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九口参加长征,他到达陕北时只剩四人,开国授少将活到一百岁

开国少将李中权1915年出生于四川省达县碑牌河石家坝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家里祖祖辈辈都以务农为生。仅有的土地无法满足全家九口人的温饱,李老的童年时光,是在饥饿中度过的。尽管家境贫寒,父母依然坚持把李老送入达县第五高小读书。两年后,他以全县第一的成绩,顺利考入达县中学。上世纪30年代初,在军阀混战、烽火四起的历史大背景下,社会动荡、民不聊生,家乡人民在军阀的横征暴敛下痛苦挣扎,几无生路。就在此时,徐向前同志率领的红四方面军一举挺进四川,创建了川陕苏区,解救民众于水深火热之中。在革命形势的感召下,李中权怀着满腔热血,毅然加入了红军队伍,投入到革命的洪流之中。1933年,他被调到蒲家场担任红军游击队1大队政委,回到家乡四川达县碑牌河,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建立地方政权,并且迅猛发展红军队伍,配合主力红军作战。

一家九口参加长征,他到达陕北时只剩四人,开国授少将活到一百岁

1933年年底,以刘湘为首的四川军阀开始了疯狂的反扑,残酷杀害红军家属和革命群众。由于李中权家是当地有名的红色堡垒户,一旦红军撤离,便会首先遭到反动派的血洗。因此,在红军主力撤离时,他的父母毅然带着孩子们加入革命队伍,全家都参了军。当时,大哥李中泮被选为乡苏维埃主席,在红军撤离过程中,带领赤卫队配合红军作战。二哥李中池拖着病体和四弟李中柏为红军筹粮带路。五妹李中珍被选为妇女主席,带领妇女队为红军抢救伤员,减少红军部队的后顾之忧。从那之后,李家的命运便与红军、与革命紧紧的连在了一起,红军走到哪里,他们就跟到哪里,为红军带路、送信、筹粮、洗衣、做饭、照顾伤病员。

一家九口参加长征,他到达陕北时只剩四人,开国授少将活到一百岁

不久,李中权的父亲为了掩护红军通讯员,身负重伤,壮烈牺牲。接着,大哥李中泮被也为革命献出了年轻而宝贵的生命。长征路上,李中权曾三次遇见母亲。第一次遇见母亲是在1934年4月。那次她在路上一见到李中权就大喊:“儿啊!你到哪儿去了“?李中权和母亲谈了许久,尽管母子二人都知道父亲去世的消息,却都相互隐瞒着。最后母亲还是忍不住告诉了李中权,母子二人抱在一起放声痛哭。第二次遇到母亲,是1936年3月,在西康省宝兴城。红四方面军三过雪山草地,正准备第二次进入草地的那天黄昏,李中权在一幢二层小木楼上观察地形,突然看到母亲拄着拐棍,一瘸一拐地艰难走来,后面还跟着他的两个弟弟和一个妹妹。这一夜,母子谈了很多,谈得很晚。母亲深明大义,叮嘱儿子不可为她们分心。面对坚强的母亲,儿子的双眼早已被泪水所淹没。可是母亲并不知道,二哥李中池在战斗中牺牲了,妹妹李中珍在过草地时饿死了。

一家九口参加长征,他到达陕北时只剩四人,开国授少将活到一百岁

最后一次见到母亲是1936年6月,在西康省丹巴县。李中权已担任红四方面军大金川独立二师政委,部队正在执行任务的行军途中。这次见面,母亲长时间一言不发,不说什么,不问什么,只是默默的看着儿子,看了一遍又一遍。娘两个心里都有预感,这可能是最后一次见面了。看到李中权伤心的样子,通信员迟疑了一会儿说:“要不,我留下来照顾娘吧!”“部队有任务,谁也不能离队呀!”。这时母亲说话了:“我能走,两年都走过来了,还愁走不到陕北?”望着重病缠身的母亲和幼小的弟弟妹妹,李中权心如刀绞。他多想留下来照顾母亲和弟妹们,但独立师不能没有政委呀。最后李中权留下了自己的战马和部分干粮,含泪而去。凭着惊人毅力和战马的帮助,母亲和弟妹们翻过了雪山。到了西康草地,她再也走不动了,永远的留在了那里。令人欣慰的是,李中权和四弟李中柏、五弟李中衡、年仅九岁的幺妹李中秋,凭借顽强的毅力和坚定不移的革命信仰走完了二万五千里的长征路,最终胜利地到达了陕北。建国后,他们又为新中国的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一生革命,双全智勇,三过草地,四次负伤,五亲牺牲,六任政委,七五党龄,八方敬重,九死一生,卓著功勋,文武奇才,辉煌征程。”这首诗高度概括了李中权将军辉煌传奇的一生。2014年8月4日6时10分左右,南京军区空军原副司令员、原第二政委李中权将军在北京病逝,享年100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