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有后代吗?后代是谁?为何选一个丫鬟延续香火?

yuuuu_萧萧


北宋大清官包拯的生平,正史上和演义里,都写的非常多,能够看出包拯的生平,即便在民间,包拯也是一个清官能臣的典范。不但在宋朝,直到现在,包拯都是名扬四海的人物。

这样一个名垂青史的能臣廉吏,后人却并不多,包拯先后娶了两个老婆,他的原配夫人姓李,很早就去世了。后来的夫人,姓董,名字不详,一般称她为董氏。

包拯的长子,名字叫包繶,这是他的嫡长子,也是包拯最宠爱的一个孩子,他的妻子,也是大有名气,姓崔,崔氏的外公,是当朝宰相吕蒙。

但可惜的是,这个孩子只活了20岁,就死了,留下一个儿子,名字叫包文辅。

包拯家里,不知道得罪了哪路神仙,崔氏在包繶死后,一直没有改嫁,含辛茹苦的抚养包文辅,希望包文辅可以成就一番伟业,但很遗憾,包文辅只活了五年,在他五岁的时候,也病死了。


因此,如果从嫡系角度来看,包拯的儿子,孙子,都死了,包拯家几乎有了绝后的风险。

在现代社会,丁克也并不少见,但在古代,这种事情,是要被别人戳脊梁骨的。这时候的包拯和董氏,已经是人到中年,生孩子的可能性很小,所以,包拯家的后人,无法从嫡系里选,只能从旁系庶出的孩子中选择,总比绝后要好很多。

在历史记载中,包拯的次子名字叫做包绶,幼名包綖,这个孩子的出身,实际上极为低微,甚至连庶出都不算是。

而他的出生在历史的记载上非常的笼统,据说只是包拯一个陪床的丫头生出来的,而且,一生出来,就被送走。

可见,包绶的出生,完全是在错误的时间,发生了错误的关系。

从包绶刚一出生,就被匆匆送走,甚至连他的生母,也被送走,可见,这中间的关系,很是不清不白。

包公可能也觉得这次的错误,有些太过荒唐,觉得影响自己的声誉,因此决定还是把自己的侍妾送走比较好。



但他的儿媳崔氏,却是一个极为善良的人,虽然她不敢违逆公公的做法,却暗自资助,让包绶出生,并且偷偷抚养长大。

崔氏没有想到的是,她的这个善举,居然奇迹般的让包拯家有了后人,也是包拯家唯一的一个后人。

在包公的嫡长子死去后,这个孩子,终于得到包拯家的认可,从而改名叫包绶,自然而然的成了包拯家的继承人。

包绶从不清不白的出身,一举成了包拯家的继承人,他最感激的,就是自己的嫂子崔氏,他把崔氏,当成自己的亲生母亲一般。

而崔氏,也体现出一个大家闺秀的涵养、胸怀以及智慧,她明白母子天伦不可改变,于是多方寻找包绶的亲生母亲,并且让母子团圆。

这也让包绶,从内心深处,尊重爱戴自己的这个大嫂,甚至崔氏死时,包绶披麻戴孝,痛不欲生。

这是包拯家唯一的继承人,同样,他的官运也非常好。包绶是幸运的,而且也是相当懂得感恩的,这种感恩,也体现在了他的为政方面。

和包拯一样,包绶也是一个相当清廉的人物,并且非常能干。因为长期的兢兢业业的工作,又甘于清贫,使得他的身体越来越不好,包绶死的时候,只有47岁。

包绶的后人,据史料记载有四个男子,三个女子,其中,早夭了五个,只活下来的两个男子,家道出现过一段时间的没落。

然后,家道又中兴起来。

包拯这一家子,说是幸运,其实也是很不幸的,险些就家道中落,甚至面临绝后的危险,但也许是因为包拯积德行善的缘故,居然让包拯在险些绝后的情况下,奇迹般的有了一个庶出的孩子。而这个庶出子,非常的争气,不但没有玷污了包拯的美名,而且简直和包拯一样,又能干,又清廉,人品极佳,官声也相当不错,这也算是不幸中的万幸。


小小嬴政


包拯有后代,包拯有两个儿子,其中一个儿子叫包绶,延续了包家的血脉。

包拯早年娶过一房妻子,但是妻子早早就去世了,也没有留下子嗣。后来他又娶了董氏,后来生下长子,可惜运气不好,后来死在了任上。

包拯也是一个正常的男人,他曾经有一个侍妾孙氏。在他五十多岁的时候,曾经和这个侍妾发生过关系,于是这个侍妾就怀孕了,当然,当时俩人谁都不知道。后来因为这个女子不合他的心意,他就把人家给休了。

但是孙氏怀孕的事情,后来被他的儿媳知道,就是他长子的媳妇崔氏。那崔氏知道自己的公公是个非常耿直的人,他认定这个侍妾不适合做夫人,那肯定是对她彻底没好感,如果此时将事情说出来,说不定他会做一些极端的事情。

崔氏也知道,自从公公的长子走后,他就面临着无后的局面,关键他此时年事已高,一旦错过了这个机会,估计以后也不会再有孩子了。于是她就背着公公,私底下经常去见孙氏,还送去钱财。后来孙氏果然没让人失望,居然生下了一个男孩,这下好了,包拯终于有后了,不过大家依然没有告诉他。

在他60岁寿诞上,儿媳崔氏郑重地把这个孩子交给了包拯,他当时激动得要命,因为自己终于有后了,于是给这个儿子取名就叫包綖,后来又叫包绶。


虽然包拯很疼爱自己的这个儿子,可是却依然拒绝把那个侍妾接回来,而且才过了五年,他就病死了,留下的儿子就被妻子董氏和儿媳崔氏照料。后来董氏先死,崔氏便负责照顾他,虽然是自己的小叔,实际上和自己的儿子一样。后来崔氏年迈,还把他的生母孙氏接过来一起住,也算是全了这对母子之情。不过包绶因为早就跟着崔氏生活,所以对他才最是依恋,崔氏死后,他非常难过。

包绶虽然不像父亲一样,考试并不理想,但是他性格却和包拯一样,清廉、正直,所以受到举荐,也在朝中任职,但是后来在外地赴任的时候,却不料得病死去。因为太廉洁,所以他都没钱让自己回到故土安葬,一直又过了16年,后人才把他接回了老家,重新安葬。包拯为官清廉,儿子更加如此,甚至比他还牛,所以最终没有堕了父亲的英明。


所以包拯是有后的,只不过他的这个唯一的儿子,从来就对自己的父亲没有印象,但是在董氏、崔氏的教导下,却依然继承了父亲的品行,做了大宋有名的清官。不过包家到此就暂时没有什么后文了,保守的儿子不少,但是好几个都夭折了,最后只有两个儿子成家,而他的遗体也是由这二位筹钱运回去的,但是再往后,就没有什么消息了。

包拯的一共有两个儿子,长子在赴任潭州通判的时候死去,大孙子在五岁的时候夭折;二儿子五岁的时候他去世,而这个二儿子也是死在了去潭州上任的路上,这个潭州可以说让包拯差点绝了后。


小镇月明


包拯当然有后代!他的后代就是香港首富李嘉诚的恩公,世界七大船王之王(首)的包玉刚!包起然(1918年11月10日-1991年9月23日)字玉刚,他乃包青天的二十九代子孙。要明白包拯为何选一个丫鬟延续香火,福垊得先从包拯的家庭开始谈起。

包拯的家庭

包拯的父亲是被追赠刑部侍郎的包令仪,他是大宋的同龄人(960年出生),24岁中进士,有子三人:长子包播、次子包振、三子包拯。包拯是出身于官二代的高富帅,历史上的包拯一点都不黑,也没什么月牙。他还是学霸二代,28岁都中进士了,还是甲等。包拯有妻妾三人。

【原配】李氏:包拯的原配李氏的资料不详,福垊关于她知道的是去世比较早,而且没有子女。

【继室】董氏:李氏去世后,包拯娶妻董氏,育有两女一男。长女嫁给了县主薄王向,福垊推测这个王向应该是王回的弟弟,王向跟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巩关系非常好,曾巩对他文学造诣评价很高。次女嫁给了宰相文彦博的儿子。1033年包令仪去世,这年34岁的包拯的嫡长子包繶出生。包繶在19岁时,娶了三朝宰相吕蒙正的外孙女崔氏为妻。

【滕室】孙氏:很多答友回答这个问题,说孙氏为包拯的妾室。其实孙氏的级别是滕,滕比要妾的地位高些。滕一般是正妻的妹妹,最起码是正妻贴身心腹丫鬟。从包青天妻滕的姓氏不同,福垊判断这个孙氏应该就是董氏的陪嫁丫头。就是这个陪嫁丫头,延续了包家的血脉。

包拯血脉危机

1053年,对54岁的包拯来说是悲喜交加。悲的是,刚已弱冠的嫡长子包繶病逝,包家成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失独家庭。喜的是,包拯这年抱上了大胖孙子,并给长孙取名为包文辅。1058年,右谏议大夫、权任御史中丞包拯建议丧子的宋仁宗早日立别人的孩子为太子,一心想要儿子的宋仁宗当时很生气,质疑他是不是有想法。包拯悲伤地说,他都是70岁了(其实59岁),没有儿子,而且孙子包文辅刚五岁也夭折了,怎么会有想法?一心想要儿子的君臣俩在一起同病相怜。宋仁宗说:立太子的事,以后再说吧。宋仁宗48岁,他还想争取要个儿子。包拯虽然没有受到宋仁宗的惩治,但心中挺悲伤的,自己都年近花甲的人了,唯一的儿子,唯一的孙子都没了。当年自己还曾说,儿孙为官贪墨者,不认其为包家子孙,不能葬在包家祖坟,如今包家的香火要断在自己手中吗?

双喜临门包家后继有人

1059年二月十五,包家举办宴会,包播、包振及其儿孙都来了,一家其乐融融。这天是包青天的六十大寿,包拯表面很开心,其实很忧伤,他认为最好的礼物就是上天能给他一个儿子。宴会上,包拯还逗弄包繶的“儿子”包永年。这包永年就是包播的孙子,包播曾令其子包经将包经次子包滨过继给包拯,包拯改包滨的名字为包永年。

突然,儿媳崔氏抱着个两岁的孩子,匆忙赶来。原来包繶、包文辅去世后,崔氏敬佩公公,同情公公,一直没有离开包家,后来宋哲宗还亲自册封崔氏为永嘉郡君,册封诏书还是我们的大才子苏东坡撰写的呢。

崔氏进来先为自己来晚而道歉,再祝寿,然而大家都一脸疑惑的看着这个两岁的大胖小子。最疑惑而又最渴望是他的孩子的包大人,准备张口问:为什么抱孩子?孩子是谁?等问题时,崔氏怯生生地说:“这个孩子,是送给公公的礼物。因为怕公公生气,故而在大喜之日,告诉公公包家有后了。”她如此这般地一说,知道真相的包拯,一向严峻刚正,不苟言笑的包拯哭了,笑了。他高兴的像个孩子,手舞足蹈的。

原来这个宝宝是包拯滕妾孙氏所生。早在包繶去世后,董夫人就劝包青天纳房小妾,以延续包家血脉。包拯拒绝了她的好意,但同意董夫人将陪嫁丫鬟为包家延续香火的提议。然而从1053年到1056年这几年,包拯并没圆梦,而且孙氏也曾顶撞了包拯,就被包拯一怒之下给休了。谁知,孙氏被休的时候,竟然是有孕在身。1057年,诞下一子,孙氏不敢向包拯报喜。只好找到崔氏,崔氏也怕公公因为孙氏而迁怒孩子,就偷偷地帮助喂养。趁包拯过六十大寿时,再将这个好消息告诉他。最起码不会惹他生气,那么多人呢?说不定还会更加高兴呢!

崔氏给孩子取名为包綖,而包青天双喜临门给孩子改名为包绶。“綖”是线,“绶”是条。包绶五岁时,包拯去世,宋仁宗亲自祭奠包拯。他对包拯非常羡慕,也就非常厚待包拯的独子包绶,五岁的包绶就被封为太长寺太祝。一年后,一辈子都没要上儿子的宋仁宗(三个儿子都夭折)带着遗憾驾崩了。后来,包绶的嫂母崔氏将其养大,而这也是后世传包拯为其嫂娘养大的原型。包绶长大后娶文彦博的女儿为妻,继室包拯的门生张田之女,都被皇帝封为县君。包绶育有四男三女,包康年,包耆年,包彭年,包景年。包绶不仅为包拯延续了血脉,而且人丁兴旺,光大了包拯一族。


福垊


1973年的春天,文物部门收到了来自民间的报告,说是发现了一处古墓。等到工作人员前去抢救性发掘的时候,最后才发现原来是包青天包大人的。


整个墓葬比较寒酸,就连稍微好点的墓志铭也碎成了几块。其中一块是《宋枢密副使赠礼部尚书孝肃包公墓铭》,另一块是《宋故永康郡夫人董氏墓志铭》。

包公好理解,就是包拯。那么董氏又是谁?原来他是包拯的老婆,而且还是原配。最后他和包拯埋在一起就很好理解了,除此之外还有其他一些骸骨。

包拯为何选择一个丫鬟延续香火。

终于在包拯35岁的时候,他和夫人生下了大儿子包繶。而他也顺利长到谈婚论嫁的年龄,可惜刚刚结婚一年,生下儿子没多久便去世了。包拯有了一个孙子,按理说不应该断后。

可惜的是在孙子还没5岁的时候,便夭折在了怀中。而包拯的儿媳妇也成为了寡妇,本来按照包拯的意思,劝她赶紧改嫁,毕竟年龄还小。

但是儿媳妇崔氏认为,既然已经嫁了过来,自己是无论如何都不可能改嫁的。最后包拯劝不过她,只能随她的意思。但是包家不能绝后,全家人都着急了起来。


还是董氏决定,干脆就给包拯重新纳个妾吧。古代基本上都是这样的情况,只要是正房长时间没有孩子。可以主动提出来纳妾,但是地位不能变。

就是这样的情况下,包拯娶了家中的一名丫鬟。在当时这样的情况很常见,家里面老爷看中哪个丫环,很有可能就纳为小妾。而这名幸运的丫鬟就是藤孙氏,当时包拯已经58岁了。

没想到包拯的身体条件还这么好,竟然真的就让藤孙氏怀了孕。不过也是因为是小妾的原因,藤孙氏在包拯家里面一直受气。刚刚结婚没多久,便因为顶撞包拯,被包拯一纸休书送回娘家。

但是没想到的是,等到回到娘家的时候,发现自己已经怀了身孕。随后这件事情被包拯的儿媳崔氏得知,心里面开始焦急起来。因为她和这个小婆婆年龄差距不大,虽然关系上是婆婆,但是更像是姐妹。

后来崔氏偷偷的去看望自己的这个小婆婆,从她那里得知,自己竟然多了一个小叔子。由于古代被休的女子,基本上是出不了门了。藤孙氏是有苦难言,不过最后还是决定把孩子生下来。


孩子生下来之后,崔氏就过来把孩子抱走。回去告诉包拯,这是自己在外面收养的。包拯听到挺高兴的,感觉也算是后继有人,于是就给他取了个名字包诞。

转眼之间5年过去了,包拯因为生病眼看就要不行了。崔氏感觉实在是瞒不下去了,于是就把这孩子的事情告诉了他。包拯听到这个消息之后非常意外,但是也可以放心的走了,毕竟包家有了后人。

那么包拯的后人在哪?

文章开头的时候也讲过,包拯的墓穴发现在1973年。其实早在金兵入侵的时候,包拯的墓穴就被破坏过一次,迁移到距离原来地址30米的位置。

合肥文物保护局在1973年整理包拯墓穴的时候,在墓穴当中发现了他两个儿子、儿媳、夫人还有一个孙子的骸骨。除此之外还有一部分的墓志铭, 那么就来带大家看一下包拯的后人。

一、在安徽的舒城和桐城

在安徽的舒城和桐城两个地区,曾经发现两本《包氏族谱》。舒城的那一本编纂于民国年间,总共有将近15本。追根溯源是来自于明朝的包相,他们在明代的时候从合肥搬到了舒城。

虽然族谱是这样记载,但是并没有说包相是包拯的第几代,上面只不过是写了自己是包拯的后人,他们这一代是包拯一脉。

桐城的是编纂于光绪年间,总共有将近25本。他们的始祖则是包裕祯,在元朝的时候搬到了桐城。也没有标明自己是几代孙,只是说祖上是包拯。

二、浙江镇海衡河堰和甬东

在上世纪的80年代,号称是世界八大船王的包玉刚。在外稍微有点成就之后,于1964年的时候回到老家宁波。在这次回家的过程当中,参观了当时到天一阁。

天一阁是一处藏有非常多古书的地方,由于他本人姓包,所以来这里查看一下《包氏族谱》。当时就在偶然之间,他发现自己竟然是包拯的9代嫡孙,也是一个非常意外的收获了。


这本族谱编纂于明朝崇祯年间,也被认为是最靠谱的一本。他们这一脉清楚的记载,祖辈是一位名叫包世懋的人,在哪个朝代搬过来的没有明确的记载,但却是写了属于包拯的29世孙。

三、江西南城包坊村包氏

这一个支系一直以来都是存疑,首先不说他有关于包拯的记载。后面有关于包拯后人的记载,都和包拯墓穴当中出土的墓志铭有很大的不同。

尽管他们声称族谱编纂于南宋时期,但是攀龙附凤的嫌疑更大。如果有兴趣的可以去这里来看一下,或者去找一些历史资料去考证一下,这里就不再多加介绍。


史之策


包拯当然有后代,而且后代很多,现代不少名人都是包拯的后代,比如闻名世界的“华人船王”包玉刚就是包拯的第二十九代嫡孙。

接下来这个故事大家会觉得很熟,因为这和包拯小时的故事高度相似。

包拯被称为“包青天”,是我国古代著名清官,他的一生堪称传奇,在民间享有极高声誉。但与包拯的妇孺皆知相比,包拯的儿子们却默默无闻。

历史上的包拯有两个儿子,长子包繶和次子包绶。

长子包繶,是包拯的继室董氏所生(包拯的原配夫人李氏早卒,没有给他生儿子),十九岁时娶崔氏为妻,但包繶并不长寿,他在结婚次年就去世了,享年只有二十岁,留下两个儿子包文辅、包永年。

不幸的是,四年后,包繶和崔氏五岁的儿子包文辅也早夭。

包拯只有这一个儿子,儿子、长孙都早早去世,他悲痛欲绝,而崔氏遭遇丈夫、儿子早早去世,更是痛不欲生,包拯劝崔氏另嫁他人,崔氏却拒绝了,她要留在包家,侍奉公婆,照顾儿子,尽一个儿媳和母亲的本分。

不幸中的万幸是,包拯还有一个儿子,只是他并不知道。

原来包拯有一个侍妾孙氏,是随继室董氏陪嫁来的,她曾侍奉过包拯,后来因为犯错被包拯打发回娘家,当时包拯夫妇,甚至孙氏本人对已怀孕之事并不知情。

后来,守寡的崔氏得知孙氏有了身孕,还是包拯的孩子,便背着包拯夫妇,经常给孙家送钱财衣物,照顾孙氏。孙氏生下一个男孩后,崔氏又把男孩抱养在自己房里,精心照料抚养,说是自己没有孩子,从别处抱养来的孩子,将来给包家延续香火。

第二年,包拯已是花甲之年,在他六十岁大寿之际,崔氏把这个还在襁褓之中的孩子抱到包公面前,将孩子的身世向包拯和盘托出。包拯夫妇老来得子,闻讯大喜,将此子取名包綖,后改名包绶。

不过,这种天伦之乐,包拯没能享受太久,几年后他便去世了,包绶只有五岁。

此后,包绶由养母兼长嫂崔氏抚养长大,他成年以后,崔氏做主给包绶娶了著名宰相文彦博之女文氏,还派人找到包绶的亲生母亲孙氏,让包绶母子团聚。

看到这里,大家是不是觉得这个故事很面熟?因为在民间传说中,包拯早年丧母,就是被自己的长嫂抚养长大,但在真实的历史上,包拯的父母是在包拯成年、考中进士后才去世的,所谓“老嫂比母”讲的不是包拯的经历,而是包拯儿子包绶的经历。

纵观包绶的成长经历,最值得敬佩的还是长嫂为母的崔氏,这样深明大义的妻子、儿媳、长嫂、养母,到哪里去找?所以包绶生前对崔氏极尽孝顺,崔氏去世时,他悲痛欲绝,就连当时的皇帝宋哲宗亦为之感动,下旨加封崔氏为永嘉郡君,由大文豪苏轼撰写制文。这样的模范女子,确实当的其如此高的荣耀!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狄飞惊


许多古代的断案影视剧,其中出现形象最多的就是包拯了。这个皮肤黝黑,额头有一弯月牙,穿着宋朝官服的清官,是他最为典型的形象。他铁面无私,总是能够断奇案,是从古至今众多官员的楷模。

只是人们也会发现,无论是与他有关的书籍又或者是影视剧,似乎很少提到包拯的家庭,还有他的家人。至于他是否有后代,在所有的电视剧中都成为了一个谜团。那么真实的历史,到底是怎么样的呢?

包拯剧照

根据一些历史书籍中的记载,包拯曾经娶过三任妻子,最后一位妻子,则是一位丫鬟。纵观他的一生,无论是电视剧中的形象,又或者是史书中的记载,都是清廉正直的样子。

如果真的探索包拯的情感生活,会发现他与清廉的形象还是会有一些反差。史书中的记载,他的前两位妻子,都没有为他留下延续香火的后代,最后反而是他的一位随身丫鬟,诞下了包拯这唯一的血脉,那么一代清官为何偏爱丫鬟?

包拯的第一位妻子名为李氏,史书上对她的记载很少,虽然是包拯的原配,但是在很早的时候就已经病逝了,所以李氏并没有给包拯留下子嗣。在第一任妻子离世后,经过家人媒婆的介绍,他便娶了董氏为妻。

他的第二任妻子,可是历史上有名的“贤内助”。当时董氏家族在北宋可是名门望族,董氏的先祖曾是宋朝的开国元勋之一。虽说是武将出身,但是董家也十分注重读书的风气,因此董氏也是有着极高修养的大家闺秀。

包青天夫人剧照

他的第二任续弦夫人,为包拯生下了三个孩子,其中有两个是女儿,剩下的一个便是他的大儿子包繶。古人在提及自己的后代的时候,一般不会将嫁出去的女儿作为后代记载在史书之中,所以,在那个时候看来,女儿算不上是后人,所以关于她女儿的记载,现在大多都已经无处考究。对于他的这个长子,也可谓是集宠爱于一身,在包繶十九岁的时候,娶了当时宰相的外孙女崔氏为妻,婚后两人生下了一个儿子。

只可惜两人仅结婚一年,包繶便因病逝世,等他的儿子长到5岁的时候,也夭折了。古时候传宗接代的标准,都是只有男性才能作为后人,董氏害怕包家绝后,便将自己的陪嫁丫鬟孙氏,纳入家门成为了小妾。

孙氏入门以后,在很长的时间里并没有给包拯诞下子嗣,随后又因为替别人求情,反而让包拯一纸休书将她给休掉了。被休以后孙氏才发觉自己怀了身孕,可是又不敢向包拯求情,便找到了未改嫁的儿媳崔氏。

包青天

碍于公公的脾气,崔氏也没有找到合适的机会向包拯说明情况,便暗中资助孙氏,后来生下了一名男孩,崔氏就一直以养母的身份养着这个孩子。直到包拯60大寿的时候,她才趁着这次的喜庆日子,向包拯夫妇说明了真相,随后,包拯给这个孩子取名为包绶。只是在包绶五岁的时候,包拯便去世了,仍然是由他的嫂子将他抚养成人,他也是包拯唯一的至亲血脉。


鸢飞九天2018


包拯的一生

童年记忆里包拯的形象:

很多70后、80后都看过1993年何家劲、金超群等领衔主演的《包青天》,这部古装侦探电视剧,承载了我们80后的童年记忆。民间一提起清官,便想到包青天。

在电视剧中,这个为民伸冤并铡掉负心汉陈世美的清官,额头上有个月亮,还会发光,电视剧中他还能与鬼魂交流。然而事实并非如此,陈世美不过是小说家的杜撰罢了。

历史上真实的陈世美生活在明末清初,是个清官,和自己的老婆相亲相爱。

不过老包确实砍了一个地位比驸马更高的王爷,这个王爷胡作非为,飞扬跋扈,抢民女致人于死,是宋仁宗的堂弟赵青。

陈世美:

在《包青天》这部电视剧中,老包身边的展昭更是年轻帅气,武功高强,飞檐走壁。对包拯忠心耿耿,护他一世安好,也总在百姓危急关头出现,救人于危难之间。

成为许多70、80后的梦中情人,其实也是小说家的杜撰。

《包青天》里的展昭剧照:

历史上包青天之名流传千古,原因是几千年来中国封建君主专制下,吏治腐败,贪污受贿的官员太多,老百姓才会对这么一个清官念念不忘。

包拯剧照:


现实中的包拯:

北宋富翁:包拯出生的那一年是农历猪年,公元999年,这个数字看上去非常讨喜,封建的老百姓认为十猪九富,电视里他家不算富有。

但实际上,虽然宋朝明面上的俸禄不高,但福利非常丰厚,加上他地位高贵,在宋朝也算得上是个富翁了,但他穿的衣服、用的器物、吃的饮食跟当百姓时一样,他还严格要求自己的家人,如果子孙贪赃枉法,直接不让埋入祖坟,曾著家训:

“后世子孙仕安者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者,非吾子孙。仰珙刊石,竖于堂层东壁,以诏后世。”

历任高官:历任监察御史,监察官员,上奏弹劾弄虚作假、为非作歹的官员。多次弹劾权贵,他跟人交往不随意附和,刚正不阿。

还任过转运使,主要职责是把地方的赋税收入转运到中央,同时监察地方官员的贪污,铁面无私,且英明决断。

后来调到谏院,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独立的谏官机构,主要任务是整顿吏治,同时谏议皇帝得失,他立朝刚毅,不附权贵,深得皇帝信任。

后来还任过枢密副使等职务;百姓熟知的却是“开封府的包青天”,开封府尹是天子脚下从三品大员。其实老包任职开封府尹的时间很短,也就一年左右,这一年,他整顿吏治,平反冤假错案,爱民如子,严厉惩治犯罪分子,使这里政治清明,治安良好。

民间有谚: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

包拯能平步青云,除了他刚正不阿的性格之外,还有他为官技巧娴熟练达,宋朝同年政治比较流行,即同一年进士当官的在官场上相互帮助,包拯也不例外,他从来没有批判过同年。

但他也从不以巧言令色取悦人,平常没有私人信件,连朋友、亲戚都断绝来往。可见,包拯的性格是有些孤僻,并且对家人不讲情面,亲朋好友也难得找他寻私,政敌也难于找到他的短处。

妻妾后人:

包拯的结发妻子为李氏,没有留下子女,年纪轻轻就病卒。李氏去世后他娶了董氏姑娘为妻。董父也在朝廷为官,从小教女儿读书认字,董氏深明大义、外柔内刚。

宋朝时,宋明理学开始兴起。“三从四德”思想被强化,对妇女的束缚越来越多,文人更讲究气节。在这些理论的影响之下,所以虽位居高官,但他子嗣单薄。

他的妻子董氏能识文断字,并知书达礼。她秉承出嫁从夫的道德理念,事事包容支持包拯。陪伴老包辞官在家侍奉双亲长达11年之久,包拯和她恩爱有加。

包拯剧照:

包拯六十岁以前,和妻子生有一个儿子两个女儿,儿子起名包繶。 包繶成年后娶了一个姓崔的女子为妻,结婚两年后,他的妻子才怀上孩子,可惜他未等孩子出世便染病去世。

老年丧子之痛对于任何一个人都是难以承受的,所幸他们的小孙子出生,给他们带来莫大的安慰,老包给小孙子取名包文辅,但更不幸的是,这个孙子也在5岁的时候夭折了,这个小孙子病死,使得包家更为凄凉。

中国封建社会,不孝有三无后为大。60多岁的时候,也许是他的妻子真的担心包家断后,对他再三劝说,也许是因为年岁已大甚为孤独。

最后在妻子的劝说下娶了妻子的陪嫁女婢孙氏为妾,一两年后这个小妾仍未怀孕,并和包拯产生了很深的矛盾,包拯固执已见,把小妾赶回了娘家,董氏放心不下,让儿媳悄悄去看望,后得知她已怀上老包的孩子,崔氏为了不使包家绝后,派人偷偷照顾孙氏母子。

董氏剧照:


等孙氏孩子出生后崔氏把孩子接到家中,取名包诞,但包诞出生没多久。嘉祐七年(1062年),包拯逝世,年六十四。

当这个受人爱戴的青天大老爷去世时,朝野震惊,全城尽悼:

“京师吏民,莫不感伤;叹息之声,闻于衢路”。

刚日读史


包拯有后代吗?后代是谁?为何选一个丫鬟延续香火?(关注葛大小姐,天天历史故事)


包拯当然有后代,作为北宋名臣,包拯的名字妇孺皆知,包拯一生共有一妻两妾,育有两儿两女,似乎是享尽了齐人福,其实却是一把辛酸泪,长子长孙早逝,次子也差点失之交臂,今天我们就讲讲包拯延续香火的故事,真是小孩没娘,说来话长。


一妻两妾,长子长孙早逝

包拯的发妻是李氏,但是很可惜,李氏不能生育,没有为包家留下血脉,自己很早就病逝了,所以历史上记载的也不多。

李氏去世后,包拯又娶了董氏,董氏出身官宦世家,“父浩,鄂州武昌令”,宋朝的鄂州武昌就是今天的武汉武昌,当时只是一个县级单位,董氏的父亲就是武昌县令,相当于县委书记的女儿,董氏嫁过去的时候,还带去了一个贴身丫鬟孙氏,董夫人为他生下了长子包繶,在父亲的光环下,包繶受到宋仁宗的赏识,赐封为太常寺太祝,包繶长到19岁的时候,包拯就为他娶了三朝宰相吕蒙正的外孙女崔氏,崔氏14岁嫁到包家,做了长媳,夫妻恩爱,可惜包繶福薄,第二年就去世了,包拯痛心疾首,所幸的是崔氏成功的为包家生下了长孙包文辅,有道是福不双至、祸不单行,精心抚养包文辅到五岁的时候,孩子竟然夭折了,失去长子长孙的打击对包拯来说是巨大的,虽然受礼教约束,但是包拯的思想还是开明的,他不想看到儿媳妇崔氏守一辈子活寡,极力劝她改嫁,崔氏作为名门之后,虽然丧父丧子,但看到公公婆婆失子失孙后的痛苦,决心留下来代丈夫侍奉二老。

君臣唏嘘

包拯担任谏议大夫并代理御使大夫,想到自己的遭遇,便奉劝宋仁宗从皇族收养一个孩子,立为皇储,明确接班人(宋仁宗的三个儿子全部早亡),宋仁宗以为包拯有借立储邀宠之意,便警惕起来,包拯感叹道“我都是快60岁的人了,如今儿子孙子都没有了,还能有什么想法呢”,宋仁宗知道包拯是有感而发,但还是没有接受包拯的建议“立太子的事儿,以后再说吧!”47岁的宋仁宗认为自己还有机会,而59岁的包拯恐怕没有机会生儿子了。

俗话说“不孝有三 无后为大”,董夫人多次奉劝包拯娶妾生子,有意将自己的贴身丫鬟孙氏给包拯为妾,传递香火,在董夫人的不断规劝下,为延续烟火计,无奈包拯只好娶了孙氏为妾,自古以来妾难当,地位低,待遇差,基本就是一个生育工具,有时候还要受下人的气,没多久孙氏就和包拯发生了矛盾,以至于顶撞包拯,被包拯一纸休书送回娘家。

谁知道,回到娘家的时候,孙氏意外发现自己有了身孕,被休的孙氏不敢告诉包拯,便偷偷告诉了儿媳崔氏,原来,两人年龄相差不大,平日里关系非常好,虽然是婆媳关系,但暗地里却情同姐妹。

崔氏知道被休女子的地位尴尬,孙氏现在是有苦难言,但这也许是包家唯一的血脉了,崔氏便劝孙氏无论如何生下来,孩子出生后,崔氏就把这个小叔子抱回家中,不敢说是孙氏所生,便谎称从外面抱养的,包拯看孩子五官清秀,也很是高兴,就取名包诞,也算是后继有人了。

认祖归宗

1059年,包家庆祝包拯六十大寿,看到大哥、二哥一家子其乐融融,后继有人,虽然表面上高兴,其实包拯心里却是很难受的,为了安抚弟弟,大哥包播将自己的孙子过继给包拯的儿子包繶门下,改名包永年。

儿媳崔氏却抱出两岁的包诞作为礼物给公公祝寿,众人一脸迷惑,崔氏便把孙氏怀孕生子的事情全盘托出,包拯本来以为自己已经绝后了,没想到竟然是双喜临门,六十岁生日之时喜得贵子,高兴得老泪纵横,给儿子包诞改名包绶。

从此民间有了“老嫂比母”这一说法。

好人自有好报,这也是一个团圆的结局,后来包拯又把孙氏接了回来,几年后,包拯去世,宋仁宗亲临吊唁,包拯5岁的儿子守在灵前,仁宗环顾包府上下一片寒酸,与包拯显赫的身份极不相符,便赐包绶为太常寺太祝并赏赐了一些财物,包绶官至朝奉郎、通判潭州,共有四子三女,香火不断,包公泉下有知可以瞑目矣!

欢迎关注、转发、评论,葛大小姐和你一起读有趣的历史!


葛大小姐


包拯在历史上是有后代的。

1973年包拯墓志铭出土于合肥北宋包氏家族墓群,其墓志铭中也记载了他的世系。根据吴兴汉先生审校过的《孝肃包公墓志铭》,“初娶张氏,早卒;续娶董氏,封永康郡夫人。子繶,太常寺太祝,先公卒。诞,五岁儿也……”


由包拯的墓志铭可知,包拯的原配妻子张氏早逝,和包拯没有孩子,包拯和续娶的夫人董氏有一个儿子,名繶。

包繶因父亲包拯身居高位,受到家族的荫庇,受封为太常寺太祝,“娶崔氏,通判幽州,卒”——《宋史》,也就是在包繶做幽州通判的时候,英年早逝(1033-1053),他与崔氏的儿子育有一子,包文辅,而在不久后,包文辅也意外夭折了,年仅五岁。

从这些资料来看,包拯当时唯一的长子与长孙都因意外而死,也就有其以“丧子乞便郡,知扬州,徙庐州,迁刑部郎中。”的行为。同时也对应了其子的死亡时间皇祐五年,也就是公元1053年。

那既然包拯的长子长孙已死,那包拯是不是没有后代了呢?毕竟长子死时,包拯已54岁了。

其实在历史记载中,包拯与董氏还育有两女,但两女皆已外嫁,因此并不算于包拯的后代中。 此时,便不得不提起包繶的夫人崔氏,崔氏是当过三朝宰相的吕蒙正的外孙女,与包繶也算是门当户对,包繶死后,包拯与董氏不希望崔氏年纪轻轻便在家守节,劝其再嫁。

在北宋的宋明理学之风的影响下,鼓励女子守节,而崔氏也是如此,拒绝了母亲改嫁的要求,为包繶守节二十年。


在经历了丈夫儿子接连早卒的打击后,崔氏便为丈夫守节,替丈夫终身侍奉公婆。包拯除了续娶的夫人董氏,还有一媵妾孙氏(一说孙氏为董氏的陪嫁侍女)。

在《宋史》中,“拯尝出其媵,在父母家生子,崔密扶其母,使谨视之。”包拯曾经把他的媵妾赶出去,当时并不知道她有了孩子,媵妾在其父母家生子,崔氏偷偷的照顾被赶出去的媵妾,派人送钱财衣物等到孙家,让孙氏小心谨慎的养胎。

孙氏在嘉祐二年(公元1057)生下一名男孩,崔氏又偷偷将男孩抱养在自己房中,名为长嫂,实为养母,因此有了长嫂如母的典故。也正是因为崔氏的作为,为包拯保下了唯一的儿子。

在包公六十大寿时,崔氏把媵孙氏所生的孩子抱给包拯,包公夫妇大喜,为这个孩子取名为包綖。因此,包公唯一的儿子为媵妾所生,为庶子。所以包拯是有后代的,并非包拯要挑选一个丫延续香火,而是因为包拯长子英年早逝,长孙早夭,仅有媵妾孙氏为他诞下一子。

包公于嘉祐七年过世(999-1062年7月3日),年六十四,谥孝肃,其子包綖仅五岁,宋仁宗为照顾包拯后代,封包綖为太常寺太祝。


包綖成年后,崔氏为他娶了庐州知州张田的女儿南阳县君张氏为妻。但张氏不幸早逝,与包綖未曾育有儿女,崔氏又给包綖娶了宰相文彦博之女,蓬莱县主文氏。

崔氏曾派人寻找包綖的生母孙氏,将孙氏接回包綖身边使其母子团聚,崔氏为包繶守节二十年,在包拯死后抚养幼年的包綖,于公元1094年病逝,享年六十二岁,被宋哲宗下旨追封她为永嘉郡君,嘉奖诏书为大文豪苏轼所撰,收录在《东坡全集.故枢密副使包拯男繶妻崔氏封永嘉郡君制》中。

在合肥出土的包氏家族墓群中,也发现了包綖之墓,由其墓志铭可知,包綖有四子三女,包家的血脉得以流传。


夏目历史君


包拯在历史上不仅有后代,他的后代还非常多。根据包氏族谱看,现在包拯的后代数量在数万人左右,其中不乏一些政商界名人。包拯没有后代的说法主要是源于包拯和宋仁宗的一段对话。<strong>

包拯曾经劝皇帝早日立下太子,以利于国家的安定。皇帝反问包拯:你感觉谁比较合适呢?包拯明白这是皇帝怀疑自己想要在新君面前邀功,于是回答说:“臣的年龄已经老了,又没有子孙。臣是为了宋朝江山才请求的陛下,不是为了臣自己。”在这段话中,包拯称自己年龄大了,而且没有子孙。很多朋友也以此为依据,认为包拯没有孩子。

包拯说这句话的时候已经59岁了,距离包拯去世只有短短5年的时间。这时候包拯其实有一个儿子,只是他还不知道罢了。包拯的一生一共有三段婚姻,他的第一段婚姻是原配妻子张氏。张氏没有生育能力,和包拯结婚很久也没有生下孩子。包拯是一个正直的人,在张氏去世前没有纳妾。到了包拯快40岁的时候张氏去世了,包拯娶了董氏做妻子。董氏给包拯生了一个儿子和两个女儿,包拯的儿子长大后娶了妻子崔氏,生下了儿子包文辅。

没想到祸不单行,包拯的长子在19岁的时候因病去世,没过几年长孙也去世了。也就是这个时期,包拯和宋仁宗进行了那段对话。不过这时候的包拯也不能说没有后代,包拯没有后代的说法主要是一些人断章取义的结果。包拯有两个女儿和多名外孙,只能说这时候的包拯没有儿孙。

给包拯生下第二个儿子的不是包拯的妻子,而是包拯的妻子董氏嫁给包拯的时候陪嫁的一个丫鬟,也就是包拯的第三段婚姻。这个丫鬟就是孙氏。孙氏在后来不知道什么原因触怒了包拯,被包拯扫地出门,赶回了娘家。回到娘家的孙氏发现自己竟然怀孕了,她告诉了正在守寡的崔氏。崔氏是包拯的儿媳妇,为了保全包拯家的血脉,她偷偷的接济孙氏,在孩子生下之后自己把孩子抱养过来抚养。<strong>

在很多戏剧中包拯是嫂子养大的,这个故事就是取材包拯二儿子的故事。在历史上包拯的父母都活到包拯做官后,包拯还是一个孝子,看到父母年龄大了,辞了官去给父母养老送终。因为担心包拯不承认,崔氏一直没有把这个消息告诉包拯,等到包拯过60大寿的时候,崔氏才把包拯的小儿子带给包拯看。包拯正在为没有儿子犯愁,看到了这个孩子后,当场就领回了家。这个孩子被取名叫包绶,是包拯去世前唯一的子孙。包绶在包拯去世的时候只有5岁,被嫂子崔氏养大,包绶长大后崔氏又把包绶的生母找来,让他们母子相认。

包绶在成年后受到了朝廷的优待,做到了六品官,和父亲一样为官清廉,在当时留下了好名声。包绶后来娶了当朝太师的女儿文氏,留下了4个儿子和3个女儿。直到现在,包拯的后代仍然在国内一些地方继续开枝散叶,人丁越来越兴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