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记历史使命发掘精神富矿

《梁家河》反映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生动实践,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宝贵财富。全市上下要认真学习梁家河蕴含的大学问,从中学习心忧天下的情怀、善于团结的胸襟、大公无私的境界、热爱人民的赤诚,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实践观、发展观,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弘扬优良传统,增强“四个自信”、提升党性修养,不断凝聚干事创业的巨大力量。

从习近平总书记7年知青岁月到习仲勋等老一辈革命家在旬邑马栏地区战斗生活的近7年时间、从革命时期到建设时期、从关中特区到陕北高原、从父亲到儿子,两位领袖虽然所处的时代不同、空间不同、挑战不同,但他们为国家、为民族、为人民不懈奋斗的崇高品质和始终不渝的革命精神一脉相承。

——理想信念上高度一致。关中特区初创,习仲勋同志遭遇错误肃反,甚至面临死亡威胁,但他和陕甘边根据地的战友们毅然肩负起领导发展关中特区的重要使命,在马栏等处筑起了一道道铜墙铁壁,成功保卫了延安和党中央,被誉为延安最安全的红色南大门。这种矢志不渝听党话、百折不挠跟党走的忠诚信仰和信念,在习近平总书记身上得到充分传承和发扬。从15岁来到黄土地时的迷惘彷徨,到22岁离开梁家河时的坚定自信,正是异常的艰辛、异常的磨难,炼就了习近平总书记坚如磐石的理想信念、笃定自信的人生目标。

——群众观念上高度一致。习仲勋同志在马栏期间,强调要“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的这一面”,关中的人民无论大人和小孩都知道他、喜欢他,马栏地区至今流传着习仲勋同志“易马换担”“十个鸡蛋”等故事,毛泽东同志曾赞誉习仲勋同志为“从群众中走出来的群众领袖”。在梁家河,习近平总书记心系群众安危冷暖,用脚步丈量黄土高原的宽广与厚重,遍尝了衣食之苦、稼穑之艰,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确立为自己的奋斗目标。

——革命创新上高度一致。在马栏,习仲勋同志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通过深入调研实施土改政策、开荒拓耕和普选运动、“三三制”等一系列新措施,有力地巩固壮大了革命根据地。在梁家河,习近平总书记带领村民打坝、修路、建社,发展沼气池点亮深山,开启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新实践。正是这样一种革命求变、开拓创新的传承,锤炼了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勇于探索的高尚品行。

——奋斗精神上高度一致。当年,面对马栏山大沟深、缺穿少粮的窘境和国民党反动派经济封锁的困难,习仲勋同志响应“自力更生、克服困难”号召,动员干部群众投入大生产,种粮种菜、纺布织衣,基本实现了丰衣足食。习近平总书记到梁家河插队后,牢记父亲教诲,什么活重干什么,什么活累干什么,闯过了跳蚤关、饮食关、生活关和劳动关。正如他所讲,“七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我的锻炼很大,后来遇到什么困难,就会感到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

梁家河是习近平总书记读懂人生、读懂中国、读懂人民、读懂中国共产党的重要起点,《梁家河》反映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生动实践。马栏是习仲勋年轻时战斗和生活的地方,形成了光耀千秋的马栏革命传统。梁家河插队的7年,习近平总书记把从革命家庭、父母身上耳濡目染体悟到的革命传统和良好家风家教内化于心、外践于行,形成了为民造福的初心、追求真理的精神、埋头苦干的作风、攻坚克难的意志、中华复兴的梦想,在从政生涯中不断积淀、丰富和升华,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提供了丰沃养分。

《梁家河》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鲜活教材,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认真体悟其中蕴含的为民造福的初心、追求真理的精神、埋头苦干的作风、攻坚克难的意志、中华复兴的梦想,自觉用以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要学好、用好《梁家河》这本教材,传承马栏革命传统、弘扬梁家河蕴含的精神,不断汲取力量,引导党员干部坚定信心、勇挑重担,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干在实处、干出精彩,全力打好精准扶贫脱贫、生态环境保护、优化营商环境、巩固创文成果“四场攻坚战”,迈出新时代爬坡过坎、追赶超越更大步伐,取得建设富强人文健康新咸阳更大进展。(本网评论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