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濮陽 澶淵之盟見證物迴鑾碑

迴鑾碑,亦曰“契丹出境碑”,位於河南省濮陽城內御井街西側。此碑原為青石,高2.6米,寬1.3米,碑文為宋真宗所賦《契丹出境》詩,相傳為寇準書寫,字大如掌,蒼勁挺拔,秀麗流暢。其南有一古井,水清澈甘甜,相傳為真宗駐蹕時所鑿,故稱“御井”。此跡是宋遼大戰與“澶淵之盟”的唯一見證。

迴鑾碑(又名契丹出境碑)坐落於河南省濮陽縣城御井街,是記載宋遼訂立"澶淵之盟"的唯一實物。公元1004年,契丹族的遼聖宗耶律隆緒和他的母親肖太后率兵二十萬進攻北宋,兵臨澶州。

河南濮陽 澶淵之盟見證物迴鑾碑

宋真宗在宰相寇準等主戰派的督促下,御駕親征,於澶州大敗遼兵,雙方議和,訂"澶淵之盟"。在班師回京之前宋真宗曾賦詩以志這次親征勝遼之事,由寇準書丹,鐫石於城內,也就是現存的迴鑾碑。御井相傳是當年宋真宗用過的水井,舊志稱"御井甘泉",為濮陽八景之一,現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宋景德元年(1004年),遼聖宋與其母蕭太后率二十萬大軍,以驍將蕭撻覽為先鋒,從幽州出發南侵,採取避實擊虛戰略,繞過冀(今冀縣)、貝(今清河縣)不攻,直抵黃河北岸澶州(今濮陽),急書一夕五至,宋廷大震。參知政事王欽若是江南人,請幸金陵;籤書樞密院事陳堯叟是四川人,請幸成都。同知樞密院事寇準曰:“誰為陛下畫此策者,罪可當誅。”並苦諫真宗御駕親征。

河南濮陽 澶淵之盟見證物迴鑾碑

是年十一月二十二日,真宗在寇準等人輔佐下,從京都起駕,趨至澶州南城,不欲渡河,以觀形勢。寇準進曰:“陛下只可進尺,不可退寸。

河北諸軍,日望鑾駕,若不渡河,人心益危,敵氣未懾,此非取威決勝之策。”在寇準、高瓊等人力促之下,真宗渡過黃河,來至澶州北城,登上北門城樓

宋軍將士望見黃龍御蓋,踴躍歡呼,聲聞數十里,軍威大振。真宗悉委軍事於寇準,準運籌帷幄,號令嚴明,士卒喜悅。遼軍數千騎薄城,寇準揮軍反擊,斬獲大半。適遼軍大將蕭撻覽已被宋軍床駑射死,氣餒引退,遣使求和。真宗厭兵,亦遣曹利用使遼。同經周折,雙方達成協議。以宋輸遼歲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為條件, 兩朝罷兵,各守舊界,互不侵犯,此約史稱“澶淵之盟”。

河南濮陽 澶淵之盟見證物迴鑾碑

當和議成,兩軍班師,真宗不勝欣喜,即賦詩一首:“我為憂民切,戎車暫省方。徵旗明夏日,利器瑩秋霜。銳旅懷忠節,闢兇竄北荒。堅冰消巨浪,輕吹集嘉祥。繼好安邊境,和同樂小康。上天垂助順,回旆躍龍驤。”鐫刻於石,以志其事,謂之“迴鑾碑”,立於御井旁。1958年11月,毛澤東主席赴鄭途經新鄉七里營時,問濮陽縣委書記王惠民:“濮陽還有北門樓嗎?”北門樓,亦曰“披雲樓”,有披雲接天之意,今城關鎮糧管所北,遺蹟猶存。1945年9月,陳毅揮軍南下過濮陽,賦詩曰:“能擲孤注寇萊好”亦指此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