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考取了技學的學生相當於現在的什麼學歷水平,為什麼呢?

藍天4957166

在擴招之前,學生主要有5個選擇:重點本科、普通本科、大學專修科、省重點中專、市重點中專共計五個層次。初中畢業3年制技校的屬於中技(中專),高中畢業3年制和初中畢業5年制的屬於高技(大專)。

86年比較普遍的技校是中專學歷,中間沒有經過學習深造的話,今天還是中專。但是,86年的中專基本媲美今天的211大學錄取率。還記得我們一個村,86-90年左右僅1箇中專生,當時還包分配工作。最近幾年,我們村一兩年都會出一個985、211院校大學生。

其實,這樣類比不夠嚴謹。在86-90年左右,考中專比考重點高中要難很多。不少同學中專沒考上,才選擇考大學的。在當時的環境下,中專生包學費、包分配,上學時還有糧油供應和貨幣補助,在中專錄取率低至不足10%的背景下,早早轉成城鎮戶口,等待他們的是畢業後的“鐵飯碗”和幹部身份。“考不上中專的,才去上高中”是當時的普遍認知。

在86年的省屬中專,學生基本都是全省的學霸,不少學生選擇繼續深造,完成專科本科,拿到工學學士學位,甚至讀研讀博留才高校任職。我的一位大學基礎課老師就是湖南省的中專生,自考升學後進入大學任職。曾經和父輩們聊過,在86年一個蘇北某地級市排名第三的重點中學,通過學校預選參加高考的不足10%,最後能上大學、專科或者中專的約5%。同樣還是這個中學,17年的一本率超過25%,本科率近60%呢。

一位中專畢業生說:我們是一直在跑的人,奮進是一輩子的事。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帥小西De

上世紀八十年代的中專生,那是絕對牛逼的存在!

要知道有多牛逼,應該還原一下當時的初中、高中畢業後的升學考試,才能知道這種牛逼到了何種程度!

當時還沒有普及義務教育,小學升初中也組織選拔考試,存在激烈的競爭,只有三分之二的學生能上初中。

注意:小學畢業後,淘汰了一部分學生,無緣初中。

初中畢業,面臨兩個選擇,一個是報考中專,一個是報考高中。一般家庭的學生,首選報考中專,也就是說,最優秀的學生,報考中專。為何?因為中專畢業直接分配工作,身份就是國家幹部。考不上中專的,才上高中,高中是不分配工作的,如果考不上高校,身份與中專畢業的學生簡直就是天壤之別!當然,有很大比例的初中畢業生,無緣中專高中,走上社會了。

注意:初中畢業又淘汰刷了一批學生,無緣高中。

高中畢業,出路當然是高考了。但是,不要以為高中畢業就可以像現在這樣報名參加高考了,根本就不是這麼一回事。

那時候的高考是在7月份舉行,但在5月份,又一次省級組織的比高考殺傷力大得多考試,就是預考。預考是為了減輕高考的工作量,通過考試從報名高考的學生中選拔一批參考最後的高考。比例為招生人數的3~5倍。就這一個預考,讓多少學子提前出局,無緣高考!

注意:高考前,又淘汰一部分學生,無緣高考!

從小學到初中到高中,衝過層層關隘,不知淘汰了多少人後的這些相對優秀的學生,有很大的比例,再次被淘汰出局。

我看到一位朋友以數據來推測當年中專學生的含金量。數據是:1986年參加高考人數197萬人,錄取57萬人。由此再推測出中專的招生數,說明當年的中專其實含金量並不高。其實,這是沒有可比性的。這197萬,是經過預選後的197萬,不是報名高考的人數。而且,不是今天高中基本普及下的學生數,是從小學就開始淘汰直到預選後的人數!

如果我們把從小學開始就被淘汰的還原到今天這樣的高中普及率,將是怎樣的比例呢?我數學不好,真的算不出來!

我叔叔八十年代大專畢業,還是“五大”畢業生,在全鄉屈指可數,他在小學任教,中學校長找到教育局,找到鄉鎮府,硬是弄到了中學,當時還有高中,直接放高中部裡了。當時的中專生,很多都遇到這種情況,高配到初中去了。

如今小學教師學歷最低的都是大專了,而那時最高的大專留不住。大專還是大專,但,是一樣的大專嗎?中專還是中專,但,是一樣的中專嗎?

當然,學歷是無法相當的,中專就是中專,如果沒有進修拿到了高一層次的學歷,現在還是中專。但當年的中專是很牛逼的中專,今天的中專呢,學校絞盡腦汁為招生髮愁呢。


教師妹子一枝花

哎呀,謠言止於智者!說幾個數據吧,你大概就能理解,1986年技校是啥水平了!

首先你要明白一個前提,1、技校出來是工人,不能是幹部身份,某些工種可以評級,但是不能憑職稱;2、中專出來的是幹部,可以憑職稱!這個前提是告訴你,技校雖然等同中專,但是比中專差!這個前提一定看清楚!

第一組數據分析,1986年參加高考人數197萬人,錄取57萬人!

全國錄取57萬大學生,你想一想那中專生能錄取多少呢?是不是遠比這個數字大呢?或者說是不是中專生的人數,是大學生57萬的幾倍,十幾倍呢?

答案,10倍不止!

因為我國在70-77年間,培養中專生就2300+萬,也就是說1986年之前的10年間,我國培養中專生,每年總產量就已經超過400萬啦!親!經過10年大力發展,是不是應該每年生產中專生的能力得到迅猛的提高啦啊,所以10倍不止,絕非虛言!

第二組數據分析,1985年山東省僅中師生就畢業12000+人!

你看清楚上面的數據,1985年畢業滴!這是1985年之前考上,然後畢業的中專生教師,就12384人。這僅僅是一個省,一箇中專的工種而已。但是你要知道,建設國家需要各行各業的人才,需要建築吧,需要電氣吧,需要機械吧……,你自己乘一下,你就明白了,我前面所說,當時的中專生一屆是大學生的人數10倍不止,絕非虛言!

第三組數據分析,2016年高考本科生才374萬人!其他是專科生!

2016年全國高考人數,940萬人報考,700萬人錄取,374萬本科生。很顯然當時的中專生就相當於現在的專科生;當時的技校就跟目前的中專沒啥區別,好點的學生可以進入目前的專科學歷吧,那是絕對好滴!

第四組數據分析,湖北省1976年全省中學17949所!

那為啥給很多人感覺,當時中專很厲害呢?這是因為撤併學校造成滴!湖北省到1976年,全省中學達17949所,為1965年875所的20.5倍,其中高中4029所,為1965年147所的27.4倍。而現在呢?都撤併了,集中在一起了,所以給你感覺當時“我們班級,我老厲害了”,廢話一樣,你們學年才幾個人啊!

你想啊,當時100個人,在100所學校讀書,當然給這100個人感覺,我是第一啦!牛!現在是100個人,在1所學校裡讀書了,從名次上,就給人造成幻覺了。“ε=(´ο`*)))唉,第98名,也能上大學!”殊不知,你當年就98名而已!

總之,1986年的中專生也就專科水平,技校跟現在的中專區別不大!好點的可以論個專科而已!那還是非常優秀滴!


走過路過自然飄過

用兩個比方來說一說我的看法。

1.1986年的100元跟現在的100元相比,誰的含金量大?答案不言而喻。

2.1986年的100元相當於現在的多少元?除了通脹因素,還有投資、升值、購買力等諸多複雜因素,共同作用下,怕是誰也給不出準確答案。就算經濟專家能綜合所有因素計算出最準確的數字,也肯定不能讓大多數人信服。

大家各按各的標準,心裡自有一杆秤,誰也不會輕易接受別人的判斷。1986年的中專於現在相當於什麼學歷?與上述兩個問題差不多。

1.1986年的中專含金量遠高於現在。

在小學、初中都有留級制和預選制的當時,能順利升級通過層層預選參加中考的學生都比較優秀了。

記得我讀小學那陣,“雙排座”(每一個年級念兩年才能考及格升上一級)的學生可真不在少數。我們同村的跟我一年上小學的R,一到三年級全讀兩年,小學五年制他讀了8年!

小升初預選考試刷掉大批,參考未能升上初中的又有一小批。我87年讀初一,全鄉一所中學,經篩選後讀初一的僅三個班,150人左右。

由於輟學較多、留級普遍,到初三時應屆生已經不到100人。但初三留級生多,為了考上中專,復讀生也多,有的甚至復讀了6、7年!我讀初三時15歲,班上年齡最大的復讀生已經20開外了。

經過預選考試,只留下50人的一箇中考班。這時候,中師先提前招考,3-5名成績好的就先考走了。中考考上國家中專的鳳毛麟角(我校當年僅1人),考上省中專的也寥寥無幾(我校有3人),6-7個考上重點高中的,10來個考上普通高中的(我就在此列),有一半同學什麼都沒考上。可以說競爭相當激烈!

結果當然是考上中專的都是楷模,全鄉人稱羨的榜樣!因為他們從此成了公家人啦!

2.1986年的中專相當於現在的什麼學歷?我給不了答案。

從學歷證書上來看,單以冰冷的文字計,中專就是中專,包括現在填寫履歷,也不可能把中專填寫成相當於現在的本科,對吧?

但以能力水平計,當年的中專甩現在的中專不可以道里計。與本科生不大好比較,避談了。

當年中師提前錄取的同學,現在仍在小學當老師的有之;自考取得本科學歷到初、高中任教的有之;轉行成了公務員的也有之,有些還當上了領導。

當年考取中專的同學,在下崗潮中分流的有之,在原單位混溫飽的有之,主動跳槽、自主創業混得風生水起的亦有之。

所以說,英雄不問出處,學歷不代表能力。


劍客瓦礫

我是83年當時高中考取技校,而且在上海這種由高中返回讀技校的比例很髙,因為大學考不上,中專要讀三,四年,沒有薪水,而讀技校二年,第一年18.5元,第二年21元,感覺像當年滴學徒滴感覺。問題是技校當時畢業後還可以分配,所以讀技校對當時的學生來說相當於現在的純技術工人,從本人感覺來讀,當年讀的技校相當於現在的大專,但有一點是現在大專所不能比的,就是:動手能力特強。85年進單位工資45元,在當時算工廠最低工資了。可還很寬鬆,因為當時物價低,娛樂少,開銷並不大。


赤山赤子

我是92年的技校生,我讀的是林業技校,只面對林業系統子弟招生,包分配。當時我們那考場是24個男生8個女生參加考試,結果錄取了8個,招錄比為3:1或4:1…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