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河南话念唐诗宋词很好听,河南话是接近古汉语的方言吗?

是谁蒙蔽我双眼

河南方言念唐诗纯粹是顺口而已,和古汉语没有多大关系

河南方言俗称“中原官话”属于北方最大的官话区,也是最为接近于现代普通话的方言。而中国的古代汉语标准是指中国古代的河南话,那时候多采用洛阳音(河洛方言)和开封话制订了中国最早的官方普通话又称“中原雅言”。但是进入近现代以后专家通过语言对比研究发现:古代的“中原雅言”和现在的中国广东话(粤语又称“唐话”)和客家话(古代南迁的洛阳人带过去的方言)最为接近或者相似。河南自经历了“五胡乱华”与北方游牧民族的各个朝代战争洗礼、融合及通化的过程以后基本上其当地方言河南话已经和古代的“中原雅言”不搭边了!这一点我们必须得承认。至今客家话里面的词汇仍是保留古汉语最多的语言之一。


至于你说用河南方言对唐诗宋词好听,那只是顺口而已。现在的河南方言和古汉语没有一点的关系好吗?现在世界上最为接近于古汉语的语言有粤语、吴语、客家话、闽南语、日语、韩语/朝鲜语、越南语、(注:客家语又称“河洛话”即古河南洛阳方言)。


豫东小年胡

“河南话念唐诗宋词好听”,这也许是真的,因为重庆话念唐诗宋词好听。为什么重庆话念唐诗宋词好听就能推出河南话念唐诗宋词好听的结论呢?别急,让我慢慢道来。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重庆话念唐诗宋词乃至现代诗词究竟好听不好听。“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圻,乾坤日夜浮……”,这是杜甫《登岳阳楼》中的前四句,押的是“0U,欧”韵,阳平声,用普通话念第四句的“浮”(fu)就不押韵。如果用重庆话来念,“浮”字应读“f0U”(阳平声,普通话没这个读音的字),这就完全押韵,非常好听了。再看韩翃的《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用重庆话念韵律优美,因第二句末尾字“斜”应读如“霞”(Xia),与“花、家”押韵。用普通话念则不押韵。各位都谙熟普通话,就不必细说了,下同。至于宋词,比如辛弃疾的《鹧鸪天·陌上柔桑》中,“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也是用重庆话念才押韵。现代的毛泽东主席写了不少诗词,如《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六月天兵征腐恶,万丈长缨要把鲲鹏缚。赣水那边红一角,偏师借重黄公略。百万工农齐踊跃,席卷江西直捣湘和鄂。国际悲歌歌一曲,狂飙为我从天落。这首词作于1930年,应该是按湖南方言的音调写的,毛主席在北京多年,一直都是一口浓重的湖南乡音。有趣的是,我们用重庆话来诵读,同样韵律优美,除了下阕第三句按规则未用韵之外,句句押韵,押的是UO韵,阳平声。恶,读euo,阳平声,拼得不准,普通话没这个音;缚,念bo,博士的博;角,念juo,阳平,普通话也没这个音;略,念li0,阳平,普通话无此音;跃,念Yuo,阳平;鄂,与恶是同一个音;落,读lu0,阳平,普通话念去声……总而言之,重庆话念唐宋以来的很多诗词都韵律和谐。我想,旧时的人创作诗词,大槪多是按自己熟悉的家乡话来写的,因为那时并无法定的标准语音,何况人们对家乡话的热爱和坚守是那么执着,他们像爱护自己的生命一样爱护家乡话,像中国人民志愿军坚守上甘嶺一样坚守家乡话,“宁卖祖宗田,不卖祖宗言”这个祖训已成绝大多数人的人生信条。您看,贺知章这位唐朝的老先生,在外当官多年,老了老了,还在坚守着他的家乡话,那“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的名句不是很能·问题吗?我真纳闷儿,他在长安求功名、考进士、混迹官场的那些年头儿,是用时髦的官方语言还是操他老家的浙江话呢?如果时时处处都是乡音不改,行得通吗?这倒值得研究。唐宋诗词的作者,大多在陕西、河南一带成长、学习和“工作”,他们说话应该是用陕西河南“方言”,他们写诗词也应该是用陕西河南“方言”,而现今的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难怪用普通话念唐诗宋词常觉不合韵律。让我们回过头来再讨论重庆话吧。重庆话、四川话都属西南官话,它辐射四周,覆盖了很大一片国土。据研究,它的形成,与明清时代汉人南迁密切相关。于是我就想,在那兵荒马乱的年月,南迁的人们扶老携幼,拖家带口,肯定很多心爱的物品都丢了。但是,有一样东西是绝对不会丢的,那就是:“家乡话”!自古以来,中国的政治中心都在包括河南的中原一带,这里的方言可能就是当时的官方语言。可以设想,南迁的人中河南人一定不少,他们把具有官方语言特质的、能产生强大影响力的家乡话带到四川、重庆一带,再掺合其它语言,就慢慢产生了西南官话、四川话、重庆话。換句话说,就是重庆话与河南话有“血缘关系”。对河南话我没做过深入研究,只晓得他们爱说“中”;再有就是戏曲中的“刘大哥说话理太偏,谁说女子不如男”,那腔调还是满好听;还有“我是黄世仁他娘”,把“娘”字拖得长长的、音调一起一伏的,别有一番意味。由于我对河南话了解不夠透彻,所以无法直接断言河南话念唐诗宋词好听还是不好听。但是,我认为,旣然重庆话读唐诗宋词好听,与重庆话有“血缘关系”且是当年官方语言的河南话念唐诗宋词也应该好听。重庆话、河南话都可能是接近古汉语、保存了古汉语某些特色的方言。最后我还要说几句,普通话念唐诗宋词不押韵并不能说明普通话不好,实际上普通话是最优秀的汉语,这些年不少人写诗词、做对联都以普通话为标准,其结果,佳作层出不穷,真是美不胜收。


宗太浩

我曾经在微博上发过一段内容引起了很多人都讨论,当然还有对骂,具体如下

自建都陕西的西周始,关中方言被称为“雅言”。《诗谱》载:“商王不风不雅,而雅者放自。”汉代的大一统格局族大融合更促使了陕西话影响全国各地的方言。唐代达到鼎盛。上至皇帝、妃子、大臣,下到黎民百姓、国外使节均说陕西话。也就是说秦朝以及唐朝,陕西话是标准的“普通话”。 这段话当时确实引起了不少的争论。
关于粤语与古代汉语之间的关系,学术界认为其与广韵系统 (宋代) 的联系较为紧密,而非唐代。 当然,粤语中有一些发音和唐音很接近,保留了少数中古前的词语 ,不过这种倾向不占主流。



唐音只有客家话和粤语比较接近。所谓的陕西话,关中话,是五代十国之后北方民族迁徙融合的产物。


寻找老西安

这个说法比较奇葩啊!河南话读唐诗宋词?我还真没听过!不过如果说用理论来解释,也能说的通!

首先宋朝古都是河南开封!既然作为都城,那肯定是政治,经济,文化的集散地。据说《清明上河图》就是根据开封的原貌绘制的!


而唐诗宋词的格律也是起源于唐宋时期!所以如果说河南话跟宋词之间有关联那也是情有可原的吧!

不过唐朝的都成在西安,如果按照问题的理论来讲,唐诗是不是用陕西话来朗读会不会更加上口呢??没试过,惜我不会说陕西话!不然一定试试!

哈哈,问题问的离谱,回答也就稍加搞笑!欢迎大家踊跃吐槽啊!研究研究,到底这是弄啥呢?😂😂


怡然自得小痞子

这又扯到中古汉语像当今哪种语言问题。

首先讲声母,中古汉语36声母,清浊对立,北方方言声母全部清化(包括河南话)。不展开详述,自己对比,下同。

其次讲韵母,中古韵尾有m、p、t、k,这在北方方言里是没有了的,闭口m尾混入n/ng;p、t、k消失,晋语等少数语言仅存弱化形式(喉塞h)。

再讲声调。中古汉语平上去入四声,各分阴阳,八个调类。河南话我不清楚,入声肯定没有。

关于念古诗词押韵问题,仅能反应韵母问题。客家话、粤语无疑是保存最好的。


9998人关注

语言是先于文字的,每个部落族群都会有不同的发音。随着文字的出现,各种方言也会趋于同一。社会发展国家出现,部落族群合并,文字和发音也势必更加统一,殷商做为可考有文字的国家,统治阶层就会形成相对统一的语言和文字,这也应该是最早的官方语言,殷商的范围大致在现在的河南和山西南部,商最终灭于河南,河南应该是中国官方语言的起源地。诗歌有特殊性,它有强烈的韵律,并且不断规范,可以吟唱,那么只要语言发声有韵律感都可以作诗吟唱。现在我们所说的普通话是韵律感最弱的,以至于我们都快无法还原诗歌本来的面目了,反而方言尤其是做过首都的方言,它们都会有很强的韵律感,非常悦耳,用它们来读诗一定会很好听。我读书少,欢迎指正。


关爱一生58100003

我曾写过论语音的变迁,以及为什么用方言读诗更有感觉的文章。

其实每个人用自己的家乡话读诗都有感觉。

因为那是你从娘胎里就开始听开始感受的语音。

不似普通话是后天学的。有憋脚的普通话,却不可能有憋脚的家乡话。

家乡话不用想就说出来了,而用普通话朗诵,则顾虑太多。至少我们经常看到有人嘲笑别人的发音不标准。

发音不标准,自然感觉就差了。


祖龙汉

这样的说法实在是太多了。有的说广东话是古代的雅言,也有说是闽南语,西安话等等,不一而足。不同时代的诗词用不同的地方语言来念,都会觉得比较接近。广东的直舌,北京的上卷舌,越南的下卷舌,发音方法都不一样。只能说地方语言既有保留也有融合吧。


弓箭手217977303

用什么地方的话读古诗词好听,没有统一标准,因个人喜好而已。但可以肯定的是,现在的河南方言与古汉语发音不是一个系统。古汉语的变迁,尤其是语音学的变迁有两个节点不容勿视。一是唐末五代战乱,导致中原人口外迁。二是南宋灭亡,衣冠南渡。现在的客家人才是真正的中原人,客家语才最接近古汉语的语言。现在的河南话,只不过是金元时期的北方话与本土文化融合的产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