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身而退的政治改革家——張璁

全身而退的政治改革家——張璁

張璁像

經歷過大禮儀之爭的嘉靖皇帝罷免了一大批理學狂熱信徒官員(多數是在大禮儀之爭中堅定支持內閣的)。像張璁、霍韜等中下級官吏還沒有被理學徹底洗腦,在一些大是大非面前還是堅持了內心真實的想法。在多數人都站在內閣這邊的時候張璁、霍韜卻站在了嘉靖皇帝這邊。他們被重用也只是時間問題。大禮儀之爭漸漸過去了,內閣首輔楊廷和也遭到來自文官集團內部的彈劾,

兵部給事中史道彈劾楊廷和收受寧王賄賂,給寧王謀反之事提供幫助。

指使言官彈劾兵部尚書王瓊直接導致王瓊下獄;

還利用特權提拔重用了一批族人、同鄉。他弟弟楊廷儀被提拔為吏部侍郎;兒子科舉中了狀元。

這些彈劾奏章出現以後,楊廷和的計劃眼看就要破產甚至身家性命不保。原本想通過大禮儀之爭進一步弱化皇權、“純潔官員隊伍”、實現內閣專權,這些奏章要楊廷和產生了不祥之感;被迫請辭,但是嘉靖皇帝並沒有馬上批准,而是下旨挽留,因為楊廷和十九歲就中了進士,五十三就做了內閣首輔,跟四十七才中進士的張璁相比,簡直就是天才。楊廷和的行政能力還是很強的,正德朝的時候朱厚照經常出宮,內政多是楊廷和主持的。嘉靖三年楊廷和再次請辭,嘉靖皇帝也想進一步推進大禮儀之爭的爭論,楊廷和不是嘉靖皇帝任用的內閣首輔,嘉靖皇帝認為推行自己的政策也需要跟自己步調一致的內閣首輔。這次嘉靖皇帝也就順勢批准了楊廷和的請辭。楊廷和辭職後就先後下旨不再稱孝宗為皇考,改回原來的皇伯父。這麼一搞理學大臣又不淡定了,雖說楊廷和退休但這並沒有因為楊廷和的辭職退縮,反而在楊廷和狀元兒子楊慎的帶領下集體跪到皇宮門口請求皇上收回成命。可是嘉靖沒理那茬,差人勸他們回去,但是不聽。這些理學大臣不僅是跪那麼簡單,跪著還連哭帶說,說嘉靖皇帝不遵祖訓的話,這都把朱元璋搬出來了。這下可把嘉靖皇帝激怒了,下令錦衣衛將這些官員全部下獄,四品以上罰俸一個月,四品以下梃杖此後,十幾位官員死在了梃杖之下。這又當做嘉靖皇帝的一大罪狀。這個楊慎命夠大的,梃杖兩次居然沒被打死,被嘉靖皇帝發配雲南充軍,但是官員們眼裡楊慎這是在為正義而戰,被視為英雄。在文官集團的庇護下,充軍也就是徒有虛名了,楊慎只需要按時去雲南報個到就行。楊慎到南方到處遊歷,而且是那種公費旅行,走到哪裡都有官員招待,嘉靖皇帝一問楊慎的情況,官員們都回稟及其悲慘。但實際情況,楊慎活得很滋潤;在長江邊還寫下了《臨江仙·滾滾長江東逝水》,後來被當做《三國演義》電視劇的片頭曲;楊慎居然活到了七十二歲(相當長壽了)。

把嘉靖皇帝惹怒不是好玩的,這次玩大了,梃杖的梃杖、貶官的貶官,文官集團也不敢再這麼幹了。嘉靖皇帝是藩王繼統,沒有接受過系統的國家儲君培育制度,對於怎麼做皇帝他也沒有系統的想法;但經過大禮儀之爭逼哭嘉靖皇帝,向文官集團服軟也不行,這給嘉靖皇帝一個認識:權力的世界是冰冷的。這也造成了嘉靖皇帝冷酷無情、多疑、馭下嚴酷的性格。

全身而退的政治改革家——張璁

張璁像

楊廷和請辭後嘉靖皇帝就召回張璁、霍韜等人。張璁很快被提拔為內閣首輔,面對國家形勢,在皇帝的支持下張璁對多個方面進行的改革,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是改革科舉制度

二是改革文官監察體系

三是抑制土地兼併

任何改革都是針對存在的問題做出的,張璁的改革也不例外;首先要說的是科舉制度改革,發展到明朝中期的科舉制度已經逐漸被腐蝕掉,漸漸淪落為拉幫結派的工具。被錄取的進士可以成為主考官的“門生”,主考官也成了這些進士的“座師”;然後以師生的關係,座師提拔學生,學生孝敬老師,結成私黨。這只是常見的侵蝕科舉制度的形式。等到張璁做主考官的時候,就明確的對新科進士表示“我一天也沒有教過你們,我不是你們的老師,你們也不是我的學生,以後各自為國效力就是了。”而且還對考生的文章作出要求:文章要文風樸實,言之有物,對於辭藻華麗、言之無物的文章概不錄取。並明確指出好文章的標準:於聖賢經義亦多發明,與古義無甚遠。意思就是根據書本上的經典內容闡述自己的思考內容,但是不要離經叛道,故作驚人之語吸引眼球。這項改革措施對嘉靖朝影響非常大,後來的隆慶變法的主導者高拱,萬曆朝萬曆變法的主導者張居正,抗倭名將胡宗憲、清官海瑞等,這些為人熟知的明朝人物都是受益於這個措施。

張璁不僅在科舉上主張文風樸實,還主張“三途並用”、“內關外放”;原來選用官員只從中央科舉考試中選出的進士中選取,中央高級職位都被進士壟斷,只在地方成為舉人或者貢生的不可能進中央做官的;張璁擴大了官員的選擇範圍,地方科舉考試選出來的舉人和貢生也作為官員選拔範圍;這樣可以加強官員隊伍的競爭,防止官僚體系僵化。但是仍以進士為選官的主要來源,因為畢竟中央級的科舉考試選出來的人才總體上說比較高(如果同等對待就是把中央的科舉廢了,這肯定不行)。這就是三途並用;

還有內關外放,就是把京官外放到地方上去鍛鍊;對於品級較低的言官還規定沒有地方工作經歷的言官不允許到中央任職;這個主要是防止言官沒真才實學,靠說驚人言論博出位,或被人當作政治工具攻擊政敵。京官外派後中央就空出來大量職位,張璁就安排地方官去中央任職,讓有著豐富經驗的地方官員充實中央官員隊伍;這種措施促進了地方和中央官員隊伍的流動,避免官員隊伍僵化。擁有豐富地方做官經歷的官員更有利於做出符合社會底層的決策。

張璁還改革了文官監察制度;規定“科道官員可以相互彈劾”,就是六科給事中和御史,這些都是言官,可以相互監督,有錯了可以相互彈劾。但這種權力僅限品級低的言官;還規定“風聞言事”的只允許是品級更低的六科給事中。御史彈劾他人需要有證據才行。為了制止官員腐敗行為有規可循,制定《綱憲七條》,對官員出行考察接待標準、收禮標準做出一些規定,很像今天的八項規定。以上這些問題大部分只針對官僚體系;

明朝發展到中後期多數土地已經被集中到少數人手中,“富者田連阡陌,貧者無立錐之地”土地兼併現象已經十分嚴重;正德朝的時候全國流民就高達六百萬,幾乎是當時總人口的十分之一農民暴動時有發生。張璁改革也針對這一現象做出了改革,霍韜曾在奏章中言道:“自洪武迄弘治百四十年,天下額田已減強半,而湖南、河北、廣東失額尤多。非撥給於王府,則欺隠於滑民。”在嘉靖皇帝的支持下張璁開始了“打地方強佔別人土地惡霸的運動”,所有不合理的佔田行為都被打擊;到嘉靖九年就查出京畿地區有勳戚莊田五百二十八處,佔地五萬七千四百餘頃,並把其中查實的二萬六千頃退還原來的田主。並撤回管莊軍校,嚴定禁革事例,不許侵佔民田或接受投獻民田,違者重罰。這項措施緩和了土地兼併帶來的社會矛盾,對明王朝生命的延續有重要作用。

全身而退的政治改革家——張璁

歷史給我們的經驗是改革者的結局基本都很悲慘,因為利益集團(皇親國戚、宦官、官吏、勳貴集團等)會瞅準一切機會反擊。張璁已經在大禮儀之爭中徹底與理學士大夫決裂,再加上他的這些改革措施嚴重觸犯了他們的利益,只要張璁犯一點錯,就會被小題大做。還有一項技能是藉助天象打擊異己力量。理學士大夫要打擊的不僅是張璁一個人,還有支持張璁改革的汪鋐和方獻夫二人;此二人在大禮儀之爭中也是支持皇帝的。這個汪鋐在正德朝在廣東打敗了入侵中國的葡萄牙軍艦,成為明朝歷史上第一位反抗外國侵略的民族英雄。張璁改革那會汪鋐執掌都察院,負責落實張璁對御史制度的改革。所以遭理學士大夫記恨。方獻夫並沒有什麼好說的,只是因為他在大禮儀之爭和張璁改革中站在理學士大夫的對立面。在嘉靖十三年,南京御史馮恩恰好藉助剛剛出現的彗星來打擊張璁等人。因為古代根本不知道彗星是怎麼回事,彗星出現被認為國家政策出現偏差,上天在警告。馮恩上奏:彗星出現,朝廷必有妖孽,張璁、汪鋐、方獻夫三人為彗星在朝中的代表。甚至還說“三慧不去,百官不和,庶政不平”。這就是建議嘉靖皇帝把此三人殺掉。這個馮恩居然被吹成了“四鐵御史”說嘴巴、膝蓋啥的都是鐵做的;還說他堅貞不屈,勇於彈劾張璁這樣的大奸臣,嘉靖一去世,馮恩就被召回京授予大理寺丞一職;經歷過大禮儀之爭的嘉靖皇帝很清楚馮恩的這個奏章的目的,直接將馮恩下獄審問。這個馮恩一審就把朋友出賣了,說這是跟御史宋邦輔閒聊的時候他說的,宋邦輔因此也被抓。凡是支持張璁改革的都是理學士大夫的打擊對象。但是這次並沒有整到張璁,因為張璁這個人十分注意自己的言行,告誡族人不要憑藉他的權勢仗勢欺人。張璁做內閣首輔時,“不進一內臣,不容一私謁,不濫蔭一子侄”張璁還說“臣平生不志溫飽,不事產業,年過五十守祖父薄田數十畝,未嘗有求於人。”,嘉靖十年,吏部侍郎徐縉受賄被舉報由都察院審問,可是徐縉想通過賄賂內閣首輔張璁獲得輕的處罰,張璁直接把他行賄的事公之於眾,徐縉最後被削職為民;張璁根本沒有把柄可抓。還有一個原因嘉靖皇帝此時還是堅定支持張璁的。這麼多彈劾奏章沒有一個說張璁有貪汙受賄的問題。張璁主持內閣期間也跟嘉靖帝鬧過矛盾,嘉靖皇帝想要他老爹興獻王稱宗附廟。還給朱佑杬“明睿宗”的廟號;這跟著指伯為爹還有差別,根本不符合禮法。因為只有做過皇帝的才可以稱宗附廟,朱元璋雖然給父親、祖父上了帝號,但也沒有稱宗附廟,嘉靖皇帝這麼做遭到張璁的反對;嘉靖皇帝皇權已經穩固,不理張璁,還把天地壇分為了天壇和地壇分開祭祀;這兩件事都不符合祖制,也不符合禮法,張璁因此跟嘉靖鬧翻,只能辭職。回家所帶之物也就一箱子裝完了。嘉靖成功把老爹牌位送進太廟、還把天地壇分開的事做完又下旨張璁回來,繼續做內閣首輔。不知嘉靖是受了大禮儀之爭多大刺激,要把當時的反對自己的力量都搞掉。張太后之前是支持楊廷和的,嘉靖後來就想打擊張太后,嘉靖首先對準的是張太后的孃家人,就是張太后的弟弟張廷齡因為存在貪汙腐敗、仗勢害民的行為,然後又被人告發謀反,嘉靖皇帝準備小題大做,給張廷齡安上了個謀反的罪名。這是必死無疑的罪名呀。在告發張廷齡謀反的時候錦衣衛指揮王佐竭卻反指告發的人誣告張廷齡。也沒有證據顯示張廷齡謀反,張璁、霍韜堅決反對此事。張璁等人只是反對給張廷齡安上個謀反的罪名,但是並沒有給張廷齡貪汙受賄,幹不法之事辯護。最後張廷齡也沒有被處死。張璁不是一個投機分子,只想保持權位的人。張璁是歷史上少有的改革者中的善終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