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山东五大姓”有多牛,连和皇帝结亲都不愿意

历史上有几大姓,曾特别尊贵显赫,就连皇帝也标榜自己出自这几大姓之一,还巴巴得要和这几大姓结亲,关键人家还死活不愿意,宁可把女儿嫁给九品芝麻官,也不肯嫁给太子,这几大姓为何能这么牛气呢?

这几大姓在历史上被称为“山东五大姓”。不过此“山东”非我们现在的山东省,而是泛指崤山以东的地区。包括山西、河北、河南还有山东。而“五大姓”也不是指五家人,泛指的是陇西李氏、赵郡李氏、博陵崔氏、清河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和太原王氏这七大门阀世族,因此又被称为“五姓七望”。

唐朝的“山东五大姓”有多牛,连和皇帝结亲都不愿意

(五姓之一——崔氏)

这七家门阀世族背景都很厉害,他们累世高官不断。比如陇西李氏,光在唐朝就出了10位宰相。

崔氏则更不得了,他家要寻根问祖,就要提到春秋时期齐国大夫崔杼。崔杼身为权臣,在朝中呼风唤雨,弑君叛乱。但正是由于他后来的失势,才让崔氏外迁。因此崔氏分支最多,光宰相就有29位,崔家又被称为“天下第一高门,北方豪族之首”。

再比如荥阳郑氏,唐朝中期一度被称为“唐半朝”。

其他几家也同样名人辈出,数不胜数。因此,这七家门阀到了唐朝时,依然冠绝一时。

话说这七家门阀在社会上的影响力和威望,让唐太宗好生妒忌。于是,他也标榜自己出身于陇西李氏,表明自己是贵族大家后裔。不过,他说他的,这七家门阀只是呵呵,根本就不承认他。大家都知道,李唐家是胡人血统,根不正苗不红,顶多只算得“夷狄之裔 ”。

七大门阀为了保持家族在朝中政治地位的稳定,因此他们“恃其族望,耻与诸姓为婚”。也就是说,只在世代内部互相通婚。而其他士族,或者就算是“夷狄之裔”的皇族,他们也不屑一顾。

唐朝的“山东五大姓”有多牛,连和皇帝结亲都不愿意

(唐朝官员壁画)

盛唐宰相薛元超,晚年时感慨自己平生三大恨:一恨没有参考科举考试以进士及第;二恨未能娶五姓女为妻;三恨没能参加编修国史。

薛元超好歹是出身于关中四姓韦、裴、柳、薛之一,好歹在全国家世中,也是排得上号的。可是,他却将“没能娶五姓之女为妻”,放在“没能编修国史”的前面,可见娶五姓女,比修国史重要得多。薛元超此三大恨,对山东五姓的仰视程度,可见一斑。

想和七大门阀结姻亲的,可不止宰相薛元超。早在薛元超之前,唐太宗就有这心思。当时,他千方百计要把公主嫁给这七大门阀。按理,和皇帝结姻亲,那就是皇亲国戚了。要是写家谱,就凭这一点,那不知道能给门楣贴多少金!

可是七大门阀对皇帝摆摆手说:“和公主结婚,我们不干。”

唐朝的“山东五大姓”有多牛,连和皇帝结亲都不愿意

(唐太宗剧照)

这下,唐太宗好没面子,好生气恼。对这七大门阀不仅妒忌,还心存畏惧。觉得他们的影响力大于皇权,这可会影响到自己的统治地位。于是他对大臣们多次说:“吾实不解山东五姓为何自矜,而人间又为何重之?”

为了打压七大门阀,唐太宗命高士廉等人重新勘正姓氏,修订《氏族志》。他要求在姓氏的排列上“以皇族为首,外戚次之,崔民干被降为第三等。”结果,高士廉等人没能领会唐太宗的意思,还是将五大姓排在第一。唐太宗看了好不恼火,狠狠地批评了高士廉等人,明白无误地说:“不须论数世以前,止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级”。

可是,就算受到了唐太宗的打压,七大门阀在社会上的地位,依然没有任何降低。朝中为官者,依然多是出自七大门阀。

唐末,唐文宗想为太子迎娶宰相郑覃(荥阳郑家)的孙女。郑覃要是答应,孙女就是太子妃,以后就是母仪天下的皇后。这换旁人,肯定觉得天上掉馅饼了。可是郑覃想都没想,就一口回绝。并且没过多久,他就将孙女嫁给清河崔家的小伙子。据说那崔姓小伙只是个九品芝麻官,唐文宗知道后长叹:“我家二百年天子,顾不及崔、卢耶?”

(参考史料:《新唐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