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的《詠意》,表達什麼意思?

梁群字卓爾


《詠意》一詩表達了作者在

官場失意後惆悵卻無奈、卻也樂天豁達的思想感情。官場失意後,悵惘的白居易選擇了寄情自然,尋訪山水,在思想上也開始由儒家轉向道家(《南華經》即《莊子》)。


常聞南華經,巧勞智憂愁。不如無能者,飽食但遨遊。
平生愛慕道,今日近此流。自來潯陽郡,四序忽已周。
不分物黑白,但與時沉浮。朝餐夕安寢,用是為身謀。
此外即閒放,時尋山水幽。春遊慧遠寺,秋上庾公樓。
或吟詩一章,或飲茶一甌。身心一無系,浩浩如虛舟。

富貴亦有苦,苦在心危憂。貧賤亦有樂,樂在身自由。

補充:白居易少年成名,讀書刻苦又極其聰穎。因此早年的仕途也比較順利,然而因直言進諫而慍怒他人最終因此類事件被貶謫到江州。這也是他自稱江州司馬的原因。在潯陽這個地方他還寫下了不少詩篇,以《琵琶行》最為出名。

白居易的創作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

詩歌語言優美、通俗、音調和諧,形象鮮明、政治諷喻。

他自儒家出身,卻也崇尚道家老莊之言,在從政方面也吸取了法家思想,他富有同情心,關心民生疾苦,創作了大量反映了當時社會的詩歌,如《觀刈麥》、《賣炭翁》《琵琶行》等,其中也有大量選入了中學語文教材。

PS:如果想了解更多語文考試相關、古今中外的文人逸事、典故、語言等文化的話,可以點個關注哦!


病不言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歷世無以練達

《詠意》唐.白居易

常聞南華經,巧勞智憂愁。

不如無能者,飽食但遨遊。

平生愛慕道,今日近此流。

自來潯陽郡,四序忽已周。

不分物黑白,但與時沉浮。

朝餐夕安寢,用是為身謀。

此外即閒放,時尋山水幽。

春遊慧遠寺,秋上庾公樓。

或吟詩一章,或飲茶一甌。

身心一無系,浩浩如虛舟。

富貴亦有苦,苦在心危憂。

貧賤亦有樂,樂在身自由。

唐憲宗元和年間,唐代大詩人白居易被貶為江州司馬。元和十年,宰相武元衡被藩鎮勢力刺殺,御史中丞裴度被刺傷,一時朝野大譁。當時白居易時任太子左贊善大夫,挺身而出,力主緝兇討賊,因為這個主張得罪了朝野權貴,後來被奸臣們收集罪宗遭參,將白居易貶謫江州司馬。

江州司馬實際上是一個閒職,也相當於被流放京城之外,大詩人當時是帶著被誣陷和黑鍋,失望而無奈的到了江州。一個人遠離親人,孤苦無依,政治上又沒有事可做,所以在江州三年,也歷練了大詩人的成熟,看透了官場上的爾虞我詐,勾心鬥角的世態炎涼,洗盡了京城的染著和浮躁喧譁。這使得他更有時間去借山水之景抒情,盡吐胸中的鬱悶和無奈。在這期間白居易寫下了很多膾炙人口、流傳千古的佳作。比如《長恨歌》,《題廬山溫泉》,《琵笆行》等。

這首詩運用了大量的對比手法,以此表達內心的鬱悶和無奈,同時寓情於景,看淡世俗的人情冷暖,世態炎涼。更曉知官場上的勾心鬥角,官官相衛,爾虞我詐的可惡可怕,遠離朝廷,遠離是非,行樂於山水之間,把酒言歡,以詩為樂,心超於物外,以茶為伴,淡泊名利。

實際上,這只是詩人的較為短暫的淡泊名利,閒情寓山水之間而已。因為政治上的不得志,不得已遊山玩水,把情感寄喻山水,使得自己強歡顏。這種灑脫自在的外表難掩內心的沉浮和無奈。

到了元和十三年,白居易接到朝廷的召回的聖旨時,驚喜當中又夾雜著憂慮。於是寫下了《別草堂三絕句》。從為感君恩須暫起,爐峰不擬住多年。到山色泉聲莫惆悵,三年官滿卻歸來。可以看出白居易被貶潯陽江州前後的心境變化。








甲乙丙丁園


詠意

唐代:白居易

常聞南華經,巧勞智憂愁。不如無能者,飽食但遨遊。 平生愛慕道,今日近此流。自來潯陽郡,四序忽已周。 不分物黑白,但與時沉浮。朝餐夕安寢,用是為身謀。 此外即閒放,時尋山水幽。春遊慧遠寺,秋上庾公樓。 或吟詩一章,或飲茶一甌。身心一無系,浩浩如虛舟。

富貴亦有苦,苦在心危憂。貧賤亦有樂,樂在身自由。

白居易以一首《賦得古原草送別》青年成名,科舉順遂,才華橫溢,所以年輕時仕途還算順利。

但成也詩文,敗也詩文,因為他寫了大量諷喻詩,給小人以把柄,最後被貶官潯陽,做了江州司馬,這首詩應該寫於來到潯陽一年後。

唐代州、郡、府佐吏有司馬一人,位在別駕、長史之下。“司馬”是州刺史的別稱,當時實際上是閒職,沒有任何職權。白居易濟世安民的政治理想無法實現,於是思想由儒家轉向道家。開篇的《南華經》即《莊子》一書,詩歌還寫了出遊、吟詩、飲茶,可見政治理想無法實現時,詩人轉而寄情山水,尋找內心的安寧,詩歌中還有一絲對現狀的無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