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第一雄關函谷關,漢武帝時為何東移了300裡?

123zcd

函谷關的設置是在戰國初期,故址在如今的靈寶縣王垛村。首先說明函谷關所在的淆涵要道。

如圖,黃河水從被而來直接將山西高原與陝西高原一切兩半,到了潼關區域因為有秦嶺山脈的阻隔而逶迤向東流,一直流過崤山山脈的三門峽再到廣袤的大平原地帶。從潼關到三門峽這一段河谷穀道的左邊是太行山餘脈中條山,右面是秦嶺餘脈華山。兩山夾持著黃河,將之固定起來。這段區域就是淆函要道。

稠桑原橫亙在淆涵要道中間,從秦嶺延伸下來一直達到黃河岸邊,將淆函道攔腰隔開,一切兩半。函谷關就位於被稱之為“稠桑塬”的裂縫之中,準確的說函谷關就位於這條裂縫的開口處(河南靈寶縣的王垛村)。函谷關在稠桑原之中是因為稠桑原因為長期被雨水沖刷而形成了一條通透東西的大裂縫。而稠桑原是典型的黃土高原上的塬的地形,頂部平坦如原,高度非常高,四周峭壁陡立,加之黃河從稠桑原北面流過,緊貼著原壁,所以東來的行人要進入關中,沒有其他道路可以走,只能從這條裂縫通過。這條長15裡的裂縫兩邊壁立如削,寬不過數米,真乃“車不能方軌,馬不能並鞍”。對函谷關的險要,古人往往用一個詞來形如,叫“丸泥可塞”。

黃土原

今函谷關景區的函穀道

函穀道深處

在稠桑原的東面,也就是函谷關的關前,就是弘農河。敵人要進攻函谷關,就必須先渡過弘農河,而渡過河之後,由於弘農河緊貼著稠桑原東側而流,河岸和關城之間的只有一條狹小的窄路,無論敵人有多少兵馬也無法擺開,這是函谷關又一險要之處。

一圖勝千言:

雖然從今天的地形圖上來看,稠桑原上光禿禿的,但是在古代的稠桑原上都是森林,不單單是稠桑原上森林密佈,從崤山到潼關140里路,亦到處都是茂盛的森林,古代稱作“桃林之塞”,又叫“松柏之塞”。春秋時晉國曾派人駐守桃林之塞,以遏制秦國東進。駐守的地方就是後來的函谷關。——正是由於原上森林密佈,人不得通行,只能在原體的一條裂縫中行走。所以只要扼守住這條裂縫,就能斷絕東西交通。

隨著時間的推移,到了漢末曹操時代,黃河水位下切,靠近稠桑原的黃河露出了河灘,為了防止別有用心的反抗者利用,於是曹操命令許褚就在河灘處又修建了魏函谷關。

但是在秦函谷關和曹操時代的函谷關之間,還有一座漢函谷關。在如今的新安縣,距離秦關300裡。據記載,漢朝興起以後,關中長安作為帝都,函谷關以東都被稱為關外,地域黑的當朝權貴人人都已關內人自豪。籍貫新安的樓船將軍楊僕對此深以為恥,於是託言上奏漢武帝請求將函谷關東移,以擴大關中地盤,增強對關東的控制。漢武帝同意後,楊僕自討腰包於公元前114年在新安修建了新的函谷關,從此土豪楊僕變成了關內人。

今天漢關函谷關早已廢棄,僅存2000年前的關門遺址。而魏函谷關也在抗日戰爭時被毀,剩下的遺址也被三門峽水庫淹沒,能看到就是烽火臺了。

如今有跡可循的就剩下了最早修建的秦代函谷關。


大福讀史

說起來這件事,大家恐怕都聽過一個典故,楊僕徙關,說的是在漢武帝時期,有一個叫楊僕的人,這個人不大不小,也被封做了一個職務,但是他平生最看不起的是誰呢?原來在函谷關以西的土地叫做關內,而關內的那些人以關中子弟自居,因為這批人離皇帝最近,但是這個人好巧不巧,他在函谷關以東,黃河以西的土地上生活。

這個時候,一方面他有職務,但是另一方面,他要接受同僚之間的嘲笑,受不了,然後他向漢武帝寫了一紙書信,就是告訴漢武帝說您看涵谷關,現在圈的這塊地太小了,我給你圈的在大一點,這樣的話,您可以管轄更多的子民管轄更多的權利,這樣的話,對您的統治百利而無一害

恨我弟,當時在處理一件什麼事情呢?就是諸侯王的權力太大導致他這個大漢天子有點兒擺不開架子,因此,漢武帝頒佈推恩令,使得各個諸侯的權力越來越小。當然一直寄希望於其他諸侯的權力越來越小,這一點是不現實的,任何人都有私心,那麼這個時候你還有什麼其他的辦法去壓制這些諸侯王呢?就是增加你所能有效控制的土地的面積。

函谷關的東遷,一方面證明了我並不介意你們這批人作為我的子民來宣揚我的功績,只要你承認你是我大漢的子民,認同我這個大漢天子,我是來者不拒,另一方面也向函谷關以東的人民宣佈我並不是把你們完全交給諸侯王了,你們必須認同我這個大漢天子。

與此同時,函谷關的東遷也增加在漢武帝能夠直接統轄的面積300裡呀,這可不是300裡荒地,這是300多里可以耕作的肥田,可以養活多少士兵?

這一點在漢武帝的繼任者,或者說他的另一個子孫劉秀身上得到了繼承。劉秀並沒有把都城設置在了長安,而是選擇在洛陽,其原因就是增加天子對於土地的掌控能力,尤其對於函谷關,或者說虎牢關以東的土地的掌握能力,你的都城越往東邊靠你控制,東邊的土地就越多。

綜上所述,漢武帝為什麼同意一個將軍能夠決定一個國家作為重要的關口的位置,就是為了增加自己的。手裡面直接能夠管轄的子民。田地賦稅軍隊,所以才會有漢武帝時期函谷關向東遷移了300裡。


漩渦鳴人yy

漢武帝出於中央集權的需要,做出的一項戰略性部署。

函谷關的東徙,首先源於軍事上的考量。

函谷關之所以被稱為長安鎖鑰,就是因為它牢牢卡住了崤函古道。秦漢之前,戰車是軍隊最為重要的作戰工具。由於崤函古道曲折狹窄,戰車必須經過函谷古道通行。

漢武帝時期,隨著對匈奴戰爭的展開,騎兵和步兵成為軍隊中的主要兵種。戰車必須經崤函古道西進長安,而對騎兵和步兵來說,完全可以從其他更加狹窄的川道,甚至函谷關周圍的山嶺中通過,函谷關已經基本喪失了以關拒敵的屏障。

因此,漢武帝選擇了將其前置300多里,搬遷到新安,重新建造關隘。


o渴望者o

"楊僕徙關"的故事在河南新安廣為流傳,但這只是個美麗的傳說,雄才大略的漢武大帝不可能將"徏關"這樣的戰略舉措,建立在下級官吏"恥為關外侯"的動意上。

很顯然,作為關隘,是諸候割據政權的產物,而漢時海內一統,深據中原的函谷關已浙失其軍事作用,那麼漢武帝為何要將函谷關東移300裡呢!



我們知道,中央集權是一統王朝強有力的工具,而郡縣制就是平衡消化地方勢力的良藥,關隘的作用在大一統王朝更多的是一種政治勢力的擴張,而不是軍事性質的攻守,函谷關從寶靈東遷新安一個直接的功效就是一大片土地歸中央直管,並在300裡新舊關之間設立弘農郡。不僅增強了京畿實力,而且把關中東出通道牢牢控制在手中。函谷關東遷無疑是中央皇室勢力的東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