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眾法於一爐的口瘡、口臭方

集眾法於一爐的口瘡、口臭方

口瘡反覆作,加味導赤散

作者/田豐輝

口腔潰瘍為西醫的名詞,為反覆發作的圓形或橢圓形潰瘍,具有“黃、紅、凹、痛”特徵,即損害表面覆有黃色或灰白色假膜;周邊有約1mm的充血紅暈帶;中央凹陷,基底柔軟;灼痛明顯。發作週期約數天或數月,是具有不治而愈特點的自限性疾病。

老百姓稱此為“上火”,中醫學稱此病為“口瘡”“口糜”。如《醫宗金鑑》雲:“大人口破分虛實,豔紅為實淡紅虛,實則滿口糜爛斑,虛白不腫點微稀。”“口糜陰虛陽火成,膀胱溼水溢脾經,溼與熱瘀燻胃口,滿口糜爛色紅疼。”

說到甘露飲,其方出自《和劑局方》,由熟地黃、生地黃、麥冬、天冬、石斛、枇杷葉、枳殼、茵陳、黃芩、甘草組成。

陳修園先生雲:“足陽明胃為燥土,喜潤而惡燥,喜降而惡升,故以二冬、二地、石斛、甘草之潤以補之;枇杷葉、枳殼之降以順之;若用連、柏之苦則增其燥,若用參、術之補則慮其升,即有溼熱,用一味黃芩以折之,一味茵陳以滲之足矣。”

藿香15g,太子參15g,生地黃20g,玄參15g,麥冬15g,黃連9g,砂仁6g,滑石20g,竹葉12g,孩兒茶3g,甘草6g。

本方取導赤散清熱涼血,洩心經鬱熱;藿香芳香醒脾,散脾胃伏火;砂仁化溼開胃。如《本草求真》中說:“並咽喉口齒浮熱能消”與藿香同用,為化溼醒脾之良法,玄參、麥冬、黃連、滑石清熱,而孩兒茶其性味苦、澀、涼而無毒,歸心肺經。

藿香15g,太子參15g,生地黃20g,玄參15g,麥冬15g,黃連9g,砂仁6g,滑石20g,竹葉12g,孩兒茶3g,黃柏10g,甘草6g。囑服藥3劑,病人服用上方後潰瘍明顯癒合,囑其再服用上方5劑。後隨訪半年,未再復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