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王朝》中康熙為何要將歸順的陝甘提督王輔臣凌遲處死?

bsdjfb

王輔臣(?——1681年)山西大同人,綽號“西路馬鷂子”,本為李姓,明末清初軍閥,是宦官奴僕家的孩子,出身算是卑微。

早年經歷

明末時他跟隨姐夫參加農民軍,喜歡賭博,後與王進朝為誼子,該姓為王。後跟隨山西大同守將姜瓖反清,不久就投降了阿濟格,免於被株,也沒有被髮配成奴隸!早年的王輔臣命運雖然坎坷,可還算幸運了,才有機會讓他最後成為封疆大吏!

擁有權勢

順治七年,多爾袞亡故,順治爺親政,很欣賞王輔臣的才幹,人命他為御前第一侍衛,寄以重任!

順治十年,命王輔臣跟隨洪承疇出征西南,去當洪承疇的貼身侍衛(其實就是保鏢)。當時有兩位御前侍衛保護洪承疇,可另一個不太把他當回事(就是不鳥他),而王輔臣則盡心盡力,所以戰爭結束後洪承疇就保舉王輔臣做了總兵(算是開始了自己的仕途)。

再後來吳三桂極力籠絡王輔臣,順治爺又命王輔臣隨吳三桂進入緬甸擒殺朱由榔,事成後吳三桂把王輔臣當親侄子一樣對待,慢慢的,王輔臣成了順治與吳三桂面前的大紅人!

封疆大吏

跟隨吳三桂不久後,與吳應麒發生了矛盾,並傳到了吳三桂耳中(肯定還變了味道唄),後不願再屈居人下,就花錢買了甘肅固原提督,那時已是康熙時代,可依舊重視王輔臣,還讓他自己親自選好日子走馬上任,可想而知有多麼重視他,王輔臣也從此開始正式成為專鎮一方的封疆大吏!

首鼠兩端

吳三桂起兵造反,王輔臣在康熙爺與吳三桂之間“陰晴不定”,因他手握兵權,他倆都想籠絡他為己所用,可王輔臣一直首鼠兩端!自己還佔領了平涼,割據一方,靜待時變!

畏罪自殺

他的想法是好的,可吳三桂哪是康熙爺的對手,最終被康熙爺幹掉了,這時候的王輔臣就很尷尬了,大家都是聰明人,回去也必然一死,就選擇了算是最好的結局——自殺!



就算不自殺他也不會有好的結局,可能受到的屈辱和折磨會更多,大家想想康熙爺會輕饒他嗎?這樣的兩面派是皇帝最厭惡的,也是最不齒不屑的,換做其他皇帝可能不止凌遲吧,滅九族都不為過了!


樂觀的三國迷

王輔臣並非讓康熙凌遲處死,而是他為了自己的家人選擇自盡的,雖然這與他一代虎將的人設不符,但他的的確確是自盡而死。王輔臣在投降吳三桂後又再度投降清廷,康熙為安撫王輔臣,封他為平涼提督,又加太子太保銜。但是王輔臣還是驚憂有加,生怕有朝一日康熙算起來舊賬,於是王輔臣決定自盡以保全家人。

因為康熙密令圖海,讓其看好王輔臣,王輔臣為了不拖累圖海,便偽造出自己是得病而死的樣子。他先是喝的酩酊大醉,然後讓親兵在他的口鼻處一層一層的蒙上紙,然後在紙上噴上酒水,王輔臣就這樣因口鼻不能呼吸而死。他在臨死之前對親兵說:

我起身行伍,受朝廷大恩,富貴已極。前迫於眾人,為不義事,又不成,今雖反正,然朝廷蓄怒已深,豈肯饒我。大丈夫與其駢首於市曹,何如自死。然刀死、繩死、藥死,皆有痕跡,則將遺累經略,遺累督撫,遺累汝等。我籌之熟矣,待極醉,縶我手足,以紙蒙我面,冷水噗之立死,與病死無異,汝等以痰厥暴死為詞。

可見王輔臣他並不怕死,他所怕的是康熙翻起舊賬來遺禍家人,於是他選擇自盡,好讓朝廷不再追究此事,保全妻兒與下屬。王輔臣的做法是極精明的,三藩反叛後,清廷為了儘可能團結分裂勢力,提出了專打吳三桂的方針,其餘反叛之人皆既往不咎。耿精忠與尚之信在反叛清廷後又再度投降,雖然說好的是既往不咎,可耿精忠和尚之信還是被康熙尋著由頭給殺了。耿精忠被凌遲處死,而尚之信則被賜自盡,家屬親信多有被牽連者。

王輔臣的大智慧是從刀槍劍雨中滾出來的,他本是前明將領,隨上司反清。在與清軍的戰爭中大展其威,數敗清軍大將阿濟格,王輔臣聲名大著,被清軍喚為“馬鷂子”以至於到後來,清軍聽說馬鷂子到了,竟紛紛辟易,沒有人敢與其正面交鋒。後來攝政王多爾袞兩度征伐,亦兩度鎩羽而歸。可見王輔臣是一名極其優秀的將領,後來王輔臣的上司投降阿濟格,王輔臣也隨之而降,卻不想阿濟格將其沒入辛者庫為奴。

但馬鷂子在清軍中享有盛名,就連順治皇帝都知道他的名聲,後來阿濟格因罪而死。在順治親政以後,王輔臣開始受到清廷的重用。順治先令他為一等侍衛,後又讓他去西南隨洪承疇征戰,他與吳三桂的緣分也由此而起。

吳三桂對王輔臣這位虎將多有籠絡,加之戰功卓著,受到洪承疇的保舉,升為總兵。後來王輔臣與吳三桂因事齷齪,王輔臣走了朝中大臣的路子,被調到平涼任提督。因為平涼位置極其重要,所以反叛之後的吳三桂對其拉攏。而王輔臣則呈觀望態度,還把吳三桂送來招降的使者送給了康熙。

後來清軍大將莫洛處處排擠王輔臣,王輔臣的副將率部衝擊莫洛軍營,導致莫洛身死,王輔臣遂反。平涼戰略位置突出,離京師又近,是手足之患。康熙急忙派圖海破王輔臣。圖海卻分析王輔臣並非真的想反,於是派周培公入城勸降王輔臣。

康熙又派王輔臣兒子回去,王輔臣再度降清,他早就知道自己必死,他之所以投降,就是為了自己的家人下屬不被牽連。因為他知道此時三藩未平,康熙帝不可能對自己的死大張旗鼓。只要低調處置,自己的家人就可保萬全。還有就是順治帝對他恩德很深,曾多次對人說:

聞有馬鷂子者,勇士,今不知何在,安得其人而用之

王輔臣的做法可謂是極具大智慧,他兩度抗清,自知朝廷對自己蓄怒已深。之所以現在還隱忍不發,就是因為吳三桂未平,朝廷還需要王輔臣好好活著,以便誘惑更多人投降。但是等到吳三桂投降以後,那麼王輔臣的剩餘價值也就沒有了,到那個時候留給王輔臣的也就只有死路一條。不但會像耿精忠和尚之信一樣被凌遲處死,還會遺禍家人。果然如他所料,王輔臣自盡以後,他的家人沒有受到牽連,僅僅是他的兒子被革職處分。

以上。


逆流時代

首先,歷史上的陝西提督王輔臣並不是被康熙凌遲處死的。他真正的死因是:在接到康熙的詔書後,他知道,兔死狗烹的時候到了,自己難逃一死。為了保全自己家人和部下,命令部下,在自己喝得極醉,不省人事時,用一張紙矇住自己的臉,再用冷水噀之而死,最後以“痰厥暴死”報告給朝廷。正因為王輔臣不露痕跡的死了,以“病死”的假象騙過了康熙,最終保全了自己的家人和部下不被抄家斬首,而其他的降清將領就沒有他這麼幸運了。

那麼康熙對王輔臣允諾“赦免一切罪過,絕不食言”後,為何在其歸順後又起殺心呢?原因很簡單,在皇權至上的年代,保全自己皇位的穩定是最大的道德。“寧殺三千,不放一個;狡兔死,走狗烹”永遠是古代皇帝們最執著的信條。康熙無疑也是一個利益至上的實用主義者,同樣是一個過河拆橋,背信棄義的行家裡手。

吳三桂造反,康熙派王輔臣去甘肅平叛,卻受到陝西經略莫洛欺壓,陷入死地,造成部隊譁變,不得已向莫洛軍營發起襲擊,走上反叛朝廷的道路。在王輔臣反叛後,在陝甘地區引起了一系列的連鎖反應,絕大數地區紛紛加入反叛的行列。

由於,陝西是戰略要地,叛軍向南可與四川叛軍會合,向北可挺進中原,長驅直入帝都。但是當時的清軍正集結在荊州,準備阻擋吳三桂的大軍。所以整個北京城空虛,大清朝可謂是命懸一線。康熙深知此時形勢嚴峻,沒有力量去對付王輔臣,應以安撫為上策。康熙不僅派人去王輔臣傳達自己的善意,還甚至把王輔臣的兒子也派去了,臨行前還多次叮囑他:

我知道你父親沒有反叛之心,一定是被迫的,你馬上去就說我說的,只要你父親盡力約束部下,破賊立功,我免其一切罪過,絕不食言。康熙還是不放心,還親自王輔臣給寫了一封長信,聲情並茂,那好傢伙,王輔臣直接淚崩了,率領眾將領“恭設香案,跪聽宣讀”向北京的方向,高呼萬歲。就這樣,又歸順大清了。


然而,吳三桂死後,康熙並沒有忘記對王輔臣的秋後算賬。

王輔臣若地下有知,不知作何感想!!!!!!

以上是我的個人觀點,有不妥之處,還望大家多多指教。如果大家喜歡我的話,歡迎大家關注我,你們的認可,是我創作的最大動力。


Lee說

因為王輔臣選擇反叛的那一刻起,這個結局就已經註定了,留給王輔臣的只是最後能選擇什麼樣的死法而已。

王輔臣並沒有為清政府凌遲處死,而是提前選擇了自殺!

王輔臣本身就已經算得上是倒戈將軍,背叛過明朝背叛過起義軍,背叛清廷最後又背叛了吳三桂,四次反叛經歷,對於一向壓制和防備漢族軍團的清政府來說,又怎麼可能饒的了他!



事實上在三藩之亂初期的倒戈,王輔臣對清廷的背叛差點改變了戰爭局勢,三藩之亂開始後叛軍的主力吳三桂重點向西北和長江中游兩個方向發起進攻,本來在甘陝地區手握重兵的王輔臣應該是西北阻擊吳三桂的重要力量,但在關鍵時刻王輔臣竟然選擇響應吳三桂,造成雲貴川甘陝一線,整個西北西南,從南到北幾乎全部變天,差點給清廷造成毀滅性的打擊。

雖然王輔臣最後選擇重新歸順清廷,但是他所觸碰的準線,也註定了他早晚會被清算。



第一,滿漢不和,三藩之亂爆發前和三藩之亂初期,王輔臣與甘陝一帶掌管實權的滿族高官關係相處很差,對於一向對漢族軍事將領進行壓制的清廷來說,這一點已經觸碰了他們的敏感神經。

第二,在三藩之亂清廷急需力量進行反擊的時候,手握重兵的王輔臣卻在關鍵時刻反水,險些改變戰爭走向,這一點是清廷絕對不能容忍的。

第三,也就是最後時刻王輔臣經過多方考慮最終選擇反正歸順朝廷,雖然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清廷的軍事壓力,但此時三藩之亂已經過去五年,戰爭的天平本來就已經向清廷這一方向傾斜,在這樣的局面下王輔臣才選擇重新歸順,對於清廷來說仍然屬於居心不良,未來清算是絕對必不可免。

所以戰爭結束後,王輔臣也知道這一天早晚會到來,而且自己帶兵多年,清廷也不會容忍像他這樣的人繼續在西北保持威脅,倒不如以自己一死來獲得全家平安。


遼寧資深球迷

王輔臣並非讓康熙凌遲處死,而是自盡。

在接到康熙的詔書後,他知道,兔死狗烹的時候到了,自己難逃一死。為了保全自己家人和部下,他先是喝的酩酊大醉,然後讓親兵在他的口鼻處一層一層的蒙上紙,然後在紙上噴上酒水,王輔臣就這樣因口鼻不能呼吸而死。

他在臨死之前對親兵說:

我起身行伍,受朝廷大恩,富貴已極。前迫於眾人,為不義事,又不成,今雖反正,然朝廷蓄怒已深,豈肯饒我。大丈夫與其駢首於市曹,何如自死。然刀死、繩死、藥死,皆有痕跡,則將遺累經略,遺累督撫,遺累汝等。我籌之熟矣,待極醉,縶我手足,以紙蒙我面,冷水噗之立死,與病死無異,汝等以痰厥暴死為詞。

可見王輔臣選擇自盡,為的是朝廷不再追究此事,保全妻兒與下屬。王輔臣的做法是極精明的,三藩平定後,康熙還是尋著由頭把耿精忠被凌遲處死,而尚之信則被賜自盡,家屬親信多有被牽連者。

王輔臣原姓李,是宦官奴僕家的孩子,早年投身李自成起義軍姐夫劉某門下,後來因為好酒嗜賭輸了姐夫軍費,與姐夫爭吵時醉酒失手殺了姐夫而出逃轉入明末將領王進朝門下,王以其聰慧敏捷,驍勇善戰,認其作義子,自此改姓為王。


王輔臣隨上司反清。數敗清軍大將阿濟格,被清軍喚為“馬鷂子”。,清軍聞聽馬鷂子紛紛闢讓,沒有人敢與其正面交鋒。後來攝政王多爾袞兩度征伐,亦兩度鎩羽而歸。王輔臣隨上司投降阿濟格,卻不想阿濟格將其沒入辛者庫為奴。


阿濟格因罪而死後,順治親政後升他為一等侍衛,讓他去西南隨洪承疇征戰,因戰功卓著及洪承疇的保舉,升為總兵。他與吳三桂的緣分也由此而起。順治十八年跟隨吳三桂出兵緬甸擒獲南明朱由榔,後因與吳三桂之子吳應熊發生口舌之爭離開吳。 康熙上位後封其為陝西總督,駐守平涼。恰逢三蕃之亂,四川提督鄭蛟麟附逆吳三桂作亂,康熙派遣大臣莫洛為山陝經略,總管兩省一切軍政要務。

此時吳三桂寫信邀王輔臣造反,王輔臣未經過與山西總督張勇商量,將吳三桂書信上書康熙,因此獲得康熙嘉獎,顯得張勇無能,張勇以為王輔臣有意搶功,因此嫉恨王輔臣。


莫洛與張勇交好,來山陝,聽說此事,十分為張打抱不平,加上自己此前又與王輔臣有嫌隙,所以對王輔臣一應軍政要事多有妨礙、掣摯,令王輔臣進退維谷,幾近絕境,限於無能不義。 康熙十三年,王輔臣忍無可忍,被逼起兵殺了莫洛,王輔成一不做二不休,吞併了他的部下,投靠了吳三桂,一時間陝甘岌岌可危。


平涼戰略位置突出,離京師又近,是手足之患。康熙急忙派圖海破王輔臣。圖海卻分析王輔臣並非真的想反,於是派周培公入城勸降王輔臣。康熙又把王輔臣的兒子王吉貞帶去消息,倘若他歸順既往不咎。本來王輔臣佔據平涼久攻不下,但是之後斷了糧草,而曾經有恩於自己的圖海帶兵前來遊說,只好再次降清。康熙赦免王輔臣,且仍封其為太子太保,為靖寇將軍,命其與圖海同守漢中。


吳三桂死後,康熙派人命王輔臣進京陛見,王輔臣知道康熙要秋後算賬,正所謂兔死狗烹。王輔臣不忍拖累部下和為了保全家眷,採取前面所述方法而死,這樣就不會像自刎自縊藥酒毒死那樣留下痕跡,對外稱痰瘚暴死,康熙看不出可疑處,便赦免了他的家人,王輔臣就這樣躲過了斬首的命運算是留了全屍,僅僅是他的兒子被革職處分。



美麗青春您真痘

如很多題主答,王輔臣並不是被凌遲處死,而是為了保全家族性命而自殺的,至於王輔臣為什麼要走上自殺這條路,可以從他的人生經歷來說:

一、王輔臣早年參加農民軍,後逃往到明軍姜瓖處,做了王進朝的乾兒子。在大順軍至山西進攻北京時,投降了大順軍。清軍入關後,投降清軍。在姜瓖反清時,擊敗清軍數次後又投降清軍。在吳三桂反清時,又首鼠兩端,意圖跟隨吳三桂,受到清軍打擊後再次投降清軍。這人的履歷,簡直豐富到極致。三次投降清軍,兩次反叛。王輔臣是把個人易叛易降的性格展現的淋漓盡致,在滿清眼裡,王輔臣就是一隻養不熟的狗。



二、王輔臣雖然多次反叛,但是也算是一員悍將,手下有直屬部隊。在電視劇康熙大帝裡說的是十萬軍隊,這個是誇張之數,但數萬是可能的。這些軍隊只聽王輔臣號令,若王再次叛亂,作困獸鬥,會對滿清造成很大的危害。所以殺掉王輔臣是最好的選擇,畢竟一隻養不熟的狗最好殺掉。康熙心裡os 沒有你對我很重要。



三、康熙之所以沒直接動手殺,是因為在王輔臣投降前,下達過既往不咎的旨意。翻臉太快,那就是不要臉了。康熙還是要點臉,所以只是先讓圖海監視王輔臣。



四、在被圖海監視後,王輔臣如果選擇再次叛亂,那極有可能被打敗後滿門抄斬。如果繼續苟活著,被康熙拿下是必然的,而且王輔臣平涼總督、太子太保,並手握軍權,只抓王輔臣,那麼他家人有可能帶著王輔臣軍隊造反。所以康熙一旦要處理王輔臣,肯定會把王家一網打盡,永絕後患。在反叛和苟活都成效很差的情況下,

王輔臣就只有一個選擇,自殺以換取康熙對王家的寬恕。

王輔臣早年由於輔臣面孔白皙,長身玉立而眉如臥蠶,酷似世上流傳的呂布畫像,得了個“活呂布”的名號,也和歷史上的三姓家奴一樣,反叛反叛再次反叛,直到不被人信任,走上自殺的路也是咎由自取。


青山依舊笑長風

在《康熙王朝》這部電視劇中並沒有出現陝甘提督王輔臣被凌遲處死的情節,王輔臣投降之後就在沒有過多的劇情描述。但是歷史上真正的王輔臣卻在二次歸順後不久負罪自盡。

王輔臣一生經歷非常豐富,當過農民軍,當過明軍,投降滿清,隨洪承疇出征西南,跟隨吳三桂入緬甸擒獲南明朱由榔,后王輔臣升任平涼提督。

三藩之亂時吳三桂封王輔臣為平遠大將軍,並資助軍餉,康熙對王輔臣始終是留有餘地的,希望王輔臣迷途知返,並且朝廷既往不咎,但王輔臣始終執迷不悟,直到撫遠大將軍圖海率軍圍城,周培公進城說服王輔臣再度降清。

王輔臣歸順後,康熙遵守諾言,並未追究,還命令王輔臣和圖海一起鎮守漢中,

王輔臣心中不安,最終飲毒酒自盡。


一點點歷史

《康熙王朝》中,作為陝甘提督的王輔臣在歸順清朝後為何被康熙凌遲處死呢?

很多人說是過河拆橋,飛鳥盡,良弓藏,……這些都是錯誤的說法!

為什麼👄?事情從頭說起。

王輔臣,,人稱西路馬鷂子,第一次歸順清庭時,康熙對其恩寵有加,抬了他的旗籍,又賜了他豹尾槍,許陝甘總督之重任。王鋪臣也為朝庭盡心盡責!但是,在莫洛重回陝西后,王輔臣的手下張建勳在吳三桂派來的汪世榮唆使下,率部下逼王輔臣造反!

儘管後來,在周培公出奇謀,親赴王輔臣軍中,一番義正辭嚴,終於說服他再次歸順朝庭!


有康熙心中,自己這樣看重王輔臣,沒想到在關鍵時刻他也立場不堅定,跟人造反,辜負了自己的信任,惱怒之下,就狠心不容此人!

其實康熙哪知道具體情況?哪知道王輔臣難言之隱?

到後來,王輔臣不是被殺,而是自殺!


我主沉浮582

康熙:有武臣如此,朕復何憂!順治:聞有馬鷂子者,勇士,今不知何在,安得其人而用之。


凌遲處死開始於五代,在明清時期用的很多,一直到了清朝末年才停止使用。而凌遲處死的對象則是不孝、忤逆、謀反之人。而《康熙王朝》裡面的王輔臣曾經叛亂,本該凌遲處死,但是最後乃是自殺。所以康熙凌遲他的說法也就不成立了。



王輔臣早年是明末官宦家僕人,明末大亂後跟隨姐夫起義。後來與姐夫發生了矛盾,殺了姐夫投靠明末將領姜瓖,人稱“活呂布”。後來清軍入關,整個部隊倒向了大清。但是姜瓖因為沒有受到對等的獎賞,所以佔據大同對抗清朝。而王輔臣一直是鞍前馬後,後來看情況不對,投靠了阿濟格逃脫一死。

順治親政後,念及王輔臣之前功勞,讓他跟隨洪承疇出兵西南,回來後就被洪保舉為總兵官。他也漸漸進入了吳三桂的視線,順治十八年跟隨吳三桂出兵緬甸,受到了吳三桂的重視。但是因為與吳三桂的兒子吳應熊發生口舌之爭,一氣之下請示朝廷做了平涼提督。

Δ王輔臣

康熙十二年三潘叛亂,吳三桂送來招降書,他轉身讓兒子王吉貞交給了康熙。之後被康熙派去跟隨莫洛平叛,但是兩人早就有過節,自王輔臣手下處處制肘。後來部下因為糧草分配不均,與八旗發生了衝突,混亂當中莫洛中箭而亡。王輔成一不做二不休,吞併了他的部下,投靠了吳三桂。

康熙讓王吉貞帶去消息,倘若他歸順既往不咎。本來王輔臣佔據平涼久攻不下,但是之後斷了糧草,而曾經有恩於自己的圖海帶兵前來遊說,只好再次降清。三潘之亂平定後,王輔臣與圖海被派去鎮守漢中。


王輔臣曾經自殺過一次,幸虧被圖海救了下來,但是一個人想死誰都攔不住。王輔臣回想自己一生的經歷,是“背叛,背叛,再背叛”,幸虧圖海求情才免於一死。自己感到愧對兄弟,不久後喝了一杯毒酒自殺。康熙帝聞訊後,沉默了很久。沒有株連他的家屬,只是罷了王吉貞的官職。


他並非康熙所殺,而是自己羞愧難當。


史之策

《康熙王朝》裡面,在陝甘總督王輔臣因被圖海大軍包圍並且城防在紅衣大炮的威脅下已經作用甚微以後才在周培公的勸服下再次降清。


在吳三桂造反以後因為出身平西王一系在吳三桂的鼓動下王輔臣也是想要豎起來反旗,但是因為本人性格原因一直手握重兵進行觀望。後來康熙為了拉攏王輔臣放了其作為人質的兒子並且下旨意進行安撫並且賜槍可謂是恩寵隆重,可是王輔臣最後還是豎起來反旗可謂是讓康熙措手不及。

最後還是周培公訓練京城王公家奴才扭轉乾坤,王輔臣的反覆可謂是徹底得罪康熙並且打亂了康熙部署。所以才有了王輔臣投降後明令其去京城嘉獎其實回京凌遲處死。最後圖海念及往常情分不忍心看著王輔臣以為升官去京城赴死告訴實情,其最後畏罪自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