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要不要考名校?

考研,要不要考名校?

“名校情結”,是考生在報考學校時,對知名高等院校抱有的一種帶有強烈偏愛的主觀意願和報考傾向,這種傾向甚至會持續影響考生的報考選擇。

所謂“名校”,無論從學校的硬件條件還是軟件環境來看,都具有相當實力的高校,它們對考生無疑具有非常大的吸引力,從這些年的情況來看,報考人數眾多,競爭也非常激烈。

隨著大學生就業壓力的增大,研究生畢業也不一定能找到好工作,這使得考生在考研時更為理性。但是,名校情結始終是一道邁不過去的坎,報考名校研究生的人數一直在不降反升,其中的緣由耐人尋味。

今天,讓我們來一起聊聊“名校情結”。

解不開的結:考研人的名校夢

很多考研人都懷著圓名校夢,希望通過考上名校,從此改變自己的人生軌跡。於是一年、兩年、三年,他們一直在努力。

從求知的角度看,名校的確有其特殊魅力。從擇業的角度看,名校也給學生提供很大便利。就業時一張名校畢業的文憑,就像人們會信任品牌一樣,名校文憑潛在地說明了學生的基本素質較高、學科知識紮實。以上的種種說明了就讀名校的好。

一、報考名校不是我的選擇,而是我的信仰

很多人說衣服是不是名牌不要緊,大方得體就可以,但是我估計如果一雙回力鞋與一雙adidas擺在你的面前,你一定會毫不猶豫地選擇後者。同理可證,雖然很多人說自己不在乎所讀的大學是不是名校,但是不可否認的是,我們或多或少都有一點名校情結。

大學四年,我就這樣自覺或不自覺地在名校與否的爭論中生活著。當我看到大學排名,覺得自己的學校是名校,看了別人對排名的評論,又覺得不是名校;直到有一天,我也如同我的前輩師兄一樣,對名校與否的爭論感到厭倦,開始踏踏實實地做自己的事情。我發現,名校與否對於我不再重要,只要可以踏實做事,好好生活,有一個不錯的前途,在什麼地方都是一樣的。

二、名校的研究生學歷,是你的社會資本

考研,是第二次高考,是再一次鯉魚跳龍門的機會。北京某二流學校的大四學生孫林就覺得,考研就是給高考考得不太理想的學生一個機會。雖然說,社會上一直流傳著一考定終身的說法,但去名校讀了研究生,總能好一些。有些學生就希望通過考上名校來改變命運,研究生太多了,一般的學校沒人看上眼。

李超本科從中國人民大學畢業之後,研究生考入北京大學,現在在某省級政府機構工作,雙名校出身給林裡帶來了不少便利。李超說:“其實,在中國,擁有名校畢業證,就代表進入社會時,你有了更好的資本。”這或許可以解釋為什麼在北京地區乃至全國考研持續降溫的大環境中,名校的考研人數卻是另一重天。

三、一個考研女生的心路:不考重點我不解恨

每個人都有一個名校夢,只不過隨著時間的流逝,有的人早早放棄,而有的人卻堅持下來。高考時的現實讓一部分人夢滅,在大學輕鬆的消耗中很多人將它淡忘,但是總有那麼些人始終執著與堅守,考研就是他們的一個希望。

也許有人會問,名校效應到底如何?身在精英其中,自然大家有著一股上進與比較的心理,成為精英中的精英;學術資源,人脈資源,名校資源當然不是一般學校可比,你的導師、前輩、學長几乎都是牛人;去名校校園招聘的怎麼可能是一般的企業,你的第一份工作怎麼可能選擇小公司;無論何時何地,報上你的母校都有一種自豪的光芒在流露……這就是名校,這也就是很多人的名校情結。

仁者見仁:學者觀點大PK

名校的確誘人,優良的師資、向上的同學、豐富的館藏,一切的一切無不吸引著所有的學子;然而,畢竟競爭是存在的,現實是殘酷的,我們有必要撞得頭破血流而擠進或許並不適合我們的名校麼?聽聽學者們的見解吧。

一、新東方創始人之一徐小平:我承認,我也有“名校情結”

名校,是一個民族精神的家園,是一個社會文明的燈塔:所有學子,都想進入自己心目中認定的名校,但我們經過努力,收穫總會有好有壞。一旦錄取的塵埃落定,無論你進入的是名校還是非名校,就應該立即調整心態,重整步伐,確立目標,精心規劃,向著下一步人生目標,發起總攻!

名校之所以是名校,就是因為它提出並不斷創造著這個社會知識與良知的標準,因此才被這個社會奉為一種價值標準和心靈歸宿。

二、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顧海兵:名校情結是暫時的

考生家長經濟體制轉型期教育資源的不公正分配:名校情結實際上是公共教育資源的不公正分配造成的。我國的高校90%以上都是國有,那麼國有的教育資源就應該有公正的分配。而我國目前的狀況是,越是名校越有錢,多得不知怎麼花,越是弱校越艱難,而且無所不難。

“都是國有的院校,本不應該有這麼大差距。名校情結之所以存在,根本原因教育資源的不公正分配,造成名校和非名校的差距越來越大。”

三、上海交大教授熊丙奇:名校情結證明社會人才觀落後

教育資源的分配不均 就業市場價值觀落後的人才觀:“目前社會上存在的名校情結很不正常。”熊丙奇認為,名校情結的加劇,首先是因為教育資源的不均衡分配,導致某些院校佔據的資源越來越多,校園也越擴越大,新樓也越蓋越多。從投資角度看,讀名校的費用並不比普通學校高,人們自然更願意子女讀名校,這樣至少可以用同樣多的錢獲得更好的教育。

“學歷並不是衡量一個人的絕對標尺。看重學校出身,其實是人才觀念落後的表現。

理智選擇:不求最好,但求最適

當2018年考研戰場的硝煙漸漸散去,2019年考研複習來勢洶洶之時,又一批新“戰士”在前線迷茫地望著遠方,不知該從何處開始突擊,又該突擊到哪塊“陣地”?是勇敢地選擇群雄逐鹿的名牌大學,還是現實地把握輕車熟路的一般院校?這成為“戰士們”新一輪的迷茫和陣痛。考生應該理智、謹慎、全面考慮自己的實際情況。

一、專業:院校選擇的首要因素

很多人在考研時仍舊延續了高考填報志願的思維:非“名校”不報。然而,經過大學四年的學習,我們自身的情況已與高考時有著天壤之別了。你的思維方式都會體現出你所學專業的特色,在考研時,你需要考慮專業的限制,且不說文理科的區別,就是同樣屬於文科的文學和歷史學在學習內容和方法上也存在著極大的差別,所以考研需要考慮的是目標院校相關專業的建設問題。比如:該學科點的帶頭人是誰?該學科點是不是重點學科?是省級的還是國家級的?

二、有特色的普通高校也值得考

  1. 就業地理位置的考慮。一些考生的計劃比較長遠,很早就把目標院校鎖定在自己心儀的工作地點。讀研期間建立的人際關係,在找工作時都可以派上用場。在就業理想地讀研有很多天時地利的優勢。

  2. 專業選擇的考慮。普通高校也有自己的優勢學科。例如,北京語言大學的綜合實力比不上北京大學,但其對外漢語專業實力絲毫不遜於北大。選擇普通高校裡專業排名靠前的優勢學科報考,同樣具備專業發展的優勢條件,還可以避開擠車撞車現象。

三、科研院所:別樣的選擇

招收和培養研究生的機構不僅只有大學,還有許多各有特色的研究所、院,比如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等等。這些科研院所對於很多學生來說可能很陌生,這些科研院所在其所在的領域往往處於研究前沿,科研實力不容小覷。

1. 與一般高校相比,科研院所的錄取率高,錄取程序也更公正。

2. 科研院所的培養側重實踐,實踐經驗更易提高。

結語

考生“名校情結”的背後是高成就動機的驅動力。人具有追求卓越、實現目標、爭取成功的需要。具有強烈成就慾望的考生追求考試成績的提高,喜歡設置較高挑戰性的目標,依靠自己的努力而不靠運氣來獲得成功,這對於保持一種持久的學習動力非常有利。但與此同時,“名校情結”背後的高成就動機也會給考生帶來高心理壓力。

在做考研選擇過程中,需要慎重對待"名校情結"。要掌握充分的資料,認真分析該名校歷年的錄取比例以及當年的考研形勢,理智分析自己成功的可能性有多大,找準自己的定位,認清自己到底能不能經受失敗的打擊,最終做出理性的選擇。一旦做出決定之後,就要保持良好的心態,充分利用名校帶來的動力因素,盡最大的努力爭取成功。

有用就右上角分享一下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