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願每個看過《血鑽》的人都不再向往鑽石

看完《血鑽》有一段時間了。這部電影的名字就取的就很吸引人。像毒品一樣。


在我們的一般文化認知中,“血”代表著暴力,血腥,黑暗;“鑽”則不同了,它就是鑽石,代表著高貴,華麗和出塵。如果要說它們兩者間有什麼聯繫的話,只能說“血”的鮮豔和“鑽”的璀璨同樣吸引眼球。

但願每個看過《血鑽》的人都不再向往鑽石

的確,整部電影劇情和名字完美契合。故事的背景是上世紀九十年代處於內戰時期的塞拉利昂。主人公丹尼·阿徹爾一個來自津巴布韋的前僱傭兵,和所羅門·梵迪一個漁民。就是這樣擁有不同的歷史背景和生活環境本不該有任何交集的兩個人,他們的命運卻被一顆罕見的粉鑽石緊密聯結在一起。而在非洲,這樣一顆鑽石的確可以改變一個人的生活……或是終止那個人的生活。

但願每個看過《血鑽》的人都不再向往鑽石

鑽石固然有著自已的美麗,但它的背後侵染著多少血色,電影《血鑽》中不僅有著親情與愛情的奠基,更揭露著非洲動盪的原罪。長達兩個多小波瀾壯闊的非洲史詩,暴力血腥的渲染,令璀璨的光芒湮沒了非洲這塊失落大陸的光明。

縱然人的貪慾永遠無法滿足,但人們對於家國的情懷卻並無法被抹去。即便窮困不堪,戰爭不斷,這種鄉土的情懷,令人所見人類社會的未來雖然不可預測,但人性的光芒亦然永痕。

但願每個看過《血鑽》的人都不再向往鑽石

一部電影從來都無法綜合評述複雜的政治問題,但它能觸動觀眾心靈的某個角落,譬如讓你想起戰爭城市中的難民,或者孩子們的生存危機,亦或貧窮非洲的自相殘殺,利益驅動下人性的貪婪。那就是電影本身的價值了。

最後,但願每個看過這部電影的人都不再向往鑽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