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溫那段血與火的悲壯歷史,向民族英雄致敬

作為中國在抗戰八年中第一個收復的縣城,作為中國出緬邊境的要塞,可以說,沒有騰衝抗戰,抗日戰爭的走向有可能更加困難。

騰衝之役,扭轉了中國命運。

沒有經歷過八年抗戰的烽火硝煙,不知道民生疾苦;沒有經歷過十年文革的動盪浩劫,不知道被迫分離的苦痛。

重溫那段血與火的悲壯歷史,向民族英雄致敬

對於年輕的我們來說,似乎無法想象當年先輩們經歷的戰爭痕跡,無法想象我們的祖國在戰火中奮起付出的努力。

所以,我來到了騰衝,來到了滇西抗戰紀念館,來這裡重溫那段血與火的悲壯歷史。

重溫那段血與火的悲壯歷史,向民族英雄致敬

在滇西抗戰紀念館展廳中,地面上明黃色的日期在靜靜的告訴我們每一個時期的歷史:

歷史回顧

1943年11月,日軍渡江進攻失敗,;1944年5月,中國遠征軍第20集團軍強渡怒江,打響了騰衝戰役;1944年9月7日,攻打松山,成功收復松山;1944年9月14日,攻克騰衝城,淪陷了兩年零4個月又4天的騰衝城,終於又回到了祖國的懷抱;1944年11月6日,成功攻克龍陵;1945年1月20日,攻克畹町,跨過國界進入緬甸追殲日軍。

重溫那段血與火的悲壯歷史,向民族英雄致敬

戰爭是殘忍的,牆壁上掛著的1003頂鋼盔,組成了鋼盔陣。據說戰爭結束後,鋼盔都是需要交回給軍隊的。

而這1003頂鋼盔,則永遠失去了與它一起作戰的戰友,有的上面甚至有子彈穿過的痕跡,或許它們也很疼。

重溫那段血與火的悲壯歷史,向民族英雄致敬

沈從文寫了一本書,它的名字叫《邊城》;崔衛東導了一部電視劇,它的名字也叫《邊城》。

而騰衝,則有著“極邊第一城”的稱號。中國遠征軍帶著玉石俱焚的決心來參加這場戰爭,最終獲得慘勝,為中國的抗日戰爭拉開了勝利的序幕。

重溫那段血與火的悲壯歷史,向民族英雄致敬

在滇西抗戰紀念館旁邊,有著這麼一座長眠著九千多抗日遠征軍的墓園,它的名字叫國殤墓園。它不是烈士陵園,卻勝似烈士陵園。

重溫那段血與火的悲壯歷史,向民族英雄致敬

騰衝戰役的見證者,94歲的抗戰老兵盧彩文,經常來國殤墓園看望曾經一起戰鬥的戰友們。

儘管已經年老,但是身姿依舊挺拔,如果有幸遇見他,他會跟你講述很多發生在那個年代的故事。

重溫那段血與火的悲壯歷史,向民族英雄致敬

戰士們的安眠地,是一個已經沉寂多年的死火山,密密麻麻、整整齊齊的排列著幾千塊墓碑,佈滿了整個小團坡。

如今,墓碑上早已長滿了斑駁的青苔,上面的字跡有些已經模糊不清,只能依稀看見一等兵、二等兵……

只有碑前還正在盛放的白菊在告訴我們,仍舊有許多人,記得他們的名字,記得他們的事蹟,即使經過歲月的變更,也從未忘記過。

重溫那段血與火的悲壯歷史,向民族英雄致敬

不知道有沒有人記得南斯拉夫的電影《橋》,裡面有一首歌叫《朋友,再見》:請把我埋在高高的山崗,再插上一朵美麗的花,每當人們從這裡走過,都說啊,多麼美麗的花……

重溫那段血與火的悲壯歷史,向民族英雄致敬

偶爾,給長眠的戰士點一支菸,好似他們仍在,好似他們仍能傾聽到我們對他們的敬慕,對他們的欽佩,對他們的惋惜。

重溫那段血與火的悲壯歷史,向民族英雄致敬

每個人看到這一幕都是震撼的。我們彷彿看到了在瀰漫著濃烈的血腥、燒焦的皮肉、滾燙的彈殼和刺鼻的硝煙味的戰場上,中國遠征軍們不畏生死、奮勇上前的身姿,彷彿看到了被炸傷身軀仍舊完成任務的壯烈,也彷彿看到了無數戰士期待和平的渴望。

我在心裡默默的對他們說:你們做到了!你們看到了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嗎?會不會感到欣慰?會不會覺得你們的犧牲是值得的?

我想他們的回答是肯定的,是毋庸置疑的。因為這就是他們的初衷,就是他們的心願。

重溫那段血與火的悲壯歷史,向民族英雄致敬

山頂有個通高10米的紀念塔,上書“民族英雄”。他們當的起這個稱號,為了國家存亡,為了民族大義,毅然告別親人,走上戰場,他們是我們永遠的民族英雄。

重溫那段血與火的悲壯歷史,向民族英雄致敬

如今,曾經作為滇西主戰場的騰衝,早已恢復了往昔的寧靜,時間似乎早已撫平了戰爭的創傷,人民安居樂業,其樂融融。

但我們永遠不會忘記,這些民族英雄為了和平的生活所付出的努力與生命。這是一段活著的歷史,這是真正的民族脊樑。


我是琰稜

帶著有趣的靈魂

我一直走在路上

旅行|攝影|寫作|分享

郵箱:[email protected]

CFP/攜程簽約攝影師、中國民俗攝影協會會士、搜狐金牌作者、微博簽約自媒體、秒拍達人、微博旅行視頻博主、樂途旅遊網專欄作家。

新浪微博:@琰稜 http://weibo.com/lingchik

騰訊微博:@琰稜 http://t.qq.com/ling_chik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