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很努力,但為什麼日本經濟一直毫無起色?

Suukyi

因為日本面臨著許多短時間內難以改變的結構性矛盾。


(1)人口老化


這是日本目前最大的“國難”。人口老化對經濟社會發展是多方面的。人是第一生產力,但一個國家中,100個國民當中30個是老齡人口,再減去20個未成年人,只有剩下的50個人做事,這與另一個國家,有80個人做事,肯定勞動生產率要低不少。



日本目前許多行業面臨著人手不足的問題,比如建築業,運輸業,服務業等。因為建築業人手不夠,所以東京政府比誰都急,因為建設2020年奧運會場館,得有時間表,但沒有人,那就施工進展有限,尤其是日本前一段時間因為預算問題,本來就耽誤了一段時間。雖然說,現在有了許多自動化設備,代替了人的勞動,但整體而言,目前自動化設備,只能補充,而不能全面替代。


另外,人口老化還有一個很負面的影響就是,影響了整個國家創新創業的氛圍,中老年人把持社會經濟,整個社會盛行論資排輩,年輕人的出口就會變小變窄,衝勁也會變少很多。


這是目前日本社會在整個社會創新創業上比中國少很多的原因之一。


(2)日本國債


目前,日本的國債已經是整個國家GDP的2倍多。如此多的政府負債,導致日本政府除了每年發新債還舊寨外,已經沒有什麼錢去投資。(當然了,中國政府類的投資過多,佔到了全社會投資總額的50%以上,民間消費落入了30%以下,這也是不健康的,表示國民沒有那麼多錢用來消費。)


但日本則正好相反,在目前經濟比較低迷的情況下,政府類投資過小,則難以對經濟形成刺激作用。


(3)日本創新不足


近幾年,日本獲得諾貝爾獎人數的科學家一直遞增,但其實這是過去幾十年來,日本重視基礎研究今天才開花的結果。目前,日本媒體以及科學界都十分擔憂,目前日本對科學研究的投入正在慢慢下降,參與到科學研究的新新人口也越來越少,企業申請的專利數也在下降,反觀中國,雖然研究界還存在著各種不足,但整個社會一體,重視科學研究的氛圍已經形成,國家對科學研究的投入也在逐年增加。


尤其是近幾年中國在互聯網領域的進步與成就有目共睹,反觀日本,除了雅虎外,似乎再無什麼成就(當然一些日本仍然是許多創意的誕生地,只是整個社會人口過小,導致用戶群體規模一直上不來),其實日本創意+中國市場是個不錯的選擇,但中國現在也在講創意,日本創意一枝獨秀的時代已經過去。


北京不冷東京熱

這個問題要分怎麼來看。是的,相對於30年前日本泡沫經濟的轟轟烈烈,今天的日本經濟在表象上體現出來的停滯不前或者說衰退確實給人一種日本經濟不行了的感覺,但事實果真如此嗎?

我們先來看一本書,1979年,日本經濟騰飛前夕,美國哈弗大學教授傅高義出版了一本著作《日本第一》,傅高義教授以真實、翔實的材料,通過社會研究的手法,向人們展示了日本擁有的諸多社會模式方面的成功範例,並充分肯定了日本這些模式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和重要性。30多年後的2016年,傅高義教授又為《日本第一》2016年在中國的新版亮相撰寫了新序,他在序中再度肯定日本,認為日本即使經過了所謂的“失落的二十年”,但屬於《日本第一》時代的優良特質依舊存在。


事實也正是如此,以我們久居日本的人的眼光來看,不炫富、不張揚崇尚低調的日本人在日本整體經濟的發展速度放緩的這30年裡,臥薪嚐膽,成功的實現了軟著陸。 以創新領域來看,在全球創新企業前100名裡,擁有10家創新企業以上的國家為法國10家,美國35家,而日本不聲不響中卻有40家入選,低調的奪得了第一。 上面的數據說明了什麼?說明了在新材料,人工智能,醫療,生物,新能源,物聯網,機器人,高科技硬件,環境保護,資源再利用等新興領域,僅美日兩國就瓜分了全球近80%的創新領域。


而且在有望改變生活、商業和全球經濟的12大新興顛覆技術的移動互聯網、人工智能、物聯網、雲計算、機器人、次世代基因組技術、自動化交通、能源存儲技術、3D打印、次世代材料技術、非常規油氣勘採、資源再利用等方面,日本也是全力投入並且90%的項目已經做到了世界排名第三位。


非止如此,這其中比如在大數據雲計算,新材料,資源再利用,能源存儲、機器人等方面,日本更是堪稱全球第一。取得如此傲嬌的成績,日本人非但從未張揚過,而且還一直以他們傳統的憂患意識向國民灌輸“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的觀念。


書店裡到處可見的那些被賦予了憂患意識的《日本沉沒》、《日本即將崩潰》、《日本的危機》、《日本的挑戰》、《日本的劣勢》等著作,就是最明顯的例子。但儘管日本人刻意低調,但自2000年始直到現在為止,日本每年至少拿到一個諾貝爾獎位居全世界第二的事實,還是把日本的科技水平暴露出來了。


日本人基於他們資源匱乏的惡劣地理條件而自古形成的憂患意識,在戰爭年代體現在擴張、侵略。而在和平的今天,日本人正以另一種經濟方式,在大力“買世界”。據說日本海外的資源面積已經達到本土的10倍,全部都是礦山,石油、森林這些基礎資源。僅據2015年的資料來看,日本的海外資產已經接近10萬億美元,這個數據是中國GDP的兩倍,這也使得日本蟬聯世界最大海外淨資產國。看了這些數據,我們還能說日本經濟一直毫無起色嗎?


再從與我們息息相關的家庭生活水準來看,以我們這些久居日本之人的切身體驗,所謂的日本經濟“失去的20年”,對個人生活並沒有什麼大的影響,而且還越發健康、精緻了,日本人的壽命不斷提高就是最好的例證,何況還有日本人無論如何低調也瞞不住的各種國際調查呢。比如 在《聯合國人類發展報告》的世界最佳生活品質排名表中,日本就一直長期居首位。人民生活如此,壽命本來就是世界第一,而且還在逐漸增加,這樣的國家,我們還能說它經濟一直毫無起色嗎?依愚見,說這些話的人,不過還是根本不瞭解或者說不願瞭解日本的那些戴著有色眼鏡以大國心態看日本的老腦筋而已。





萬景路聊日本

日本人不是很努力,而是變態的工作狂,一個標準的日本上班族的作息時間是早六七點出家門晚十點十一點甚至凌晨兩點三點進家門也不鮮見,你規定時間以外即便沒有工作不在職場多做倆小時你就完了,不會再被公司領導待見,更沒機會升遷。

而且,日本人的規矩敬業是世界無二的,按道理說,這種國家不管誰看都應該是世界無敵的,連日本人自己都看我都做這麼好了,簡直完美,要有不完美的地方早就改了,日本人是絕對服從的國民性,不存在不完美的地方不肯改改不了的問題。

然而,問題來了,如此必然成功,必須無敵的日本,已經近三十年經濟零成長,三十年前的確傲視世界的日本經濟產業競爭力絕對優勢喪失殆盡,風靡全球的日本家電品牌全軍覆沒,大部被中國資本收購,殘存的一點兒也處於虧損苟延殘喘的狀態,你只要買家電還想當然那是日本品牌嗎?早就是中國品牌了,只不過宣揚它的中國品牌屬性在目前的世界認知下會降低其品牌價值,不張揚罷了。

再到日本鋼鐵東麗三菱的材料造假醜聞連續的爆發,這不是偶然發生的事情,而是已經持續至少近二十年的慣犯,就連日本人引以為傲的人命關天的高鐵鋼結構部件都出問題,所謂日本人的匠人精神敬業精神呢?

大家視為完美的日本人的死板排外的國民性和文化恰恰正是日本衰落的原因,這種東西在西方陣營歐美產業升級換代放棄了家電傳統產業的時代對日本開放市場的年代,這樣一個特定的國際市場變化帶來的日本經濟奇蹟被日本人理解為是日本人種文化的優越,就像戰前日本作為歐美世界霸權在亞洲培植戰爭代理人的需要扶持了日本工業化一樣,這種事物邏輯認識的錯位,導致了日本人對自己定位的錯誤,盲目自信不知道反思改革,就像大家都想當然的那樣,日本已經如此完美了,幹嘛還要改革呢?

中國人都學過南轅北轍的道理,思想路線戰略錯了,你更努力的結果就是更大的失敗,這在每個人的人生職場都是一樣的,現在社會上的心靈雞湯都在給你灌輸,只要你努力堅持就會成功,不存在的,人生觀選擇的路徑錯了,你往那個方向執著努力的結果會讓你一無所成。

日本的失敗在於他的經濟發展戰略和文化與今天這個全球化的世界格格不入,錯判自己的國際地位處境,處處試圖像其曾經主導家電產業發展的時代那樣控制新技術產業規格,從電腦軟件到手機規格的制定,日本都投入巨大資本開發了日本自己的規格技術,結果都無法贏得國際競爭,統統打了水漂。

其排外的國民性和文化導致其不能吸引全球高端人才和國際資本進入日本,其經濟思想依舊停留在前全球化時代,以出口導向追求貿易順差,給進口設置高門檻,特別是保護自己的農業產業設立絕對不容挑戰的貿易壁壘,就連日本的對外援助被援助對象只能用日本援助採購日本產的高價設備,往往指定專項的價格會比正常的市場價高出許多,讓被援助對象的運營成本不可承受,最終相關設備在損壞故障後不得不廢棄。這種只賺不賠自私自利的貿易思維,是一種殺雞取卵式的做法,當然不可能持續,錢都讓你賺去了,我拿什麼跟你貿易呢?

還有很多日本特有的弊端,讓日本沒有可能走的更遠,在這個全球化新產業時代完全沒有競爭力,日本回歸過去幾千年所處國際地位的常態是其自身稟賦決定的必然。


光華

對我們中華家身邊的日本,我們真正關注和研究的還是不夠深入,要想日本人對侵略歷史問題作誠心誠意的道歉和反省,必須讓日本人真正體會到我們中華家的團結和強大!


題主所問為什麼很努力的日本人卻沒有把經濟搞得風聲水起?第一個問題,日本人很努力麼?日本人長於模仿,短於創新,做事認真,但排資論輩、恥感性強,所以死要面子的日本各大公司為了業績不惜造假,這個也很“努力”!

第二個問題,日本的經濟真的毫無起色麼?答案是否定的,日本國內近兩年的經濟增長在歐美髮國家中僅次於美國,還是不錯的,由於非核心產業日本人大都轉到了國外,國內所餘下的核心產業鏈經濟產出還是驚人的,尤其是核心科技和生產環節,日本人大都留在了國內。在國外投資方面,尤其近些年來,日本對外投資產值,不亞於國內GDP,相當於再造了一個新日本,而這又是提前佈局的結果,不禁令人警省!




綜上,日本人還算相當努力,經濟成續也還是相當可以的。


彭城居士潁州客

日本和🐔國完全不同。

日本是藏富於民,社會福利接近歐洲水平。而政府機關 公務員經常負債累累。

整體而言日本經濟已經發展到了一個瓶頸期。

60 70年代靠製造業 電子產業 重工業崛起的日本可謂勢不可擋!當時都有可能超過美國成為第一大經濟體!日本人有著亞洲人普遍的吃苦耐勞、不抱怨的精神和無私奉獻、不計報酬的的儒家思想。日本人集體主義感很強,他們的凝聚力超乎異常的強大,同時日本又提倡工匠精神,每件事情都要求做的精益求精。所以二戰後日本可以迅速從一片廢墟中重建起來。

但是80年代末,日本經濟卻遇到了接連的打擊,首先是美國主導的貨幣貶值,全球金融海嘯,這也是美帝害怕被反超所使用的無恥招數。接憧而來的是金融房產泡沫破裂,大批人失業、社會開始出現動盪、政府壓力巨大。日本經濟遭受到了巨大打擊,而且幾年內都面臨著掙扎的危機!

90年代中期日本經濟又開始慢慢復甦,而金融調整發展輕工業,曾經的重工業逐漸沒落,而之前曾經養活了大批人的製造行業也走下坡路,大批的外國製造廠商在日本早已無處可見。

新世紀,日本還是在沿著之前的道路發展。但是身邊的一條巨龍正在崛起。中國正在迅速霸佔曾經日本經濟體系中佔很高比例的製造業,低廉的人力成本讓中國有著巨大優勢。

日本的未來何去何從,也許只有日本年輕人才能解答!


行下睇下啦

這問題問得,雖然很討厭小日本,但倭寇一直在悶聲發大財,高端製造業已經處於絕對壟斷地位了,注意,是絕對,目前只有米帝德國瑞典能分點份額,它們在低調壟斷那些說了大眾也聽不懂的精密機械包括設計製造售後領域,掌握話語權定價權,粗放型低利潤製造業他們無法跟中印競爭直接放棄了,船小好調頭,但是我們也在追趕,比如深圳有很多電子廠近幾年發展很快,因為吸收了很多從日本回來的高學歷人才,有良知的高職高知國人是無法在倭久呆的,它們技術上防賊一樣防備中國員工,雖然生活上物質上保持著表面禮貌客套,本人從事cad設計接觸到的倭寇工廠精密工業很先進,自動化智能化達到恐怖程度了,從技術角度來說我們至少20年內追,ℓ微米機床整個西歐對我們技術封鎖,即使通過第三方買進來核心部件有丁點問題也無法維修,擰螺絲的特種工具都不賣給你,必須申請原廠工程師帶特殊工具和軟件過來維護,德國技工過來要2千歐一天,往返頭等艙五星級酒店住宿包括吃的牛排厚度餐具等級都有要求,工作時我們技術部全國各分公司高層全體圍著看,白鬼明白告訴你看懂了你沒特定工具軟件也整不了,而這些工具目前無法仿製或者仿製必須使用倭寇精密設備,導致又走回死衚衕,這種事米國西歐跟倭的區別是米國人直接跟你說我就不賣給你中國人,而倭國就是不直說總是呵呵,倭寇技工過來倒是沒麼多事,但是它們工作時車間必須清場,逼得我們使用針孔攝像偷師學藝,羅裡吧嗦說了這麼多想說的是,盛唐時倭人跟中華學習,現在反過來了,韜光養晦還是目前的上策,努力吧騷年!


abc9991

中國終於幹倒了小日本,首先市場決定其生產方向及能力,中國這個大市場主要被中國自己製造產品牢牢佔據;其次日本沒有幾個大產業了,造船業,製造業,半導體行業,醫藥科學領域,汽車製造行業也都基本被中國超越或比肩不下;再者小日本是個島國,資源匱乏,需要大量的進口,其消費市場也小;還有日本學歐洲實施福利制度,大部分錢被均分了估計,所以造成了現在的局面,這時候就需要好好治治小日本!


戰略軍武觀察

日本經濟一直都沒啥大問題,去過日本的人都知道,人家國家現在正處於良性運轉,曾經日本的確是因為房地產泡沫和股市泡沫破裂而受到重創,但是那是人家自己主動刺破泡沫的,現在人家也早已恢復過來了,就像我們最關心的GDP,現在公佈的GDP中國已超過日本,可是這計算方法是有問題的,因為計算的都是國內GDP,可是日本的海外產值遠超中國,這部分並沒有計算進去,要是彼此可計算進去,那誰的GDP更高還不一定呢。


夜魅DA

按部就班,層層晉升,這就是最普遍的生存方式。年輕人很難有很大的動力和勇氣去創業,顛覆傳統,形成新的產業和升級產業。他們擅長小而精,普遍具有鑽研的工匠精神,也非常有團隊精神,卻很難把這些優良品質植入到創業這場冒險中。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才能取得更快的經濟增長,所以,他們成長的腳步拉慢了


措心12

這個問題有問題,太不客觀了!

我個人認為日本的經濟是世界第一的,按全球GDP來計算的話,他們是排名第三,可是排名第一和第二的國家 美國 中國 都是超級大國,從人口 資源上來看,其實日本已經做的相當出色了。

去過日本旅遊 深造的人都知道,在這樣一個彈丸之地,他們已經把環境和發展做到了極致!相當不容易了。

反之想想,如果二戰沒有戰敗而且擁有了中國的東三省,那是什麼概念,不可想象!

我覺得這幾年中國確實強大無比,和以前不可同日而語,但是同時我們的自大和傲慢也在膨脹,忘記了謙卑,我們應該多看看別國的優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