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初年大才子金圣叹为何被斩首示众?

Sweet-Maiden

金圣叹,名采,字若采。原姓张,明亡改名人瑞,字圣叹,著名文学家,批评家,文学家,对水浒传,西厢记等多有评点。

他与叶小鸾,写下文章,也成为曹雪芹写红楼梦的素材之一。


金圣叹使小说戏曲和传统经传诗歌并驾齐驱。为中国白话文学运动的先驱。

金圣叹好信佛,喜欢结交僧人,喜欢读佛经。

顺治时期,顺治对金圣叹加以赞赏。金圣叹感动的流泪,向背叩首。


顺治驾崩后,吴县县令亏空粮仓,鞭打百姓。后来金圣叹和一百多人到孔庙聚集。

以惦念顺治皇帝,借机发泄积愤,向朱国治告吴县县令。而朱国治反而维护吴县县令。

清朝廷有意震慑江南士族,于是以惊动先帝之灵,逮捕金圣叹等人下狱。在江宁会审,严刑拷打。后以叛逆罪斩首。这就是又名的哭庙案。


中孚鉴

金圣叹(1608——1661),名采,字若采,明末清初的苏州吴县人,著名的文学家,文学批评家。

金圣叹一生对《水浒传》,《西厢记》《左传》等书及杜甫等唐诗都有评论,他为才女叶小鸾写下的动人篇章,成为大文豪曹雪芹构思《红楼梦》的素材之一。

顺治年间,苏州吴县来了个新县令,名叫任维初。此人来了就开始贪赃枉法,刮地三尺。对交不起税赋的老百姓严刑拷打,还把国库的平价粮高价卖给当地百姓,一时间弄得地方乌烟瘴气,民不聊生。

恰恰就在这时,顺治帝驾崩了。当地百姓借着这个由头开始了反贪游行,几天之后又有本县一百多名秀才到孔庙哭庙,发泄心中的不满。随后还向当时的苏州巡抚朱国治检举揭发,吴县县令任维初的贪赃枉法等行为。

谁知任维初和朱国治两人早已勾搭成奸,他们逮捕了十八名为首的秀才,诬告他们抗税,聚乱,震惊了先帝之灵等罪名,上报之后,十八人被判斩立决,这其中就包括这位大文学家金圣叹。

行刑之时两个儿子,梨儿,莲子(乳名)来个父亲送行,哭的是泪如泉涌。金圣叹看着两个可怜的孩子,强忍着心中的悲痛说:“难过有什么用,我出个上联,你们对一对?”可心如刀绞般的孩子那里还能对出对子来啊,只有金圣叹从容不迫,死前还写出了:“莲子心中苦,梨子腹内酸”的绝对。

就这样,一代才华横溢的饱学之士,文坛巨星就这样被当时昏暗的官场冤枉致死了,死时才五十三岁。


风雨中的小草

金圣叹之死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因为他个人性格,另一个是犯了清朝禁令。

先说个人性格

在清朝那个封建专制年代,前朝万历年间生人的金圣叹是个怪人,甚至可以说是个疯子。

金圣叹在学官的提拔考试中以怪诞文章戏弄考官,被革除成绩,后又以第一名的成绩拔得头筹,却又主动放弃了试图之路,甘愿游荡市井。他什么都敢干、什么都敢说,什么都不在乎,肆意妄为、狂妄自大的性格让他在民间得到了“狂怪”的称号。

清朝禁令:

如果把金圣叹放到现代,以他的性格一定是个粉丝破亿、腰缠万贯、红粉裹衣、甚至名留青史的大V。但造化弄人,他生活在了比明朝更加专制的清朝。清朝自建国起,皇帝对权利的把控,可以说是明朝难以匹敌的。清朝不只一个皇帝像朱元璋,他的制度本来就应该叫朱元璋制。明朝好歹,有内阁提建议、有给事中驳回建议,必要时候老百姓还可以亲自在朝堂上向皇帝提意见。清朝倒好,什么权利都没有,皇帝皇权一把抓,只有尚书和侍郎能提建议(只是建议而已)其他人有一个算一个都不可以直接向皇帝进谏。清朝规定道及以下府县都没有直接上奏的权利。官员都没有言论权,何况百姓呢。清朝对士人言论的压榨,算是历代少有。

顺治五年,清政府在各府学、县学的明伦堂(读书讲学的地方,类似现代教室或者演讲会场)立一卧碑。碑上刻有三条禁令:

一、生员不得言事。(不能讨论政事)

二、不得立盟结社。(不能搞小团体)

三、不得刊刻文字。(不能在公众地方刊登文章)

这三条禁令,真实无比的告诉当时的士人基层,想要言论自由做梦。

国家明文规定三不得,每个人都看见了,每个人都知道违反的后果。但唯独金圣叹这个怪人不走寻常路。顺治十八年,金圣叹与百名学生因吴县县令任维初贪污一事,集结在明伦堂孔子灵位前,痛哭流涕,击鼓鸣冤。金圣叹更是写了一篇《十弗见》的文章讥讽任维初。

清朝明文规定,道及以下的府、县不得专折言事,不得搞小团体集会。人家不让干,狂怪金圣叹偏干,后来落得个斩首的下场。

金圣叹是个怪才,其实现代中国有个叫李敖的跟他很像。李敖几天前去世,昨日在火车站书店,老四买了一本李敖的自传,他也自诩是能改变上帝的人。李敖也是个啥都能说的怪人,非常不符合中国传统文人的标准。

一代怪才金圣叹卒年53岁,可惜、可叹、可敬的金圣叹。

一代怪才李敖之卒年83岁,可圈、可点、可思的李敖之。


老四有颗后槽牙

您的关注就是我的动力

金圣叹被斩首的原因是“江南三大案”的哭庙案,其余两个是“通海案”、“江南奏销案”。哭庙案的确切的名称应该是顺治18年的“抗粮哭庙”,包括后续清政府对发起人和参与者的镇压和处置。

时间点问题,顺治18年也是顺治驾崩那年,而金圣叹他们的哭庙事件和驾崩时间“无意”之中重叠了,我们无从考证是否有意,只知道金圣叹是因“大不敬”被处决即可。

本来哭庙这种行为古来有之,并非在清代出现,明朝的时候就有,升斗小民,甚至某些豪商也爱搞这些事情,一群人在文庙哭来哭去的,籍此抒发不满,官府也好,强权也罢多少也会考虑影响,妥善处理。哭庙的人往往都能得些好处或者是公正的待遇。这样一来便惯出毛病了,形成了一种习俗。而这一套在清代是耍不开的,尤其是冲撞了顺治的丧期。

哭庙的原由是吴县县令任维初,为了严刑催缴赋税,竟然还当场杖毙一人,而他自己偷偷的把官米当成个人资产卖掉,中饱私囊,激起了以金圣叹一群人的愤慨,所以才发生了哭庙事件,这是一种激愤,一种宣泄,一种诉求。大意就是列举了任维初罪行种种,且任维初也曾是个生员,我辈羞与之为伍云云。更是抨击了朱国治御下不严。

朱国治大怒,一干人等全部抓捕归案,因为哭庙文的起草人是金圣叹,所以把他也定为主犯,共十八人死刑,秋后问斩于南京。

朱白地同学的下场也不怎么好,搜刮民脂民膏也没人管,仗着自己正黄旗下的显赫身份横行四方,可惜钱没花完就被吴三桂弄死了。


古今通史

为何被斩首,一方面是命运安排,一方面是个性使然。

首先他碰上了清朝这帮皇帝。清朝的皇帝是异族统治,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没有文化自信的。到了乾隆,虽然经过了一直鼓吹康乾盛世,但是乾隆一样不自信,他们对于文人的言论一点不宽容,生怕动摇他们的统治根基。

其次他最不幸运的是遇到了贪官奸臣,正好遇到了朱国治这个贪官奸臣,把他扯到了哭庙案里面,上升到了政治高度,你想还有他好果子吃吗?

最后是金圣叹的性格造就的。金圣叹本来是个神棍,有才的神棍,看着舅舅救济过生活,还对舅舅出言不逊,不过他舅舅也不是好货,有名的卖国贼。他还放荡不羁,想学唐伯虎一样,到处出头,枪打出头鸟,下场不会太好。唐伯虎也是遭遇冤案,不过只是终身禁考了,性命无碍。金圣叹没有那个运气,因为冤案丧命。清朝把明朝皇帝说的那么残忍,然而由此可见,明朝对底层知识分子宽容多了。





圈里圈外的娱乐

金圣叹是明末清初苏州吴县人,著名的文学家、文学批评家。他批《水浒》、评《西厢》,并提出“六才子书”之说,从理论上大大提高了通俗文学的地位。金圣叹这个人是个个性孤高,个人主义者,狂放不羁,经常讥笑其他秀才庸俗愚拙。他从小学佛经,劝人向善,倾向佛道二家的自由放任,又有儒家的入世冲动。他深深体会到人生只不过是大梦一场,全然虚幻的,短暂易逝,充满烦恼失意,一切都不可恃,向往闲适平和的田园生活。

他在政治思想上倾向保守,经常批评明末官府苛政;同情被欺压的百姓,甚至主张官逼民反,但却又认为王命和礼法终不可违,对盗匪大肆谴责。

金圣叹痛恨县令贪渎,趁顺治帝驾崩后,1661年3月初,金圣叹与一百多个士人到孔庙聚集,以此来悼念顺治帝,借机发泄积愤,大搞学生运动会。到衙门给江苏巡抚朱国治上呈状纸,来了场集体上访。

结果却被官官相护的朱国治以“诸生倡乱抗税,并惊动先帝之灵”的罪名逮捕了一大批人,名声最响的 金圣叹当然也在劫难逃。经过会审,严刑拷问,金圣叹和十八位秀才等一百多人被以叛逆罪判处秋后处斩,就是震惊天下的“哭庙案”。




临刑之前,跟儿子话别,要求跟哭得跟泪人一般的儿子对对子,上联:莲子心中苦,儿子对不出,金圣叹只好自己吟出下联:梨儿腹内酸。这里的"莲"和"梨"分别又是"怜"和"离"的谐音,闻者无不潸然。在了无牵挂后,临刑不惧,昂然地向监斩官索酒酣然畅饮,边酌边说:"割头,痛事也; 饮酒,快事也;割头而先饮酒,痛快痛快!"刀架到脖子上的时候,金圣叹不忍看其他人被杀的惨状,对行刑的刽子手说:"我手中有二百两银票,先杀我,就归你。

死后,刽子手在他身上没搜出银票,却找到两张纸条,一张纸写个“好”字,另一张则是个“疼”字。就这样53岁的金圣叹就结束了他短暂的一生。


茹骞

清朝为了维护统治,对汉人镇压的一次行动,斩首金圣叹,威慑众人。

金圣叹本身是一牛人,才学出众,读懂点评《推背图》,写各种评论《水浒传》《西厢记》等等,为人怪诞,搁到现在,绝对是

大V,毒舌评论家

他卷入哭庙案中,具体是这么回事。顺治去世,天下都要哭灵三日。苏州吴县新任县令任维初是个贪官,提高赋税,中饱私囊,倒卖官米,百姓过的非常苦。以金圣叹为首的书生们同情百姓,但有没有武力,怎么办呢,当地有个习俗,有不法之事,不举之行,士子们每每聚集文庙,作《卷堂文》,向祖师爷孔圣人哭诉后,向上级报告,在明朝时,这个很有效果,明政府非常重视。

但是现在时清统治,金圣叹写了《《哭庙文》,矛头指向巡抚朱国治。巡抚朱国治当场逮捕了一众书生,以“摇动人心倡乱,殊于国法”之罪,全部判死罪。金圣叹平时就是嘲讽权贵,爱主持公论,这是“出头羊”被杀。

这事归根结底,就是“异族统治”要威慑江南众人,打击士族。


农村妞说事儿

说到底是因为南明被灭了,清朝不需要再拉拢江南的文人,这帮人是各地的士绅,地方上的领头人,正好还都有钱,抄家灭族可以进一步磨灭汉人的抵抗意识,顺道补贴国库。没有哭庙案金圣叹也会因为别的案子获罪的,奏销案,明史案,通海案等等目的都是一样的。鳌拜通过这些案子给清朝积累了超过十年用度的积蓄,这也是康熙平三藩的最大本钱


猪痴猪

清顺治十八年,顺治驾崩,同时,苏州发生“抗粮哭庙”案。事件起因是彼时苏州吴县新任县令任维初,初到任就实行祸害百姓大肆敛财的两手抓措施;一方面强征赋税;一方面盗卖官粮。任维初通过此举敛财无数,而吴中百姓就过得比较哭了。



出于对县官的痛恨和对百姓的同情,以金圣叹为首的一批文人写了状文控告县官,并将矛头指向了包庇手下的巡抚朱国治,《哭庙文》痛斥了任维初的滔天罪行,将其罪行一一揭发,最后结论说有任维初这种衣冠禽兽是对学问的败坏,而金圣叹等文人无可奈何,所以往文庙痛哭。朱国治大为震怒,下令逮捕了金圣叹,诬陷其“摇动人心倡乱,殊于国法”,在七月十三立秋时,在南京将其杀害。


据说金圣叹在临刑之前向监斩官索酒畅饮,边饮边说:“割头,痛事也;饮酒,快事也;割头而先饮酒,痛快痛快!”金圣叹作为一代文人名士,死于这种冤案,真的是文化界的重大损失。


侠客4070

金圣叹,清代文学家,批评家,对《水浒传》,《西厢记》《左传》等书籍评论过,金圣叹的死是由于哭庙一案。

清代顺治十七年,由于苏州吴县县令任维初贪赃枉法,盗卖官米,又严刑催缴赋税,引起百姓不满,于是金圣叹为首的几个秀才到文庙中发泄自己的牢骚和不满,然而清朝统治者却不能容忍这种行为,于是金圣叹与其他人被捕,罪名是纠党千人,倡乱讦告。不分首从,一律斩首,于是一代才子死于此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