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时期中国盛行的昆仑奴究竟是怎样来的?

泡沫了思念

昆仑奴,是古代对于黑人的叫法,“昆仑”在古代就是脸色黑的意思。其实昆仑奴在汉朝时期就有了,到了唐朝时期,由于昆仑奴力气大,很能干,又比国内的仆人便宜,所以十分流行。



《旧唐书·南蛮传》中记载:“在林邑以南,皆卷发黑身,通号‘昆仑’。”而林邑就是现在的越南中部,我们来看一下林邑以南是哪里,应该是菲律宾、马来半岛、泰国等地,这里是尼格利陀人主要分布的地区。在唐朝,向中国输出大量奴隶。


就连印度历史中也有这样的记载,说越南等地,从公元3世纪就有亚洲最大的奴隶市场,因为唐朝贵族很有钱,所以昆仑奴主要销往长安,而当时长安贵族对于这些黑人感到十分稀奇,所以便越来越盛行。


历史密探


问题应该从汉朝谈起,东汉末年,昆仑奴大批输送国内,当时的马来西亚,是昆仑奴市场,东汉末年,还组织了一支昆仑奴的特种部队,昆仑奴的身体基因特别强大,当时的东汉著名科学家王充,班固,就曾经做过选择昆仑奴与汉人通婚的实验,所育后代健壮无比,力大无穷。据【汉书奇录载】项羽之母,就是昆仑奴”,【史录新编】第七章载,张飞之母,昆仑奴也,生飞力能降十。而【隋唐旧事】载,李世民之弟李元霸,与李世民非一母所生,元霸是李渊与昆仑奴所生。



在历史变迁中,昆仑奴优化了东亚人种。今天的日本,就是三国中的蜀国,在诸葛亮的未雨绸缪的远见下,派五千精兵,带六千八百女昆仑奴强占日本岛,诸葛亮挥泪斩马谡,其实诸葛亮没有斩马谡,只是把马谡的头发斩去,让高傲自大的马谡带领年轻的五千蜀兵和昆仑女奴去了日本岛,后来的倭寇,一切狂妄行为,都遗传了很多的马谡基因。真正的日本岛,是在三国时开始有了正规的历史。


为什么在唐朝盛行昆仑奴?其实同性恋也是始于唐朝,唐朝人是个思想另类的朝代,达官贵人,思想腐败,以寻求刺激为乐趣。他们拥有美女,并不觉得幸福,开始寻寻觅觅,寻找奇葩方式,唐诗能盛行,也能看到唐朝文人的弥烂情怀,当时的唐朝豪门,以拥有昆仑奴为妾为荣,以家有三五昆仑奴为富贵标志。李世民都不爱武则天,就是因为身边有二十三个黑人女子。

李隆基可谓李家败类,安禄山其实就是昆仑奴之后,杨贵妃居然当李隆基面以身相许,录帽子李隆基还不知羞耻,坦然接受。唐朝的昆仑奴,达到高峰,普通百姓也常常娶昆仑女奴为妻,当时的昆仑男奴,在经过海关,必须先阉割,然后才能入境,应该说昆仑男奴都是太监,这也是唐朝放心引进昆仑奴的地方。


白这个颜色

看完我的回答大约需要3-4分钟,希望您觉得值得,谢谢。

图上我们看到世界上黑色人种的分布情况,主要在非洲、东南亚、澳洲及南美。我们今天常说的“黑人”指的是尼格罗人种,主要分布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而东南亚的黑人被称为尼格利陀人,也就是矮黑人。

这些黑人是怎么来到中国的呢?

西南海上有昆仑层期国,连接大海岛,……海岛多野人,身如黑漆,拳发,诱以食而擒之,动以千万,卖为蕃奴。

简单来说就两个字,为奴。唐朝时候,上层社会主要流行两类的外国奴隶,一种是“新罗婢”,相当于今天的菲佣,一种就是“昆仑奴”,那么他们具体做些什么呢?

第一,航行的水手。

“入水六十尺,驱使运载千余人……运动此船多骨论为水匠”
“海中不畏风涛,惟惧靠搁。……船忽发漏,即不可入治,令鬼奴持刀絮自外补之。鬼奴善游,入水不瞑。”

所载很清楚,昆仑奴擅长水性,这和他们长期生活在东南亚的海岛上有很大关系,并且,为了解决生存问题,他们可能有一些航行的经验,所以配合出海经商的唐朝商人非常合适。

第二,充当乐手

唐朝时期,各式音乐已经成为了上流社会的常规节目,而昆仑奴优秀的音乐细胞让他们成为音乐的辅助演奏者——

“琵琶宫调八十一,旋宫三调弹不出。玄宗偏许贺怀智,段师此艺还相匹。自后流传指拨衰,昆仑善才徒尔为。”

直到今天,黑人朋友们也是节奏感非常好,他们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

第三,从事与动物相关的工作

“昆仑儿,骑白象,时时锁著师子项。奚奴跨马不搭鞍,立走水牛惊汉官。”

唐朝人在东南亚发现昆仑奴的时候,当地尚处于原始社会,所以昆仑奴有一些和动物相处的经验,于是唐人安排他们做一些动物周边的工作。

敦煌壁画中就有驭狮昆仑奴、驯狮昆仑奴、驯象昆仑奴等形象,尤以文殊菩萨坐骑驭者为最大的特色。

至于其他的常规体力活,那自然无需多做赘述了。

最后一个问题,昆仑奴去哪里了?为什么之后较少这方面的记载?

主要还是昆仑奴的整体数量并不多,他们的后代在中国逐步稀释,三代之后,黑皮肤的一些特点也逐步减弱了。另外,昆仑奴在中国的农活工作中,并没有什么优势,唐人购买昆仑奴主要也是满足心理的好奇和炫耀,并非处于经济目的,随着热度下降,需求自然也就逐步消散了。



鱼包历史课

一、古代中国军队里的黑人奴隶

电影《墨攻》大伙都看过吧?《墨攻》里有个赵兵,大个子,高鼻梁,深眼窝,黑脸膛,长相与众不同,一瞧就是个老外。该老外被梁城人俘虏,小命眼看难保,他一边挣扎,一边用半生不熟的中国话喊道:“我是奴隶!我是被他们抓来的!”这段镜头,我至今记忆犹新。

《墨攻》讲的是战国时候的事儿,战国时候,真的有老外在中国军队里做奴隶吗?我没有见到相关的史料和文物,不敢妄言。不过我敢打保票,隋朝军队里倒曾经有一些外国奴隶。《通志》卷194记载,隋朝大将陈棱率兵攻打东南亚几个岛国,抓过一批“昆仑人”做奴隶,陈棱逼迫他们给士兵洗衣做饭磨刀喂马,以及在冲锋的时候当炮灰。后来陈棱发现,这批“昆仑人”不光会侍候人,还会讲好几个国家的语言,所以又让他们给自己当翻译。

二、昆仑奴主要来自东南亚

“昆仑人”就是昆仑国的人。昆仑国在哪儿呢?这个我们得求助佛教经典。《大正藏》第54册有一部四卷本的《大唐南海寄归内法传》,作者是唐朝僧人义净。义净效仿唐僧玄奘西天取经的壮举,从广州入海,先后航行到印度半岛和苏门答腊岛,游览了三十多个国家,回国途中写成《大唐南海寄归内法传》,在这部书的第一卷,义净就提到了昆仑国。根据他的描述,昆仑国不是一个国家,而是许多岛国的总称,包括现在的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爪哇和泰国。

义净到过昆仑国,亲眼见过昆仑人。他说,昆仑人头发卷曲,肤色漆黑,个子矮小,宽鼻子,厚嘴唇。义净还说,昆仑国的大多数居民都跟中国人长得差不多,只有这些昆仑人跟我们不一样。换言之,并不是所有的昆仑国居民都是昆仑人,昆仑人在昆仑国也只占很小比重。

根据义净的描述我们可以知道,所谓昆仑人,其实就是现在人种学里常说的“矮黑人”,矮黑人黑皮肤厚嘴唇,很像非洲黑人,但是身高却比非洲黑人矮很多,成年男子平均海拔还不到一米六,所以被称为是“世界上最矮的种族”。听说现在的马来西亚还生活着这样一些矮黑人,另外菲律宾也有,甚至台湾也有一些。

矮黑人跟非洲黑人一样,都有过一段被贩卖被奴役的悲惨历史。前面说过,隋朝大将攻打东南亚,曾经抓过昆仑人也就是矮黑人做奴隶。早在南北朝时期,梁朝大将跟北周军队作战,为了减少己方伤亡,也曾经很无耻地让一批矮黑人站在前面挡刀挡箭。关于这段历史,《太平御览》第885卷记载甚详,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找来读一读。

三、陶渊明的孙子虐待黑人

咱们的祖先使用矮黑人为奴,还不止让他们做炮灰这么简单。陶渊明大家都知道吧?他有个孙子叫陶岘,陶岘去广东旅游,在广东做官的亲戚送给他一把古剑、一只玉环和一个名叫摩诃的矮黑人。陶岘很高兴,从广东坐船回老家,途中百无聊赖,就拿那个矮黑人解闷。他瞧见哪里水急浪大,就把古剑和玉环从哪里丢下去,然后说:“摩诃,快去给我捞上来!”那矮黑人立马跳进水里去捞,稍有迟疑,就挨陶岘一顿臭骂。有一天,船到了一个叫作西塞山的地方,陶岘又把古剑和玉环扔进水里。摩诃说:“水色不对,下面有鳄鱼。”陶岘骂道:“今者二物既亡,尔将安用?必为吾力争之也。”(《太平广记》卷420,陶岘)意思就是说,那古剑和玉环是我的两个宝贝疙瘩,现在宝贝丢了,你却找不回来,我要你有什么用!不管下面有鳄鱼没鳄鱼,你都得给我下水!摩诃没办法,“披发大呼,目眦流血。”舍命跳了下去。过了半天,摩诃的胳膊和大腿依次浮出水面,一个活生生的矮黑人就这样被陶岘这个变态给折磨死了。

四、直到明朝,广东人还在贩卖黑奴

清初人屈大均《广东新语》记载:“昆仑奴,唐时贵家大族多畜之。” 宋朝人朱彧《萍洲可谈》记载:“宋世,广中富人多蓄黑奴。”明朝人王士性《广志绎》也记载:“万历中,广中多买昆仑奴,俗称黑鬼。”昆仑奴、黑奴、黑鬼,都是矮黑人的别称。从以上文献可以得知,至少在唐朝、宋朝和明朝这三个朝代,部分中国人尤其是广东人曾经购买矮黑人做奴隶。


开周说宋

昆仑奴为什么会在唐朝的都城长安出现,说直白一点其实就是一部东南亚的人口贩卖史。真正的昆仑奴,就是马来西亚的尼格利陀人,他们还有个非常形象的昵称叫做矮黑人。但是由于古代中国人看到外国人也是脸盲的嘛,所以大致昆仑奴就是统指当时被贩卖到长安城贵族家中的东南亚一带人口,再混着些非洲人和中国南方偏南亚体现特征的少数民族人种。

在《旧唐书·南蛮传》中说,“在林邑以南,皆卷发黑身,通号‘昆仑’。”这里的林邑就是现在的越南中部,所以林邑以南大致所指就是菲律宾、马来半岛、泰国一带,这也是尼格利陀人主要分布的地区。北宋时期的朱彧在《萍洲可谈》中也说,“广中富人多蓄鬼奴……有一种近海者,入水眼不眨,谓之昆仑奴”。其实这正符合尼格利陀人一直以来生活在沿海地带,善于捕鱼的特征。而根据印度历史记载,西贡(既现在越南胡志明市)自公元三世纪以来便有着亚洲最大的努力市场(在昆仑岛),其主要的销往地区就是中国,长安贵人们又有钱,又喜欢玩新奇的东西,对于昆仑奴当然是爱不释手啦,这也是为什么昆仑奴中“奴”字的来历了,已经确切点明了他们的身份。

但是大家都知道的嘛,人口贩卖,有时候为了赚钱,也不会全部都是尼格利陀人。也会混着前面说的少数非洲人,中国南部身形偏向尼格利陀人的少数民族,东南亚其他另外的人种,久而久之,大家就会看到不同样被贩卖的人口出现在长安城中啦,但是为了区别长安人和奴隶,他们就统一被称为昆仑奴。


三观粉碎机

先说昆仑这个词。昆仑和喀拉、哈拉互为谐音,均指黑色,因为通行于西北的地名中,所以个人认为它最早只可能来自以下三种语言的其中之一:印欧语系波斯语族;汉藏语系藏缅语族;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有专家考证最有可能出自阿尔泰语系,如果相邻不同种族也用这个词汇,可能是相互影响造成的。现代北方汉人方言说黑,音近似何,跟哈拉、喀拉也是谐音,不知道是互相影响还是本来古汉语就有这个读音的字,而古汉语表示黑色多用墨,黑字不知何时开始运用的。与西北许多地名用喀拉或者哈拉或者昆仑表示黑色相对,好像表示白色多用玉龙两个汉字来记音。

再来说人。中国人所谓的昆仑奴也就是黑奴是指肤色比中国人黑的奴隶。只要比中国人黑,那就有各种不同的黑色程度。加上卷发特征,这样的人当时有很多:印度次大陆有很多这样的种族,因为古印度文明缔造者达罗毗荼人就是有矮黑人基因的混血种族;印度洋安达曼群岛还有仅存的正宗矮黑人;东南亚的一些山区和海岛还有这种有矮黑人基因的原始马来人特征的人群,现代马来人已经有优势的黄种人特征了;新几内亚岛上的巴布亚人也有卷发黑肤的特征;不远的美拉尼西亚群岛人也是这个特征;再往南的澳洲土著因为澳洲还没被发现,所以不是他们。

唐代已有从东非、阿拉伯地区、印度次大陆、东南亚到中国沿海的航路了,阿拉伯水手完全可以把远如东非的各地黑色种族次第卖到中国。但是仅从经济角度考虑,从中南半岛或者印度尼西亚群岛到中国沿海是最近的航路,昆仑奴的绝大多数应该是东南亚的有矮黑人特征的原始马来人,所以有昆仑奴、新罗婢的说法,距离近、成本低么!

综上所述,昆仑奴来源的多样性是无疑的,绝不是某一种族才是昆仑奴,有很多不同的种族。在古籍描述中身高体壮、力大无穷的应该是东非黑人;而作为温顺家奴的(中等身材)则可能是来自印度次大陆的深肤色人群,或者是来自新几内亚岛和美拉尼西亚群岛的土著;而身材矮小作为马戏团滑稽演员或者贵族和宫廷豢养的小丑极有可能是安达曼群岛的正宗矮黑人,或者中南半岛及印度尼西亚群岛的有矮黑人特征的原始马来人(不是现代马来人)。以上各种族均有古代不同昆仑奴画像、壁画、陶俑为例证。


第九区春虫虫

从大航海时代开始,科技文明首先兴盛起来的欧洲就开始用非洲黑人做奴隶,但是他们使用外国奴隶的历史跟我们中国比起来时间上就晚得多了,我国唐朝时期就开始使用黑人奴隶,在当时称为昆仑奴,当时的贵族和富裕人家都有使用昆仑奴的现象。

"昆仑"通常指昆仑山,但昆仑奴指的是外国黑肤色的奴隶,因为昆仑还有黑色的意思,唐人就将黑色皮肤的人统称为昆仑人,所以昆仑奴是一个泛称。

但是《旧唐书·南蛮传》中曰:"在林邑(越南中部)以南,皆卷发黑身,通号'昆仑'。"所以唐朝的昆仑奴应该有一部分来自于南洋诸岛,因为那里也有一些尼格罗人种,特征是卷发乌身,但是昆仑奴还有一个称号叫蕃奴,说他来自西域地区,但是中亚和西亚阿拉伯一带却很少有黑人,不过不排除有中亚和阿拉伯的商人,贩卖非洲黑人和印度人到唐朝,非洲黑人在唐朝被称为僧只奴,不过昆仑奴中的印度人或更多一些,大家都知道印度人的肤色并不比黑种人白多少,两者站在一起单看肤色有的甚至看不出来,所以昆仑龙中应该也是包含非洲人和一些包括印度人在内的南亚人的,也有的史料认为还包括一些阿拉伯人,有的唐三彩骆驼载乐俑上就有阿拉伯人。



那么这些昆仑奴来到唐朝主要做什么呢?当然会有一些人成为贵族或者大户人家的奴隶,不过其实昆仑奴做杂耍卖艺的挺多,从史料上来看,他们或精习乐舞,供人娱乐,或为奴仆,供主人役使,所以时人称其为昆仑奴。

唐朝时的长安是一座国际化大都市,这里有来自世界各地的人,昆仑奴在当时应该是形成了一种产业链,有的可能是被拐骗而来,但更多的就像现在的偷渡,他们来到这里也是想讨更好的生活罢了,也有一些是跟随外国使节来到长安等地然后留下来的。


宇宙万能镜

看到“昆仑奴”,我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大明宫词》里的昆仑奴面具,太平公主和薛绍的爱情信物。

上元佳节太平与韦氏出走大明宫,梭巡于长安西市,来到一处卖面具的摊前。

太平:这是什么面具?黑如锅底,鼻子这么宽……

摊主:公子不知,这叫昆仑奴面具,大海盗王世杰刚刚从海那边贩回来一批昆仑奴,个个体壮如牛,身高越丈,却性情温良,踏实肯干,一到长安就被贵族豪门瓜分殆尽。如今,上街能带两个昆仑奴保镖,是世家少爷们最时兴的玩意儿!小姐何不趁过节也买两个面具,赶赶时髦?

太平用玉镯与摊主交换了两个昆仑奴面具。


在节日狂乐的人群中,太平与韦氏走散了,满街都是戴着各式面具的人们,当太平以为来者是韦氏而揭开一张昆仑奴面具时,便成就了一幕最经典和迷人的与薛绍的“初相逢”。我一度认为这一场景,美极。



薛绍:你是不是认错人了?你在找人?

太平:我是在找昆仑奴。

薛绍:我不是昆仑奴,昆仑奴仅仅是一张面具,通常面具下的人脸是不同的......

脸黑如锅底,鼻翼宽大,体壮如牛,身高越丈,性情温良,踏实肯干,世家少爷、贵族公子的保镖,曾经的大唐时髦......这就是我对“昆仑奴”的最初印象。

但是,当时我对“昆仑奴”有很多疑问?迥异于中国人的肤色与体貌,海外背景,奴隶身份,昆仑奴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存在?他们又是怎么远到大唐为奴?

黑人?

《旧唐书》卷一九七《南蛮传》云:“自林邑以南,皆卷发黑身,通号为‘昆仑’。”

《太平广记》卷四八二所引《朝野金载》云:“场帝令朱宽征留仇国,还,获男女口千徐人并杂物产。……人形短小,似昆仑。”

《文献通考》卷三三九《大食》条云:“太平兴国二年,遣使贡方物,其从者目深体黑,谓之昆仑奴。”

宋代朱或《萍州可谈》卷二称:“广州富人多畜鬼奴,绝有力,可负数百斤。……谓之昆仑奴。”

苏颁咏昆仑奴诗云:“耳似两张匙。”(《太平广记》卷一七五所引《开天传信记·苏颁》)



卷发黑身,目深力大,耳似张匙.......

历史文献对昆仑奴的记载中唯一和《大明宫词》中描绘有很大程度出入的就是身体短小。

面对这样的描绘,我们本能地把昆仑奴和非洲黑种人联系起来,那么他们真的是来自非洲的黑奴吗?

关于昆仑奴来自何方的问题,学术界存在不同的看法,主要有三种观点:一种认为昆仑奴是南洋黑人,另一种认为是非洲黑人,还有一种认为是南洋黑人,非洲黑人兼而有之。

日本学者桑原鹭藏《隋唐时代来往中国之西域人》认昆仑奴以南海黑人为主。吴春晗《昆仑奴考》认为“昆仑是黑人,即马来人种的一个专名词,专指一种卷发黑身的人种。西方学者大多倾向于南洋黑人之说。1911年,夏德和柔克义已经指出:“‘昆仑奴’……多半是马来人或者马来半岛和南方诸岛的黑人。”美者学者谢弗《唐代的外来文明》一书认为:“昆仑奴”就是从印度群岛输人的奴隶,是最广义的“马来人”。

张星烺《昆仑与昆仑奴考》指出:“昆仑国亦可为非洲,毫无疑义也。”胡肇椿等人认为:汉代的黑奴与唐、宋昆仑奴的来源是不同的,汉代的黑奴是印度尼西亚境内的土著居民,而唐代的黑奴来自非洲。

李季平《唐代昆仑奴考》则认为唐宋时代文献中的“昆仑”一词并不是指中国古代西域的昆仑山,而是外国语的译名,是“指南海诸地的昆仑,或指非洲东岸的马达加斯加岛,是若干地名的代称”

我本人更倾向于昆仑奴以南海黑人为主,但兼有非洲黑人的观点。

常识告诉我们黑色人种来自非洲,可是我们从人类学的角度看,人类按肤色分四大人种:白种人,黄种人,棕种人,黑种人。

古人类形成于非洲的东非大裂谷附近,然后开始向外迁徙。最先从人类主流迁徙人群中分化出去的是以A,B系基因为底子的黑种人,也就是今天非洲黑人的一大部分。

在黑种人分化出去之后没多久,C,D系基因为底子的棕种人也从人类主流迁徙人群中分化出去了。

D系棕种人基因,也就是尼格利陀矮黑人基因。


尼格利陀人与非洲的俾格米人在外观上相似,有着矮小身材和深色皮肤,但是,遗传检验研究的结果显示尼格利陀人在早期便从亚洲人分支出来,与黑人关系疏远,尼格利陀人外表与非洲人相似是由于对相似环境的适应,赤道环境是他们外观特征形成的重要原因。

所以,面目黝黑、头发卷曲并不是黑种人的“专利”。

《旧唐书》卷一九九《南蛮传》记载:“自林邑以南,皆卷发黑身,通号为‘昆仑’。”“真腊国,在林邑西北,本扶南之属国,‘昆仑’之类。”

《新唐书》卷二二二《南蛮传》记载:“盘盘,在南海曲……其臣曰勃郎索滥,曰昆仑帝也,曰昆仑勃和,曰昆仑勃谛索甘,示曰古龙。古龙者,昆仑声近耳。”又有关于大、小昆仑部的记载:“由弥臣至冲朗,又有小昆仑部,王名茫悉越,俗与弥臣同。由冲朗至禄羽,有大昆仑王国,王名思利泊婆难多珊那。”

“掘伦国”可能为马来语Kling的音译,源于梵语Klinga(羯陵伽),意为“和雅”。羯陵伽(Klinga)为古代印度的部落名,位于今奥里萨地区。传说公元前261年,阿育王入侵羯陵伽,引起羯陵伽人向海外移民,此处昆仑人应专指南海尼格利陀人。

慧琳《一切经音义》卷八十一:“昆仑,亦曰骨论,南海洲岛中夷人也。甚黑,裸形,能驯服猛兽、犀象等。种类数般,即有僧祇、突弥、骨堂、阁蔑等,皆鄙贱人也。” 又说:“昆仑诸国,阁茂为大。”杜佑《通典》卷一百八十八:“扶南,隋时其国王姓古龙,诸国多姓古龙,讯耆老言:昆仑无姓氏,(古龙)乃昆仑之讹。”这个“古龙”(昆仑)是孟-高棉语各族管理阶层的别称。该词在《隋书·帝纪》中也被译作“真腊”。显然,“阁茂”、“真腊”都是高棉语kamara或khmara的不同音译;故这里的“昆仑国”应当是kamara。高棉语语族分布于南海地区,位置上与尼格利陀人分布区域相符。

所以,根据历史文献中对于昆仑诸国的记载,昆仑奴应该大部分就是来自于南海诸国的棕种人尼格利陀人。他们在肤色外表上十分接近黑种人。

但是,昆仑奴中确实不乏非洲黑种人。

宋代周去非《岭外代答》卷三记载:“西南海上有昆仑层期(Komr Zanj)国,连接大海岛,…海岛多野人,身如黑漆,拳发,诱以食而擒之,动以千万,卖为蕃奴。”

Komr Zanj由阿拉伯语Komr(月亮)+ 波斯语Zangi(黑人)构成。

Komr(音译昆仑)作为地名指的是非洲东岸之马达加斯加。僧祇、层期(Zanj),即非洲东岸之桑给巴尔(Zanzibar)。

这些人大多数是被阿拉伯人贩运到唐朝的。因北魏,隋唐时期中国北方称“黑”为昆仑,所以时人也将这些来自非洲黑奴称为昆仑奴。甚至贩卖他们的阿拉伯人也被称为昆仑人。


《新唐书·吐蕃传》:“由洪济梁西南行二千里,水益狭,春可涉,秋夏乃胜舟。其南三百里三山,中高而四下,曰紫山,直大羊同国,故所谓昆仑者也。”可见唐代以前曾把昆仑山称为紫山。紫近于黑。

[清]陶保廉《辛卯侍行记》认为:“考昆仑者,…为胡语喀喇之转音,犹言黑也。”肖兵也承认:“‘昆仑’一词与kara或kala(黑)的发声最为近似,kara一语又为中国西北、西南方许多民族乃至中亚、南亚某些民族所通用,属于阿尔泰语系,所以有人以‘黑水’(喀喇水)所自出的昆仑山为‘黑山’(《楚辞与神话》)。

“昆仑”一词,在中国古代除指昆仑山外还指黑色的东西:

北魏人贾锵家财千金,有奴善别水。尝乘舟于黄河中流,以匏瓠接河源水。一日不过七八升。经宿色如绛,以酿酒,名昆仑觞,香味奇妙(窦萍《酒谱》、《酉阳杂俎·酒食》)。

茄子因呈紫黑色,隋炀帝大业年末,改称茄子是“昆仑紫瓜”(见《本草纲目》、《杜宝拾遗录》、《芝田录》)

种甘蔗因色赤紫得名昆仑蔗(《通志·昆虫草木略》)

《晋书·李太后传》:“时后初为宫人,在织坊中,长而黑,宫人谓之昆仑。相者惊曰:‘贵人也!’遂生孝武帝。”

《新五代史·慕容彦超传》:“彦超黑色胡髯,号阎昆仑。”

北魏、隋唐王室、慕容彦超都具有鲜卑血统,所以其语言中有阿尔泰语词汇是不奇怪的。

所以唐人也以“昆仑”代指黑色,我甚至怀疑,新旧唐书中出现的“昆仑”诸国甚至可能是因为其人肤色为黑色的外貌特征,而被冠以“昆仑”之名的。同样,由于外貌特征上的相似度,无论是从南海诸国来的黑人,还是非洲来的黑人,都被唐人称为了“昆仑奴”。

来源

昆仑奴到大唐为奴主要有三个途径:

一、战争掠夺

隋唐之际,甚至早在汉魏六朝时期,中国与昆仑诸国之间爆发过规模不等的战争行为。《水经注》卷三六云:“交州刺史以兵讨林邑,败之,追击至于昆仑。”

《旧唐书》卷一八四《杨思歇传》云:“开元初,安南首领梅玄成叛,自称“黑帝”,与林邑、真腊国通谋,陷安南府,诏思助将兵讨之。”

昆仑人也有为寇之习,侵扰周边国家,《大越史记》、《钦定越史记通鉴纲目》记七六七年的海寇事:“海寇来自昆仑、门阁婆。”

唐朝有将战争俘虏当作奴隶的习俗,我们有理由相信,唐代昆仑奴中有一部分人就是在与昆仑诸国、诸部落作战时所缴获的俘虏。

二、进贡、赠送

进贡、赠送也是昆仑奴来到中国的途径之一。

《新唐书》卷二二二《南蛮传》云:“室利佛逝……咸亨至开元间,数遗使者朝……又献侏儒、僧祇女各二及歌舞。”诃陵国曾两次向唐朝进贡僧祇,《新唐书》卷二二二记载:“元和八年,(诃陵)献僧祇奴四、五色鹦鹉、频伽鸟等。”

《旧唐书》卷一九七《南蛮传》云:”(元和)十三年,(诃陵)遣使进僧祇女二人、鹦鹉、砒帽及生犀等。”从史书记载来看,唐朝接受进贡的黑奴的数量不多,进贡的次数也有限,所以通过进贡而到中国为奴的昆仑奴数目不会很大。


三、人口贩卖

大多数的昆仑奴主要经由阿拉伯国家转卖到中国。

《刘氏耳目记·墨君和》篇云:(墨君和)母怀妊之时,曾梦胡僧携一孺子,面色光黑,授之曰:“与尔为子,他日必大得力。”

胡僧主要指来自阿拉伯及中国古代少数民族的僧人,就唐代而言,胡僧中以阿拉伯人为最多。墨君和(人称墨昆仑)母亲梦见胡僧携子而来,这在某种程度上反馈了这样一个信息:在当时人们的认识之中,昆仑奴是由阿拉伯僧人或商人转卖到中国的。

宋代周去非《岭外代答》卷三昆仑层期国条称:“西南海上有昆仑层期国。……海岛多野人,身如黑漆,卷发,诱以食而擒之,动以千万,卖为蕃奴。”

赵汝适《诸蕃志》卷上《海上杂国》条云:“昆仑层期国在西南海上,连接大海岛……西有海岛,多野人,身如黑漆,虬发。诱以食而擒之,转卖与大食国为奴,获价甚厚。”

《诸蕃志》卷上《苏吉丹》条云:“番官勇猛,与东边贼国为姻。彼以省亲为名,番舶多遭劫掠之患,甚至俘人,以为奇货,每人换金二两或三两。……土人壮健凶恶,色黑而红,裸体文身,剪发跳足。”《诸蕃志》卷上《占城》条云:“买人为奴婢,每一男子,瓷金三两,准香货酬之。”《事林广记》卷八《岛夷杂志》佛罗安条云:“外国贼舟……多就是港口抢劫本地人往别国卖,每一人鬻金四两或五两。”

这里文献记述了昆仑国海岛的“野人”被人以食物诱擒,转卖与大食国作奴隶,可以得知买卖的人口数目很大--“动以千万”,而昆仑奴的价钱却较低,一般为2至5两黄金。

所以昆仑奴来到大唐的途径,应该主要还是被通过各种诱捕、掳掠的方式辗转贩卖而来。

其实我更感兴趣的是当时从事贩卖“昆仑奴”贸易的人究竟是些什么人?比如“大海盗王世杰”(可惜历史上似乎并无此人),我想这个人群应该会带给我们研究昆仑奴的更多视角。

可参考:

程国斌《唐代小说中昆仑奴现象考述》文

唐善纯《古今中外传说中的昆仑山》文


逗补天秋雨

昆仑在我国古代是指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一带,并非昆仑山。1994年出版的《昆仑奴》,就讲述了在安史之乱后,被奴役的昆仑族人流落中原的故事。


《昆仑奴》剧照

而昆仑奴则是指来自那里的奴役,其中包括大多数黄种人和极少部分黑人,也有学者指出,可能也包括一些偏远山区的少数民族。

而至于唐朝时期盛行的昆仑奴怎样来的,我认为原因有三点。

其一、唐朝当时的包容。但是唐朝自认世界中央,与各国保持友好往来,成为国际化大都市。唐朝经济不仅很发达,而且文化在世界上也名列前茅,与世界许多国家的交流更加频繁。

这些国家会派学者、留学生到长安等地学习,同时也会有佛教、伊斯兰教传入中国,这就使得这个时期在街上碰到黑人或者外国人并不“稀奇”。

Δ昆仑奴啊剧照

其二、东南亚人口贩卖。人口贩卖,对于人贩来说是为了赚钱,对于长安城的贵族家来说是需求。

至于昆仑奴人种的差异,是由于昆仑奴也区分等级,黑人昆仑奴就只有一些社会地位较高的人用的起。

其三、唐朝经济的繁荣。当物质需求得到满足时,就需要精神需求。大唐的盛世,经济的繁荣,使得人们需要昆仑奴来为他们服务。

Δ《昆仑奴》剧照

正如当今社会有能力的人都会选择保姆,为了让自己生活的更加轻松。当社会上对于昆仑奴有需求时,变会相应的有供应,这就使得昆仑奴在唐朝时期盛行。


史之策

虚无缥缈的东西,还有一群人能够想到这里想到哪里,现在的文化真的是很可怕的,一些艺术作品,网络小说,毫无根据或者夸张放大的一些事情,居然被一些人当做是一种例子或者证据,信誓旦旦的写到回答里,这不知道是什么想的。为什么要说昆仑奴,不就是一个地方的努力嘛,这种在封建社会所具有的社会形势,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吧,可能就是其中一个被历史文献提及了,你就觉得它与众不同,可能那些大同的奴,唐山的奴,合肥的奴等等,只是文献没出土一样,或者你就是单纯的觉得,昆仑奴这个标签听上去很帅?

这一点,似乎欧洲国家做的更泛泛一些,我们看不到什么地方的奴,但你知道全世界当时最大的奴隶贸易就是黑奴,黑奴似乎就不分什么品种了,就以颜色来看了,所以我觉得当时这个交易是一个很普遍的行为,普遍到它没有办法具有独自风格的标记,这也是为和大家都知道,但是记不住的原因。昆仑奴在这个例子的反差下,是不是可以说明一点与众不同的问题呢?比如只是当时皇族的一种调侃,只是为了形容一下而已,是不是昆仑当时是神灵所在之地,那他们为奴是不是对自己权利的一种表现形式而已,说自己比山神还要强的意思?或者昆仑奴真的存在,但是就是特别的少,哪里的人个子都很大,但身份不想我们想的额那么简单是做牛做马的努力吗,而是那种护卫,类似带刀护卫和保镖。毕竟那时候所有的人都自称奴才吧,就连诗人李白见了皇帝也得自己说是奴才,所以这个昆仑奴我不认为是一种奴隶的含义,更多是一个特殊人种在皇帝面前的自我描述罢了。

这样的问题,和我以前看北欧神话里,大家谈论泰坦是个什么东西一样的意思,这个就是当时的有一种远古巨人,说被锁了起来,放出来就祸害神界,这个定义是不是和昆仑的巨人差不多呢?如果是这样的话,有没有人想过他们可能是同一个东西,可以说都是那个时代在一起的物种,毕竟版块没有运动前,很多地方可能本来就挨得很近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