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皇帝曾独自一人追杀上千人,辛弃疾赞他气吞万里如虎

这位皇帝曾独自一人追杀上千人,辛弃疾赞他气吞万里如虎

南宋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的辛弃疾也是一个有名的爱国将领,而他本人在年轻时也是胆略过人。曾经只率五十余骁骑,突入叛军驻地,活捉叛徒张安国后,全身而退。胆量和气势,远非常人可比。像辛弃疾这样的英雄,曾用“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这样的溢美之词来赞颂刘裕,辛弃疾的《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把刘裕金戈铁马、北伐中原的形象留在了历史的墙壁上。由此可见,这个刘裕也确实有一套。而实际上,行伍出身的刘裕,在那个混乱的年代,确实也是战必胜,攻必克的风云人物。

这位皇帝曾独自一人追杀上千人,辛弃疾赞他气吞万里如虎

刘裕,字德舆,小名寄奴,是东晋名将,也是南朝刘宋开国皇帝,被誉为“南朝第一帝”。刘裕属于霸王在世的那种人。但是其也弥补了霸王的弱点,善于纳谏,明决果断。个人武力在当时应该算是天下第一,战功无数。不论陆战水战、马上步下、歼灭战、遭遇战、攻城战、保卫战,什么仗都会打,什么仗都能赢。同时,在治国上也有所作为。自己出身贫寒,对士族作风十分不满,处死了不少纨绔子弟,重用寒门才子,打击大地主大土豪,因此,吏治清明,税赋减少,社会矛盾缓和,也为自己赢得了相当的群众基础。刘裕为元嘉之治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也奠定南朝政治的雏形。被明代大思想家李贽誉为“定乱代兴之君”。

这位皇帝曾独自一人追杀上千人,辛弃疾赞他气吞万里如虎

刘裕出身汉室宗亲,但幼年时家境贫寒,母亲生下他就难产死了,没有奶粉钱,老爹差点把他给扔了,后来靠继母养活下来,所以,刘裕视继母如亲生母亲。长大后身材魁梧,气度不凡。后来,参加了北府军,在名将孙无终手下当差,孙无终又推荐给了刘牢之。跟随刘牢之,平定五斗米教孙恩起义。作战十分勇猛,史书记载:“刘牢之击孙恩,引裕参军事,使将数十人觇贼。遇贼数千人,即迎击之,从者皆死,裕坠岸下。贼临岸欲下,裕奋长刀仰斫杀数人,乃得登岸,仍大呼逐之,贼皆走,裕所杀伤甚众。刘敬宣怪裕久不返,引兵寻之,见裕独驱数千人,咸共叹 。因进击贼,大破之,斩获千馀人。”

这位皇帝曾独自一人追杀上千人,辛弃疾赞他气吞万里如虎

就是当时这刘裕带领着几十人去刺探军情,谁想到正好和数千名的起义军相遇了,你说这能怎么办呢?只能开打了,相差几十倍的人怎么可能打的过,到最后就剩下刘裕一人,他不小心就落水了。这落水之后,这些起义军也没准备放过他,想要活捉他,谁想这刘裕武功高强,他一边大喊,一边砍杀,敌兵吓得胆战心惊,纷纷逃窜,刘裕则继续挥舞着大刀徒步追杀数千敌兵,又砍死了很多人,猛不猛,一人追着几千人打,就像虎入羊群一般。刘敬宣引兵寻找刘裕,看到了这一幕。刘裕这一战成名,开始起家,并升了官职。从此以后,刘裕成为北府军中的一员猛将。

这位皇帝曾独自一人追杀上千人,辛弃疾赞他气吞万里如虎

这个事件在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中有记载。而关于此事真假虽不能肯定,只能分析一下。司马光在史学界的声誉是很高的,并非是信口雌黄之徒,既然他敢将此事记载在资治通鉴中,其可信度还是比较高的。读者初读此节刚开始也觉得不可思议,那数千人就是每人一泡尿也可以将刘裕淹死,也不至于落荒而逃啦。但是如果用古人的眼观去看,发生这样的事也不是没可能。古人可能不如现代人知识面广,说的不好听是愚昧,尤其是普通百姓。举个简单的列子,古代如果遇到大旱,百姓会拜龙王求雨。有人被雷劈死,那一定是这人坏事做多了报应。现在人会这么理解吗?

这位皇帝曾独自一人追杀上千人,辛弃疾赞他气吞万里如虎

当时刘裕跟随刘牢之平定五斗米教孙恩起义,结合孙恩此人背景,东晋五斗米道道士,他为信徒灌输的肯定有很多迷信思想。人如果信奉迷信,那很多匪夷所思的想法就出现了。比如说当时刘裕在杀了他们几个很能打的人后,马上利用他们迷信的思想,口念咒语什么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我乃天神下凡,刀枪不入,挡我者死之类的话,忽悠一方。这些人见到平时那些牛人的都被他杀了,本来心里就虚了,就好比你和一群兄弟出去打架,几个比你强的兄弟都被打趴下了,你还敢上吗?这是同样的道理。在加上他们迷信的思想,那几个猛人都被他杀了,他如果不是神,怎么可能一个人把那几个猛人都杀了,这个想法一出现,精彩一幕就开始了,只要一个人开口兄弟们这家伙不是人快跑啊!那还不一哄而散啊,后面的人看见前面的人都跑了,肯定也跟着跑了,性命攸关谁还敢多问。所以就出现了刘敬宣看见的那壮观的一幕,刘裕肯定不会说出实情啦,所以一传十,十传百,刘裕一个人追杀千人的事就传开了。司马光肯定也是经过了多方的考证才敢将其写入资治通鉴中,但是其中的经过可能只有刘裕自己知道了。

这位皇帝曾独自一人追杀上千人,辛弃疾赞他气吞万里如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