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呦呦女士研發的青蒿素是用來治療什麼疾病的?

法圖麥•錦

感謝您的邀請,中國科普作家協會會員吳一波來回答您的問題。
《詩經》:“呦呦鹿鳴,食野之苹。我有嘉賓,鼓瑟吹笙。呦呦鹿鳴,食野之蒿。我有嘉賓,德音孔昭。呦呦鹿鳴,食野之芩。我有嘉賓,鼓瑟鼓琴。”

85年前,一位父親從《詩經》“呦呦鹿鳴,食野之蒿”的詩句中為他的女兒取名屠呦呦,誰料想她真的同蒿草結下生命之緣。從“呦呦鹿鳴,食野之蒿”到85年後“呦呦鹿鳴,一鳴驚人”,屠呦呦的名字和《詩經》裡的青蒿結下了不解之緣。這首名揚千年歷史的詩歌再一次伴隨一箇中國科學家的名字在大地傳頌。2015年歲末,傳來對我國科學界最振奮的消息,中國科學家屠呦呦與日本科學家大村智(Satoshi Omura)、愛爾蘭科學家William C.Campbell共同榮獲本年度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3位科學家均是因在天然藥物研究領域的突出貢獻而獲獎,其中屠呦呦研究員是因為發現抗瘧疾特效藥物青蒿素(qinghaosu、arteannuia、artemisinin)的偉大貢獻而獲獎,大村智和Campbell是因共同發明抗寄生蟲特效藥物阿維菌素(avermectin)等而獲獎。屠呦呦此次獲獎是我國科學家首次在自然科學領域獲得諾貝爾獎,無疑是對我國科學家做出巨大貢獻的肯定,特別是對我國天然產物研究領域的科技工作者以激勵。

瘧疾曾是一種嚴重危害人類生命健康的世界性流行病。據世界衛生組織報告,全世界數10億人口生活在瘧疾流行區,每年約2億人患瘧疾,百餘萬人死於瘧疾。2011年9月13日紐約聯合國總部發布了題為《十年夥伴關係和成果》的報告,報告顯示過去10年中,全球投入了約50億美元,為抗擊瘧疾取得了顯著成果,由瘧疾導致的死亡降低了38%。11個非洲國家的瘧疾病例及死亡率都下降了50%以上。但在20世紀60年代初,全球瘧疾疫情仍難以控制。儘管同樣來自於天然產物的抗瘧藥物奎寧(quinine)曾經為人類的健康做出了約300多年的傑出貢獻,但是由於人體產生了耐藥性,使奎寧的抗瘧作用大大降低,而在二戰期間研究的化學合成藥物氯喹(chloroquine)也開始產生相當大的耐藥性。


經國家最高領導人毛澤東、周恩來批示,國家科學委員會、衛生部、化工部、總後勤部、國防科技工業委員會和中國科學院組成了全國瘧疾防治領導小組,1967年5月23日由國家科學委員會、解放軍總後勤部負責招集在北京飯店召開了“瘧疾防治藥物研究工作協作會議”,由國家部委、軍隊直屬和10個省、市、自治區及有關軍區的數10個單位組成了攻關協作組,這就是中國國務院專門成立的赫赫有名的“523”項目,協作組的常設機構為523辦公室,設於軍事醫學科學院,由當時的總後衛生部長張劍芳任常務主任,先後組織國內60多個研究機構、500多名研究人員參加,科研工作在523辦公室統一部署下,從生藥、中藥提取物、方劑、奎寧類衍生物、新合成藥、針灸6個大方向尋求突破口。1969年2月,中國中醫研究院中藥研究所的1位年輕的實習研究員屠呦呦接受任務加入了“523”協作組並擔任中國中醫研究院“523”項目研究組的組長。

經過200多種中藥的380多個提取物篩選,屠呦呦最終將焦點鎖定在青蒿,是受東晉名醫葛洪《肘後備急方》(圖2)中“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漬絞取汁,盡服之”可治“久瘧”的啟發,從植物青蒿里壓出青蒿汁液,汁液裡很可能有“抗瘧”的化學成分。從現代植物學的角度考證,古書中的青蒿就是植物學意義上的黃花蒿Artemisia annua Linn.。在反覆閱讀東晉葛洪《肘後備急方》後,發現其中記述用青蒿抗瘧是通過“絞汁”,而不是傳統中藥“水煎”的方法來用藥的,屠呦呦認為很可能是因為“高溫”的原因破壞了其中的有效成分。據此,屠呦呦改用低沸點的溶劑乙醚來提取青蒿中的有效成分,所得青蒿的乙醚提取濃縮物確實對鼠瘧效價有了顯著提高。經過反覆實驗,最終分離獲得的第191號青蒿中性提取物樣品顯示對鼠瘧原蟲有近100%抑制率的結果。屠呦呦研究組驗證間日瘧11例、惡性瘧9例、混合感染1例,結果顯示青蒿提取物能大幅殺滅瘧原蟲,療效優於氯喹。1972年成功分離出一種無色結晶,後將其命名為青蒿素。


吳一波

首先,糾正一下,屠呦呦女士不是研發了青蒿素,而是發現了提取青蒿素的方法。


藥師說藥事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