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大佐”可以帶多少兵,為何日軍不當少將都要爭當大佐?

袁華幸


日本的大佐軍銜,在各種抗戰劇中很常見。
如果類比來看,應該相當於上校級別,職務對應為團長。
不過在抗戰時,想要拿下日軍大佐級別軍官,難度並不是一般的大。日軍大佐軍銜對應日軍職務應該是聯隊長,日軍一個普通聯隊有3800人,比中國軍隊一般乙種部隊一個步兵師人數差不多,加上裝備的加持,一個聯隊一次齊射的火力,就堪比中國軍隊一個軍,所以消滅日軍一個聯隊,在當時來說絕對要算是大勝仗。
大佐軍銜是僅次於日軍少將的軍官,在軍中有很多人拼盡一生也要爭取這個職位,並不是因為他好當,而是相比較於普通士兵來說,這個職位是他們能達到最大等級。
二戰時期,日軍中等級森嚴,一般普通的士兵很難往上晉升,如果只是普通的平民,入伍以後,很大可能一輩子都混不上一個下士,而只有少部分能混到少尉級別軍官,這就已經是頂天了的水平。
日軍士兵很難晉升軍官,也從來沒有聽說過普通士兵晉升軍官的。
所以其實這樣看來,即便是能夠成為大佐軍銜的軍官,在日軍中也屬於鳳毛麟角。
普通的日本士兵晉升大佐軍銜,基本上是不可能,那麼什麼人才有可能呢?
答案是:軍校畢業
日本在近代史上有兩所著名的軍事院校,第一個就是我們最熟悉的日本陸軍士官學校
這部分人在畢業後,分配到部隊,一般都是從少尉或者中尉軍官做起,然後就等著熬資歷晉升。
作為近代歷史上著名的軍校,日本陸軍士官學校也培養了不少中國近代名人,只是臭名昭著的他還培養了不少日本侵華日軍軍官。
只是在日本陸軍士官學校晉升的日軍軍官,如果沒有奢望的情況下,也就只能到大佐了。
這部分人雖然也是從軍校畢業,但陸軍士官學校還是太基礎,因為在這所軍校的上面,還有日本陸軍大學。
理論上,只有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畢業後,同時在陸軍大學深造過的,才有可能晉升大佐以上的軍銜,比如少將。
所以在日軍內,其實晉升有兩個門檻,一個是士兵之中,從士兵到少尉軍官,而另一個門檻是在大佐和少將之間。
因此說普通士兵覬覦大佐軍銜,這個說法不正確,在日軍內部,只有接受過軍校教育的人,往往才會爭取大佐軍銜,如果沒有在陸大深造過,除非是趕在退役或者死了以後,才有可能晉升一級為少將,但這時候的少將軍銜,多半就是榮譽軍銜了,畢竟你已經死了。
而沒有上過陸大而被晉升為將官的,阿部規秀算是特殊的一個,因為他被炸死之前就是中將軍銜了。

漫步史書


日本的大佐只能帶兵1000到3000,為何很多人爭著當?專家:指揮系統太垃圾

日本"大佐"可以帶多少兵,為何日軍不當少將都要爭當大佐?

二戰期間的日本軍隊中,大佐毫無疑問是一個非常吃香的軍銜,上了這個軍銜,就意味著走上了升遷之路。以至於很多人不願當將軍都要當大佐。

別以為這是開玩笑,這是真的。

別的不說,咱先拿出具體案例來。

皇姑屯事件誰幹的?

大佐乾的!

這個大佐的名字叫河本大作,關東軍高級參謀,和多田駿、大場彌平、磯谷廉介、真崎甚三郎、梅津美治郎、森連、下村定一、山田乙三、齊藤彌平太、小畑敏四郎等陸軍士官學校的同學,結成了反動軍官集團,那是相當厲害!

河本大作滅了時任中華民國元首的張作霖,不僅啥事情沒有,反而讓關東軍在東北的勢力大大擴展。雖然張作霖的兒子順利接班,但關東軍在瀋陽等地的軍事存在,事實上打開了就九一八事變的大門。

九一八事變誰幹的?

大佐乾的!

主流觀點認為,策劃並且實施九一八事變的,是兩個關東軍高級參謀,一個版垣徵四郎,一個是當時石原莞爾。當時版垣是一個大佐,而石原莞爾是個中佐,作為關東軍中層軍官,他們很看不慣關東軍對東北軍閥的"軟弱"和"忍讓",悍然發動了九一八事變,用了僅僅100多人就攻克了7000兵力把守的瀋陽北大營,最終,關東軍僅僅用了1萬人,就擊潰了20萬的東北軍!

因為這次事變,版垣徵四郎和石原莞爾稱為日本的"戰神",當時有"版垣之勇","石原之智"的說法。後來的日本音樂家小澤征爾,就是因為父親特別崇拜這兩人,就去了徵爾這個名字。

日本侵華戰爭的中堅力量是誰?

是大佐!

日本的軍事編制,從低到高依次是分隊、小隊、中隊、大隊、聯隊、旅團、師團、軍等。其中師團大都由少將擔任,旅團和聯隊長就對應了大佐。可見,日本的大佐,是有資格擔任聯隊長和旅團長的。

通常來說,日本陸軍的一個大隊就是一個營,大約有1000人上下,而聯隊和旅團,往往就擁有了3000甚至一萬以上的兵力。在中國戰場,有1000人就幹孤軍深入追擊敵人,如果有5000兵力,那基本上就是想打誰就打誰。

非常有趣的是,中國戰場上那些有名的戰鬥,大都是以聯隊為單位,或者是介於大隊和師團時間的"支隊"進行的。

武漢會戰中,侵華日軍的急先鋒是來自於臺灣的波田支隊(大多數是臺灣同胞,扎心了)。在日軍進攻武漢的軍事序列中,波田支隊以強悍驍勇、作戰兇猛而著稱。據說波田重一頭腦冷靜,多謀善斷,長於進攻,是一位難得的將才。而波田支隊的官兵多為臺灣青年,日軍軍部把波田支隊從臺灣調來,意在讓其在武漢酷熱條件下發揮作用。

這一戰中,波田雖然是一個少將旅團長,卻比其他多數的聯隊長更勇猛。戰後,他被升為中將。

臺兒莊戰役中,中國軍隊要對付的敵人,其實主要就兩支,一支是瀨谷支隊,一支是坂本支隊,而這兩個支隊的支隊長,恰恰也都是大佐級別的。

所以,從某種程度上說,二戰日軍的中堅力量是大佐,二戰日軍的最精英戰將也都是大佐或者少將。超過大佐和少將,成為中將或者大將,往往就會出現指揮能力的退步,逐漸成為軍中的笑話。

比如山本元大將,居然提出了一個月滅亡中國,三個月解決美國的口號,天皇還就信了。

再比如東條英機,長期被譏笑為東條上等兵,雖然貴為首相,在軍中的威信可想而知。

再比如山本五十六的得意干將南雲忠一,也是人人鄙視的草包。

為啥日軍軍官當上將軍後就智商急劇降低?這恐怕與日軍的偶像乃木希典有關係。乃木希典,日俄戰爭中及其推崇人海戰術,發明了所謂的萬歲衝鋒。這樣的水平,如果作為團一下軍官,絕對是典範,可是日軍從上到下都崇拜整個愣頭青。於是,在日本軍中流行起這樣一個奇葩的現象——想要做大官,想要甚至加薪,先把腦子丟一邊再說!

所以,日本的軍隊形成了越底層的士兵越優秀,越高層的將軍越垃圾的特殊狀態。日軍的海軍和陸軍總部一個帶腦子的高層軍官都沒有,全都是戰爭狂人。

之前最有戰略頭腦的石原莞爾,長期被東條英機打壓不見天日。以至於這個九一八事變的罪魁禍首,居然在戰後連一個"甲級戰犯"的名分都撈不到,真是奇恥大辱!


歷史知事


對於有志於從軍發展的日本年輕人來說,日本大佐就好像樹上高2米的地方有個果子,一踮腳就可以摘得到。日本少將則像樹上2米5的地方的果實,就是踮腳也不一定夠得著,需要助跑起跳才能摘下來,難度更高。

我們看抗日劇或者抗日電影的時候,經常可以聽到侵華的日本兵"龜田大佐"、"鈴木大佐"、"鳩山少佐"或者"崗村少將"叫來叫去的,大家對此一定是一頭霧水:這些大佐、少佐是什麼級別,大將、少將又是什麼級別?

大佐是日本軍隊的一種軍銜,也就是軍隊的職稱。

軍隊按照人數不同,要有不同的編制,既然有編制就要有名稱。

歐洲各國的軍隊編制大體上是一樣的,軍銜也沒有什麼區別。但亞洲的軍隊,尤其是日本的軍隊則有所區別。

日本這個國家非常古怪,一方面先於中國進行明治維新,一切向西方學習,引進西方的司法、政體和教育體制,軍事建制也向西方看齊。一方面比中國還要頑固堅持中國傳統的文化,在軍銜上也不例外。

比如干部、組織、領導等詞彙都是日本人先翻譯,然後才到了中國,可是日本人對中國傳統文化東西他們卻不離不棄,比如這個軍銜的設置就是如此。

從字面上來說,佐的意思是幫助、"輔佐"的意思,日本軍中的大佐、中佐、少佐,就是在軍隊中配合將軍完成作戰任務。

二戰的時候,日本陸軍參謀本部把軍中較高級別的指揮官官職分為三個級別,九個等級。

第一級別是將,分為大將、中將和少將。

第二級別是佐,分為大佐、中佐和少佐。

第三級別是尉,分為大尉、中尉和少尉。

佐、尉,又各分大、中、少。其中大佐相當於或高於上校。

即使是在二戰結束後,日本軍隊在戰後組建陸上、海上和航空自衛隊的時候,還延續了這個傳統,軍中幹部海上分為三等九級。

日軍中的大佐是一個級別,不是具體的職務,但達到大佐級別的人,能夠擔任日軍的聯隊長、旅團參謀長和師團參謀長。

通常情況下,擔任師團參謀長的都必須是大佐級別的軍官,但往往這個參謀長是在中將(師團長)身邊協助工作的,所以他的實權要比有些少將級別的旅團長還要大得多。

因此說,同樣作為大佐,實際的權力卻不見得相同。同樣擔任參謀長,在聯隊和師團任職,權力就會不一樣,甚至差別很大。一般擔任師團參謀長的,已經跟將官差不多,待遇也沒有區別。

有人說,如果要是按照準將、上校、和大校來跟日軍軍銜編制相衡量的話,聯隊長的實權相當於 "上校"、旅團參謀長的地位就是"大校"、師團參謀長則跟 "准將" 相似。

侵華戰爭初期,張學良和高層採取了不抵抗政策,中國軍隊初期低擋不住日軍的進攻,一敗塗地。

日軍因此受到鼓舞,叫囂半年滅亡中國,到雲南過春節的口號。

但國民黨軍隊很快就組織起積極抵抗 ,共產黨領導的抗日軍隊也給日軍以沉重打擊,粉碎了日軍速戰速決,征服中國的美夢。日本侵略軍陷入了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被打得暈頭轉向,焦頭爛額,受到了中國人民的嚴懲。

作為日軍的前線指揮官,大佐的下場怎麼樣呢?

日本軍隊在侵華戰爭中,一共有83名雙手沾滿人民鮮血的大佐被中國抗日軍民擊斃,一人被我抗日軍民活捉,為他們的侵略行為付出了代價。雖然他們都是被打死了,但死法千奇百怪、各不相同。其中最典型的有下面幾位。

一、當頭炮死。

1942年8月,日軍7000多人向我浙江江山市仙霞嶺出發掃蕩,國軍49軍105師的一個團在此守候多時,日軍陷入我軍的包圍圈不能自拔。雙方激戰十餘日,激戰中,日軍大佐龜田對日軍的退縮氣急敗壞,拔出腰刀親自督戰。就在此時,國軍一發憤怒的炮彈射向日軍陣地,不偏不倚正好落在龜田大佐的頭上,龜田當即被炸飛、一命歸西。

二、刀劈死。

1932年12月15日,在遼寧莊河,前去鎮壓我抗日軍民的日本大佐森秀樹(後來被追認為少將),被我民間抗日武裝大刀會擊斃,送他上西天的,是中國人最原始的大刀。儘管這位騎兵大佐詭計多端,也沒有逃過一死。

三、墊背死。

我們常聽有的人說,臨死也也拉個墊背的,說的是人到了絕境不甘失敗,跟對方拼個魚死網破。日本有個大佐飯野賢十。就是這樣"不幸"做了墊背者,死在了異國他鄉。

1939年在南昌戰役時,國民革命軍陸軍第32軍第141師第72團一個叫強三娃的抗日英雄,在激戰身體多處負傷,生命垂危。這時候,他看見一一個指揮官模樣的人揮舞指揮刀嘰裡咕嚕讓手下進攻,強三娃用盡最後力氣,從屍體堆裡向飯野賢十射出了仇恨的子彈。

日本大佐們在中國的下場真應了那句話,出來混總是要還的。


歷來現實


有一種說法說什麼二戰時日軍寧可當大佐不願意當少將。關於這個話題我只能呵呵了。

有頭髮,誰也不願意當禿子?對於日本人也一樣,能夠當少將誰願意當大佐?難道當少將不香嗎?

可是對於許多日軍的軍官來說,少將是一道坎,一道難以逾越的坎。

二戰時期的日軍等級森嚴,要想成為陸軍將領,有一個條件,必須滿足,那就是陸軍大學高材生。

在當時日本有兩所軍校,一所叫做陸軍士官學校,另一所叫作陸軍大學。

陸軍士官學校的優等畢業生才有機會進入入陸大深造,陸軍大學堪稱將官們的搖籃,畢業生前途無量,每一個都被日本陸軍部捧在手裡怕風,含在嘴裡怕化,當成了寶貝。

而那些沒有進入過陸軍大學深造的陸軍士官學校畢業生他們的歸宿就是在戰場上拼命,運氣好的能夠混到將軍之下,最大的官職大佐。

晉升為將軍,幾乎不可能。應該這麼說,大佐就是這些學生的玻璃天花板。

日本陸軍士官學校從創辦起直至關閉,共為日本人培養的36900名中高級軍官。

不過這個學校也為我們國家培養了不少軍事將領,號稱湯司令的湯泊就是這個學校畢業的,湯司令,儘管口碑不怎麼樣,他在抗日戰爭中的表現也是可圈可點的,在戰爭中,他多次打敗自己的學長,為維護我國的領土完整,也算立下了汗馬功勞。

能夠進入陸軍士官學校的中國學生無一不是特別優秀的,當年蔣委員著急破了腦袋想進去,都無門而入。

而作為陸軍最高等學府的陸軍大學,比陸軍士官學院晚成立了八年,在他60多年的辦學生涯裡,總共只培養了3485名畢業生,他的校友數量僅僅是陸軍士官學院的10%,平均下來,每年的畢業生也只有區區50多個人而已。

這也難怪陸軍部對這些陸軍大學的畢業生個個都看作珍寶,確實是精英中的精英,含金量極高。

進入陸大學習的名額非常的少,競爭也非常激烈,它的門檻很高,首先必須是陸軍士官學校的頂尖畢業生,而且必須要經歷過戰爭的洗禮,有實踐經驗,避免了趙括式的誇誇其談的人才,最後還得有自己所在部隊的長官進行推薦才行,缺一不可。

所以進入陸軍大學學習的個個都是精英,由他們包攬日本陸軍的將官職務確實不過分。不過在日本的軍界也有特例,也有人突破了陸軍大學學生的包圍圈,成功晉升到了將軍的職務。

被我軍擊斃的名將之花阿部規秀就是指其中的一個例子,不過看到了他的簡歷之後,我想給那些陸軍士官學校的二留學生帶來的不是信心,而是絕望。

因為人家是海外軍校的畢業生,而且還是高材生,這才能夠成功突圍,成為日本陸軍將軍。所以對於大部分陸軍士官學校的二流學生來說,成為一個大佐才是一個現實的目標。

其實有大佐做真心不錯了,在二戰的日軍中,大佐相當於我軍的上校,一般能夠擔任一個陸軍師團下面的步兵聯隊長,或者是為了特殊任務而組建了支隊的支隊長,能夠指揮3000人到5000人不等,這些人馬不算少了。

在14年抗日戰爭期間,我國抗日軍民總共幹掉了83名日軍大佐,還活捉了一個,他們也為自己的侵略行經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至於說什麼日軍軍官寧可當大佐,不願意當少將,我們可以直接一個耳巴子打過,大聲質問你是陸大畢業的嗎?你有資格當將軍嗎?

  

  


策神歷史


大佐和少將之間,雖然只差一級,但是,卻有天壤之別。

先說說日軍軍銜的事。

日軍的軍官軍銜分為將,佐,尉,準士官,下士官,共計6等16級。準士官只有一級,而其他五個軍銜可分為三等。

將官:(大將、中將、少將); 佐官:(大佐、中佐、少佐); 尉官:(大尉、中尉、少尉); 準士官; 下士官:(曹長、軍曹、伍長);
士兵:(上等兵、一等兵、二等兵)。

注意,日軍軍隊有嚴格的等級制度。只有準士官之上,才算正式的軍官了。對於那些沒上過軍校的普通士兵來說,無論你打仗再怎麼努力,最多也就混到準士官。要想到少尉,除非有特別突出的貢獻。跨過這一級的人,屬於鳳毛麟角。就算是準士官,也就是個“小隊副”。

而那些日本陸軍大學

校的學生,一分配到軍隊,就是少尉起步。少尉就可以擔任“小隊長” 或者“中隊副”了。按照小隊長來說,就能獨立帶領50人打仗了。

題主說的大佐,是佐官中的最高一級。少將,是將官中的最低一級。

但是,少將和大佐,一個是將官,一個是佐官,屬於誇“級別”了。而且,要想當少將,那都必須是陸軍大學畢業的高材生!其他學校畢業都不行。畢竟,少將已經是“將軍”了。

日軍“少將”的職位起步就是旅團長,手下有兩個聯隊,大約七八千人。而日軍的“大佐”最高也就是“聯隊長”,手下三四千人。

日軍少將再往上一級,就是中將。中將都是師團長,手下一般擁有兩個旅團。當然,也不是說少將不能當師團長。等到二戰後期,日軍將一些混成旅團擴編為11000人的丁種師團,下轄3個步兵聯隊。這個丁種師團的師團長,大都是少將軍銜。

可見,統一軍銜等級內,差一級的話還有機會奮鬥一下。而跨級別的,就是“天壤之別”了。日軍一個大佐軍銜的軍官,除非少將軍銜都戰死了。否則,“大佐們”還真沒機會指揮旅團、或者師團作戰。

那麼,大佐如何升級到少將呢?

一是,要有軍功。而是,要熬資歷。一般至少需要五年,五年能完成飛越的,就已經算是順風順水了。

例如:搞“九一八”的石原莞兒,當大佐以後,用了五年升為少將。還有谷壽夫,山下奉文,等等,也都是用了五年時間。

當然,也有“捷徑”,那就是“玉碎”。按照日軍傳統,日本軍官戰死後,軍銜都會升一兩級。

例如:日本陸軍士官學校(注意,不是上面說的“日本陸軍大學”)畢業的一木清直大佐,死後被追晉為陸軍少將。以他的學歷,本來是沒希望晉級為少將的。

所以,題主後半句說的不對。對於日本軍官來說,真要是有機會從大佐升少將,早就跪倒哭著感謝天皇了。根本不會有拒絕的情況發生!

(文|勇戰王聊歷史)


勇戰王聊歷史


1939年以後,日軍的少將是一個很尷尬的軍銜。


按照新的陸軍師團編制,1939年日軍師團下轄三個步兵聯隊,原先則是下轄兩個旅團、四個聯隊。按照日軍的軍銜,師團長為中將,旅團長是少將,聯隊長是大佐或中佐。



也就是說,1939年後日軍為少將軍銜安排的固定職位突然消失了!一大幫大佐晉升少將後,將沒活可幹。


當然,也並不是沒有少將可乾的職位,混成旅團長職務仍還存在,但數量太少只有十幾個,比師團少得多。而一個師團至少空出兩個少將,十幾個混成旅團根本不夠分配。



所以,日本師團不得不畫蛇添足,增加了一個“步兵團長”的職務,負責指揮三個步兵聯隊,但這個職務明顯搶了師團長的職責,算是個奇葩。儘管如此,一個師團也只能安排一個少將的工作,還是不夠分。


相比之下,一個師團除了三個步兵聯隊外,還有炮兵聯隊、輜重聯隊等等編制,安排有一大堆大佐。這些大佐向上晉升的通道,因此顯得十分狹窄。晉升少將後,如果不能安排實職,那麼未來的發展將基本是很慘淡的。(陶慕劍)



陶式防務評論


少將是需要很多軍功才能當的,不是一般人想當就能當的。


大佐在部隊裡邊的地位也是非常高的,可以在別人給他彙報工作的時候,一不合意就大嘴巴子抽上去了,還八嘎八嘎的罵手下。而下邊的人只能是是是的立正。其實在日軍的部隊裡邊 官職是比較值錢的,所以大佐是比較高的管制了已經。在國際裡邊的軍官職位是將官,校官,尉官,士兵,而日本的是將官,佐官,尉官士兵,這樣說佐官就是校官,而大佐就是佐官之中的級別最高的軍官,所以相當於校級軍官裡邊的上校,說的通俗一點就是相當於旅長的職位。可以想象從一個士兵升到一個旅長是多麼的不容易,就能知道從小兵到大佐的不容易。步兵聯隊長一般是大佐(上校)軍銜;

一個齊裝滿員的聯隊大約有3500多人。

一個步兵聯隊下轄:

1個聯隊指揮部;

3個步兵大隊(營級);

2個聯隊炮兵中隊(連級)(其中一個山炮中隊,另外一個按需配備);

1個聯隊反坦克中隊(連級);

1個聯隊通訊中隊(連級)。


強哥說歷史


答: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簡單的梳理一下關於二戰時期的日本陸軍編制的問題。

  一般而言,二戰大多數國家編制都是採用的班、排、連、營、團、旅、師的體系,而日本經過自己的糅合構建了分隊、小隊、中隊、大隊、聯隊、旅團、師團的編制體系。這種編制其實是保留了日本戰國時代的軍隊編成方案,這裡可以看得出來,日本對於自有文化的極端的珍愛,但也非常喜愛兼容各國的優秀文化的特點。

那麼按照軍銜來劃分呢?日軍軍銜最高為大元帥,天皇擔任。下邊有元帥數人。接著是將官:分為大將、中將、少將;佐官:大佐、中佐、少佐;尉官:大尉、中尉、少尉;準士官;下士官:曹長、軍曹、伍長;士兵:上等兵、一等兵、二等兵。

這個佐,一看就知道是保留了古文化的殘留。中國的春秋時代就有中軍佐 下軍佐的稱呼。而曹長 、少尉 這些自然也是中國古代軍制中的一些名稱保留,只是內涵進行了變化。

日軍中大佐可擔任的職務有: 聯隊長、旅團參謀長、師團參謀長。師團參謀長雖然主要以大佐擔任,但由於其屬於不同的系統並在師團長 (中將) 身邊工作,實際權力比下面的少將旅團長還要大。

而日本的少將對應的是旅團長、軍參謀長。而旅團的編制在師團以下,聯隊以上.因戰爭的變化,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的編制.每個旅團約3000人-8000人.步兵旅團下轄2個步兵聯隊.獨自混成旅團有6000-8000人.甲種師團一般含兩個步兵旅團。

大佐在基層就是日軍的聯隊長,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一級作戰單位是日軍單一兵種最大的作戰單位。日軍的一個標準的3800人的聯隊包括一個54人的指揮部;一個121人的運輸隊(大車和騾馬);一個81人的彈藥小隊。三個步兵大隊;一個122人的炮兵中隊。極少數聯隊有一個364人的炮兵大隊。

那麼為什麼想當大佐而不當少將呢?

不是大家不想做高官,而是少將實在太難得。按照侵華日軍在中國境內34個師團,朝鮮一個師團。國內5個師團。共計40個師團,那麼一個師團有旅團2個計算,也不過80人。另外軍參謀長計算在內少將人數不超500人。這已經是人中極品了,可與不可求,而大佐,作為基層主力作戰單元的指揮長是一般士兵能夠升遷的最高位階了。所以才會有拼命爭取的效果。


南閣水哥


前半句提問實在過於籠統,而後半句說明又完全是胡說八道。二戰日本陸軍的“大佐”軍銜有四種可能的軍職:步炮兵聯隊長、師團或者旅團參謀長、軍以上作戰單位的參謀軍官、情報後勤和特務機關的高級軍官,是挺複雜的角色,以下一一說明。

(陸鵬的少將劇照)

之所以強調大佐擔任的“部隊長”是“步兵”或者“炮兵”聯隊長,是因為這是二戰日本陸軍的標準最大戰術單位,而其它如騎兵、工兵、輜重兵、鐵道兵的聯隊長一般為中佐軍銜,還不夠大佐的適配條件。《亮劍》裡的黑島騎兵大佐就是明顯的常識錯誤,應該為中佐,滿編騎兵聯隊才1400來人。

日軍步兵聯隊的兵力大致分為兩個檔次,第1檔是戰爭爆發初期的“常設師團”、“特設師團”和1942年以後的“甲級師團”。由於這兩類師團所屬的步兵大隊擁有相當於六個中隊的兵力,因此聯隊兵員滿編時可以達到3800人到4000人以上,比如第116師團升格為甲級後,在參加湘西會戰時每個聯隊兵力都突破了4100人。

(陸鵬大佐劇照)

第2檔是1938年開始組建的三聯隊“警備師團”和1942年以後的乙級師團等,每個步兵大隊只編有三個中隊和運輸隊,因此步兵聯隊的滿編兵員一般在2600人到3000人左右。比如1939年參加諾門坎戰役的第23師團(警備師團),每個步兵聯隊的編制兵力就是2600餘人。但不管是哪一檔,聯隊長都是大佐軍銜。

由於炮兵在舊日本陸軍中的重要地位,因此絕大多數山炮兵聯隊、野戰炮聯隊或者重炮兵聯隊的部隊長,也都是大佐軍銜。比如野炮兵聯隊的標準編制是:75毫米野戰炮48門,兵員2894人,所以大佐炮兵聯隊長指揮的兵力也在3000人上下,與步兵聯隊基本相仿。

(陸鵬亮劍劇照)

第二種任職情況是師團或者旅團的參謀長,多數也是大佐軍銜,比如在萬家嶺差點被全殲的第106師團,師團長是松浦淳六郎中將,參謀長就是秋山義隆大佐。但是參謀長只擁有戰役策劃權和部分指揮權,卻沒有整個師團的決斷權,最終的命令仍然要由師團長下達,所以很難界定大佐參謀長能夠指揮的兵力數量。

同時還要看師團長和參謀長哪個更為強勢一些(日軍沒有師團副職,參謀長是二把手),師團長孬一些則參謀長權力就大些。另外確實有部分臨時拼湊的旅團、獨立守備隊的部隊長也是大佐軍銜,兵力當在3000至5000人之間,這屬於特殊情況,絕大多數這些職務仍然是由少將銜軍官擔任。

(這軍銜標誌錯的離譜)

第三種任職情況是各軍、各方面軍、各總軍級單位的作戰參謀、主任參謀、高級參謀,以及是東京陸軍中央(陸軍省和參謀本部)的班長、課長等等,基本是隨著單位級別升高職務走低。這些大佐參謀軍官是大小戰役戰鬥的策劃者,但沒有實際的統兵權,當然也就無從談起這些大佐能夠指揮多少兵力。

第四種是憲兵隊、陸軍特務機關、後勤單位的大佐級軍官,在這些非作戰單位中,大佐已經是相當高級別的職務軍銜了。但是這些單位任務不同、性質不同、編制不同,所以大佐指揮的人數也不盡相同。像板垣徵四郎掛大佐軍銜時,就從駐天津的步兵聯隊長調任奉天(瀋陽)特務機關長,手下肯定沒有3000人的部隊,但是權力和能量卻是不小。

(騎兵聯隊長軍銜錯誤)

指責後半句缺乏常識,是因為二戰日軍沒有“准將”軍銜,將軍只分為大將、中將和少將三檔,因此晉升大佐軍銜實際等於一隻腳邁進將軍行列,達不到這個級別或者邁不過這個坎,根本不可能晉級少將,所以“不當少將都要爭當大佐”是結論實在令人啼笑皆非,那叫“隔著灶臺上炕”,純屬想當然。

有關大佐軍銜的級別、待遇和晉升條件,之前多有專答,不再重複了,歡迎查閱。

(步兵聯隊長基本大佐軍銜)


度度狼gg


二戰時期,日軍軍官的等級制度和中國軍隊中的等級制度有一些區別,採用三級九等制,從上到下依次為將,佐,尉,這三階又分為大,中,少三個級別,總共有九個等級。佐官在軍隊中相當於校級軍官,大佐類是於中國軍隊中的上校,不過有時候權力比上校還要大一些,因此帶的軍隊可能也會更多一些。所以雖然少將的職務要高於大佐,但實際的兵權和權利要低於大佐。

值得一提的是,日軍的大佐可擔任的職務其實並不限於指揮官,除了聯隊長,還有旅團參謀長,師團參謀長等等職務。也就是說大佐往往負責的領域可能會更多一些,因此抗日戰爭時期日軍大佐的實際權力可能比少將旅團長還要大一些。日軍的大佐雖說是一個職務不小的軍官,但在抗日戰爭中,中國軍隊還是打死過不少日軍大佐的。據記載,在1931年到1945年的抗戰過程中,中國軍民共計擊斃日軍大佐83人左右,另外還活捉過一名。

在1942年仙霞嶺戰鬥中,日軍龜田大佐指揮官,被中國軍隊的一發炮彈近距離命中,當場斃命。而那場戰鬥中日軍集結了7000餘人,中國軍隊和這批日軍血戰了10多天,龜田死後,日軍軍心打亂,終被擊退。還有在1939年南昌戰役中,中國軍隊中一名士兵,在重傷臨死之際,開槍打死了一個叫做飯野賢十的日軍大佐,此人也是當場斃命。死的最慘的就應該是叫做森秀樹日軍大佐,此人是日本關東軍的一個騎兵部隊的大佐。在1932年的一場白刃戰中,雖然穿了厚實的防具,但還是被我軍戰士的大刀一刀砍下了腦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