心理期待,但期待太多就变成了不切合实际地要求,为了长久地维持生命,他们炼丹,乞求长生不老,最后的结果肯定是破灭。


所以心理过高地期待,会造成心理落差。我们要合理地客观地看待一个人一件事,才会让人保持在理性范围。



周小鹏

这已经不是一个新闻了,但他带来的社会反响却是经久不息,那么,我们就重温一下这个事情。

这是当时中央电视台《看见》播出的一期节目,是对“天才儿童”16岁博士张炘炀进行的专访《长大要成人》 ,这个小张博士的履历如下:9岁读高三,10岁高考,保持“全国最小大学生”的纪录无人打破。13岁成为全国年龄最小的硕士生,16岁,2011年,他被北京航大录取,成为全国最小的博士生。这一串数据看来,简直是神一样的存在,不过,真正让他直达舆论巅峰的却不是这些,而是他更“出类拔萃”的行为和言论。

眼前这样的话这样的事,谁能相信是来自一个高学历高智商的神童,倒更像一个流落市井无赖啃老的混不吝。正应了那句老话,书都读到狗肚子里去了。完全不是一个正常思维状态下的人能做出的事情,心态也是很扭曲的,先不说家庭环境本身如何,这样的事都可以拿来威胁父母,说明不仅他本人心态扭曲,习惯了骄奢跋扈,同时也说明了父母在孩子心理教育上的缺失,一棵果树长成什么样,绝不仅仅是种子的问题,浇水嫁接才是更重要的成长经历。


子非安知


这又是一个伤仲永的典型案例,小铭特地的看了这个孩子的央视采访的视频,曾经的天才少年却在社会的现实下变成如此模样,不禁令人唏嘘不已……到底是家长地过错,还是教育的悲哀?还是社会的无奈??



回顾一下这个天才少年的曾经,或许你会感叹天赋是如此之强,他10岁考上大学,13岁读硕士,18岁考上博士,单从这三点这有点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味道,当时曾经被全国多家媒体报道,成为远近闻名的超级神童。


可如今为什么这个曾经的神童,如今的报道却满是要求父母全款在北京买房?这位天才少年在考博士之前要求父母必须要在北京全款买一套房子,否则自己就要弃考。对于家庭并不是十分富裕的父母来说,在北京全款购买一套房子无异于比登天都难,看到这,我们不禁疑惑,为什么博士神童突然要买房,到底是哪个地方出了问题呢?



说到底,一方面是从小家庭教育的偏颇导致小天才虽然学习优异,却在性格和心理方面极度的不成熟,父母只知道让他去学习,却忽略了对孩子在性格和心理上的塑造和培养,导致孩子以那么小的年龄去踏入社会生活所表现得不成熟与偏激,加之社会上各种灯红酒绿,纸醉金迷地奢侈生活给神童带来的难以阻挡的诱惑。这才导致如今的悲剧!

或许我们都曾经渴望成为神童,可是真正的神童所展现的许多是你所不能承受的,或许我们在这个越来越功利化,世俗化的社会里,神童终究和我们一样,得面对现实的生活,得吃喝拉撒,得有牛奶和面包,得有房车去结婚,这个时候人性的无奈,贪婪,自私都一一呈现了!


小铭观世界

记得看过一个报道,10岁孩子考上大学,父母到学校来陪读,照顾孩子的吃喝拉撒,有的还在尿床呢。

事件回顾

这个孩子叫张炘炀,10岁本科,12岁硕士,16岁考上了博士,放在那里都是天才。可这样的孩子却逼迫父母在北京买房!

拔苗助长?

我们都知道,付出与回报是成正比的。因此,能有如此成绩绝对不是侥幸。

爱因斯坦说过:天才是99%的勤奋+1%的天分。

两者缺一不可,若是缺少了勤奋,纵使少年聪慧,终究会江郎才尽。若是缺少了天赋呢纵然努力到白头,也不过平凡一人。

因此这个孩子一定是从小天赋过人,其家庭对他有进行了严格了的规划和教育,加上自己的努力,最终成为了叱咤一方的人物。

不管父母时为了让孩子成才也好,出名也好,完成自己的梦想也好。孩子必定是损失了自己娱乐的时间。他的童年可能只有读书和学习。读书还只能是课本,这有多枯燥,相信大家都能理解。


据悉,孩子曾经也想看其他书籍,被家人遏制了。也想玩玩游戏,被父亲遏制了。最终家人阻断了孩子所有的希望,让他知道只有学习一个出路,也许在那个时候,孩子的内心就已经埋下的愤怒的种子。他要迅速的成长,迅速的脱离,再来迅速的报复。


教育中父母观念很重要

我们都知道拔苗不一定助长,或许拔了这一段,你看着是高了一截,但在根里却已经埋下了隐患,当越长越大的时候,这个隐患的因素就越来越大了。

儿时只注重学习教育的不注重价值观、人生观的培养,这就如同拔苗一般,苗需要一点点通过各种教育来施肥生长,家长望子成龙,直接通过自己的奇特的手段,跳过必要的人生教育,最终导致了孩子的性格不完善,这也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了。


教育问题是几千年来的问题,很多人都在讨论。交友没有公式,但是有几本的理论。之所以教育最根本是要将孩子教育成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正的人。一味的灌输知识,只让他变成了考试机器,并非教育,也违背了教育的初衷。


这种教育方式我是不赞成的,即使知道能教育出天才来,我也不会。欢迎大家留言讨论,你会这样教育吗?


老王侦查记

大实话:这可谓是真的应了那句“仗义屠狗辈,无情读书人。”但是,这个孩子的父母不值得可怜。

16岁,当我们刚刚进入高中,还对大学没有一点概念的时候,人家就已经考上博士了。这种人绝对称得上是神童了。


这个孩子叫张炘炀,之前央视也对这个事件做过专题报道。因为他曾经创下了多项最年轻记录。10岁成为年龄最小的大学生,12岁成为年龄最小的硕士生,16岁又称为年龄最小的博士生。

传奇的背后必定是残酷的现实

当然,在我们感叹这位神童的传奇经历时,其实更应该想到的是如此短暂的博士之路必定是畸形教育的成果。

这种事还是比较肯定的。一般来说,如果一个人在某件事情上比普通人优秀一点那还算是正常,或者说是有点天赋。但是,像这样的完全已经超出同龄孩子这么多的,那指定是在这件事上投入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当然,这位神童能够做到这种程度,指定是离不开父母的高压教育的。可能,在他的世界里,除了学习,真的是不会做其他事情了。

不完备的价值观导致事态恶化

俗话说物极必反,这样的事情也同样发生在了这位神童身上。

然而,我们必须清楚,虽然高学历确实有助于帮我们找到一个好工作。但是,找一个好工作或者获得更多财富。不会仅仅因为你成绩好,学历高,而是多种因素共同决定的。

大学之前,可能我们比的就只有学习。不会出现很多物质上面的攀比,但是大学就不一样了。在当下的大学风气下,可能学习早就已经不再是攀比的因素了,而这位神童就悲剧了,因为他只会学习。

因为从小到大他只专注学习,并且擅长学习,可以说是几乎没有经历过什么挫折。然而,现在他却想像自己的学习之路那样,快速实现自己的成功标准。

说现实一点,就算你学历很高,但是你的年龄在哪儿摆着。应该没有高薪企业会使用童工吧。然而,他却把这个事情推到父母身上。如果不在北京买房,那就不参加博士答辩。

其实,当听完他这句话,反而让人感觉正常了,这才是一个16岁孩子天真的想法,他真的就是一个普通人。只不过,因为心智的不成熟才会拿自己的前途来做威胁父母的筹码。

这样的父母我认为是不值得可怜的,正是因为你们的急于求成,才使孩子养成了急于求成的价值观,才会出现今天的悲剧。只能说是你们自食其果。

个人建议

我个人是不反对父母高压培养孩子的,毕竟,在当今竞争如此激烈的大环境下。我们想要孩子成材,只能和其他孩子一样报各种培训班。

但是,我更希望的是父母能够多注重对孩子价值观的培养。让孩子养成一个适合社会生存的价值观。否则,及时你的孩子多么神童,到最后也只能是伤仲永。

那么,大家对这件事有什么看法呢?欢迎留言评论!

有理有据,实话实说,关注:大实话。让我们一起用理性的视角看世界。


大实话

16岁博士儿子,没错,绝对是个学习考试的天才,但却也是个糊涂的要紧的偏激少年。

上大学的最主要目的,除了学习,更是对一个人情商、认知、三观的塑造,而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认清自己的出生、家庭和自身的经济实力,不切实际的幻想,只会让家庭破碎个人痛苦。

上大学非常重要,但这个16岁的博士,显然是大学教育失败的反面例子。


董江波

其实博士和买房这两个词本身没什么矛盾,上不上大学和这两个关系也不大,我们总是理所当然的将它们联系到一起。



举个例子,前几年当时我们家算是我老公周围家周围要孩子最晚的,我婆婆曾经和我老公开玩笑说,当年那么折腾培养你上学有什么用,还不如人家没好好上学的,孩子也早有了,还没那么多想法,赚钱也不比你少。

可能这就是很多老一辈父母的想法,培养孩子上学,就是为了多赚钱,多成功,而且要方方面面都做的好。可事实常常不会是这样,有得就有失,如果你专注学业,那你可能结婚生子就会晚,赚钱买房就会晚好。

但其实反过来想:上学到底给了孩子什么?经济方面的追求到底是不是上学的目的?其实上学真正目的,是让孩子学会工具,有自己的思想做事做人,是给了孩子开眼界的平台,给了孩子更多的人生选择。

如果一切还按照老想法来,明显会出现题中的问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