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當年從長安去忠州任刺史是怎麼走的?

古玩價值評鑑與展示

白居易當年並非是從長安直接去忠州任刺史的,他是從江州(就是寫《琵琶行》那個地方)調到忠州的。

事情前後是這樣的:


元和九年(814),白居易四十三歲了。回朝之後,得了個正五品的太子左贊善大夫一職。

第二年,朝中發生了刺客殺死宰相武元衡的大事,白居易本來已不是朝中諫官身份了,但卻依舊“技癢”,搶來上書要求緝拿兇手。這引起朝中某些早就看老白不順眼的人的忌忿,於是他們合謀參了白居易一本,把他趕出朝堂,一開始,想授個江州刺史給他,後來王涯又揭發白居易的母親落井而死,白居易卻還寫有《新井》之類的詩篇,屬於品德敗壞的人,於是改為江州司馬。

因為白居易來到江州,曾寫下“江州司馬青衫溼”一句,所以給人的印象是,白居易這個人也是經常懷才不遇,仕途坎坷似的。其實,白居易心理承受力很強,來到江州,並沒有覺得太悲慼。很多人都忽視了《琵琶行》前那篇小序中的這段話:“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覺有遷謫意。”原來並沒有過多的委屈之感,而是“恬然自安”呢。有人可能說,這是白居易故作掩飾的“曲筆”,但從白的詩集中找,不少寫江州時生活的詩,都透露出他的心情確實不算太壞。

首先,他這個江州司馬,和劉禹錫、柳宗元他們那些“八司馬”有所不同,江州是上州,所以這裡的州司馬並非是從六品,而是從五品。在路上時,白居易還滿腹愁腸,但來到江州,先讓他喜出望外的是,當時的江州刺史崔能,竟然親自率眾出城迎接。此人是“文章四友”之一崔融的後代,想必也是愛惜詩人的好官,這樣來對待一個貶謫的官員,並不是“公對公”的照章辦事,卻是出於惺惺相惜的友情。

有當地一把手關照,加上江州(江西九江)並非偏僻荒蠻之地,風景氣候都不錯,加上工資照發,也不像蘇東坡那樣停薪停職,所以白居易在江州,並不像人們想象得那樣悲慘。

在江州任上,白居易過了四年,其間還又“收穫”了一個女兒。到了元和十三年,白居易任期已滿,而此時朝堂中的形勢又有變化,好友崔群,這時當上了宰相。而且,唐憲宗也不像忌恨劉禹錫那樣,對白居易深懷惡意。於是,詔書下來,升白居易為忠州刺史(正四品下)。

四川忠州,即現在的忠縣,當時經濟條件遠不如江州好。但白居易卻也是非常高興,他寫詩感謝崔群道:“提拔出泥知力竭,吹噓生趣見情深。劍鋒缺折難衝鬥,桐尾燒焦豈望琴?感舊兩行年老淚,酬恩一寸歲寒心。忠州好惡何須問,鳥得辭籠不擇林。”

從“提拔出泥”、“鳥得辭籠不擇林”之類的話看,白居易似乎又對調離江州一任,由衷地感到欣喜。這並非前後矛盾,白居易的優點就在這裡,他總是隨遇而安,總是容易看到事情好的一面,當司馬沒權力,但是悠閒啊,當刺史不那麼悠閒,但是有權力啊。你要是總是看不好的一面,你就鬱悶了,所以白樂天這名字不是白叫的,人家真是樂天派。

好事連連,去忠州的路途上,白居易喜遇密友元稹,兩人這幾年雖然天各一方,但詩信來往不絕,較之現在如膠似漆的情侶也並不遜色。這一次相見相伴,在船中共宿三天(別想歪了啊,沒你們想的那些鏡頭,人家只是坐著說說話),有白詩為證:“一別五年方見面,相攜三宿未回船。坐從日暮唯長嘆,語到天明竟未眠……”

來到忠州,白居易發現這裡只是荒僻小邑,以他那種無為而治的性格,自然也是除了修橋、修路之外,並無其他擾民之事:“龍昌寺底開山路,巴子臺前種柳林。”在這裡,白居易吃上了荔枝,當年楊貴妃愛吃荔枝,要驛馬飛馳急送,口味絕對不如新摘的鮮美,他讓人畫了《荔枝圖》,並題序道:“若離本枝,一日而色變,二日而香變,三日而味變,四五日外香、味盡去矣。”白居易心裡又滿足了,嚐到的荔枝美味比楊妃御用的更香鮮可口啊。

在這裡,公務不多,白居易閒來就在一個叫“東坡”的荒地上,栽樹種花。看到“東坡”這個名字,大家可能眼前一亮,確實,北宋大文學家蘇軾,他那個“東坡居士”名字的來歷,不僅僅是貶謫黃州時也在東邊山坡種地得名,其實蘇軾畢生仰慕白居易,常在心裡嚮往:“做人要做白居易那樣的人”。這事可不是我猜的啊,宋人洪邁在他的《容齋隨筆》中說過:

蘇公謫黃州,始自稱東坡居士。詳考其意,蓋專慕白樂天而然。白公有《東坡種花》二詩云:“持錢買花樹,城東坡上栽”……皆為忠州刺史時所作也。蘇公在黃,正與白公忠州相似,因憶蘇詩,如《送程懿叔》雲:“我甚似樂天,但無素與蠻”。《入侍邇英》雲:“定似香山老居士,世緣終淺道根深”。而跋曰:“樂天自江州司馬除忠州刺史,旋以主客郎中知制誥,遂拜中書舍人。某雖不敢自比,然謫居黃州,起知文登,召為儀曹,遂忝侍從。出處老少,大略相似,庶幾復享晚節閒適之樂”。《去杭州》雲:“出處依稀似樂天,敢將衰朽較前賢”。序曰:“平生自覺出處老少粗似樂天”。則公之所以景仰者,不止一再言之,非東坡之名偶爾暗合也。

在忠州的時間不長,前後不到兩年,因為元和十五年時,唐憲宗死了。死因一說是服金丹,一說是宦官謀殺,當然還有說是他的郭皇后主使的,這咱就不管了,咱還說白居易。換了新天子後,所謂一朝天子一朝臣,白居易被重新召回朝堂,給了個尚書省司門員外郎(從六品上),這是個管理人員出入的官員,等於是門崗的頭目。品級比當刺史(正四品)差了好多,但畢竟是回長安為官了,白居易心裡還是挺高興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這就是在忠州前前後後的經歷,如果問白居易從江州去忠州是怎麼走的?從白居易和元稹相遇的詩句中可知,白居易是從江州坐船沿長江往上游走的,因為忠州也在長江沿岸。古人是能坐船就坐船,坐船在古代的交通工具裡是最舒服的。

有詩為證:

灃水店頭春盡日,送君上馬謫通川。夷陵峽口明月夜,此處逢君是偶然。

一別五年方見面,相攜三宿未回船。坐從日暮唯長嘆,語到天明竟未眠。


江湖夜雨

這個問題本身就有問題呢。白居易到忠州(今重慶忠縣)上任刺史,是奉詔直接從他當時所在的江州(今江西九江)出發的,而不是從長安出發。

在那之前,白居易在江州擔任江州司馬,並留下了膾炙人口的《琵琶行》:

“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溼”。

使得“江州司馬”這個詞後來引申為官位不高或失意的文人。


唐憲宗元和十三年(818)冬,四十七歲的白居易奉詔量移忠州任五品下階刺史。

所謂“量移”,是指被謫遠方的人臣,迂赦酌情移近安置。忠州距長安及白氏家鄉河南新鄭(現屬河南鄭州),的確比江州近了一些,見地圖。


那年剛好白居易的弟弟白行簡到江州與白居易相聚。當白居易被任命為忠州刺史時,白行簡也一同與兄長溯江而上,途中與元稹相遇於黃牛峽。

現在宜昌西陵峽外有個“三遊洞風景區”,就是得名於那時白居易、白行簡、元稹三個人曾一同遊過此洞,人稱"前三遊"。

到宋代,蘇洵、蘇軾、蘇轍父子三人也一同來遊過此洞,人稱"後三遊",這就是後話了。


所以,白居易是坐船沿長江水路從江州到忠州的,他自己的詩句也證實了這件事:

“一隻爛船當驛路,百層石磴上州門”。

後來他在忠州待了近兩年後被調回了京城長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