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没有水泥,那古人是怎么建房子的呢?

沐沐木哦

其实中国古代的建筑,多以木结构为主,根据不同的地形特点,形成不同的建筑风格。木结构建筑分布区域广、历史周期长,所以在封建社会时期已经发展得很成熟了。十九世纪中叶之前,中国古代建筑一直都是一个封闭的体系,有其独特的审美价值观和风格;十九世纪中叶以后,中国打开国门,开始接受外国先进的技术,建筑设计也开始与世界接轨,风格开始发生转变。

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混凝土,是新石器时代的白灰夯土地基技术。现代混凝土是1824年,一位英国瓦匠发明的水泥技术。

在水泥发明以前,一般百姓都是用黄泥。将黄泥碾碎后和水,加入小段的细草,不断踩踏至粘稠,这个过程就是烫泥。这种泥可以用于石头与石头之间的粘合,可用于砌墙等,虽然强度、粘合度不如水泥,但是是就地取材,在当时来看已经很实用了。

而大户人家用的就好一点了,可以用生石灰粉和水兑成石灰粉。将石灰粉浸泡在水里就叫沥灰,浸泡一个月后,就可以用来砌青砖墙了,这种灰强度非常高。目前看到的清代建筑,大多都是用这种灰砌成的,只是成本比较高,普通百姓是用不起的。即使到了抗战时期,大多数老百姓还不知道“水泥”是个什么东西,还是管它叫“洋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国人生产出了自己的第一包水泥,是由昆明水泥厂制造的。


老照片

中国的古建筑主要以土木为基本的建筑材料,泥土和木材,是自然对于人类最大的恩赐,虽然那个年代没有水泥,但凭借着土木,咱们也建了无数的经典之作。

那么,古人建造房屋的步骤都有哪些呢?

一张图告诉大家:

这是小君在北京的古建博物馆拍摄的,它告诉我们古人建房一般七大步骤:

第一步——抄平放线

这是建房最基本的,即用水平仪等专用仪器去测量地面的平整度,观测物体是否在一个同一水平面上,即标高相同。

第二步——开挖槽基

即为埋设建筑基础需的要而开挖土体形成低于地面的空间,类似于沟槽。

第三步——筑基砌磉

即我们常说的打地基。

第四步——安置柱顶石。

中国古建筑素来讲究“房倒屋不塌”,这主要是支撑房屋的达木柱子起了最重要的承重作用,因此,这些柱顶石一方面可以让立在它上面的大木柱更加稳固,同时也防止木头柱子直接接触地面受潮。

第五步——包砌台明

古代的房屋,尤其是宫殿建筑都是建在台基之上,比如故宫的三大殿,而台基的边缘就叫做“台明”(如下图)

这个部位是古建筑露在地面的部分,因此在建房时,它也是工匠们精雕细琢花心思的地方。

第六步——椽望安置

打好了台基,柱子也立起来了,接下来就要在屋身和屋顶花功夫了,要安置各种的柱子、椽子、檩条等(如下图)

这样一个房子的基本结构才算完成。

第七步——毡背铺瓦

哦,还有最后一步,得在屋顶上铺设瓦片,这样才能让整个屋顶充实起来,遮风挡雨。

古代帝王们很喜欢在屋顶的瓦片作文章,比如皇帝才能用黄色琉璃瓦,王爷能用绿色琉璃瓦,而普通百姓家也就只能用个粗布瓦片。

真是处处体现等级呐!


宫殿君

中国的古建筑在建筑史上是辉煌的一笔。古人取材于身边的物品,将土 、木完美融合,使建筑有了自己的灵魂。

远至旧石器时代,人们还未掌握建筑的技艺,最有效的建造一个安身立命之所就是寻找一处山洞。如北京猿人,他们便是群居在山洞中。

至新石器时代,人们就地取材,逐步搭建起自己的房屋。河姆渡遗址有大量干栏式建筑,干栏式建筑是指在木(竹)柱底架上建筑的高出地面的房屋。在这里还发现了我国最早的“榫卯”结构。《通志·三皇纪》记载:“厥初,先民穴居野处,圣人教之结巢,以避虫豸之害,而食草木之实,故号'有巢氏',亦曰'大巢氏'。”有巢氏教人在树上搭建房屋,干栏式建筑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

南方地区为去湿气、避蚊虫采用的是干阑式建筑,而北方多是穴居式建筑。

穴居式建筑使用的主要材料则是黄土,有的直接在断崖处挖洞,类似于现在的窑洞。有的则是在平地向下挖出有一定面积的穴,有深穴,有半地穴,再用黄土笼盖住巢穴,这样就形成的简易的房屋。有些房屋以木为骨,用木头搭构好房屋的基本形制,再用泥土覆盖住,这种方式被称作“木骨泥墙”。

中国木构建筑的基本结构类型分为:抬梁式和穿斗式2种 。

抬梁式木构架是在屋基上立柱,柱上支梁,梁上放短柱,其上再支梁,梁的两端并承檩,如是层叠而上,在最上层的梁中央放脊瓜柱以承脊檩。 穿斗式木构架是由柱距较密柱径较细的落地柱与短柱直接承檩,柱间不施梁而用若干穿枋联系并以挑枋承托出檐。

“夯土版筑”是古代建筑最常见的筑墙技术。所谓夯土版筑,就是用木棒(亦称夯杵)将黄土用力夯打密实变硬而建造起来的楼房。夯土造屋早在殷商时代就有了。我国这种夯筑技术的最古遗例是在河南省汤阴县叫做白营子的地方,它是七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末期的遗址。商代以后,这种技术被各个领域广泛应用,许多规模宏大的宫室和陵墓都是用夯筑技术建造的,特别是夯土台基成为建筑物的必有通式。

现代的建筑皆由钢筋水泥打造,看似比土木坚硬,但却是少了土木的一种韧性。这种韧性未尝不是古人骨子里自带的,自然、等级、中庸等等传承了千百年的性格在建筑中都能够一一显现出来。


北京民俗

“古代”横跨东西方几千年,如果直接说“没有水泥”无疑是犯了不问是不是,就问为什么的主观错误了。

首先,古代罗马是有混凝土这种材料的——不但有,还大规模地运用到了建筑领域(图1)。

图1:古罗马水泥墙与现代水泥墙对比

当然这件事情有一定偶然性——古罗马文明版图内火山较多,比如著名的吞噬了庞贝古城的维苏威火山,而活跃的火山带来了储量丰富的天然火山灰,使得古罗马人可以像古代中国人取土烧砖一样”“取灰拌土”。古罗马人使用的混凝土配方与今日常见的混凝土有很多差异,更多的也是根据经验对天然材料进行配比,并没有形成基于现代化学和材料学的理论,但是在拥有着自然赋予的资源之后,古罗马人的确没有浪费,而是创造出了非常宏伟值得载入史册的建筑,其中的代表之一就是罗马万神殿(图2)。

图2:万神殿

万神殿造型简洁,巨大的圆形穹顶直径可达40余米,在穹顶的顶部还有一个直径接近9米的圆洞用于采光(图3)。

图3:穹顶与中央的开洞

整个穹顶乃至整座建筑都是用混凝土浇筑而成。后世研究这座建筑的学者们着实惊讶迷惑了很久,因为即使用今天的技术,采用现代水泥,浇筑一个直径如此巨大的穹顶,顶上再开一个大洞的话,结构上也会因为张力和重力的作用导致坍塌,古罗马人在公元初年就建出了结构如此有挑战性的建筑,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当然,经过分析研究之后,人们逐渐解开了了这个叹为观止的谜题:万神殿从下到上的混凝土当中配比的骨料重量并不相同,较重的混凝土用于基座,较轻的用于穹顶,且穹顶的壳体逐渐减薄,最大限度减少了自重。而穹顶内部的凹格,也对结构起到了纵横两个方向的加固作用(图4)。

图4:万神殿剖面。可见逐渐减薄的穹顶厚度与加固的凹格

虽然没有现代的建筑机械,古罗马的建筑家们依然通过巧思建造出了这一奇观,并深刻地影响着之后数千年的西方乃至全世界的建筑师们。


司空白话

古人的智慧超出你想象,没有水泥照样建房子,地基用石头,粘合剂是白灰渣,就是烧白灰剩下的散碎白灰和烧白灰时燃料残渣混合物,地上的砖墙用白灰膏粘合,也有用白灰渣过筛后做粘合剂的,一般比较规矩的青砖用白灰膏,外墙不再处理,砖面裸露,用不太规矩的砖垒砌山墙,会用筛过的白灰渣或者白灰膏和细沙。然后用白灰加细沙抹墙面。此类粘合剂在十年前还有零星应用。属于中档以上建筑使用的方法。

白灰膏垒砌砖墙

低档次的,干脆就是土坯加黄泥,有些地方会用版筑夯土的方式砌墙,条件好点的,为了曾加强度及奶冲刷度,会在黄土里加上白灰。

最高档的粘合剂是白灰膏加上糯米熬浆,桥梁宫殿建筑中常用,在建筑间隙则会使用三合土,就是把白灰、细沙、黄土,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均匀,然后分层夯筑,这种三合土的强度很大,粘性很好,而且具有一定的防水性。可以用于建筑基础、桥梁填充材料和路面建设,是最接近水泥作用的建筑材料。

三合土夯筑

糯米灌浆垒砌,加上三合土夯筑填充,能够建造出比水泥还坚固的建筑,配比合适的三合土,强度足够大,而且不像水泥那样脆,可以吸能抗冲击。普通民房用这个成本有点高,所以一般还是以白灰为主,白灰的主要成分是碳酸氢钙,制成白灰膏用于建筑,会在自然环境里与二氧化碳反映,生成碳酸钙和水,石头的主要成分就是碳酸钙,耐老化程度甚至优于水泥。

还是以我家乡的承流桥为例,现存建筑是清嘉庆年间留下的,使用了糯米灌浆加三合土夯筑的技术,历经了三次六级以上破坏性地震,特别是7.28唐山大地震,承流桥所在的位置震级达到了七级,但承流桥几乎是毫发无损,连条大的裂缝都没出现,而周围的民房全部倒塌,承流桥震后仍继续承载着十吨上下的载重卡车通过。直到现在,主体结构仍然十分完整,2016年才对周围一些人为损坏部分进行了修善,整体依然还是两百多年前的清代建筑。

经过三次破坏性地震的榛子镇承流桥


山野论史








众人拾柴火焰高,我是东北总叨叨。

总叨叨通过查阅资料发现,古代的人们建造房子主要用以下材料:

1、木材,古代的许多建筑都是全木质结构,通过榫卯的交接,将一根根木头和一个个建筑构件,紧密的连接在一起,最终构成一个复杂宏伟的建筑,据说古人掌握了不用一颗钉子,完全靠榫卯就能保持建筑牢固,甚至千年不倒的高超技艺。










2、石头,古时候由于战乱不断,为了保护生命和财产安全,古人采用大量质地坚硬的石头来修筑城郭,建造房屋,铺设道路。修建陵寝,墓穴。现今的许多古代遗迹都可以看到当时的古人使用了大量的石头来搞建造。












3、人工烧制的砖瓦。古人很早就掌握了烧制陶器的技术,在这个技术的基础上,古人发明了用粘土烧制砖瓦的技术,砖瓦的使用使建筑的体积有了变得更宏伟庞大的材料上的支持。

4、泥土,沙石,稻草,石灰。古人采用混合泥土沙石配合稻草石灰和米浆搅拌得来的混合物来粘接砖瓦和石头,并用这些混合物来填充分析,涂抹墙壁。由于几种材料的共同作用,使得建成的建筑在彻底干燥以后坚固无比。













总上所述,古代人虽然没有水泥,但是劳动人民凭借着智慧,发明创造了许多的技术和方法来建造房子,当时的许多建筑的工艺水平甚至是我们今天都无法赶超和模仿的。


总叨叨

很多人都有疑问,为何古代的城墙都如此雄伟,没有水泥是如何建成的呢?有一个专业叫“土木工程”,是一个古老的专业,为何不叫建筑工程呢?因为土木是建造建筑最早的材料。



宫殿和城墙都是用砖石和木头垒成,作为皇家的建筑,肯定是要用最好的材料。但是普通百姓建造房子用什么呢?最早的人类是在山洞里穴居的,河姆渡人造出了干栏式建筑,有巢人更厉害,直接在树上搭建房屋。《通志·三皇纪》记载:“厥初,先民穴居野处,圣人教之结巢,以避虫豸之害,而食草木之实,故号'有巢氏',亦曰'大巢氏'。”可见,木头是远古时期一种主要的建筑材料。


随着时代变迁,古人开始尝试用泥土做墙体,木头做承重结构,屋顶盖上茅草挡雨。用作墙体的泥土要加入切碎的麦秸,然后放入一个大约30X40㎝的木框里,做成一块一块的泥砖,用来垒墙。做墙体的泥要精挑细选,不能有过多杂质。

一直到清朝甚至解放后的一些偏远地区,都还有这样的房屋,在我老家如今仍然有这样的老屋,虽已不再住人,但是依然几十年屹立不倒,可以看出这样的建筑可靠性还是很高的。


历史密探

以考古发掘证实,早在中国新石器时代的遗址里,就有使用“白灰面”的痕迹。商周时代的建筑遗址里,常见石灰材料出土。《左转》有记载:用蜃灰。这种“蜃灰”,是用蛤壳烧制而成的石灰,加固建筑的效果非常好。

而到了大一统的秦汉时代,周朝时只有修宫殿陵墓才会用上的“蜃灰”,应用却已更加广泛。比如著名的“秦直道”,每一寸路都是用“蜃灰”加黄黏土修筑。这条四通八达的古代中国道路网,就是以这种古代版的“石灰”技术铺就。秦汉的巍峨宫殿,更常用石灰加猪血料姜石抹成,以暗红色外观形成更好的加固效果,且有防潮功能。

也同样是在西汉时期,一种加固效果更好的新石灰材料,也很快应运而生:三合土。这种材料把石灰黏土和沙子,加水按照一定比例黏合后,就成了中国古代版的“混凝土”,到了战火纷飞的魏晋南北朝时期,三合土在军事建筑领域已是大受欢迎。大夏政权雄踞漠北的“统万城”,就是三合土建筑材料的杰作。它荒废数百年后,宋代科学家沈括造访时,依然亲口见证了这座坚城的牢固程度:赫连城(统万城)紧密如石!

不过,这种牢固的三合土,缺点也十分明显:它的颗粒还是太过粗糙,粘合度也相对有限。加固程度比起现代水泥混凝土来,还是差距遥远。不过,就是在南北朝时代,另一种更强大的“中国石灰”也脱颖而出——糯米灰浆!

糯米灰浆,产生于中国南北朝时代,是中国传统三合土的升级版:工匠们把糯米煮烂以后,将浆汁倒入三合土里,再加上羊桃藤汁活匀,就成了加固作用更强的“糯米灰浆”。以20世纪中外诸多学者们的测试报告称,这种诞生于近一千五百年前的古代建筑材料,加固效果不但领跑古代世界,甚至堪比现代水泥。

当然,这功能强大的“糯米灰浆”,成本也十分昂贵。在刚诞生的南北朝时期,也只是用来修葺贵族陵墓。到了隋唐年间时,开始用来修桥建庙,唐朝的开元寺就是用“糯米灰浆”来加固,历经千年屹立不倒。而建于唐代的泉州古塔,也是以“糯米灰浆”的地基,扛住了七点五级的地震。不过,当时这“糯米灰浆”还太金贵,只有重大工程时,才会用上。

到了农业生产更发达的明清年间,拜突飞猛进的稻米产量所赐,“糯米灰浆”的应用也更广泛。明清时代许多大城市的城墙,都是完全以糯米灰浆砌成。典型明代湖北荆州糯米灰浆城墙,至今还有“铁打荆州”的称号。在关乎国计民生的水利工程上,成本降低的糯米灰浆,更成了重大助力。明代卢沟桥两岸的大型河堤,以及清初浙江余杭大海塘,全是百分百糯米灰浆打造,扛住数百年雨打风吹,至今造福当地。

这类留存至今的“糯米灰浆”建筑,更常叫现代挖掘技术抓狂:1978年,考古人员在发掘南京徐埔夫妇墓时,这糯米灰浆打造的墓室,竟叫考古队的挖掘机都无可奈何,急得考古队把铁铲钢钎都砸坏,竟还是动不了墓室分毫。这强大加固能力,六百年后依然震撼现代人。

至于现代驴友们十分熟悉的北京故宫明长城甚至承德避暑山庄等名胜古迹,当年修筑时,都是清一色以糯米灰浆来黏合砖石。然后再以这强大加固防护能力,扛过数百年风雨考验,把古代中华文明的辉煌风貌,稳稳呈现在现代人眼前。

这样强大的建筑水平,其实早在新航路开辟时,就震惊了那些初次踏上中国土地的欧洲人。十六世纪西班牙学者门多萨的《中华大帝国史》里,就以大段的笔墨,描绘了欧洲人见到明代建筑后的震撼心情:

明代福州的每一座塔楼,都是“超过罗马人的任何建筑”。泉州当地的巨型桥梁,更到了“不是亲眼所见简直难以置信”的地步。中国人的建筑水平,简直是“可以造出世界上最好的建筑来。”

十七世纪时无比霸道自信的沙俄彼得大帝,曾专门派使团来中国,不惜开出诱人条件,就想求清政府给沙皇俄国派几个石匠来——不惜一切代价,也要学会中国的建筑技术。清朝乾隆年间曾经造访中国的法国学者Jean Denis Attiret,更为中国古代建筑发出叹服声音:“我对他们(中国人)的聪慧深为敬佩,我们欧洲人倒似乎显得平拙无奇。”即使在那个中国近代史的前夜,强大建筑技术,仍然是中国人惊艳世界的骄傲智慧。

撑起这骄人成就的,不止是看得见的秦砖汉瓦雕梁画栋,更有这以“糯米灰浆”为代表的建筑材料技术,数千年来沉默的支撑。它就像铮铮的铁骨,世世代代,以坚硬的姿态,支撑中华文明扛过多少考验,至今生生不息。

以这个意义说,那些为“三合土”“石灰”“糯米灰浆”殚精竭虑的古代工匠们,也许大多数人并没有留下姓名,却与那些英雄人物一样,堪称中华文明的脊梁。


我们爱历史

古人如何建房子的?故宫我就拿出来镇楼了。


钢筋混凝土的发明出现在近代,通常是认为1848年,传入中国的时间就更短了,那么古人如何选取建筑材料的呢?

我们从几个方面来回答:

一、屋顶的材料。

古人常用的屋顶材料一般是琉璃瓦和陶瓦来进行建造屋顶,琉璃瓦比较华美还能够在阳光下折射出绚烂的光芒,所以常用于皇家的建筑雍容高贵华美,例如,故宫博物馆中的建筑屋顶。

陶瓦就比较平民化的建筑材料了,使用比较广泛,在我国南方现存的苏州园林等都能看到陶瓦的身影。

二、框架材料。

我国古人常用的为木头,中国人用木头的原因多样,主要一点是中国建筑大多讲究施工快而实用,所以采用木结构比较多。梁启超认为,中国人建筑时候压根没想着房子能够存在千年,所以中国人就选用最方便的材料了。


三、墙体材料。

我国古代的墙体材料一般是使用防水的砂浆和油毡做成,具有一定的防水性,而且比较坚固。我在小时候还在我们村里看到过全是泥浆和麦秸砌成倒不如说糊成的墙,当时没条件没有拍照现在这些年全给拆了。在皇家的建筑墙上会涂一些颜料,大多是红色所以参观故宫的时候会发现主题色就是红,因为朱红色和紫色是皇权的象征,平民不可以,所以平民大多采用白色。

四、门窗材料。

我国古代的门窗一般采用都是木质材料,皇家采用的多为金丝楠木而普通人家只能采用一些数量大的材料。这也是中国古代榫卯工艺比较厉害的主要原因之一。


ling活的小胖子

大家都知道,现在的房子基本都是用钢筋水泥来建造的,但是再古代,古人没有水泥和钢筋,同样能建造出十分牢固的房子,那个人到底是如何做到的呢?今天我们不妨来了解下,喜欢的可以看看。

其实在水泥出现之前,古人都是用石头、泥土来建造房子的,老百姓会选用一般的黄泥,然后把黄泥碾细,加水和泥反复踩踏,在踩踏的过程中不断往里面添加草,用和好的泥用于石头间的缝隙和黏合,到了后期,有钱人家就开始用生石灰加水炼成石灰粉,然后在地上挖一个坑,铺上青石板,把石灰和麻刀泡在水里,一般泡一个月左右,之后就当做水泥来窃青砖墙,现在大部分保留下来清代老宅基本上都是采用这种工艺做成的,我们实在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在没有高超的工艺,只是简单的取材于大自然,就能造出千年不朽的房子,让现代人都自愧不如。

想想自己家以前的老房子,都是用的黄泥土砌成的砖块一层层叠加起来的,除了被风化了一些,基本上是完好无损的,可以说是冬暖夏凉,记得有一次和老爸打水泥地,就是因为水泥灰不够,老爸让我去后山挖了一车的黄泥土,当时我以为老爸这样做出来的会不牢固,会有裂痕,可实际上我错了,几十年过去,院子里的水泥地还是一样完整无裂缝。

如果你家也有老房子,不妨多拍几张张片,因为以后拆掉了就再也看不到了。

羽评历史,欢迎右上角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