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屠呦呦落選中國院士,你怎麼看?

讀書時間


不管屠教授有沒有入選院士,她所做出的貢獻是有目共睹的,她贏得諾貝爾獎就足以證明她是有實力有貢獻的。


達理雅特


2019年11月22日,兩院院士增選名單出爐,不出意料,李彥宏早在第一輪就被刷掉了,而王堅則實至名歸的成為了這一年民企院士第一人,但是翻遍了名單也沒有找到大家心目中早該入選的那位科學家的身影,她就是屠呦呦老師。

這位被國外媒體稱為“沒有留洋背景、沒有博士學位、沒有院士頭銜”的偉大女性是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科學獎項的中國本土科學家、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生理醫學獎的華人科學家。 是中國醫學界迄今為止獲得的最高獎項,最重要的是,此次獲獎意味著中醫藥成果獲得了整個世界和科學界最高獎項的認可。

據世界衛生組織不完全統計,青蒿素在全世界已挽救了數百萬人的生命,每年治療患者數億人。在今年年初屠呦呦和愛因斯坦、圖靈、居里夫人等一起被提名為“20世紀最偉大科學家”,而屠呦呦是唯一在世的科學家。BBC給出了她入選的三大理由:艱難時刻仍秉持科學理想,砥礪前行亦不忘回望過去,她的成就跨越了東方和西方。

可惜從2015年10月獲得諾獎至今已經四年的時間,每年的兩院院士增選都彷彿將這位老人遺忘,恰如她70多年來好像一直都沒有被中國科學界想起一樣。


將屠呦呦老人拒之於院士門外的理由很多,但最堂而皇之的理由其實是年齡:2015年10月屠呦呦老人獲得諾貝爾獎,2016年12月中科院學部主席團會議就修訂了《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工作實施細則》並規定:被推薦人年齡(按增選年6月30日實足年齡計算)一般不超過65歲。在各學部正式候選人中,60歲(含)以下的一般不少於三分之一。

1930年出生的屠呦呦女士當然“超齡”了。學術界對此有一個經典的笑話:這不會是故意的吧?

與屠呦呦同齡的袁隆平是65歲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的,恰好趕上,要不也超齡了。

說到院士增選,就不得不提到清華智慧與顏值並存的美女學霸——顏寧教授。

無論是不是因為中科院院士落選負氣出走,但她兩次落選中科院院士是有目共睹的,我們這裡不誅心,只說後面的結果。

彷彿是示威一般,就在2019年中國兩院院士增選名單公佈三天之後,頂尖學術期刊《Nature》 11月25日上線了來自顏寧教授團隊的一篇論文。這項研究以“加快評審文章”(Accelerated Article Preview)形式發佈,是顏寧團隊多年來解構電壓門控鈣離子通道(voltage-gated calcium,Cav)的又一力作,也是今年顏寧團隊逆天的在CNS上發的第五篇論文。

有些對學術界不太熟悉的同志可能會問,什麼是CNS,美國《Cell》、英國《Nature》和美國《Science》是國際公認的享有最高學術聲譽的三大期刊,發表在三大期刊上的論文,大都是由世界範圍內知名專家層層審讀、反覆修改而成的高質量、高水平的論文,這就是所謂的CNS期刊,很多學者終其一生也未必能在CNS上發表一篇文章,顏寧團隊今年就發了五篇……

更可笑的是,顏寧在中國沒有獲得的認可反而在美國得到了。

2019年美國當地時間4月27日,這位被公認為集才華與美貌於一身的清華女神,後來出走普林斯頓大學擔任雪莉·蒂爾曼講席教授的顏寧還在微博上慶祝自己獲得“魏茲曼女性與科學獎”(Weizmann Women and Science Award)時,她當時並未意識到,另外一個重大榮譽這麼快就到來了。

三天後,同往常一樣,顏寧直到凌晨五點才備完課。睡前,她為系裡中午的教授午餐會和下午的課定好鬧鐘。上午11點半,鬧鐘響起,鋪天蓋地的短信和郵件炸懵了顏寧,她傻傻地在朋友圈問大家發生了什麼,這才後知後覺地發現自己已經當選了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此刻,教授午餐會已經準備好了慶祝用的香檳。正是在當地時間4月30日,美國科學院(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NAS) 公佈新入選的院士名單,共有100名美國本土科學家以及25名外籍科學家入選。其中,普林斯頓大學教授、結構生物學家顏寧當選為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這離2017年5月她離開母校清華返回另一個母校普林斯頓擔任講席教授僅僅過了兩年,離她據傳因為“年輕”而落選中科院院士還不到兩年。

無論她如何表達自己的無所謂,但在美國的學術成就以及獲得的肯定和榮譽客觀上為其在國內申請項目基金以及落選院士所受的各種鬱悶和奇葩理由出了口惡氣。


高維宇宙觀


首先,這個問題99%是受某自媒體的不實消息而發的,該消息的題目是“因論文數量不夠?屠呦呦教授再次落選院士,科研之痛何時止”,而“屠呦呦落選院士”也上了熱詞榜。

但是,無論是吃驚、感慨還是氣憤,都不要忽視這是一條假新聞。

2月29日,中國工程院證明上述消息不實。兩院院士2019剛剛增選過一輪,2019年1月1日正式啟動,11月公佈結果。按照“兩院院士每兩年增選一次”的規定,下一次增選時間應為2021年。兩院章程中也並未對院士的“留洋背景、博士學位、足夠論文”進行明確要求。屠呦呦先生並不是“落選”,而是沒有參選。

《中國工程院院士增選工作實施辦法》中明確規定,候選人的年齡原則上不超過65週歲,年齡超過65週歲的候選人,獲得6位院士提名方為有效,且僅能接受6位院士的提名,其中本學部院士應不少於4位。

而屠呦呦先生已經89歲高齡了(1930年12月30日),雖然獲得6位院士提名並不困難,但對於屠呦呦先生來說,並沒有多大的意義。在我看來,甚至是“自降身價”,畢竟單單一個“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含金量遠超“院士”這個頭銜;她還被評為2015年度“感動中國”人物和2016年度“全球最具影響力人物”,並先後獲得“影響世界華人終身成就獎”“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和“共和國勳章”,而且還與居里夫人、愛因斯坦、圖靈一道入圍了BBC“20世紀最偉大科學家”,並且是唯一在世的科學家,唯一的亞洲人……隨便任何一項都是絕大多數院士們無法企及的。

之所以出現這個假新聞,而且上了熱搜,估計有以下兩個原因。

一、現行的《中國工程院院士增選工作實施辦法》本身還不是很完善,尤其在實施中滋生了不少不公平現象。屠呦呦先生作為一名“三無”科學家(無博士學位、無院士稱號、無海外留學經歷),之前曾多次申請參選,但都被拒絕。但正是這位屢遭拒絕的“三無科學家”獲得了科學最高獎,無疑是對評選機制以及制定者、實施者的巨大諷刺。而“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先生雖然是中國科學院院士,但是也是經歷了三次被拒後才當選的,落選原因也與留學經歷、英語水平和論文數量等有關。而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某些行政官員、企業領導披著學者外衣,動用各種關係申報參選院士,其中還有成功當選的。因此,每逢增選院士,類似的假新聞總會出現,實際是大眾對僵化的評選機制的質疑和抨擊。

二、這次的假新聞除了兩年一度“例行”出現,很可能與這次疫情以及某位人物有關。在另一個版本中,說屠呦呦先生“沒有發表足夠數量的論文”時,附加了一句話“高福發表論文450多篇,鍾南山發佈論文220多篇”。大眾對於鍾南山院士的學識和貢獻沒有爭議,稱之為“國之棟樑”也不為過,但是對於高福院士的爭議就很大了,尤其涉及到論文方面,更是飽受詬病的。院士評選結果在2019年11月就公示了,三四個月之後的疫情期間上了熱搜,假新聞的炮製者也許是另有所指的。


Hello翻譯官


我想說的是,如此低級的謠言為什麼能夠在網絡上興風作浪?

造謠者確實可恨,但某種程度上也說明了基礎科學相關領域知識確實需要普及,不少人由於缺乏基本的科學知識,很容易被謠言帶進溝裡。

最近一次中國院士評選早已經是幾個月之前的事情了,為何屠呦呦落選中國院士在時隔幾個月之後再次成為熱搜?

很明顯,有人故意製造謠言,故意帶節奏。事實上根本就不存在2020年院士評選,更不存在屠呦呦落選中國院士。事實情況是,屠呦呦已經連續幾屆沒有參與中國院士評選了,沒有參與又何談落選呢?

網絡上某些人對於中國院士評選標準大肆製造各種謠言,比如說中國院士評選需要留洋背景,需要博士學位,需要很多的論文,甚至需要“某種關係”!

但事實上很多中國院士並沒有留洋背景,也沒有博士學位,不少都只是本科學歷。這種典型的造謠為何總能掀起很大波瀾呢?

很多人對於“屠呦呦獲得了諾貝爾獎為何沒能入選中國院士”有疑問,認為既然獲得了諾貝爾獎,為何不能入選院士?

任何獎項都是其評選標準,獲得諾貝爾獎並不代表著一切,諾貝爾獎也不能與偉大劃等號,衡量偉大的標準有很多。沒有哪條標準規定獲得諾貝爾獎的必須入選中國院士。

最後說一點,屠呦呦本人年近90歲高齡了,不要用我們的眼光去衡量她本人的思維高度,她已經連續幾屆沒有參與院士評選了,或許對於她來說根本就不在乎獎項的名利了!


宇宙探索


最近“屠呦呦落選院士”突然上了熱詞榜。我就納悶了,現在已經是2020年,就算是最近一次的院士增選結果也是去年的事情,距今已好幾個月,怎麼屠呦呦落選就上了熱詞榜?打開一看才知道,原來是一些無端生事的自媒體在造謠傳謠,低級謠言居然掀起了不小的風浪。

他們傳的謠言如上所示,說屠呦呦教授落選了2020年的兩院院士評選,評委會還給出了落選理由:沒有留洋背景;沒有博士學位;沒有足夠的論文。事實上根本就沒有2020年的院士評選,屠呦呦研究員(人家是研究員,不是教授)已連續多屆沒有參評院士,沒有參評自然就不存在落選之說。另外,評委會也不會給出落選理由,更不會比造謠者還傻給出沒有留洋背景、沒有博士學位、沒有足夠的論文這樣的荒唐理由。事實上,在中國科學院及中國工程院裡,有不少科學家就是沒有留洋背景、沒有博士學位、也沒有足夠的論文。

2015年屠呦呦獲得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這是中國本土科學家首次獲得諾貝爾獎。消息傳出後,舉國振奮的同時也有扒出了一些料:屠呦呦是“三無”科學家,無留洋背景,無博士學位,無院士頭銜。

無留洋背景和博士學位,這是屠呦呦那個時代中國科學家的一個普遍情景,當時國內沒有學位制度,和她年齡相仿的很多國內科學家也是隻有一個本科學歷。至於沒有院士頭銜,屠呦呦在一次採訪時曾表示過:“有許多因素在起作用,情況很複雜。”

中國的院士評選經常受人詬病,屠呦呦能拿諾貝爾獎卻得不到院士頭銜更是經常被人拿來說道。院士評選有自己的規則,和諾貝爾獎評選的方案是不一樣的。在屠呦呦發現青蒿素的那個時代,國內普遍講集體的功勞。屠呦呦在發現青蒿素的過程中發揮了很大的主導作用,她之後幾次參評院士她之前的一些同事對青蒿素的發現功勞歸屬劃分上有異議,使得屠呦呦落選院士評選。最近幾次的院士評選,包括她拿到諾貝爾獎之後的幾次院士評選,屠呦呦都沒有參評。沒有參評自然不會出現在院士名單中,也就不存在落選院士之說。

屠呦呦已將近90歲,她不參評院士很可能是因為她看淡了此事。她需要安靜,她需要遠離嘈雜。請不要拿她造謠。


刁博


中國科學院和工程院院士評選既有硬件條件(成果和國外檢索論文數量),甚至包括海外教育經歷,又需要一定數量院士的推薦,還需要同行評審專家的關係。而成果評選也更多看論文。像前段時間某疾控中心領導和院士累計發表460篇論文,屠嗷嗷比不上啊。論文和成果數量這一點屠嗷嗷沒有優勢,人際關係又不解國內所謂人情世故。落選就可以想象了。


東北亞環渤海中心探索


屠呦呦是中國的驕傲,菁蒿素的研製成功是屠呦呦及其團隊在艱難困苦的條件下研製成功的。按學術成就和貢獻度來講,本該被評定的,但由於評選體制上存在的不合理原因從而落選(而且是第四次落選),並不能代表達個人就不是什麼,相反,她更值得我們敬佩,並將永遠載入史冊。

附:

2019年,屠呦呦獲得共和國勳章;2015年,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生物學獎。


日月詩詞社


很正常啊,就好比讀書時有重點班和普通班,普通班學生考上重點大學的也有吧?不能因為普通班有人考上重點大學,就說這個人沒上重點班,是重點班有問題吧?

重點班招生,有它的評判標準,不可能把以前、未來學習好的都招進來吧?普通班也有有上進心的努力的學生吧?

這個只能說明,百花齊放,重點培養和非重點培養的學生都很努力,雖然沒進重點班,但也考上了重點大學。


南朝居士


不僅僅是遺憾的問題,其實屠呦呦老師落選不是最重要的,畢竟屠呦呦老師也不需要這樣的頭銜。

但是,問題的關鍵,院士的評選是需要經費的,如果不是特別頂級的,一般你很難入選。你看看入選院士的單位,哪一家不是資金雄厚的,這幾年頂級醫院裡面入選的院士那麼多,醫院資金雄厚。這不是腐敗的問題,國家也意識到了,未來必然會有改進。其實院士不院士,誰對人民對人類做出了貢獻,人民和世界都知道。


趙茂聊中藥


中國院士真難當 屠呦呦是名研究員 最出名的研究員 舉世聞名的科學家 首位中國本土諾貝爾科學獎獲得者 中國的居里夫人 這些就夠了 人類會永遠記住她的 她為人類做出的傑出貢獻必定彪炳幹秋 眾多院士無一諾獎者 屠呦呦豈不是紅花 眾院士反倒成了綠葉 這太好看了 您是五星上將研究員 更加襯托出您的偉大 中科院自有它的評定標準 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屠呦呦研究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