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飛的死,真的是千古奇冤?

1142年1月27日,在這個漫天飛雪的夜晚,一代名將岳飛在南宋大理寺獄中,以“莫須有”的罪名慘遭殺害,時年39歲。而在他的供狀上,僅留下“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八字。岳飛的死,千百年來一直被視為千古奇冤。我們在惋惜這位民族英雄的悲慘遭遇時,也對秦檜的奸佞、高宗的昏庸深惡痛絕!

首先,岳飛北伐中原、收復河山,其民族氣節和功勳,是值得我們後世敬仰,這是不容置疑的!然而,當我們拋開個人功績,從當時客觀環境和政局來分析,岳飛的死,不僅是因為趙構的昏庸和秦檜的奸險,更在於他個人的政治錯誤。上天賜予了他軍事和文學的極高造詣,卻唯獨沒賜給他相應的政治素養,這才是他悲劇的重要成因!

岳飛的死,真的是千古奇冤?

一、干涉立儲,君臣嫌隙

首先,自靖康之變後,岳飛統領軍隊,不斷挫敗南下的金軍,年僅三十,便加檢校少保,進武昌郡開國公,後又升荊湖北路、襄陽府路招討使。從這些一連串的晉升可以看出,那時的岳飛至少是深受高宗的信任和支持的。然而,他的官是越做越大,權力也越來越大,但政治水平卻止步不前,並犯下許多低級錯誤。

1137年(紹興七年)二月,因為擔心金國放歸欽宗太子,岳飛便向高宗提議立其養子趙瑗(宋孝宗)為皇儲。

岳飛這也許真的是出於好意,為國家、為朝廷分憂。但趙構可不這麼看!宋高宗雖然親兒子掛了,自己又被嚇成了不育,但人家那時還堅持吃藥,還想再生個兒啊。結果岳飛一上來,就讓他立養子為儲,那是想說他以後也沒機會生了麼?這多尷尬啊!

岳飛的死,真的是千古奇冤?

再說,立儲本來就是皇上的家事,岳飛這麼幹真的說不過去,有與養子趙瑗勾結的嫌疑。儘管岳飛這建議的出發點是好,但卻沒顧及高宗的感受。

除了提出立儲,岳飛還犯了一個更致命的錯誤,那就是張口閉口就一句“直搗黃龍迎二帝”。站在軍人的角度,這是捍衛國家,誓雪國恥的豪邁,但在高宗看來,這不就是存心找茬嗎?

岳飛的死,真的是千古奇冤?

都不想想,要不是當年高宗老爸和老哥都被金國給擄了,輪得上他當皇帝麼。如果真讓岳飛把兩位太上皇搬回來,這又是一個尷尬的場景。南宋不就一下子有了三位皇帝了麼,到時候這大宋究竟該聽誰的?幾百年後的明朝,英宗和代宗就是因為這樣的尷尬局面,最後還鬧出個奪門之變,弄得政局不穩。可以想象,如果真讓岳飛迎回二帝,這奪門之變,估計提前幾百年就發生了。

也正因為岳飛的這些做法,才讓高宗逐漸對他失去了信任,甚至開始反感和厭惡起來!

二、手握重兵,功高難封

岳飛北伐的功績,除了其個人的軍事才華外,也離不開他手上的岳家軍。岳飛通過不斷的收編官軍和義軍,逐漸將軍隊規模擴展達不下十萬人,這估計相當於南宋三分之一的戰力。如此龐大的戰力,對於一貫重文輕武的宋朝來說,既是一個保障,同時也是一個巨大的隱患。

岳飛的死,真的是千古奇冤?

回顧歷史,過去東晉的北伐名將桓溫、劉裕,都因為手握重兵而給東晉政權造成了極大的打擊。而劉裕乾脆直接結束了東晉的統治。從這方面來看,高宗後來想要收回岳飛、韓世忠、張俊等將的軍權,於己於國,那都是較為穩妥的做法。

結果呢,其他幾位大佬都乖乖的交出兵權,回家享受了。就岳飛遲遲不交,還繼續要求北伐。這樣一對比,誰做皇帝不會對岳飛起疑心呢?再說,岳家軍是南宋戰力最強的軍團,萬一岳飛真反了,可就沒人能擋得住他。所以,岳飛這麼幹,明擺著逼皇上幹掉自己。

岳飛的死,真的是千古奇冤?

再說,古代將帥戰場立功,那都是要加官進爵的。而岳飛已經立了太多的功了,那時爵位都封到太尉了,再高就沒得封啦(總不能封他個王吧)。而且那時的他還在堅持北伐,不斷的繼續立功。這樣一來,人家老百姓都覺得,江山是岳飛打的,皇上就成打醬油的了,功高蓋主啊!

這樣一來二往,高宗對岳飛不僅是厭惡了,還真的動了殺心。以至於後來實在找不到岳飛的茬,隨便按個“莫須有”的罪名,就把人給殺了。

三、宋金和談,雙方得益

最後,不得不說一下的是宋金議和的事情。很多史書或評書,都認為談和讓北伐半途而廢;認為秦檜是漢奸,是賣國賊;認為高宗無能、膽小。

然而,事實也許並不是這樣。要知道,金軍當時的戰力是很強的。人家幾萬人起家,一下子就幹掉宋遼兩個老牌大國,軍事實力在當時,絕對是天下第一。而岳飛的勝利,只能說是擋住了金軍南下的步伐,卻並沒有對其造成沉重的打擊。而且過去的勝仗,絕大多數都發生在江淮地區(其實也就欺負人家是旱鴨子)。

岳飛的死,真的是千古奇冤?

而岳飛要是繼續北上到中原,甚至真的要“直搗黃龍迎二帝”,那麼缺乏戰馬的宋軍,將直接在平原地區對陣強悍的金國鐵騎,再加上更長的戰線和補給線,勝算也就更低了。即短時間內能收復中原,也是很難守得住的。

加上當時的議和,事實上是符合宋金雙方的利益!金國知道滅不了南宋,再打下去是沒意義的。而且一下子幹掉宋遼兩位大佬,佔了這麼多地盤,也是需要時間來消化的。

再看看南宋,大家都是剛從北方逃到南方,氣都沒喘過來,也沒來得及點算一下剩下多少家底,就接連和金國、偽齊幹仗,國內其實也是一團亂。大批的難民需要安置,南方的稅賦需要確定,政權也需要時間來穩定……如果這些問題都解決不了,繼續打下去,最後不僅南宋朝廷吃不消,老百姓也只會更受罪。

因此,大家都想讓戰爭先停下來。所以,秦檜的主和政策,其實也算是符合當時的國情和民意的。

岳飛的死,真的是千古奇冤?

收復河山,驅除外敵是沒錯,但是也是需要考慮環境,也是需要時間的。在當時的情況下,繼續北伐,其實給國家和百姓帶來的,是巨大的壓力。然而,岳飛只單純的從軍人的角度去想問題,一根筋的想著找金國決戰,以雪國恥,卻沒有用政治的思維去判斷時局。

最終,在雙方都想停止戰爭的呼聲日益高漲之下,岳飛顯然成了宋廷促和的犧牲品。為了促成和談,宋高宗選擇犧牲岳飛的性命。

所以從上面的幾點分析下來,岳飛的冤屈,其實更多的是他自己的政治錯誤所造成的。不過,話雖如此,岳飛是民族英雄,是忠臣義士,這都不可質疑的。他的民族精神,更值得我們中華兒女去學習和敬仰的!只不過,對於岳飛的死,與其說是冤屈,還不如說是一種無奈和不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