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雪峰:土地整理是篇大文章

中国是人多地少的国家,用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占世界20%的人口。未来20年将是中国高速城市化的20年,每年的城市化建设还将占用数百万亩耕地。土地资源不足是中国最基本的国情。

如何保护有限的土地资源,及如何提高耕地质量,这是涉及到13亿多中国人能否自己养活自己的大问题。13亿多中国人的粮食出了问题,谁也帮不了中国。

土地整理的目的就是为了保护土地资源。一是通过土地整理增加土地资源。土地整理一般可以形成大约5%~10%的新增耕地,主要是通过土地整理,使难以耕种的边角地适于耕种;二是通过土地整理提高耕地质量。土地整理,通过平整土地,修建机耕道、灌溉渠,提高土地使用效率。

土地整理就一定要涉及到具体农户,因为全国绝大多数耕地都是承包到户的,土地整理就是要整理已经承包到户的并且正在确权的耕地,农户承包地往往面积狭小,田块分散,不同农户之间的耕地用土作埂分开。现在土地整理,不仅要土地平整,而且要铲除过去旧的田埂,而按规模经营的便利修建新的机耕道和灌溉渠,因此,土地整理如何与农户对接,在很多地方成为问题。处理不好,土地整理这样的好事变成麻烦。在村社集体具有资源,村组干部敢于面对矛盾,有能力回应农民生产生活需求,从而具有一定威信和行动能力的村庄,土地整理这样的好事就可以办好,最终,通过土地整理,极大地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农业效率,方便了农户的生产。否则就是好事不好办和办不好。

土地整理涉及到农户的第二个方面是,通过投入巨额国家资金整理出来的大块土地超过了农户原有的承包地规模,若仍然由原来农户耕种,就要重新再修田埂,就显得规模不经济。因此,全国绝大多数地区土地整理之后,都是将整理过的土地整体流转给工商资本经营,甚至很多土地整理项目都是反过来,由工商资本先流转农民的土地,再引进土地整理项目资金进行土地整理。这个意义上讲,土地整理助推了资本下乡种田。在土地整理保护土地资源和资本下乡规模经营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关关系。若从无人种田的角度来看,正是土地整理为资本下乡搞规模经营提供了可能,从而解决了谁来种田的问题。

但其实,中国当前农村的问题可能不是谁来种田,而是田无法种,以及有人无田种的问题。中国现在还有6亿多农村人口,有2亿多农业劳动力,虽然农业劳动力以中老年人为主,但相对于20亿亩耕地,中国庞大的农业劳动力劳均只有不到10亩经营规模,因此显然是耕种规模太小而不是太大种不了。

中国的城市化不可能一蹴而就,进城农民也还会有失败者可能退回农村种田,农村年龄大的农民也需要通过种田来获得就业与价值。在未来很长一个时期,中国农业劳动力都会保持在数以亿计,劳均耕地规模很难超过20亩,而在目前农业生产技术条件下面,一个农业劳动力可以轻松耕种30~50亩耕地。说无人种田显然是误判。

但在当前中国农村的确是出现了有田无人种的情况,甚至出现了全年的抛荒。其中原因是,这些抛荒土地的生产条件太差,尤其是灌溉条件太差,十年九旱九不收,没法种,因此抛荒。还有一个原因是,过去承包土地,为了公平而将地块分得很碎,细碎而狭小的土地难以耕种。在过去农村劳动力过剩的情况下也不是大问题,但在农村人口不断进城、人地分离越来越普遍情况下面,“生不增死不减”的土地制度造成“反公地悲剧”,使农民无法种地。也就是说,同时因为生产力(基本生产条件如灌溉)和生产关系(土地无法连片经营)的障碍,而出现了有的土地无法种的问题。灌溉条件好的土地则从来不存在无人去种的情况。

土地整理可以同时回应当前农民无法种田的以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方面的问题。从生产力方面来讲,土地整理就要为整理的耕地修建机耕道,提供灌溉渠,经过整理的土地不仅平整,而且可以机耕机收,排灌自如,这样农民种的问题就不操心了。从生产关系方面看,村社集体可以借土地整理将农民承包地小块并大块,以便利他们的连片经营。

如果土地整理可以通过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为一般农户的经营提供便利,从而解决农户无法种地的问题,土地整理的意义就会无比巨大,因为正是通过土地整理,为未来很长一段时期都仍将无法体面进城的数以亿计的农业劳动力提供种地的收入、就业、价值和意义。

如果土地整理不只是要平整土地保护耕地资源,而且可以为九亿仍然依托农村的农民提供可以耕种的土地,从而使中国农民仍然可以从承包土地上获取农业收入、就业、价值、意义,这样的土地整理的意义就大了,因为正是通过土地整理,让当前中国20亿亩耕地可以适宜于老人耕种,可以通过小规模精耕细作来保证粮产高产和粮食安全,可以让进城失败农民工返乡种田,实现退养与种粮的结合。农业收入不高,农村生活支出也不高,正是一个可进可退的农村为中国现代化提供了稳定器和蓄水池,中国也才可以保持发展中的稳定,从而可以减少现代化所走弯路。

2014年1月5日晚

贺雪峰:土地整理是篇大文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