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他是妙手回春的“材料醫生”,更是敢於接下“不可能完成任務”的一代宗師

人生在世,

首先要有一個正確的人生觀,

要對人類有所貢獻。

作為一箇中國人,

就要對中國做出貢獻,

這是人生的第一要義。

——師昌緒

5月20日,

“共和國的脊樑——科學大師名校宣傳工程”

話劇《尋找師昌緒》於西北大學首演,

再現了材料科學與技術界一代宗師師昌緒

貫徹科學靈魂偉大的一生。

師昌緒,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

傑出的金屬學及材料科學家,

他不僅是我國高溫合金研究的奠基人、

材料腐蝕領域的開拓者,

更是參與國家科技政策制定的戰略家。

他在科研上風雨兼程60年,

為中國的材料科學做出了巨大貢獻。

「致敬」他是妙手回春的“材料醫生”,更是敢於接下“不可能完成任務”的一代宗師

1918年11月15日,

師昌緒出生在河北省徐水縣大營村

“忠厚傳家久、詩書繼世長”的大家庭裡。

他的父親是清末秀才,

既有濃厚的儒家思想,

又有強烈的愛國意念,

母親出身於破落的官宦之家,

知書達理,勤勞善良,

在這樣的家庭裡,

師昌緒從小就養成了

勤奮好學的品質和寬容大度的性格。

1929年,

師昌緒進入徐水縣城模範小學讀書,

他勤奮刻苦,在師生中是有口皆碑的。

四年級畢業時,

他以統考第一名的成績考入著名的保定師範。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

他隨家人來到河南,入冀綏平津聯合中學。

1940年,師昌緒中學畢業後,

獨自步行到陝南,考入西北工學院礦冶系,

問及為什麼當時選擇礦冶系,

師昌緒生前這樣回答:

科學救國、採礦救國。當時有一個說法,

一個國家貧窮,

主要是地下東西沒有開採出來,

因此當時學採礦、學冶金的非常熱門,

所以我就選擇了礦冶系。”

「致敬」他是妙手回春的“材料醫生”,更是敢於接下“不可能完成任務”的一代宗師

1952年,師昌緒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

1948年9月,

師昌緒順利進入美國密蘇里大學礦冶學院學習,

先後拿到密蘇里大學礦冶學院的碩士學位、

聖母大學冶金系的博士學位。

與之相比,師昌緒的回國歷程簡直就像一場戰爭。

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

美國司法部禁止

學習理工醫學科的中國留學生回國,

師昌緒是被明令禁止回國的35名中國學生之一。

不過,所有這一切,

都不能阻擋一顆為國效力、歸心似箭的心。

師昌緒與張興鈐、李恆德等人

組織有志回國的留學生,

聯名寫信給周恩來總理,

表達要求回國的強烈願望。

這封信成為中國政府在1954年5月日內瓦會議上

抗議美國無理阻撓中國留學生回國的依據,

後經中美大使級華沙會議,

為中國留美學生回國打開了大門。

回國後,

在三個可選擇的單位中,

師昌緒服從分配,

去了地處瀋陽、條件最差的中科院金屬研究所,

他毫無怨言,一心想為國家經濟建設出力,

在瀋陽一呆就是三十年。

當時正值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建設時期,

高溫合金是航空、航天

與原子能工業發展中必不可少的材料。

中國既缺鎳無鉻,又受到資本主義國家封鎖。

師昌緒從實際出發,

提出大力發展鐵基高溫合金的戰略方針,

同時提出稀土元素是中國豐產元素,

也應在高溫合金中得到應用。

20世紀60年代初發生了一起飛機墜機事故,

分析原因認為是軸承中混有空心滾珠造成的,

從而導致數百架飛機不敢起飛,

成為當時的“無頭案”。

根據現場勘查和測算,

師昌緒指出

滾珠是受到高速擠壓局部融化而失效的,

而引起上訴現象是由冷卻油不潔淨所致。

為此,只要加強油的過濾就可把問題解決。

廠方接受了他的處理方案,

使得大批飛機得以重上藍天。

還有一次,

航空發電機廠因故要報廢數以千計的渦輪盤,

工廠請求金屬所協助處理,

當時師昌緒剛回到工作單位,

而他毫不猶豫地接受了這項風險高的任務。

他與同事經過計算與分析,

將已報廢的渦輪盤根據他們制訂的暫行標準,

逐個篩選,使多數渦輪盤又投入使用。

哪裡有需要,哪裡就有師昌緒的身影,

“隨叫隨到”,又能解決問題,

他被人們親切地稱為

能夠妙手回春的“材料醫生”。此外,

師昌緒十分重視研究材料在使用中發生的問題。

他研究的高溫合金包套擠壓工藝,

為中國變形高溫合金的加工工藝研究探索了道路。

他研究的噴丸再結晶處理,

使航空發動機廠數千片葉片

免於因晶粒度不均勻而報廢。

在他指導下,

金屬所建立了低周疲勞、週期持久、

振動載荷持久、有平均應力的疲勞等項測試技術,

為高溫合金在接近使用條件下的

力學性能的測試開闢了新領域。

「致敬」他是妙手回春的“材料醫生”,更是敢於接下“不可能完成任務”的一代宗師

1959年獲先進單位稱號的老九室全體人員合影(下數第二排右四位師昌緒)

1964年,

師昌緒接受了更大的挑戰,

為我國新型戰鬥機的發動機研製空心渦輪葉片。

某天夜裡,

航空材料研究所副總工程師榮科

推開了師昌緒的家門,

問他能不能牽頭搞空心葉片。

“我沒見過空心葉片,也不知道怎麼做。”

這是師昌緒的第一反應。

以往,渦輪葉片都是鍛造而成,

航空材料界對鑄造葉片一直心存疑惑,

做鑄造空心葉片風險更大。

國際上,只有美國能做,並且是對外保密的。

思考後,師昌緒改變了想法。

“美國人做出來了,我們怎麼做不出來?”於是,他接下了這項“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師昌緒掛帥,

從金屬所的相關研究室

挑選了“一百單八將”組成專項組,

用“研究—設計—生產”三結合形式,

要在100mm長的葉片上均勻做出粗細不等、

最小直徑只有0.8mm的9個小孔。

一年多後,

在攻克了型芯定位、造型、澆注、

脫芯、斷芯無損檢測等眾多難題後,

師昌緒帶領專項組成功研製出

中國第一代鑄造九小孔空心葉片,

我國的渦輪葉片發展由此一步邁上兩個臺階:

由鍛造合金改為真空精鑄,由實心葉片改為空心葉片。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二個能研製這種葉片的國家。從設計開發到研製成功,

他們僅僅用了不到兩年的時間,

而英國,在這之後走完這段路程,

卻整整用了15年。

「致敬」他是妙手回春的“材料醫生”,更是敢於接下“不可能完成任務”的一代宗師

1964年首批交付中國空軍使用的殲-6戰鬥機

直到90年代,

我國主要殲擊機發動機

仍採用該工藝製作渦輪葉片,

並且向國外出口。

20世紀80年代之後,

師昌緒把更大的精力

投入科技管理與科技政策研究上,

提出了許多很有價值的見解並躬身實踐,

更高層次、更大範圍地

推動了我國科技事業的發展。

報效祖國、獻身國防,

師昌緒等老一輩知識分子

身上體現的使命、責任與擔當,

正在化作今天青年人奮力前行的不竭動力。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說的那樣

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

經歷了多少坎坷,創造了多少奇蹟

一個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沒有英雄,

一個有前途的國家不能沒有先鋒。

一切民族英雄,都是中華民族的脊樑,

他們的事蹟和精神都是激勵我們前行的強大力量。

今天,

中國正在發生日新月異的變化,

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

都更加接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

實現我們的目標,

需要像師昌緒這樣奮戰在科技一線的民族英雄,

更需要他們身上的英雄精神。

科技日報《師長技昌家國 熔古今濟蒼生》

人民網《師昌緒 蠟炬燃盡 光耀人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