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學生創造更多的“第一次”

給學生創造更多的“第一次”

第一次,太不可思議了

1996 年 9 月,我到高二(5)班參加一個由學生自己組織的主題班會。

一名女生站在講臺上,顯得異常侷促,她的臉紅到耳根,聲音微小而且打著戰。她清了好幾次嗓子,說:“同學們,請大家原諒我,因為這是我自上學以來,第一次面對這麼多人講話。”

第一次!太不可思議了。

11 年的學校生活,11 年的成長,她竟然是第一次在公眾場合講話。如果再這樣混過一年,在整個中小學教育中她就有可能連這個“第一次”也沒有了!

太可怕了 ! 但這卻是無法迴避的事實。

我們給學生創造的“第一次”機會實在是太少了,許多學生只好走到社會上再去完成人生的“第一次”。這是教育的失職!

此時,學校藝術節剛好要組織“招標”,我想,讓學生把主題確定為“嘗試‘第一次’”不是挺好的嗎?中標班級的學生也蠻喜歡這個創意,於是就這麼確定了。結果,這個“ 嘗試‘第一次’”的主題,使藝術節上淨是些“意外的收穫”。

學生的日記

先看一眼高二(1)班李大為的一篇日記。

藝術節是件挺叫人高興的事,可我們班中標的項目卻叫我有些失望。開餐館?太沒有挑戰性了!做飯、炒菜,真沒勁!

哎,藝術節的主題不是“嘗試‘第一次’”嗎?我也弄個“第一次”乾乾。對了,當採購!餐館的採購員應該算是個重要角色了,蹬上三輪車,在市場上與小商小販們侃侃價格,多神氣呀!

角色定下來,餐館的老闆找碴兒來了,給我們來了個“三不得”:供菜時間不得晚於早上 6:30,各類菜價不得高於批發市價,從市場到餐館損耗不得高於 2%。

要買批發價的菜,那就必須到批發市場去。我們到市場上一打聽才知道,批發市場是4點鐘上市,5:30就全撤離了。要買到批發價,肯定要在3點半以前起床。可我們幾個全是“叫不醒”的大懶蟲。

機械鐘加電子錶。鬧鐘把爸爸、媽媽全吵起來了,就是沒有叫醒我,幸虧爸爸手勁大,扯著耳朵,拽著頭髮,才把我弄了個半是醒來半是睡。蹬著三輪車走到半道,我好像還在打呼嚕呢。

市場上人頭攢動,我從來沒想過,比太陽早起的人竟然是這樣多。原來只是從歌詞裡知道,環衛工人好像起得很早,想不到賣菜的比環衛工人還要早,這樣推測一下,菜農們還不知多早就要下地收菜了……

菜買回來,到餐館裡一交貨,問題就出來了。先是短斤少兩,把規定的2%損耗減去,還少了12%;然後就是菜的質量不好,用經理的話說,有些菜像茼蒿、芹菜,已經老得牛都不能吃了。

經理說兩句也就罷了,大廚、二廚也插進來,“西北風裡加蒺藜”,直把我們幾個搞得眼紅耳熱,但又奈何不得。人家說的也確實有道理,成本在第一道關口就抬上去了,下面的經營難度就大了,沒有價格優勢,要想招攬顧客,必將是難上加難。

這個“第一次”,教訓實在是太深了,經理、廚師們,給我們機會吧!看我們明天的第二次!

“第一次”終生難忘的體驗

當然,第二次採購也並不盡如人意,但卻避免了好多第一次的錯誤。

也是在這個藝術節的“美食一條街”上,有一個攤位格外引人注意,有四個人高馬大的男生守著一個茶水攤在賣大碗茶。

大家都感到非常奇怪,每一個攤位都是學生自己投標選擇的,他們四個身強力壯的男孩子怎麼會選擇這麼一個項目?

我走過去問他們,才知道這幾個學生將來打算經商,現在想借這個機會研究一下經營方略,嘗一嘗做買賣的滋味。他們告訴我,四個人總共湊了18塊錢買茶,水是從學校鍋爐房免費打來的。兩天下來,口乾舌燥,嚐遍了酸甜苦辣,總共才掙了16 塊錢。

過去,家長叮嚀,老師告誡,說錢來之不易,雖然嘴上不說什麼,可心裡並不服氣,私下裡想:現在不過是花你們的錢罷了,將來掙錢了,一掙就是個“萬元戶”,什麼十萬八萬還不是滾滾而來。現在看起來,錢還真的是來之不易!

我們家長、老師苦口婆心地說了十幾年,可孩子們並不買賬。而“第一次”體驗,卻叫他們終生難忘。

在後來的藝術節上,學生連工商局、稅務所、技術監督局和銀行營業室都組織起來了,一個個高中生搖身一變成了局長、會計、化驗師……

有了嘗試“第一次”的經歷,學生開始自己去尋找“第一次”了—— 有一天,我偶然發現了一名女生的週記——《讓座後的目光》。

這位學生寫了自己在返校的公交車上給一位抱孩子且身體有殘疾的婦女讓座的故事。她在日記中寫道:“這是我第一次給別人讓座,儘管從小學開始老師就教我們助人為樂,但直到今天我才真正理解了助人為樂的真義。因為當我站起來的時候,我明顯地感受到了滿車讚許的目光,甚至感受到了身後目光的灼熱,喉嚨裡有一種熱乎乎的感覺。

以前老師在課堂上講學雷鋒,該給別人讓座,但我從來沒有什麼感覺,也從來沒讓過座。今天我有了這種感覺,以後再面對讓座的時候,我再也不會無動於衷了……”

人生是由無數“第一次”組成的。在學校生活中我們應儘可能多地給學生提供“第一次”體驗,儘可能地讓學生主動尋求“第一次”體驗,這樣的經歷會影響學生一生,這樣成長起來的學生可以更好地適應未來的時代和光怪陸離的社會。

不要把這些都留到學生踏上社會之後。那樣就意味著我們的教育使命沒有很好地完成。


本文選自源創圖書《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李希貴著,教育科學出版社2017年7月出版

給學生創造更多的“第一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