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中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裡的一、二、三究竟代表什麼?

飛騰之石

一,二,三,代表什麼意思?老子很直白了,如果文字不代表文字的含義,隨便讓人解釋,這就失去文字的意義。老子說一生二,一下面可不就是二?老子是個老實人,沒有騷人墨客的意境。老子雖然不是工科,他是給大家出的腦筋急轉彎,題意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請問一生了多少物?二生了多少物?這是【道德經】給後人出的奧數題,希望大家解出答案。

老子的【道德經】,之所以珍貴,就是它的通俗,正如白居易的【長恨歌】,深受後人喜歡。看看孔子的書,以孤僻難懂為奇葩,張揚自己高學,人家老子就實話實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一生二,二生三】,孔子裝學問,也不比老子這個老實人出名。老子的偉大,就是在原著上作了防偽,避免了盜版,一生二,就是一生二,誰篡改成一生三,就不能通過。孔子的書,幾乎都是後來人添加改編的,孔子之乎者也地囉囉嗦嗦,最後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所有自己的思想,都被別人的想法所取代,沒有了自我。

老子的【道德經】,博大易懂,不裝,一是一,二是二。讀起來親切,只是數學太差,或者寫【道德經】時,沒有仔細檢查就寫竹子上了,說成一可以是二,二可以是三,把數學答案都弄成了近似值,影響了計算機的發展,要不,戰國時期,都有計算機出現了。所以【道德經】也有缺陷,要正確理解,不能個人意見第一。【道德經】有多少個意思,要看大家的心情,誰也不會承認自己理解不夠。


白這個顏色

我想通過我對該章的解讀來回答這個問題。

第四十二章

[原文]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①。萬物負陰而抱陽②,衝氣以為和③。人之所惡,唯“孤”“寡”“不穀”,而王公以為稱④。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⑤。人之所教,我亦教之⑥。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⑦。

[通釋]

道產生了統一的法則和運行態勢,由一個總的法則和運行態勢衍生出兩個法則和運行態勢,兩個法則和運行態勢繼續裂變衍生出更多的法則和運行態勢,各種物態延續下去就形成了千千萬萬種物態。萬物背對著陰而正對著陽,融合的陰陽之氣來中和。人們討厭的正是“孤”“寡”“不穀”,可王公卻把它當作稱謂。所以從表面上看事物有的在削減它而實際是在增加它,有的在增加它而實際是在削減它。人們勸誡我的話,我也用來勸誡別人。強悍的人不知曉自己是怎樣死的,我要把它當作勸誡人的重要內容。

[註釋]

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產生一種物態,一種物態產生兩種物態,兩種物態產生多種物態,各種物態構成了萬物。一,名詞,事物總體具有的規律性的運行態勢,這裡實際指普遍適用的法則,所有事物都具有的運行規律。三,表示多數,許多事物。

②萬物負陰而抱陽:萬物背對著陰而正對著陽。負,背對著。抱,迎,擁抱,面對著。

③衝氣以為和:融合的陰陽之氣來中和。衝氣,空谷之氣,陰陽交融之氣。衝,空。氣,陰陽二氣。以,連詞,相當於“來”。為,做。和,中和,調和。

④人之所惡,唯“孤”“寡”“不穀”,而王公以為稱:人們討厭的正是“孤”“寡”“不穀”,可王公卻把它當作稱謂。所惡,討厭的。唯,正是。孤、寡、不穀,參見三十九章註釋⑯。為,傅奕本、帛書甲乙為“自”。

⑤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所以事物有的削減它而實際是增加它,有的增加它而實際是削減它。或,有時,有的。損,減損,削減。益,增益,增加。

⑥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別人告誡我的,我也將它告誡別人。人,別人,他人。之,放在“人”與“所教”之間,取消該短語的獨立性。所教,教誨的,告誡我的。教,音jiào,訓誨,告誡,告訴。後一個“之”是代詞,代指他人。 ⑦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強悍的人不知曉自己是怎樣死的,我要把它當作勸誡人的主要內容。強梁者,強悍勇武的人。不得,不能得到,不知曉。其,自己。教父,勸誡人的主要內容,隱含“反面老師”的意思。父,音fǔ,男性長者。《說文》:“父,家長舉教者。”

[意義歸納]

本章分析了萬物及運行規律產生的過程,闡釋事物的陰陽損益的道理,告誡人們不做“強梁者”。

全章分為三層。

第一層:“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分析萬物的產生,闡釋萬物的陰陽衝氣之理。

第二層:“人之所惡,唯‘孤’‘寡’‘不穀’,而王公以為稱。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以王公自稱“孤”“寡”“不穀”引出“損益”的道理。

第三層:“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強調不做“強梁者”。

[解讀與點評]

道是“天下母”,所以它“生一”。 道“生”什麼?“一”是個數目,道作為事物總的運行的法則,作為不可抗拒的客觀規律,它“生”的自然是具體事物運行的法則,是具體事物的客觀規律。“道生一”就是“道產生出所有事物的客觀規律和運行法則”,即“普遍的規律”“普遍適應的法則”;“一生二”猶如“普遍的事物規律、法則生出某一類事物的規律、法則”,這些規律法則具有一類事物的相對特殊性;“二生三”是依次的延伸和拓展,同時它的規律和法則更具有特殊性。“道生二”並不意味著道只生“二”,道可能要生出多個“二”,因為它是立體的、漫無邊際的,用樹狀圖都不能演示透澈。其實萬物的客觀規律和運行法則均為道所生。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一是數之始,二是一之子,三是二之子、一之孫,以至於無窮。在古時,“三”又是一個表示多數的概數。在本段話中,“三生”還表示了一個一個過程,所以三能生萬物。“萬”也不是一個確定的數,這裡只是極言其多。萬物又是一個運動變化的概念。 萬物背對著陰而正對著陽,互相交融的陰陽之氣來中和。“萬物負陰而抱陽”就是“道”生的“一”,這就是“萬物”都具有的屬性。“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是道的產生和繁衍過程,規律也罷,道理也好,道由一事一物拓展並互為聯繫,互相影響,運用於“萬物”,而“萬物”都有的普遍規律是“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負陰而抱陽”中的一陰一陽只是一個比喻,它可能是一正一反、一長一短、一大一小、一前一後……

人們討厭的正是“孤”“寡”“不穀”,可王公卻把它當作稱謂。最初王公稱自己‘孤’‘寡’‘不穀’,是在自謙,老子以“示弱”來分析它。

從表面上看事物,有的在削減它而實際是在增加它,有的在增加它而實際是在削減它。“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與第三十六章“將欲~之,必固~之”是一樣的道理。何謂“損之而益”,“何謂益之而損”?比如重臣,權力太大,負荷過重,日理萬機,必積勞成疾;或權傾朝野,形成剛愎的性情,積怨必多,成眾矢之的。削弱權力,減輕負荷,便會放鬆,便會自省,健康身心。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既為了把這些道理告訴更多的人,也是從俗、從眾,正如“人之所畏,不可不畏”(第二十章)一樣。“人們勸我什麼,我也勸人什麼”,也告訴人普通的道理,普通的道理就是順乎自然的道理。“強梁者不得其死”就是“堅強者死之徒”“兵強則滅,木強則折”(第七十六章)的道理。對道來說,正面勸誡的道理是“順之乃吉”,反面勸誡的道理是“逆之乃兇”。 “強梁者”是“善人之資”(第二十七章),是反面教員。“強梁者”顯然不是稱“孤”“寡”“不穀”的王公,因為稱“孤”“寡”“不穀”是示弱,“強梁者”是示強。其實中外歷史上的“強梁者”不乏其人,夏桀、商紂、周厲王、周幽王、秦二世、隋煬帝、北齊高洋等等,他們“不得其死”的教訓並未被後世所有帝王借鑑;二次世界大戰中的希特勒,當代的薩達姆、卡扎菲等等,也都是“不得其死”的“強梁者”。


陳廣逵

《道德經》又叫《老子》,共5000言,按照現代的標準,只不過就是一篇論文的字數。而且81篇又相對獨立,其中的系統性、邏輯性聯繫似乎又不太強,語言看半天又不知所云。為什麼能夠成為全世界與《聖經》齊名的頂級暢銷書?簡單地說,《老子》微言大義,用看起來簡單的話揭示出了宇宙之奧、人事要害和生命實相。

全世界最暢銷的兩本書《道德經》與《聖經》

當然,《道德經》不是全部由老子無中生有創造出來的,而是有人文傳承的。中華文明歷經伏羲-黃帝-文王的開啟、傳承和發展,到了春秋戰國時期以後,進入了開枝散葉、開花結果的鼎盛時代。老子以其人格之偉大,思想之精深,悟性靈性之高絕,獨步千古、獨臨絕頂,完成了宇宙本體論的集大成之作《道德經》。

伏羲以一擬太極、創立先天八卦,開啟中國文明

宇宙本體論貫穿著整個中西方人類的思想史,是人類的終極智慧和終極真理,是人類一切知識合法性的的終極存在和終極依據。西方2000多年思想史上的泰山北斗,要不是對宇宙本體沒有正解,要不就是對宇宙本體無解。西方哲學奠基者蘇格拉底乾脆將本體問題交給了神,說:“神靈把那些對於最為重要東西的認識給自己保留了”。康德說:“自從柏拉圖以來的形而上學(本體)問題其實是無解的。”霍金則認為“哲學已死”,“人類現有的世界觀不足以理解宇宙。”

霍金認為:“哲學已死”

1993年出土的湖北郭店楚簡中有《道德經》,經碳-14測定是公元前4世紀的產物,足以證明史書之中有關老子與《道德經》記載的真實性。作為全世界唯一對宇宙本體有正解的道本體論的集大成之作,《道德經》是中國文化史上的一座豐碑。如果我們會解讀,中國文化就會統領世界。只有從宇宙本體論的角度去解讀老子,才能凸顯老子的思想高度。

1993年出土的《郭店楚簡》中的《道德經》

前面說這麼多,沒有進入正題,原因就在於我們不能僅僅從字面上來解讀老子,而是要從哲學命題的高度來解讀老子。何為哲學命題的高度?哲學之所以能夠成為科學之母、萬學之學,原因就在於哲學是確定終極存在和終極依據的。西方現代哲學之父笛卡爾在1637年發表《科學中正確運用理性和追求真理的方法論》,提出了“普遍懷疑”的認識論主張,笛卡爾因此被尊稱為是自然科學始祖。“普遍懷疑”就是笛卡爾的認識論哲學命題,是西方自然科學的終極存在和終極依據,西方科學奉行的“懷疑一切、追求實證”的邏輯實證主義就源於此。

自然科學始祖笛卡爾

與“唯物論”和“唯心論”一樣,“道生一”是老子的本體論命題。唯物論屬於物質一元論,但對“物是什麼”無解,對物與心的邏輯關係錯解;唯心論屬於精神一元論,但對“心是什麼”無解,對心與物的邏輯關係錯解。“道生一”屬於心物一元論,對“物是什麼”、“心是什麼”和“物與心的邏輯關係”有正解。

老子的道在解讀宇宙本體

何為道?一陰一陽之謂道,道是陰陽。何為一?“=宇宙第一物元氣。精神形式的陰陽,為何能生出存在屬性的元氣?氣形質渾然一體做無序運動的混沌,變成了一陰一陽兩種相對力量做有序運動的氣。“道生一”是陰陽生元氣,“”的誕生標誌著宇宙自然的誕生,“”是宇宙原點,“道生一”是氣本為一,分為陰陽,是陰陽與元氣同時誕生!這一刻就是宇宙開端、宇宙原點,自然、道、元氣、陰陽、太極、時間、一,就是在宇宙開端同時誕生的!

太極是元氣工作示意圖

唯物論認為:世界的本原是物質,精神是物質的產物和反映。唯心論認為:世界的本原是精神,物質是精神的產物和反映。但唯物論和唯心論不僅對精神本原和萬物本原無解,對精神的存在方式,精神和物質作用機制和邏輯關係也是錯解。天下沒有無理之氣,亦沒有無氣之理。理、心即精神本原是陰陽,萬物本原是元氣。元氣是存在,陰陽並非存在,陰陽是元氣存在的形式!

看來無窮渺小、可以隨意踐踏的一根小草之中有精神意識嗎?用現代最尖端的分子生物學技術研究發現,僅僅一根小草之中的蛋白質就會超過百萬種!其複雜程度遠遠超過人類最尖端技術所製造出來的手機、航天飛機、豪華汽車、巨型計算機和原子彈。小草是元氣力即自然力的產物,是精神與物質渾然一體、密不可分的產物。由宇宙萬物去反推,從邏輯上來說,宇宙本體自然也是精神與物質渾然一體、密不可分的共存物!是以唯物論和唯心論對宇宙本體是錯解!

提出唯物論主張的費爾巴哈

就物質與精神的邏輯關係而言,唯物論認為物質決定精神,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中國自20世紀70年代末開始改革開放後,經濟持續40年高速增長,超過了日本的明治維新,締造了一個令世界矚目的經濟奇蹟。而解讀中國經濟崛起的原因,我們就會發現“白貓黑貓論”、“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等上層建築層面的思想解放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明顯是上層建築在決定和影響著經濟基礎,而非經濟基礎決定和影響著上層建築。

中國經濟崛起

物質決定精神”,“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無法解讀中國經濟的崛起。道與一、物與心、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是一個什麼樣的邏輯關係呢?它們沒有你老大,我老二;你是老闆,我是工仔的邏輯關係。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的邏輯關係是一對陰陽。兩者的共存、互動和交感,共同決定著人類社會的發展變遷。在不同的時空,彼此之間的重要性和影響力會發生變化。

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是一對陰陽關係

何為二?“=天地!“一生二”就是元氣生天地,即“天地成於元氣”是也。“”是宇宙原點,“”是天地原點,“”與“”都是存在,只有存在才可以生出宇宙萬物。何為三?從邏輯上來說,“萬物成於天地”是二生萬;“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化萬象”是0生一,一生二,二生四,四生八,八化萬,這裡面沒有“”什麼事,老子的“”指什麼?老子惜字如金,不會說廢話。既然天地即“

”就可以生萬物,老子為何卻要說“三生萬物”呢?老子的“”究竟指什麼?

老子說的“三”是什麼?

這個問題想了很久,終於有一天晚上午夜夢迴時,突然想到了一個答案!既然“一”是宇宙本體元氣,“”誕生之際是宇宙原點;“

”是元氣孕育而成的天地,“”誕生之際是天地原點。那麼,什麼是三?天地為二,三=能孕育識神的元氣團,用現代話說,三=含有識神能孕育蛋白質的元氣團。生物與非生物的差別在識神,在蛋白質。老子雖然不知道蛋白質,但卻知道生物與非生物的差別在識神!“二生三”是天地生出了能孕育識神的元氣團;“三生萬物”是天、地、能孕育識神的元氣團,一起生出了整個生物圈,包括植物、動物和人。“”誕生之刻是為生命原點!

會抓昆蟲的捕蠅草

總結一下,“道生一”是老子的道本體論,從語言解構的角度看,“”能指範圍極廣,在不同的語言環境有不同的所指。“”一般指的是宇宙本體,宗教神學信奉的是“神本體”,以老子為代表的中國哲學信奉的是“道本體”。道、一、二、三均是存在,而不是反映存在形式的陰陽、太極等非存在!因為只有存在才可以生出存在著的宇宙萬物!“一”=宇宙第一物元氣,元氣是宇宙本體,所以道=元氣,“”誕生之際即為宇宙原點或宇宙開端;“二”=天地,“”誕生之際即為天地原點或天地開端;“三”=能孕育識神的蛋白質,“三”誕生之際即我生命原點或生命開端!

《道德經》博大精深,千百年來,為其作註疏者不計其數。本文實乃文喜有話說的一家之言,目的是為拋磚引玉!

文喜有話說 2017.11.27.


文喜有話說

要弄清楚"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中一、二、三究竟代表什麼,必須先理解老子的"道",究竟是什麼。

就我個人的研究結果而言,我認為老子的道,係指宇宙時空這個時間和空間世界,以及這個時間和空間世界運行的規律和法則。那麼道有兩種指代,一是宇宙本體,即本體的形態,也即形而下的物理狀態。二是本體形而上的存在,即運行的方式方法,也即可歸納的定律、規律和法則。


而此處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中的"道",應指宇宙本體的物理形態,因此老子在此對道展開解釋,是想把道(宇宙)中的所有物質(萬物)組成進行分析推論,得到的結論即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這段話在老子《道德經》原文中,是這樣完整表述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

我在口袋書《老子略談·逼近本原》一書中,大義直解為:宇宙這個道體,在創生的初始時刻,首先生成了能量,之後轉化為質量,其間又承載著信息,萬物皆由能量、質量和信息這三種東西組成。萬物皆具有"陰"與"陽"兩種物理屬性,陰和陽,代表著兩種不同性質的信息和能量,萬物負陰而抱陽,陰陽同體,貌靜實動,動靜均衡。

這樣的解釋,應用了現代科學的研究成果,也借用了現代科學的表述方法,自然廻避不了牽強與附會的疑問。然而,如果通讀完老子的《道德經》,完整理解了老子對宇宙、對道的表述,自會深深拜服老子所站的高度及認識的深度,我們會發現,老子認識宇宙,完全是站在宇宙之外,就像我們今人認識地球,用的是眾多人造地球衛星的視角,所以通透明瞭,地球上的一切,都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老子看宇宙,超越了我們今人,其思想理論的科學性和先進性,震撼人心。

基於此,我認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中的一、二、三,代表著萬物及生命生成的最基本形態和形式,後人如何表述,可依據時代背景、科學水平、語言習慣進行綜合轉達,達意就好,不可糾纏、糾結於一字一詞的時間概念,而執著於心,放棄對《道德經》大義和本義的挖掘領悟。


劉怯之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話從某種程度上來講已經成為了如同順口溜一樣的存在,常見於電視節目中那些仙風道骨的老先生之口,當然了,現實生活中,有些故弄玄虛的人也會嚷嚷上一嘴,但事實上真要他們給解釋此話中的一、二、三分別代表什麼意思的時候,那麼就可能難住他們了,因為但凡跟“經”扯上關係的經典,而又能夠在歷史長河中源遠流長,那麼絕對隱含著人生至理和宇宙真相,而不只是用來口頭吟念那麼簡單。

如上所言,《道德經》作為我們道教三大教主之一太上老君的化身老子之手,所要揭示的道理自然更是高深莫測,而因其通篇都在讚揚和闡述“道”,故而筆者認為,如果將“道”理解成是宇宙中一股無處不在的看不見摸不著的風,但同時又在無形中滋養著萬物的話,那麼一、二、三應該做如下解釋。

道生“一”

宇宙中還未有生命存在的時候,或者說宇宙還未形成之際,“道”已經如同輕柔的風一樣四處遊蕩,彼時宇宙中一片混沌和黑暗,而“道”在流轉的過程中使混沌有了後知後覺的生命力,即有了模糊的聽覺視覺和觸覺,就像一個人感冒發燒時的狀態。

所以,“一”指的是一片不規則而黑暗的混沌

一生“二”

混沌既然有了後知後覺的生命力,那麼也就有了充滿生機的苗頭,於是在漫長的歲月等待中,混沌之氣漸漸變得活躍而強勁,繼而產生了兩股不同的能量,兩股不同的能量彼時排斥彼此衝擊,而這兩股不同的能量即為陰陽二氣,這符合老子關於世間萬物都存在陰、陽兩面的解釋。

所以,“二”指的是陰陽二氣

二生“三”

陰陽二氣如同兩股勢不兩立的飆風,但在長期的互相排斥中竟然開始互相吸引,於是在陰陽交融之中產生了有形的萬物,諸如我們人類本身以及各種動物,甚至於是花草樹木,等等這些在道家看來都是陰陽二氣的產物,這看起來或許有些不可思議,但聯想到我們人類的繁衍,也不過是一個精子和一個卵子的結合罷了,一切似乎本就是如此玄妙。

所以,

“三”指的是陰陽二氣產生化學反應的過程

綜上所述,“一”代表一片混沌或者說“道”本身,“二”則是陰陽二氣,而“三”代表著萬物生長的契機,整個雖然只有“一二三”三個數字,但揭示的卻是整個宇宙最初的形態以及發展,不知道這樣的解釋能否令大家夥兒滿意?


葉孤騰

老子所說的“道”,是“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這裡的“物”,《說文解字》是這樣釋意的“牛為大物,天地之首,起於牽牛,故從牛,勿聲。”。“勿”者,月也。這裡的“天地之首,起於牽牛”,概源於連山易以艮卦為首,歸藏易以坤卦為首,周易以乾為首。坤卦何以與牛聯繫起來呢?《易.說卦》中有“乾:健、馬;坤:順、牛”。混成即無象無形、無色無臭的混沌狀態;寂兮寥兮乃靜極無聲、虛而空靈之意;獨即“一”也;不改就是不曾變過。

上面說“道”是“獨”是“一”,為什麼老子又說道生一呢?這兩個“一”豈不是矛盾嗎?非也,此一非彼一也。“道”可視為“靜極不動的混元無極”的一個整體、一個混沌狀態。靜極不存在生“物”,生“物”就意味著動了。物極必反,靜極而動,此時一陽來複,氣功上說陽生活子時,此是道之“一”團混沌狀態生出的“一”;一陽來複,陰陽即剖,太極立基,輕清之氣上升為天,氣功上稱為元炁,重濁之氣下凝為地,氣功上稱為元精,此一生二也。那麼問題來了,輕清之氣和重濁之氣怎麼能交感呢?也就是《易》之“火水未濟”怎麼變成“水火即濟”呢?(即濟就意味著交感、就意味著耦合,就意味著陰陽結合生出第三種物,即二生三),這就要靠真意,我這裡就不深談了。

下面看看修道大家如呂洞賓、張伯端、陸西星、黃元吉是怎麼解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的?

呂祖曰“靜極乃道也,靜虛極乃玄也,道入於玄,謂之道。道生一:靜極機動,恍若有物,謂道生一。一生二:天地即判,此乃二也。精、氣、神此三者,內言也。”

張伯端曰“道自虛無生一炁,又從一炁立陰陽。陰陽再合成三體,三體重生萬物昌。”

陸西星曰“道,無名無相,根於太極之先,始生一炁,是謂元始祖炁。道,至虛至極,靜極而動,遂分陰陽。陰陽二炁,氤氳交通,複合為一,故二而生三。”

黃元吉曰“無極之先,混混沌沌,只是一虛。及動化為陽,靜化為陰,即易有太極,是生兩儀”,此所謂道生一,一生二也。其在人身中,即微茫之中,一覺而動,乾坤開合,氣機往來,靜而凝聚者,為陰為精;動而流行,為陽為氣,若無真意主之,則陰陽散亂,無由生人而成道,可見陰陽二氣之間,其賴元神真意主持其際,是謂二生三也。”

歡迎探討,歡迎質疑,懇請斧正。


微妙玄通冰激凌

我對老子的思想所知甚少,以前也有一些議論,都是從易經的出發點來展開的,直接談老子,誠惶誠恐。

首先是老子的“道”,太複雜,我過於疏懶,始終不很明白。就“人”所在的宇宙而言,“一”乃是極境,可是百尺竿頭更進一步,老子居然超出這個“一”,立了一個“道”!

要知道,易經裡面是已經有了一個“道”的,“一陰一陽之謂道。”老子的道,明顯大於易經的道,老子不願意傳道,卻在脅迫之下,建立了一個超出易經的道,這不合常理。

只有一個推論的結果,就是老子是來攪渾水的,他將易經的“道”之上的存在,以及之下的規則,都統統稱之為“道”!要知道無論是怎樣高明的大師,第一步都必須統一定義,否則根本就不存在立論的基礎。正是以此為出發點,老子在“一”之上,引進的乃是人類認知之外的概念,是易經所說的“遠之則不御”的範疇。

如果勉強做出解釋,則老子的“道”,是自然之道,其中包含有易經之道;而易經之道,乃是人之道,以及與人相關的世界之道,與自然之道同質卻異象。

以此為基礎,如同易經的“道”,老子的“道”再大,也還是“一陰一陽”,也許老子的道是一陰的時候,易經的道就必然是一陽,或者反之。所以老子的“道生一”是或然的,這個一或者是陰,或者是陽,都叫做“一”!

接下來是“一生二”,易經的說法是“繼之者善也”,二者同樣同質異象,這個“善”可以說是我所能知道的最美的存在,易經稱之為善是有所指的。老子顯然已經掌握了這些“知識”,這裡的“二”,堪比最美的煙火,科學家假說的“宇宙大爆炸”,有些類似,只是不夠準確而已。

“二生三”乃至“三生萬物”反而是最好理解的,其實老子這裡的表述存在矛盾,因為由“三”到“萬物”的聯繫,與易經從“八卦”到“大業”的聯繫,明顯不同步。易經的表達非常自然,符合天道,而老子的表達就跨度太大,讓人無所適從。其中自有緣故,這裡不便展開。

是時候給出答案:“道生一”的“一”,就是宇宙或者生命本身的元點,其大無垠,其小無形;“二”,指生命之花的綻放,或者宇宙的生成,大千世界從此豐富多彩;“三”,乃是生命的搖籃,思想的基礎。


陳芝麻吧

鄉人拜讀《道德經》——(第四十二章)

新風堂堂主 2017-05-03 11:31

鄉人拜讀《道德經》——(第四十二章)

——鄉人淺學,孤陋寡聞,不敢罔言,惟有拜讀!

道 生 一 , 一 生 二 , 二 生 三 , 三 生 萬 物 。萬 物 負 陰 而 抱 陽 , 衝 氣 以 為 和 。人 之 所 惡 , 唯 孤 寡 不 谷 , 而 王 公 以 為 稱 。故 物 或 損 之 而 益 , 或 益 之 而 損 。人 之 所 教 , 我 亦 教 之 。強 梁 者 不 得 其 死 , 吾 將 以 為 教 父 。

“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道就是無,道就是空,所以道不是一,道生了一,也就是生了這個開始。也可以說一就是道,道就是一,只是一個名,“道常無名”。如果解釋起來太費勁、繞口。可以說:無生有,有生二——陰陽,陰陽生“三”——陰、陽、衝(合),三生萬物。陰、陽、合,三者就可以創造、或者說衍生、解釋任何事物,

三是什麼?後面緊接著解釋“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陰陽相生相剋,中間靠“衝”來調和,因為萬事萬物隨時都在變化,要麼陽多要麼陰多,而且因為隨時在變化所以隨時需要“衝氣”來調和,不可能一成不變。《易經》有三易:不易、變易、交易。不易的是道,變易是常態,交易既是合。

後來,“不陰不陽”是句罵人的話。

第三十九章講“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貴離不開賤,高離不開下,如何不產生貴賤、高下太離譜的分歧呢?還是得需要衝氣調和。所以古時候的聖人之道時刻提醒自己不忘根本,或者說不忘陰陽相對,所以自稱“孤寡不穀”,來時刻提醒自己。

用已經解釋過的王公自稱“孤寡不穀”再次的說明一下三的意義。也引出了一個至理名言——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損益的變化隨時隨地都在發生,隨時都在變化。用後世最喜歡用的一句話來講,就是“福禍相依”。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人們所效法、學習的,我也學習效法。這裡的“教”不是教育的意思,而是被教育、學習、效法。那麼人效法什麼呢?“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讀了三遍《道德經》,才深刻的理解了什麼叫做“以經注經”。老子的文章,前後呼應,相互註解。有些章節可以獨立成文,但是通篇不離主旨)。

“強梁者不得其死”,強壯過頭了,不得好死。另一個對於陰陽相生相剋的表述。“將欲弱之,必固強之”。也是對於前面“益之而損”的一個現象比喻。也可以引申都對於道的修行——“專氣致柔,能嬰兒乎”。不懂道家的修煉,那就只從人生處世去理解這句話。凡事別過了頭。“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

道家沒有告訴你消極避世、陰謀詭計,只是告訴你很多淺顯易懂的道理。只不過,這玩意太強大,所以只要東西皮毛,就可以成為“陰謀家”。所以很多人原因稱自己是儒生,但是用的手段卻是來自於道家。

“吾將以為教父”。應該效法的最高原則。那麼什麼是應該效法的最高原則呢?“損之而益、益之而損”。


新風堂堂主

什麼是“道”?它的特性,特徵有哪些?“道”和“道理”與“科學”之間是什麼關係?與陰陽、五行是什麼關係?究竟誰包容誰?誰管誰?不僅指出了“道生一”的“一”是什麼,“一生二”的“二”是什麼?最重要的是,道出了一個千古之謎:“二生三”的“三”竟是“五行”的“五”!“三生萬物”就是五類事物的化生!千古絕唱!

五行生剋制化律——五行新論

原著:ZHB先生

  按:五行生剋制化律(以下簡稱為五行律),是QL哲學闡述宇宙萬事萬物的第二大規律。五行律揭示了宇宙萬事萬物宏觀分類、歸類、組合以及事物間相互聯繫、生剋制化、循環運行的規律。五行律揭示的現象在生活中無處不在,它點化給人們的則是處處可用的謀略思想。在分論“生克規律”和“制化規律”兩節中論示的治國、治軍、治下的生克之法,雖以統治者和將帥為例,但任何一位大大小小的“一把手”都可學而用之;至於以生剋制化原理論示的處世謀略,更是人人皆可循。

  五行律源於傳統的五行學說,又不同於五行學說,發展了五行學說。

  ZHB先生撰寫的《五行生剋制化律——五行新論》共分為兩部分。

  第一部分“五行律中的‘五’與‘行”’從全新的角度,介紹了“五”與“行”的內涵和來源。首次介紹的宇宙宏觀分類學,精闢深刻地論述了宇宙的生成和秩序以及宇宙宏觀的分類、歸類方法。引導人們站到宇宙之外去看宇宙中的五行,使人們第一次清清楚楚地弄明白了傳了幾千年的“五行”,在宇宙整體中居於何位,有什麼用處。

  ZHB先生在第一部分中只用了寥寥數語,就勾勒出了宇宙生成及運行的全過程。現代宇宙大爆炸理論提出了從大爆炸開始形成,而中國古代的宇宙學則描述了宇宙開合的景象。但是,無論是現代還是古代都無人準確的講出宇宙為什麼會開合,為什麼會爆炸?內在的規律和動力是什麼?QL文化的創始人ZHB先生在輕鬆平淡的談吐中竟信手拈來,一語道破天機,令人拍案稱絕。

  在第一部分中,ZHB先生還用現代人易於接受的方式,精練地論述了什麼是“道”?它的特性,特徵有哪些?“道”和“道理”與“科學”之間是什麼關係?與陰陽、五行是什麼關係?究竟誰包容誰?誰管誰?不僅指出了“道生一”的“一”是什麼,“一生二”的“二”是什麼?最重要的是,道出了一個千古之謎:“二生三”的“三”竟是“五行”的“五”!“三生萬物”就是五類事物的化生!千古絕唱!

  第一部分ZHB先生用分類學的方法,條分縷析、層層剝筍,展示了宏觀宇宙和微觀世界的整體輪廓,為人們研究學習五行理論指出一條通達之路。

  張先生還在講述五類特性特徵的基礎上,又提出了準類、變類說,點化了歸類的方法。一反以往五行學說牽強附會的照套模式,救活了傳統的五行學說。

  讀了第一部分,使人隱隱感到由遠及近隆隆滾來的春雷,中華文化再度崛起,指日可待。

  第二部分“五行生剋制化”論述了宇宙萬事萬物的內在聯繫、相互關係、作用方式及六個子規律。這部分從五行生剋的科學角度,為人們把握諸種矛盾和矛盾諸方面的生克鏈環,從而能夠能動處理事務指出了竅門。

  第一部分讓人們知了“道”,瞭解了“五”和“行”,而第二部分則不光是讓人們知了“道”,而且還傳授瞭如何循道,如何用道。張先生論道時,給人的感覺不是空談道理,高不可攀,與己關係不大,而是有血有肉,在抽象中有具體,在具體中又有抽象,使人既能聞前所未聞,又可立即得到實用於生活的利器。五行律中的生剋制化處處閃爍著智慧和謀略的光芒。毫無疑義,身處現代市場競爭大潮和政治軍事漩渦中的泳兒們,若得此韜略,必能如魚得水。“聽君一席談,勝讀十年書”,ZHB先生創立的QL文化為人類送來了精神食糧。

  五行生剋制化律(以下簡稱五行律)源於中國傳統的五行學說,但它不是五行學說的複述,而是五行參天大樹的哲學碩果。

  五行律是QL哲學闡述宇宙萬事萬物的第二大規律。五行律揭示的是宇宙萬事萬物的分類、歸類、組合,事物間的內在聯繫,相互生克乘侮的方式,系統內的控制、制衡以及循環運行的規律。五行律亦是宇宙的動力模型和重要的思辯方法。五行生剋制化容括了系統、控制、耗散等思想方法的精華。

  一、五行律中的“五”與“行”

  (一)“五”的內涵

  用分類的方法研究宇宙萬事萬物,這是人類基本的思維方式。五行中的“五”,就是先哲們對宇宙萬事萬物分類的一個數字表示。這個“五”,表示宇宙萬事萬物都歸屬於五大類基本屬性的事物,即水類、木類、火類、土類、金類。那麼五大類又是怎樣劃分出來的呢?

  我們先接觸一點QL文化中宇宙宏觀分類學的有關知識。宇宙宏觀分類學是研究宇宙生成前、生成後以及消亡的全過程中各層次各類規律的學說。宇宙宏觀分類學把宇宙的規律分為六層。

  第一層次是“總”,第二層次是“體”,第三層次是“種”,第四層次是“類”,第五層次是“科”,第六層次是“學”,即:總、體、種、類、科、學。

  “總”,包括了宇宙的初始前、宇宙初始態、宇宙生存態、宇宙完結態、宇宙迴歸態的循環。作為第一層次的“總”,研究的是“道”,是大道的規律,即總規律。總規律中包含了下面若干層次的規律。

  “體”,研究的是宇宙初始狀態及以後的規律,即宇宙體在總規律的制約下自身循環往復,生生不已,生剋制化,變化無窮的規律。

  第一層、第二層揭示的是總體規律。

  “種”研究的是宇宙生成後的全維規律,也就是宇宙的根本律,亦陰陽根本律。陰陽根本律揭示的是陰陽兩種物質生成、互用、對立、聯繫、變化的規律。

  “類”,是研究宇宙內五維(長、寬、高、時間、空間)以下事物運行變化的規律。五維時空內,橫向分三層,即三界;縱向分五大類,即在整個立體空間中,每一層裡有五類性質特徵相同或相似的事物 :水類、木類、火類、土類、金類。

  第三、第四層次揭示的是種類規律。

  “科”,即分科研究的學問。它研究的對象及揭示的規律都是三維世界以下事物的規律。“科”大致可分為理論科、應用科、人文科。“百科”實際上歸納起來,主要是三科,這是第五層。

  第六層“學”,是“科”下的學問,數、理、化;天、地、生;音、體、美;文、史、哲;農、林、牧、副、漁;工、商、兵等等,以及越來越多的邊緣學科、行業,都是“學”的範圍。“學”揭示的是某一學科、行業的內在規律以及各學科間的相互聯繫、相互滲透的規律。

  第五、第六層揭示的是科學規律。

  宇宙宏觀分類學的常識告訴我們,五行生剋制化律是屬於類這個層次的規律。

  跳出宇宙,把五行生剋制化律置於宇宙宏觀分類的立體層次中來看,更容易使人瞭解它。若再進一步知道了“類”以上各層次的內涵,就更能整體地、聯繫地觀察萬事萬物的規律。

  先介紹第一層“總”,這一層研究的對象是“道”。

  什麼是“道”?“道”是自然的始祖,是宇宙之源。“道”示於人的理,即是大道之理,大道之理是自然的總規律,亦是宇宙的總規律。大道之理包含了規律(法則),理中寓法,法中寓理。

  “道”的特徵:其大無外,其小無內,至簡至略,至精至微,至玄至妙,渾然無極,呈虛無態。

  “道”的特性:恬淡、虛無、清靜、無為、自然、純粹、平易、樸素、忍辱不爭。

  大道似水。

  “道”的作用:生成萬物,決定萬物。道在物中,物在道中。

  道理的內涵則是它包容的萬事萬物的各類規律和方法。合於“道”的思想和行為是道德,合於道的“理”則是真理。人們為獲得徹底解放,千百年來孜孜以求地探索真理,而真理早已在人們中間,人們卻沒有注意。真理是分層次的,不同層次有不同的相對真理,無數相對真理的總和即是大道之理。

  宇宙宏觀分類學視“道”為“總”。

  老子講“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生一”的“一”是指什麼呢?道在無始無終的螺旋式循環運行中,由其內部的規律決定,在運行到特定階段時,其能量高度密集,已開天目的的特異功能者在入定態中,可用天目追視到:高度密集的能量團形成了一個混混沌沌的零形體,這個零形體,就是宇宙開合前的初始狀態,我們稱其為“混沌蛋”。“混沌蛋”是一個充滿能的海洋,陰陽未開,呈現出一片虛無狀態。這虛無的一體,就是老子講的“一”。在宇宙宏觀分類學上,被稱其為“體”。

  “一生二”的“二”又是什麼?它是怎樣來的呢?“二”在宇宙宏觀分類學上居何位置?道體按照自身的規律運行,生生循環不已,在每個階段,都有每個階段的特徵和特性。“有生於無”,由道派生出來的道體,其初始狀態“混沌蛋”是一個氣態的能量海洋,運用特異功能體察,可以感到此間寒涼,它的溫度和狀態,都似於水類。在運行過程中,水類的相生規律決定了它必然產生出木性的狀態,運行中“混沌蛋”生髮調達,出現木類的特性。繼續運行,木性開始向火性生化。

  “混沌蛋”由寒涼變溫,轉為炎熱,向上。炎熱到一定程度的時候,“混沌蛋”生髮膨脹,膨脹到極點,出現大爆炸。1948年科學家加莫夫發表的《宇宙熱大爆炸理論》認為二百億年前,一次大爆炸之後,產生了宇宙。空間為宇,時間為宙。西方現代宇宙學的成就,印證了中國古代宇宙生成論及宇宙秩序論的合理性。“混沌蛋”爆炸之後,道體出現陰性物質和陽性物質二種物質。清陽升為天,濁陰降為地。此後的道體開始以物質形態存在。道的各個規律也開始深入不同維層的物質世界,由原來的“道”統管下的“集體負責制”轉為“分層分工負責制”。天地開合產生了地,大地即為土類,它具有化育的特性。由土類狀態繼續向前運行,又生化出金類,金又使氣態物結露成水,如此循環不已。這循環的爆炸階段產生的陰陽兩種物質,即是“一生二”的“二”,在宇宙宏觀分類學上,稱其為“種”,宇宙萬事萬物都由陰陽這兩種物質組合而成。

  “三”又是什麼?又是怎樣形成的呢?它在宇宙宏觀分類學上又屬於什麼?陰性物質和陽性物質在不同的時空點上組合,產生了不同的復性物質,我們稱其為復子。所有的復性物質都是生命,而生命又分為三個層次,即三維世界(欲界)的生命,四維世界(色界)的生命和五維世界(無色界)的生命。在三個層次的世界中充滿著100多種陽性物質的元素,這些元素的不同排列組合,在不同的時空點與陰性物質相結合,構成了復質世界的萬事萬物。這些事物歸結起來,只有五大類,即水類、木類、火類、土類、金類。也就是說,這五大類復性物質構成了宇宙間的萬事萬物。五大類的“五”,在宇宙宏觀分類學上屬於“類”這個層次。“總”是道,“體”是“混沌蛋”,“種”是陰陽兩種物質,“類”則是指宇宙中的五大類屬性的事物。

  五類,就是老子宇宙創生說中的那個“三”!三生萬物即是五類化生萬事萬物。

  人類在尋找最基本的東西。神秘的五行學說,起源於最簡單的事實,高度的歸納與抽象,其本質已不是水、木、火、土、金這五種基本原素,而是具備五大類特性特徵的基本事物。水、木、火、土、金,只不過是這五大類事物的代號而已。宇宙間萬事萬物由五大類基本屬性的事物變化而來。而五大類基本屬性事物又源於兩種基本物質,這兩種基本物質,又源於渾然一體,渾然一體則由“道”派生而來。

  現代科學長久以來認為,世界的物質是由一百多種不同的元素組成的。但是在過去二十年裡,物理學家認識到,這令人迷惑的排列是由少數幾種粒子結合而成的。歐洲的粒子物理實驗室,投資10億美元,設計了一個叫做大型電子正電子撞擊機的機器;美國的加利福尼亞州斯坦夫的科學家們在諾貝爾獎金得主伯頓.魏其特領導下亦建造了一座經過改良的電子正電子撞擊機,名叫斯坦夫直線撞擊機。投資了1.15億美元,建立了斯坦夫直線性加速器中心。這兩個研究機構,利用這兩臺巨大的粒子加速器,經過研究,發現宇宙是由三類基本物質組成的。物理學家把這些基本粒子劃分為三個不同的族類。現代物理學的成就正在接近宇宙的真諦——宇宙是由五大類基本屬性物質組成的。儘管還有一定差距,但是畢竟邁出了可喜的一步。我們相信,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終究可以印證那也許是上一輪人類文明留下來的人類認識的成果,抑或是超高級生命醒示人類的宇宙真諦。

  現代科學已從茫茫霧罩的宇宙之謎中開始追尋宇宙萬事萬物構成的基本類別,但這些類別的自然屬性是什麼?現代科學還沒有從試驗的微分中跳出來去整體思辯。

  (二)五類的特性、特徵及歸類

  任何事物,都有它的特性和特徵,只有把握了事物的特性、特徵,才便於歸類和分類。

  五類的特性有哪些呢?

  水類的特性:向下、寒冷、滋潤、靜藏;木類的特性:生髮、舒暢、調達;火類的特性:向上、昌茂、繁盛、炎熱;金類的特性:收斂、肅殺、潛藏、清靜;土類的特性:生養、承載、受納、化育。

  五類的特徵、五類的徵狀分為標態、準態、變態。標態是五類典型的徵狀即五類的特徵。而準態是五類非標態的徵狀,變態則是五類變化生成的徵狀,五類的特徵標態就是水的形態、木的形態、火的形態、土的形態、金的形態。

  對於五類的特徵,傳統的五行學說還從氣、味、色、音、時、方(位)這幾方面來作輔助劃分。比如水類,對它的規定是氣寒,味鹹,色黑,音羽,時間冬,方位北。木類,氣風,味酸,色青,音角,時春,方位東。火類,氣暑,味苦,色赤,音徵,時夏,方位南。土類,氣溫,味甘,色黃,音宮,時季夏,方位中。金類,氣燥,味辛,色白,音商,時秋,方位西。

  掌握了這五大類事物的特性和特徵,便可以進行事物間的直接歸類和間接推演。中醫學在這方面歸類很成功,中醫學把五臟六腑、五官、形體,還有體液,都分別歸在水、木、火、土、金這五類上來,用以說明五臟的生理功能。比如說,肝屬木,木性取直,喜調達,向上向外舒展,而肝的秉性恰恰是喜調達舒暢,惡抑遏制,表現出舒通開滯的功能特點,故歸屬木。脾胃運化水谷,提供精微物質,以營養五臟六腑、四肢百骸,為氣血生化源,而土性淳厚,萬物賴土以承載,賴土以生化,故脾胃屬土。有了這種分類,便可以找出五臟六腑之間的相互聯繫,用於診治疾病,調諧生理、心理。

  典型的標態只有水、木、火、土、金,而不具有典型特徵、特性的事物不計其數,故在歸類時,可把具有五類特性、特徵的歸入標態五類,不具備標態的可歸入準態五類,由標態和準態變化而來的可歸入變態五類。

  五行歸類的竅門是比類取象,活用多格。凡具有水類特徵和作用的標態、準態和變態事物均可歸為水類。凡具有木類特徵和作用的標態、準態和變態事物均可歸為木類。其它三類以此類推。

  (三)準類、變類說

  準類、變類的概念在前節已經接觸過,本節將進一步明確準類、變類的定義及劃分方法。

  宇宙間有許多事物,不能用標態的五類進行劃分。比如,五行學說對五類事物的顏色標出五種,而實際上,日常生活中的顏色是赤、橙、黃、綠、青、蘭、紫七色,再加上各種各樣的色,任意搭配,可以變出千姿百色。五行學說給音律分為五種,即羽、角、徵、宮、商,與現代的音律能對上的是1、2、3、5、6,事實上現在用的是1、2、3、4、5、6、7七個音,和那五音不能完全配上套。類似這樣的現象非常多,包括社會領域,也是如此。按照五行學說的規定,所有事物都要配上五個要素進行閉合才能控制。而事實上現在很多國家的政治體制都是搞三權鼎立的,並不是五行制衡的。傳統五行學說面臨嚴峻的挑戰。

  五行學說亟待發展,準類、變類以及第二部分介紹的多格局規律應運而生。

  準類是相對標準狀態而言的,具有五類典型特徵、特性的事物叫做標類,而沒有達到這種標準狀態但其性質和特徵接近它為準類。

  變類則是通過標類和準類的類型演變而成的。這種演變可分為改類和互類。改類是通過改革、改良,以標類和準類為主改造而成的新事物。改類分為突變和漸變。有激烈方式改變的,亦有和平演變式的。改類一般呈現出不倫不類的特徵或特性。但從總體上說,它們可以劃歸為某一大類。互類則是指兩個標準類相互作用後產生的第三者,驢和馬雜交,生成騾子,這騾就是雜交後的互類。

  五行的分類拓展後,再與陰陽根本律以及第二部分將要介紹的多格局規律相結合,活用五行就比較容易了。

  (四)“行”的內涵

  “行”在古代,是和“運”字並行混用的。比如《內經》中就是把“五行”和“五運”混用的,實際上是取其運動、運行的意思。傳統的五行學說,講“五”和“行”的時候,不能截然分開,一說“五行”,尤其是它列出的各種五行表,都是以“五行”打頭的一種分類。這種分類方法是不嚴謹的。“五”和“行”是兩個概念。“五”的含義講的是五大類屬性事物。而“行”呢?則是講它的活動、變化、循環、運行。這二者不能混談。

  五行,是指五大類事物按其內部規律所做的循環運行。

  二、五行生剋制化

  五行律揭示了萬事萬物之間的相互聯繫,相互作用方式,內在的一般秩序和隨機的特殊秩序,以及如何設計和實行系統內的控制和制衡,如何把握事物生剋制化、循環、運行。這些規律可由六個子規律構成,即:生克規律、乘侮規律、制化規律、多格局規律、態勢規律、傳變規律。


手機用戶59109890388

“一”代表一個整體事物的本質現象“圓”!“二”代表世間一切都以陰陽二者來定性!“三”表示事物的終結方式,音同“散”,且義理亦一致,即分散之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