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住“青山綠水”的環保之家

公益熱心腸和環保使命感讓周汝堯一家為守護“青山綠水”樂此不疲。治水巡山防偷獵盜伐以及生物多樣性的挖掘與傳播……成為這個“最美家庭”的自覺行動。

守住“青山绿水”的环保之家

為了家園“青村”永駐

入冬時節,成群結隊的候鳥遵循大自然規律飛向南方。位於江蘇省灌南縣的碩項湖,地處候鳥必經路線,加之水草豐茂、盛產魚蝦,自然成為鳥雀最好的棲息地。家住灌南縣的周汝堯和妻子吳冬雲像以往一樣對碩項湖進行環湖巡視。他們冒著往年少有的嚴寒,在湖周圍投放鳥食,打撈湖中的垃圾,讓遷徙到此的鳥雀有個舒適、安逸的家園。

除了河湖汙染,不法捕獵者是鳥兒的另一大殺手。周汝堯在江蘇省連雲港市文明辦、灌南縣文明辦等單位的支持下,發起了環保志願服務項目“任鳥飛——保護鳥雀行動”。不久前,吳冬雲和丈夫一同上當地的伊山搜尋捕鳥網。山路崎嶇,夫婦二人一前一後攀爬途中,吳冬雲腳下一滑,踉蹌摔倒了,手也被荊棘刺破了,血立即湧出。此時巡山剛走了一半,就此下山心有不甘,於是她讓丈夫幫著草草包紮了一下,繼續巡視。經過地毯式的搜索,他們發現了許多偷獵者放置的捕鳥器物,立即用相機拍照留證並打電話報警。“如果不報警直接拆除捕鳥網,偷獵者還會繼續撒網。報了警,警方立案引起重視,能震懾偷獵者。”他們和志願者的努力沒白費,伊山上和碩項湖邊的捕鳥網已全部拆除。之後他們定期巡視,再沒發現捕鳥網的蹤跡。

一家人成為活躍的環保志願者,緣起於周汝堯當年的一個決定。那是1996年,周汝堯毅然決然地辭去中學語文教職,到灌南縣中小學素質教育基地做起了環境保護教育教師,只因他一心想讓家鄉的小河恢復從前的清澈。周汝堯童年時家附近有條清澈的小河,他常和小夥伴們一起在河裡游泳、捕魚、嬉戲,河便是他們的樂園。

上世紀80年代以後,周汝堯的家鄉也建起了幾座工廠,帶動灌南縣經濟發展,人們逐漸富起來。而他卻發現工廠的汙水直接排入河流,造成水質惡化。渾濁的河水發出惡臭,捕撈上來的魚也變的畸形,夏天蚊蟲在河面上烏雲般聚集……

“人如果不好好的保護環境,終究會失去自己的家園!”這是周汝堯經常教育女兒周青青的話,也是他決定當一名環保教師的初心。周青青很小的時候,周汝堯就經常帶她去山上看野生植物,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並有意識地讓她看電視片《動物世界》和有關動植物的書籍。在綠色環保家風的薰陶下,周青青小學五年級參加江蘇省小學生科幻競賽就獲了獎,後來她讀大學也選了從小就熱愛的生命科學專業。如今她是香港科技大學生物化學專業的在讀研究生。父親的諄諄教誨讓周青青從小就明白美好家園的來之不易,也奠定了她保護環境的夢想,併為之努力。正是一家人的公益環保熱心腸使得周汝堯收穫了中國青年志願者優秀個人獎、江蘇省十佳環保人物、江蘇省環保形象大使等榮譽,並當選全國最美家庭。

守住“青山绿水”的环保之家

倡行“大環保節儉”

“疼飯有飯吃,疼衣有衣穿。”周汝堯孩童時,家裡長輩就常用這兩句話教育他,告誡他不管多有錢都要過節儉的生活。五十年來,他也一直這樣要求著自己,他將這稱為“小環保節儉”。

比起“小環保節儉”,周汝堯更願意去做“大環保節儉”,即把省下的錢用於公益事業,宣傳、倡導環保節儉,影響更多的人,“很慶幸妻子跟我一樣,都是愛過節儉生活的人。現在生活比以前好了,可她從沒提過要買汽車,總說車對大氣汙染危害大,不如把省下的錢多做公益環保工作。”吳冬雲在公安局工作,休息日和丈夫一起組織志願者上山拆除獵捕野生動物的器具,平時在單位倡導節約用紙用電,鼓勵朋友低碳出行都成了她隨時隨地的環保習慣。

周汝堯的“大環保節儉”事業還做出了省界,做到了邊遠地區。2011年在中國科學院主管的《生命世界》雜誌支持下,他發起了一個環保志願者服務項目——中國生物多樣性探訪行動,到全國各地做生物多樣性的調查。該項目在共青團中央、中央文明辦等單位主辦的“第三屆中國青年志願服務項目大賽暨2016年志願服務交流會——青春志願行共築中國夢”上榮獲銀獎。2013年秋天,周汝堯在這次探訪行動中,來到貴州省侗族自治州佔裡村,無意中發現,這裡連續十幾年爆發國家級保護植物楠木的盜伐事件,心懷保護樹種使命的他下決心一定要“破案”,於是在佔裡村 “臥底調查”。

一天周汝堯看見在田裡收割水稻的村民老吳和奶奶,便拿起相機給他們拍照,就這樣,二人算是認識了。從老吳那裡得知盜伐楠木來錢快,周汝堯便立即警覺起來,耐心地告知他如果一味地亂砍濫伐,楠木將不復存在,而盜伐是犯罪,會被判刑。在周汝堯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的勸說下,老吳懸崖勒馬,幫助周汝堯和警方成功破獲楠木盜伐案。之後,周汝堯還發動親朋好友向老吳及其他村民捐資捐物,幫助他們脫貧致富。在他不懈努力的“教育”下,如今的老吳已經成為了一名資深的環保志願者,在其家鄉推崇環保的生活方式,成了真正的“大環保節儉”人。

願全世界都是“花棒棒”

守住“青山绿水”的环保之家

周家祖孫三代一起守護本土植物園“周園”

十二年前“周園”還是周汝堯家的一塊莊稼地,如今已變成一個小小庭園式本土植物園,栽種了27種本土植物。每到春暖花開時節,周汝堯的父親周彥喜總會打電話來說“春天暖洋洋,花草一天一個樣,咱家院子的植物已經花棒棒了。”“花棒棒”是周汝堯老家的俗語,意思是“花開的很多”。

十二年前,一直關注生物多樣性的周汝堯,敏銳地看到家鄉的本土植物在減少,他想起中學《生物》課本寫著生物有三個價值:經濟價值、生態價值和潛在價值。但許多人只在乎生物的經濟價值,而忽視了其他兩個價值。周汝堯說,以前家鄉每個村子都生長著十多種樹,而樹特性不同,用處有異,比如刺槐樹的花可以做出多道美味菜餚,樹幹適合做房屋桁條;楝樹性苦,不易生蟲,適合做衣櫃木箱;木棗樹做成的板凳經久耐用;皂莢樹的莢殼和種子可以用來泡水去汙;狗骨樹的種子可以做畫畫的染料……隨著工業化和大量農藥化肥的使用,加之人們為了追逐經濟利益,開始大面積種植速生的意大利楊樹,導致嚴峻的外來物種蔓延,許多本地樹種已難尋蹤跡。

為了搶救瀕臨滅絕的本地樹種,周汝堯計劃用自家的莊稼地建造庭園式本土植物園,“搶救性”保護家鄉的本土生物。身為鄉村醫生的父親深知健康、醫藥和生物多樣性的關係,更明白保護植物多樣性的意義,便發動全家人到附近村莊和田野中尋找正在減少的本土植物,移栽到“周園”。“周園”是在人們的嘲笑和關愛中建起的。嘲笑的人說“栽這些不值錢的樹,腦子一定是壞了。”關愛的人則積極幫助“周園”尋找本土植物。生長緩慢、木質堅硬的土罈子樹,是製作木匠所用刨子的刨體的首選材料,“土罈子樹落戶‘周園’就是承蒙我舅舅和一位忘年交朱老先生的牽線搭橋。”周汝堯說。

如今“周園”也已擁有了兩代本土植物,第二代樹苗也被陸續移栽到別處的本土植物園中。“‘周園’的繁茂離不開父親的操勞。”前年夏天,周老爺子生了場大病,躺在病榻上的他叮囑兒子:“我死後,不要棺材和墳墓,別浪費木材和土地,把骨灰撒到‘周園’作肥料吧。”周汝堯聽後,眼含淚水答應了父親。許是全家人的公益心感動了天地,疾病非但沒有帶走老爺子,反而讓他身體一天天硬朗起來,又能看到他忙作於“周園”的情境了。

“小而言之,‘周園’是我家的,大而言之,‘周園’是家鄉的、社會的。”周汝堯一家一直為生物多樣性的繁茂,為守住青山綠水不停歇地探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