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村村周氏宗祠

周村村地處諸暨市南10公里的街亭鎮南,由周村、江口兩個自然村組成,村域面積3.08平方公里,為丘陵地區,南鄰開化江,北倚陳蔡江和蘆花坪山,西北為大馬坪山,南側為棺材山、茅塘山。村莊依山傍水,地勢起伏,周圍群山環繞,自然生態環境良好。周村的民風淳樸,人文資源豐富,遺存清代民居、宗祠眾多。目前總人口2165人,792戶,以周姓為主,村級經濟以種植業為主。諸東公路自村北經過,交通便利。曾經獲得諸暨市衛生村、諸暨廉政建設示範村、諸暨市統計基礎規範化行政村等榮譽。

據《周氏七年派宗譜》記載,宗譜尊湖南道州人理學開山鼻祖,北宋哲學家周敦頤號濂溪者為始祖。周敦頤四代孫周靖,隨父遷徙江西南康,遷河南開封祥符之東關鎮,公元1133年,北宋南渡,周靖扈駕南遷,任國子監太常寺博士,因武穆公岳飛蒙難,呼天而泣,“忠良之殄,國之禍也!中原終不復矣!”力乞罷官,歸隱於諸暨紫巖盛厚裡村(今楓橋鎮)。周靖的四代孫周誾,於公元1190年左右,偕兄攜弟,由紫巖遷居諸暨南門,周誾第五代孫宋郡馬周文清,被周氏後裔歷代尊稱為廿裡牌太公。公元1395年左右,周誾的孫子周仕昂(輝六)隻身遷入街亭之東塢村(即今之周村)定居。據譜牒記載“公當明初兵燹之後,播遷流隅街亭之東塢村,而時,上為孫村,中為徐宅,下為俞石。今四姓無存,而星羅霧列者,盡公後裔。非積功累德,足邀天眷,曷克致此。”周仕昂初隅周村之時,生活艱苦卓絕,大年三十,僅以一碗蘿蔔絲滾豆腐分歲。舊時,周村周氏紀念祖先,過年必燒此菜,以教育後輩,勿忘祖先創業之艱辛。自周氏明初遷居周村至今,六百餘年,周姓後裔已達四百多戶,可謂丁蕃族盛。

周村的周氏祠堂位於周村自然村中村(村委會東側),坐北朝南,始建於清朝中期,初建為二進,民國初,進行第一次修繕並擴建一幢,成連進三幢,畫棟雕樑,規模壯觀,氣勢宏偉。前後三進,由門廳、中廳、後廳、及前後側廂組成,佔地面積1044平方米。第一進門廳五開間,明間五架抬梁,三柱七檁,三明兩暗,門廳前側已改造,大門缺失,以磚牆封砌,次、梢間三架抬梁,四柱七檁,左右築封火山牆。前簷施牛腿,雕刻精細,刻飾獅形圖案。中廳五開間,結構與門廳同。明間五架抬梁,四柱九檁,用石柱,次間五柱九檁立中柱,前槽卷蓬頂,工藝精細,明間簷柱牛腿刻飾故事人物圖案,東西側廂二層結構,工藝簡單,後廳結構與中廳同,保存較好,但工藝稍遜於中廳。屋頂硬山造,陰陽合瓦,封火山牆頂。宗祠中立有重修宗祠碑記。

民國時期,周村的賢達之士,捐募資產,創辦學校。在宗祠中建立了諸暨縣立第二初級小學校,供周村及附近村落孩子就讀,有學生百多人,所有學生就讀一律不用交學費。學校有祠產祀田作資產,並設立董事會管理校務,時任會長為周監波先生。學校還有校歌一首,放學後,學子們唱著校歌回家,歌詞大意是:“一天容易過,夕陽又西下,鈴聲報放學,歡天喜地各回家,日日歡聚,暫別只一夜……”在祠堂創辦新學,使得古老的周氏宗祠,增添了新的功能,也使得普通得百姓子弟,得到了接受教育的機會,極大地提升了附近村民素質,培養出了大量優秀人才。周村民風純樸淳厚,更深諳民族大義,在抗戰期間,日寇佔據周村長達四年之久,淫威肆虐,周村無一人變節媚敵。新中國成立後,諸暨縣立第二初級小學校改名為周村小學,直至20世紀80年代搬出祠堂。周氏宗祠即是周氏家族的行政中心,更是周氏族人精神家園。除了供奉先祖牌位以妥先靈之外,周村周氏宗祠還有他的另外一個功能,凡當村民遇到自然災難,失去寓所的,均可在祠堂內暫時安家,以恤凍餒。

經歷了幾百年的周氏宗祠,風雨侵蝕,鼠雀損剝,但是整體構架格局基本保存完整,其門廳於80年代時作過改造,前簷簷口用磚封砌,由於年久失修,屋面漏雨,導致局部構件糟朽、變形東西兩側廂破敗嚴重,中廳明間簷柱牛腿被竊,後廳天井兩側側廂有倒塌危險,地面因80年代時祠內曾作五金鑄造廠,殘損嚴重。無人管理導致荊榛蔓生,桁椽朽腐,前後廂房,萎塌在地,滿目瘡痍,不忍瘁睹!

直至2013年,時任周村村黨支部書記周氏後裔周仕文,為了保護歷史文物遺產,聯絡村中俊傑賢達,組建了祠堂修繕小組,準備重修周氏宗祠。而今天的周村村,行政管理區域已經擴大,上至青山頭,下至趙家、江口、鴨塘、下楊,已同屬周村,村民亦非周姓之一族,周氏宗祠的作用,亦非僅僅侷限於周姓之一族。為此,捐贈者不管周、陳、樓、趙,連出嫁之女,均積極參與。眾人一心,紛紛慷慨解囊,籌款一百七十多萬元,於是編制預算,組織施工隊伍,擇吉開工,派專人監督施工質量,剋日竣工。

新落成的周氏宗祠建制上一切如舊,分為門前廣場、戲臺、大門、圍牆、天井、享堂、拜堂、寢堂、輔助用房等幾個部分。其建築系統地運用木雕、石雕、磚雕這三大傳統建築工藝,裝飾豪華,富麗堂皇,雄偉壯觀,有著精湛的雕刻技藝和不朽的藝術價值,百年宗祠煥然一新,更顯風采。中堂懸掛新做“五世同堂”、“副部級”、“博士後”等匾額激勵後人。同時把新舊祠堂的照片作為資料對比成立,新立《重修周氏宗祠碑記》一方以垂後,並有專人看管宗祠,各種傳統正在逐步的恢復。周氏宗祠的重修,一來可以認祖歸宗,理清周氏血脈和傳承、繁衍情況,對遷徙外出的族人是一種寄託。二來可以激勵、教育子孫後代奮發進取,為國家為宗族爭光。在周氏先輩的激勵之下,周村周氏人才輩出。

現在的周氏宗祠,他繼承了周氏歷代先賢之教風,樹立了村人好學上進的正氣,孕育了無數的優良族人,他們承前啟後,繼往開來,人才蔚起,百業俱興。

周村村周氏宗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