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陝西歷史博物館眾多珍藏中,有一件鎮館之寶分外令人關注。這件藏品長僅9.5釐米,高4.4釐米,厚0.7釐米,但傳神誇張的造型和精美絕倫的錯金工藝令人感嘆不已。


在陝西曆史博物館眾多珍藏中,有一件鎮館之寶分外令人關注。這件藏品長僅9.5釐米,高4.4釐米,厚0.7釐米,但傳神誇張的造型和精美絕倫的錯金工藝令人感嘆不已。

它就是戰國時代秦杜縣的遣兵虎符,也是中華現存最早的調兵憑證。

兩半虎符的背面各有榫卯,一一對應,就好像一把鑰匙開一把鎖一樣,只有同為一組的虎符才能合在一起,才能起作用,這就是“符合”二字的來歷。

據介紹,秦杜虎符出土於上世紀70年代初期,西安市南郊北沈家橋村少年楊東峰在村西幫助大人平整土地時,鐵鍁碰上了金屬硬物。

他拾起那塊拳頭大小、裹著泥土的金屬物在鐵鍁背上磕了幾下,一件類似動物形狀的銅質器物便顯露了出來。拿回家的金屬動物被東峰放在了自家院中的窗臺上。

因為當廢銅賣太輕,值不了幾個錢,於是此後的兩年多時間裡這件金屬動物成了東峰姐姐幾個孩子手中的玩物,被他們在遊戲中丟來擺去,漸漸地便摩挲出了其上的金黃色文字。

文字為篆書,楊東峰懷著強烈的好奇心,揣著這件神秘器物來到西寧市文物商店。

文物商店的人員也搞不懂眼前的器物,便告訴他到碑林博物館看看。於是楊東峰來到了碑林博物館,碰巧便遇到了考古專家戴應新先生。

  發現虎符的楊東峰僅僅要求一套綠色的軍服作為代價,博物館沒有軍服,於是給了他幾十元錢。現在,杜虎符已是著名的文物而價值連城,珍藏在博物館中。

虎符中所體現的信息安全的智慧,在兩千年後的今天依然發揮著巨大的影響力。簡單的說,密碼學分為兩個領域,一個是認證,一個是保密。

虎符是我們中國古代對密碼學的認證的一種樸素的追求。擁有了虎符,就可以認證身份。

虎符的精神貫穿於我們的生活,沒有另一半,誰也解不開。

2010年在中國舉辦了第一次的信息安全大會。當時它就是以中國的這種虎符作為它的標誌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