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对韩信的评价中,司马迁不无惋惜,而司马光却另有看法

1.

汉家江山的得来,有半数、甚至多半要归功于韩信,也因此,多数人对韩信之死,愤愤难平。他们看够了“狡兔死、走狗烹”的社会规则,同时痛恨着政治的残酷、人性的险恶……

当然,持不同意见者也有,这些人则认为韩信是居功自傲、矜能自骄,且最后反迹亦已现,故说到底还是咎由自取……

而对于如此饱受争议的韩信,作为史学界的两位泰斗级人物——司马迁、司马光,自也少不了一番评说。

在对韩信的评价中,司马迁不无惋惜,而司马光却另有看法

2.

在《史记·淮阴侯列传》的最后,太史公不无感慨地说道:「假令韩信学道谦让,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则庶几哉,于汉家勋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后世血食矣。不务出此,而天下已集,乃谋叛逆,夷灭宗族,不亦宜乎」……

如此一看,太史公之意很明了:如果你韩信不这样,那你将世为老刘家的恩人,堪比周公、召公、姜太公之类的猛人。可惜的是,你偏逆势而动,身死长乐钟室,三族带害……

而由是也不得不说,太史公修的终究是一家之言,所以全从个人感受来说事,惋惜之意,溢于字里行间。

在对韩信的评价中,司马迁不无惋惜,而司马光却另有看法

3.

再看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在讲完韩信之死后,司马光也大段阐述了个人的看法。而看法中还引用到了司马迁的评说,表示对其认可,只是在认可之前,司马光还表述了这样一层意思:

早年,在蒯彻劝说韩信谋反时,韩信未听;在刘邦伪游云梦而召韩信之际,韩信亦不疑。因此从这两个时期来说,韩信确无反心。但是,在当韩信看到卢绾几无功绩、只靠着与刘邦的一点儿时情谊就能南面称王,自己却以“侯”的身份列于群臣中时,心就常“怏怏”,反行也渐露……

「要说刘邦确有对不住韩信的地方,可是,韩信不也是吗?攻下齐国时,韩信乘机称王;楚汉决战之际,又不如期赴约。从刘邦来说,两次被要挟,哪一次会爽?如不是碍于形势,早已取韩信之命」……

趁火打劫、乘势取利者,市井之志也;按劳酬功、永不相负者,士君子之心也。而韩信以市井之志来做大自己,同时又以士君子之心来要求别人,这合适吗

其实,从司马光的口气来看,一字以概之,就是一个削弱了的“”字!

在对韩信的评价中,司马迁不无惋惜,而司马光却另有看法

4.

韩信很难评说。

他确实傲,曾表示羞于绛、灌同列

。某次无意间路过樊哙家门,樊哙跪拜送迎,并异常尊重地对其说:“大王乃肯临臣”,而韩信则又竟喟然长叹:“乃与哙等为伍”,狂傲、自大之心、之行溢于言表……

但话再说回来,终韩信一生,擒魏、下代,破赵、胁燕,东取齐而有之,南灭楚垓下……在这把功劳、这番成就面前,有时真的很难让人不飘。

也有人说,韩信是军事上独一无二的天才,却是政治上的白痴。事实究竟如何,不得而知,但笔者却担心的是,如果韩信的政治才能真的过高的话,其恐怕是难以取得现在成就的……

谁对谁错?孰是孰非?

所以,很多时候,评说别人很难,切勿轻下定论。且更难的是倘这些事情搁在自己身上,自己就真能处理好吗?

在对韩信的评价中,司马迁不无惋惜,而司马光却另有看法

文 / 起叔

图 / 网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